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明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IH电饭煲让她更加坚信,中国
生活电器不是不可以做好,是中国制造业舍不得投入,
“格力电器愿意去担当,愿意去投入,一定要把生活电器做成极品。”
要理解格力,一定要理解董明珠。
“25年前的格力电器是一家产量近2万台窗式空调生产线的小厂,如今已经成长为产值千亿的国际化电器制造企业。未来格力电器应该如何完成转型升级,作为格力电器的‘永动机’,董明珠时刻有着清晰的目标。她凭着充沛的精力和战斗力,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商业世界里,获得一般女性无法企及的权力。”
在2014年《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亚太区榜单上,董明珠名列榜首,《财富》在获奖词中如此褒奖。
从2012年全面掌控格力电器开始,短短几年时间内,她把格力电器营收做到1400.05亿元,依靠空调一个品类,把格力带进了全球500强企业名单,排名家用电器类全球第一位,创造了中国家电行业纪录。
有人说,“她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宗教般的痴迷,像母豹子一样地呵护着格力的利益。”也有人说,“董明珠走过的路不长草。”
喜欢她的人,欣赏她的坚持、强悍、不妥协。不喜欢她的人,觉得她就是大写的霸道、偏执、任性。
她是一个颠覆者,颠覆人们对于女性和商业领袖的认知。她也是一个捍卫者,像卫道士一样坚持用品质捍卫中国制造业的荣光。
有人断言:如果没有董明珠,眼前的商业世界会无趣得多。但对于格力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市场份额高了,你认为我是上升还是下滑”“你是冲着业绩来的吧?”
刚一见面,董明珠开门见山,半开着玩笑。
看得出来,她心情不错。灰色针织衫搭配藏蓝色长裙,一条大红色的丝巾在脖颈处缠绕一圈后,点缀在身前,62岁的董明珠远远地走过来,笑脸相迎。这一刻,她平易可亲,而不是那个传闻中的“霸道总裁”。
此前几天,格力电器刚刚发布了2015年年报。营收977.5亿元,同比下滑近30%,净利润125.3亿元,同比下降11.5%。与上一年相比,2015年营收骤降422亿元,已回落到2012年的水平。
舆论哗然。“惨烈”“溃败”,各种负面声音铺天盖地。对格力和董明珠的质疑滔天而来。各种唱衰格力的话题开始在网络自媒体上热炒:《营收暴跌442亿,董小姐还能任性多久?》《格力业绩下滑原因是董明珠太自傲!》
格力不行了吗?在外界对格力纷纷质疑的时候,董明珠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首度回应“业绩下滑”。
“我认为很正常。”董明珠语气平缓,对《中国新闻周刊》条分缕析其中的原因。客观方面,格力前三年每年营收以200亿元的规模快速增长,意味着多了5000万台市场销售,空调市场也需要消化一下。其次,受到经济调整大势的影响,很多工程项目在减少是事实。第三,前几年的家电补贴等政策刺激透支了市场。
格力确实发展太快了。在董明珠执掌格力后,每年的营收几乎都以200亿元的体量在增长。从数字看,2013年营收1200亿元同比增20%,净利润108亿同比增46.5%;2014年营收达到历史高点1400亿元,同比增16.7%,净利润141亿同比增30.6%。
2013年,在格力踏过千亿元门槛之后,董明珠给格力定下5年内新目标,到2018年销售规模再冲击20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格力电器平均年增长仍然要达到200亿元。
按照这个预期,2015年的营收应该是1600亿元。不过,业界早就已经开始发出预警,家电行业整体快速增长的时代早已远去,在宏观经济下滑、房地产告别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家电业现已进入微增长甚至下滑的时代。在整个宏观经济去库存的大背景下,格力的营收下滑也就不难理解。
在董明珠看来,这里面也有格力主动调整的因素,“我们价格进行了调整,调整本身就是上百亿的规模。”董明珠认为,价格调整给市场带来了重新洗牌,提高了格力的市场份额。
从2014年黄金周开始,空调行业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价格战,一直持续到2015年,几乎所有主要的空调品牌都卷入其中。对于这次价格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也跟整个空调行业的库存高企有关。
不过,在董明珠口中,这只是“价格调整”。她并不认为这是价格战,因为格力的利润最高,只是“让利”。
在不少同行眼中,这次价格战的宣战方其实是格力,而由行业老大发起价格战,往往有“清场”的意味。“格力对规模的追求从没如此饥渴。”有业内人士评价。
价格下调对市场份额的提升立竿见影。“市场份额变得更高,过去30%,现在48%,这就是标志。”董明珠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董明珠所言不虚。如果单从空调一项来看,格力仍然处于行业的霸主地位。2015年,格力空调营收827.18亿元,第二名的美的为645亿元,而一直希望冲到第三位的志高空调营收为77.74亿元,不足格力空调的1/11。
