統獨回看兩國論蓋棺再論李登輝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hi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臺灣第一位本省籍總統、也是第一位民選總統李登輝,歷經了大時代風雲變幻的一生。他既享有“臺灣民主先生”的美譽,也因“岩裡政男”的日本名字,以及“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兩國論”等爭議性言論,在海峽兩岸被許多人視為“台獨教父”。
   李登輝12年總統任內(1988年至2000年),臺灣經歷了立法院改選、改采《認識臺灣》教科書、人民直選總統、國民大會虛級化、臺灣“凍省”等。他曾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主張中國應分割為臺灣、西藏、新疆、蒙古、華南、華北、東北七部分,各自競爭發展以維持安定,乃至拋出震撼國際的“兩國論”,但終究未修憲更改國號或在法理上宣佈臺灣獨立建國。
   卸任後,2003年3月李登輝才在“世界臺灣人大會”上,提出應將“中華民國”改名為“臺灣國”,是首次公開主張更改國號;同年8月又說“中華民國其實根本不存在”,臺灣要變成正常國家。
   但2007年1月29日和31日,他又表示自己不是“台獨教父”,從未主張過“台獨”,還指“台獨”本身是假議題,因為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就叫“中華民國”。
   他主張在維護國家尊嚴、照顧全民利益、彰顯臺灣主體性的前提下讓陸資入台,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赴台。這番言論,又讓一幫台獨大佬們感到錯愕和尷尬。
  李登輝是日本人?
   1994年4月,李登輝作為時任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向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感歎“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到22歲為止也是日本人”,並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而決心像摩西那樣要帶領臺灣“出埃及”,引起海內外一片譁然。
   此番親日言論,對中國民族主義者聽來十分刺耳,但根據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臺灣被永久割讓為日本領土,島上漢人必須在兩年內選擇去留,“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
   從國籍法上講,1923年出生在臺北縣的李登輝,自稱曾是日本人確實符合歷史事實。不過留下來的漢人和原住民屬於日本國內的臺灣籍民,政治地位和權利不能與日本本土國民相提並論。
  李登輝有無中國意識?
   李登輝雖受日本教育和日本文化薰陶,小學五年級之前曾學過漢文,高中也用日語和台語上過《論語》《孟子》等漢文課;20幾歲時曾讀胡適、魯迅和郭沫若的著作,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受封建體制扭曲,社會弊病積習難改。
   他宣稱1990年代推行“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的政策目標,就是要逐漸擺脫傳統的束縛,“我們所做的這一切,也都為中國文化的再造,帶來了新的希望”。
   高中時期的李登輝,深受日籍左翼教師鹽見薰以馬克思主義講授中國歷史的影響,認為農業對中國的未來非常關鍵,而在1943年進入京都帝國大學選擇攻讀農業經濟學。
   “因為少年時受他(鹽見薰)的歷史教育,使我對中國有一個起碼的認識,對中國革命相當同情。”
   1945年日本戰敗,3萬名在日臺灣人中8000人選擇返臺,包括22歲的李登輝。返台前,他還和妻子曾文惠一起學過中國國語。
   “日本剛戰敗時,我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因為祖先是從中國那邊來的……我想臺灣既然已經回到祖國,希望快一點回來念書,為國家拼命、建設,不要留在日本讀書。”
   臺灣學者黃光國認為,李登輝就像殖民地時代大多數的臺灣年輕人,內心仍存有中國意識,只是跟同代人經歷由“日本的臺灣”轉換到“中國的臺灣”,同時體驗過“雙重認同”的困擾。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指出,像李登輝這樣在日本大正(1910年至1925年)時期出生的臺灣人,戰前所學的“國語”(日語),是他們營造知性和感性生活的憑籍,常會慨歎自身的幸與不幸,所以李登輝才會說“生為臺灣人的悲哀”。
   以上可見,李登輝的情感結構中包含了臺灣意識、日本意識和中國意識,左右了他看待臺灣、中國大陸和日本的視角。
  台獨人士如何看李登輝?