从营收数字看,格力的老对手美的的营收确实比格力更漂亮。2015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384亿元,同比微跌2.28%;净利润127亿,同比增长21%。
不过,从利润率看,2015尽管营收下滑,但格力的净利润率为12.55%,比四年前的2011年(6.37%)增长了超过一倍。相对照,美的集团2015年的净利润率只有9.176%。
从分红和纳税额看,格力也依然高于同行业水平。2015年,格力分红高达90.24亿元,与2014年数额相同,比2013年的45亿元增长一倍。而美的集团2015年分红总额51亿元。格力2015年度纳税总额达148.16亿元。美的集团2015年纳税总额83.23亿元,青岛海尔2015年纳税总额72.72亿元。也就是说,2015年格力的纳税额几乎相当于美的和海尔纳税额总和。 格力的现金流也依然充裕。格力目前拥有现金高达888.70亿元,同比2014年的545.46亿,增加343.24亿元。
这或许就是董明珠的底气,她甚至不同意“业绩下滑”这个说法:“业绩并没有下滑,利润翻了一倍,怎么叫业绩下滑了呢?”
在她的概念里,这是正常的“业务调整”,绝不是“下滑”,“你不能单一从一个数字跟另一个数字对比,过去市场份额是30%,现在48%,你认为我是下滑还是上升?”
对于纷纷扰扰的市场分析,她有些嗤之以鼻,“我们每年增长200亿元的时候,他们说你只踩油门不踩刹车,当我们销售数字下滑的时候,他们又会说格力出危险了。看到我们销售额下滑,但有没有看到我们市场份额在增长?”
被拿来和美的相比,她也丝毫不以为然,“美的生活电器营收接近四百亿,冰箱洗衣机加起来六七百亿,这块格力几乎是空白。”董明珠说,小家电并非格力主业,“不好的产品不上市,这是我的原则。”
但之前的预期显然要落空了,她也承认预期要发生调整。
“之前预期的是1600亿,但突然遇到前面有堵墙的时候,我们势必要转个弯。”但她坚持,转弯不等于走错方向,方向是没有变化的,“我们依然在空调行业是老大,而且是世界老大,这一点都不奇怪。”
空调是格力绝对的骄傲,空调业务占格力总营收比例超过85%。但在很多人看来,对空调业务的高度依赖,是格力遭遇市场变化后难以寻求缓冲的主要原因,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有数据统计,2015年国内累计销售空调10660万台,同比下降8.6%。今年3月份数据也显示,家用空调当月销售1188.49万台,同比下滑20.8%——空调行业整体处于下行。
面对行业大势,不少竞争对手都已经开始转型布局。老对手美的早已经开始进行多元化发展,洗衣机、电冰箱和小家电等产品占其营收相当比例。2015年上半年,美的空调业务仅仅增长了3%,营收428亿元;而冰箱业务营收60亿元,同比增长20%;洗衣机业务营收56.5亿,同比增长23%;小家电营收193亿元,同比增长约9%。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美的正是借助这些多元化业务的发展推动了其整体收入继续获得不错的增长。
相比之下,格力似乎动作太慢了,这让董明珠遭到了很多批评。有人批评,董明珠太自傲,以至于至今其都没有大力开展多元化,导致其营收严重依赖空调这项产品,因此当全国空调市场出现停滞的时候它自然受到了最大的冲击。
也有人质疑,董明珠不理解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落后于对手,其直到去年底才在淘宝开设旗舰店。还有人批评董明珠的做事方式,太喜欢单打独斗,不懂得开放合作。比如美的、海尔等企业都在合纵连横加强产业生态建设。
而这一切,都和董明珠强势的个人色彩密不可分。哪怕面对所有人的攻伐,董明珠依然从不妥协。对于任何关于格力的质疑,董明珠都会坚决地回应:“小家电是易耗品,过去消费者用小家电,坏了就坏了,但格力电饭煲的出现,格力风扇出现,会改变这个行业的格局,这是指日可待的。”
格力目前慢人一步,她认为也在情理之中,“过去这块说穿了就是个组装厂,没有东西,而现在我们从研发,到设计,到生产,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还在摸索当中,是这需要时间培育的。”
格力也并非固守城池,从格力广告语的演变可以窥出一些变化的味道。从1997年开始,格力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开始深入人心。一直到2011年,格力用“掌握核心科技”取代了沿用十几年的“好空调,格力造”,宣告了格力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从2015年开始,格力的广告语,董明珠和京东董事长刘强东联合打造的新广告,开始宣讲“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从强调核心科技到为“中国造”代言,市场人士分析,格力或许正在刻意淡化格力“只是做空调的”传统印象。
不断宣称互联网“工具论”的董明珠,其实并不像外人猜测的那样,对互联网充满不屑和排斥。2014年11月,格力在天猫上首开旗舰店,双十一当日旗舰店成交数量就超过3万笔,销售额轻松过亿。双十一之后的12月1日,格力官方商城正式上线。