   李登輝向司馬遼太郎提到臺灣“四百年”及“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概念,其實都是從真正的“台獨教父”史明(本名施朝暉)1962年寫成的《臺灣人四百年史》一書中借來。史明提出,17世紀荷蘭佔領台澎,吸引福建漢人移民開拓,才揭開臺灣社會發展的有史時代。
   經過荷蘭人、鄭成功、滿洲人、日本人、蔣派中國人等“外來征服者”先後輪流“殖民統治”,以及近代化和資本主義化的洗禮,臺灣社會與臺灣人在歷史上、社會上脫離中國社會和中國人,逐步形成了“臺灣民族”。
   相對于史明旗幟鮮明提出脫離“中華民族”而建構“臺灣民族”的台獨理論,李登輝任內一再表示沒有建立“臺灣共和國”之必要,只是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或“臺灣中華民國”的模糊意涵。
   同樣主張建構“臺灣民族”的學者施正鋒,批判李登輝“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的論述,只是試圖將“中華民國”變為另一個華人國度,同時保有華人的文化認同及臺灣的政治認同,心態上是權宜考量下的漢人忠誠者(Han loyalist,即與鄭成功、蔣氏父子一樣忠於漢人文化),而不是建立以臺灣本土為中心的新國度。
   李登輝自己說,其日本意識、臺灣意識、中國意識、參加及退出共產黨的想法一直在變,“歷史、生理、意識等等演變的過程,與我們從出生到老化的過程,許多所在都是一樣的”。
   因此,爬梳李登輝的思想脈絡,應注意他在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時期的思想變化,應看到他因不同的政治環境、身份、現實而做出妥協。這個複雜的處境與變化,未必是以“天生頑固、處心積慮”“台獨教父”等簡單評價,就能解釋得清楚。
  從“一國兩府”到“兩國論”
   李登輝在1990年代的兩岸政策,先後提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1990)、“一個中國、兩個地區、兩個政治實體”(1991)、“階段性兩個中國”(1993)、“一個分裂分治的中國”(1997)到“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簡稱兩國論,1999)的定位。    中國國台辦副主任王在希曾批評,李登輝早期推行“台獨”路線有“形統而實獨”的特點,一邊搞分裂,一邊又講“一個中國”“統一目標”,打著“政治民主化”和“權力本土化”的旗幟,騙取臺灣民心。
   大陸官方認為李登輝暗中分裂國民黨、支持民進黨,才使得主張“台獨”的民進黨能在2000年上臺執政。
   以李登輝接受《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採訪成書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2001)披露,他主政12年裡分別與中共兩代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維持一條秘密的溝通聯繫管道,直到卸任為止。
  兩岸密使五年見面27次
  取得突破促成汪辜會談
   北京從1988年就透過佛道思想學者南懷瑾擔任中間人,聯絡李登輝的秘書蘇志誠。從1990年至1995年為止,雙方代表共計在香港、北京、珠海、澳門會面27次,前九次南懷瑾全程參與,後18次兩岸直接對話。除了降低敵意、增加善意,始終未能達成具體共識。不過1992年6月,雙方密使取得突破性進展,促成了1993年4月的新加坡汪辜會談。1995年4月,由於新黨立法委員郁慕明將兩岸密使往來曝光,雙方不得不中止會晤。
   1995年6月,李登輝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首次提到“中華民國在臺灣的2100萬人”。在北京看來,克林頓政府讓臺灣最高領導人訪美,是給李登輝在國際社會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打氣,於是中止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協商。1996年3月臺灣首次直選總統前夕,解放軍兩次在台海試射導彈演習,但李登輝仍高票當選。
   美國雖調派兩支航空母艦戰鬥群駛近台海警戒,仍必須改善對華關係。1997年10月江澤民應邀訪美之後,1998年6月克林頓回訪並在上海首次表示:不支援臺灣參加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組織。