在渠道方面也有拓展。十多年前,格力与国美决裂,其产品全面撤出国美门店。然后又抛开苏宁,旗下全部产品只走格力自己的营销渠道。格力遍布全国的3万多家门店一直被列为格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过,格力已经与国美重新走在一起,近期又与苏宁重修旧好。
而在家电产品多元化方面,目前格力仍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格力的生活电器产品已覆盖抽油烟机、嵌入式消毒柜、IH电饭煲、电压力煲、燃气灶等,但去年累计营收仅为15.23亿元,同比增长0.26%,只占全部营收的1.56%。
格力电器在年报中表示,将继续以空调产业为支柱,大力开拓发展新能源、生活电器、工业制品、模具、手机、自动化设备等新兴产业,将格力“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向新能源行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产业拓宽”,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
在营收跌破千亿的情况下,格力的转型战略会不会优化调整?
董明珠曾在一次企业家交流大会上总结出了中国传统企业当前八大困局,“外销不景气,内销很疲软;成本翻几番,亏本做买卖;贷款贷不到,融资成本高;管理不规范,效率上不去;技术不差异,价值上不去;没品牌沉淀,老百姓不认;电商大冲击,不知怎么做;不转型等死,转可能找死。”
不转型等死,转可能找死,这可能是很多传统企业的普遍难题。不少公司在传统渠道为王的时代成就了霸业,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公司渴望变化,但如何在新变化中找到合适发展的路,是最大的问题。 在董明珠眼中,格力一直在变,但不会轻易随着外界的环境去变:“改革是取决于对品质的控制,和对市场的掌控来决定是不是有错了,在进行新的改革。”
她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多元化和专业化不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企业不会因为多元化,或者因为专业化就必然会成功。在她看来,决定企业成功的核心是文化,“如果格力坚持用空调这样的品质来发展冰箱和生活电器,你认为未来市场不是你的吗?”
“格力的生活电器可不可以做到三四百亿?完全有可能!”
在董明珠的天平上,似乎从来不把转型和战略问题视为最重的那颗砝码。她依然坚信,无论什么时代,决定一个企业生死的,仍然是产品,是品质,就像格力的那句广告词: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话题女王、营销高手的董明珠精心策划了一次“饭局”:吃的是格力新推出的大松IH电饭煲煮出来的饭,把它和其他几个国外品牌电饭煲煮出来的相同品类的米饭,分装在同一个盘子四格器皿中,进行口味盲测。
在场的嘉宾和记者都可以通过董明珠自媒体扫码投票,选出自己认为口感最好的米饭。选择A米饭的有8人,选择B米饭的有14人,选择C款的是5人,选择D款的是31人。D正是格力的大松IH电饭煲。
董明珠总是喜欢用这种高调的方式证明自己,证明格力的产品,但她确实做到了。
从2014年开始,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董明珠出席全国两会时,就经常被记者问及怎么看待中国人争着去日本买电饭锅和马桶盖。
对于喜欢证明和挑战的董明珠来说,这是不能忍的事情。“我特别生气‘到国外买电饭煲’的事情,这个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经。我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很悲哀,中国没理由连个电饭煲都做不好。”在发布会上,董明珠显得异常激动。
从这个时候开始,董明珠和格力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有了一丝证明的意味:要用优质产品“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这是董明珠喜欢的方式,她喜欢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作为大国制造业该有的尊严。
“IH电饭煲现在供不应求,市场有点井喷式,因为技术难度比较大,产能有点满足不了。”董明珠说,最让她高兴的不是出货量,高兴的是“中国人有了尊严感”。
为了研制IH电饭煲,格力的研究团队在4年时间就做一件事:煮米饭。每天用不同的米实验,琢磨着怎么改进口感。他们先后用了20多种不同品牌的大米,三年用掉了4.5吨大米。
在董明珠看来,格力大松电饭煲受到好评的背后仍然是强有力的核心科技作为支撑。“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思想问题。如果中国企业做电饭煲几十年了,连这个技术都研究不出来,就谈不上是一个好企业。”董明珠又开始忍不住抨击,一些企业要不就是偷别人的,要不就是模仿,怎么能做出好东西来?