   一個月後,李登輝在國家安全會議成立了“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由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現任臺灣總統)召集法政學者研究,要在法理上證明“臺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1999年5月,蔡英文等向李登輝建議,兩岸關係應至少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並分階段修憲、修法、廢除《國家統一綱領》並以“跨世紀兩岸關係綱領”取代。
   同年7月9日,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順勢指出“1949年中共成立以後,從未統治過中華民國所轄的台澎金馬”,“1991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北京將臺灣視為叛亂的一省,完全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也由於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因此沒有再宣佈臺灣獨立的必要。”
   “兩國論”引發陸美台三角關係再度緊張,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蘇起多年後直指,兩國論是“完全機密的個人決策”,推翻了國民黨政府自1991年廢止動員戡亂以來的大陸政策基礎。兩國論固然有抗衡北京“促統”壓力的成分,更重要的是李登輝想憑藉至高無上的權力打破內外現狀,用一個新的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定位,來確立其繼任人(無論是誰)不易撼動的李登輝路線。兩國論後來也成為陳水扁政府的兩岸政策基礎。
   1999年7月20日大陸國臺辦警告,如果臺灣按兩國論修憲修法,以“中華民國”名義實現“臺灣獨立”,兩岸未來不可能“以和平方式統一”。大陸官方連日來透過解放軍演習的消息施壓,臺北股市應聲重挫。李登輝不得不補充說明,自1991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而不是“一個中國”的內部問題。“一個中國”不是現在,將來民主統一之後,才可能有“一個中國”。
   李登輝還向美國官方解釋,他是從現實、法律與歷史的角度,把兩岸關係的定位講得更清楚,宣示的是一個主權的事實,“但是我們沒有放棄在未來追求和平統一,這個目標我們並沒有放棄。”
   7月23日,他再向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指出,“特殊國與國關係”並未脫離1997年國民黨政府提出的“一個分治的中國”,只是為了打破北京設定的“一個中國原則”框架。他特別表示反對台獨和“臺灣共和國”,強調自己一手設立國統會與陸委會推動和平統一,不可能自相矛盾地主張臺灣獨立。
   卜睿哲則表示,保有“一個中國”的模糊空間,台海兩岸才能維持穩定局面,建議臺灣官方再次提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7月30日,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向大陸海協會指出,1992年兩會曾有“一個中國口頭上各自表述”的共識,但大陸一再宣揚其“一中”"原則;臺灣認為“一個中國”是未來式,兩岸現狀是對等分治,因此才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但海協會認為此說嚴重違背“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而駁回。
   由於當時國民黨政府內部對兩國論修憲問題意見分歧,李登輝也看到民意雖然支持兩國論,但對修憲、修法有所遲疑,決定讓兩國論停留在口頭宣示。
   儘管兩國論始終沒有進入《中華民國憲法》,2000年5月30日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還指出,兩國論作為兩岸政治對話的準備任務已經完成,不能把兩國論與“台獨”等量齊觀。但由於北京和臺灣泛藍陣營認定兩國論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加上李登輝卸任總統後,公開說過“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臺灣需要正名,隨著他的生命在2020年7月30日停止,兩國論也被蓋棺論定為李登輝搞“台獨”的證據。
其他文献
方便市民使用公共體育設施,體育局設定了預約租用場地的措施,讓市民可以透過親臨或網上方式預先辦理租用體育設施進行運動鍛鍊。   為進一步優化網上預約租場服務,體育局由7月20日起於網上預約租場系統加入短訊驗證碼功能,運動易會員透過網上預約租場系統預約場地,在付款時需要透過其已登記的澳門流動電話號碼接收短訊驗證碼進行確認,以保障運動易會員網上帳戶的使用安全。   為確保運動易會員可享用有關服務,有需要
期刊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令全球面臨著挑戰,尤其是世界霸主美國,在處理危機事件上手忙腳亂,讓國際十分失望,以至於引起了一系列危機效應,甚至有猜測,美國可能挺不過這一次危機。另外,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美國大規模的種族歧視騷亂,美國各大州叫囂著要獨立;英國脫歐對話持續陷入僵局,中印和中美關係緊張化等;這些因素的存在令市場避險需求高漲。因全球疫情加劇惡化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全球經濟活動陷入衰
期刊
持續強降雨致安徽700餘萬人受災  ▲7月23日,航拍安徽巢湖柘皋鎮,大部分街道被洪水圍困。據安徽省應急管理廳消息,截至23日18時,持續強降雨已致安徽700余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逾290億元人民幣。  福建周寧:八百年古村 荷花盛開引遊人  ▲7月21日,福建省周寧縣浦源村鯉魚溪公園內荷花盛開,吸引遊人前來觀賞。  高考考生衝出考場慶祝考試結束  ▲ 7月8日,長沙市第一中學考點前,衝出考點的
期刊
體育局自6月6日起重開轄下游泳池,鑑於使用游泳池的市民眾多,為了讓更多市民有機會進行游泳活動,體育局於本年7月24日起把轄下游泳池以每日分節數時間的形式開放予市民使用,每日最多分為3節,市民需在現場購買即場游泳門票,不設預售,而每節數時段的門票只可於該節數時段使用,每節數時段結束後所有使用者必須離場,離場後必須重新購票入場,門票價格不變;為配合暑期活動進行,部份游泳池於8月份暑假期間的開放時間將會
期刊
20年的前與後   20年前過海是為了“遊玩”;20年後則見到各樣的“遊行”。在鄰埠發生連續五個多月的社會事件裡,電視畫面中再看不到Shopping(購物);只看見Fighting(鬥爭)。商業天堂淪為了衝突的地獄,哪怕市民只想購買一張六合彩票也遭到阻滯。事關連賽馬會投注站也因應環境,需要提早落閘甚至是停止服務。  未來“六合”嬰孩夢   衝突流血事件不但令人慘不忍睹,更為當地居民和遊客帶來種種的
期刊
“叔叔阿姨,我們公司請了著名的專家舉辦名醫講座,邀請你們參加,還有禮品、贈品可以拿,你們一定來啊!”面對醫藥產品銷售代表的熱情邀請,一些老年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跳進溫柔的陷阱。   在推銷者的溫柔攻勢下,一些老年人領了幾十元的禮品,就心甘情願掏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購買高價“神藥”“特效藥”。直到吃完這些產品發現根本沒有療效,才知道上當受騙,而此時那些推銷人員早就消失無蹤。  策劃:丁昌
期刊
《澳門月刊》擁有2萬餘政府部門、專業機構讀者隊伍,是眾多省地市領導、海內外巨商富賈、駐國領事要員關注和瞭解澳門政治、經濟、旅遊、民生、文化等方面的時政刊物。  《澳門月刊》每月有百萬不同階層的讀者通過平面版、電子版閱讀或收藏,倍受各界優秀精英人才、海內外近千所國際知名學府以及圖書館專業人員的青睞,並被他們廣泛推薦,成為傳閱率最高的雜誌之一。  《澳門月刊》有數十萬青年企業家、白領階層等中高層讀者,
期刊
澳門,是一個充满著動態的城市,它的高人口密度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居首。政府統計暨普查局2016中期人口統計結果,澳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400人。儘管去年統計數字本澳人口密度因新城區土地的增加而下調。然而,人們仍在擔心,未來人口的持續攀升,人口密度只會高居不下,會加劇對城市的負面影響。談澳門的人口密度,就要談澳門的人口增加問題,尤其對澳門這樣一個土地不會增加的現實之下究竟容納多少人口才是最合理?
期刊
2019冠狀病毒疾病在全球的擴散,和各國政府抗疫成績的巨大差異,引發了新一波中西制度之爭。   先是西方媒體批評和指責中國的制度,認為是中國的“專制”制度,造成了地方政府對病毒資訊的隱瞞,才導致後來的大規模擴散;很多西方媒體也認為冠狀病毒是中共的“切爾諾貝利事件”,最終會導致中共的垮臺。等到中國成功有效地控制住病毒的擴散,嚴防病毒再次回來,同時不僅恢復經濟,而且向世界各國提供醫療救助物品,輪到中國
期刊
“夏季藝術新體驗”已揭開序幕,集合系列工作坊、繽紛演出、八齣合家歡電影和藝術嘉年華,無論小朋友、家長、年青人還是老友記,都會找到合適的活動。   再度回歸的“ARTmusing 電影大放送”,以夢想為題,勇闖盛夏光景,給予觀影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來自全球八齣電影包括:《失落小王子》、《女孩不設限》、《小蜜蜂瑪雅之蜂蜜保衞戰》、《星夢農莊》、《雷思瑪雅少年偵探社:古籍失竊之謎》、《天籟夢想》、《姆明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