董明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IH电饭煲让她更加坚信,中国生活电器不是不可以做好,是中国制造业舍不得投入,“格力电器愿意去担当,愿意去投入,一定要把生活电器做成极品。”
很多人将董明珠定位为“营销高手”,实际上她有对技术近乎痴狂的一面。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2000年,董明珠率队前往日本考察“一拖多”空调并希望购买此技术,但无论格力出多高的价钱对方都不卖。此事给董明珠很大刺激,自此下定决心走自主研发之路。董明珠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格力技术投入上不封顶,要多少给多少”。
很多人来到格力,都会先被带到一层的展览厅,这几乎就是一个完整展示格力技术创新的地方。在空调领域,格力的技术研发创新确实让同行难以企及:2011年12月,全球首台直流变频离心机组在格力电器下线,比普通机组节能40%以上。2012年2月,格力1赫兹变频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格力电器成为唯一获奖的专业化空调企业。
在格力,技术至上是公认的信条。在研发的投入上,格力有一连串骄傲的数字:格力公司拥有8000多名科研人员,拥有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7个研究院、52个研究所、632个实验室。截至2015年12月31日,格力电器累计申请专利20116项,平均每天有17项专利问世。
2013年12月,格力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被鉴定为国际领先,通过将太阳光所发直流电直接接入中央空调,驱动机组运行,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化利用。
“光伏现在发电效率越来越高,空调能效也越来越高,所以技术上这两条线一定会走到一起。” 格力新能源技术环境研究院院长赵志刚是格力光伏中央空调项目小组的负责人,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格力已经形成了在技术创新领域持续探索的机制,公司提出的大战略会不断孵化出新的创新板块,“比如我们以前提出好空调、格力造,大家自然会在潜意识里关注质量。后来提出,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大家自然会去PK和其他竞品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当公司提出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我们自然会去关注环保、清洁能源。”
利用光伏发电驱动空调的想法其实并不新鲜,但摆在技术团队面前有很多难题。从头到尾参与了光伏中央空调项目研发的格力研究员张雪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技术层面最大的挑战是:光伏发电很不稳定,如果把这种不稳定的电源接到稳定的中央空调系统上,如何保持稳定性?如何让发用电的自如切换?
启动问题曾经困扰了技术团队很长时间,甚至在实验过程中,烧坏了大量电机。烧坏一台电机,就意味着几十万的损失,而更要命的是,所有的设备都得全部拆除,修理之后重新再来,严重影响了研发周期。
而在赵志刚看来,格力的科研体制提供了这样一种氛围:只要你有想法,就大胆去做。董明珠说,“重要的不在于你烧了一台机器损失了多少钱,在于最后一度的坚持非常重要。”
董明珠本身不懂技术,却不妨碍她营造一个重视技术的体制环境。在她看来,一个企业是否重视技术,领导是否懂技术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重视技术研发的团队,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只要你坚持,没有不成功的。”这是董明珠的“精神胜利法”,她始终相信,在技术研发上,不要先考虑,如果不成功会损失多少钱,“没有如果,没有万一,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在光伏中央空调产生前,有人就质疑,这会不会是个“四不像”?等到研发成功,已经在马来西亚、伊朗等地接了十几个项目,安装了几百台设备之后,仍然有人质疑,格力光伏空调是伪创新,认为如果真正实现“不用电的空调”功能,仅太阳能光伏板的投资规模就要远远高于中央空调本身的投资。
在错综复杂的商业环境里,单纯的技术总是会遭到技术以外因素的挑战,这是赵志刚始料未及的。“没有实现的时候,大家认为这个功能很有意义。但我真的实现了,大家还是会质疑,你是不是在玩魔术,是不是在里面内置了一个假的光伏逆变器,是不是根本不可能节省成本,根本不可能提高效率?”
对于质疑格力技术创新的声音,董明珠认为都是竞争对手在抹黑格力。而她的办法,则是坚决回击。
格力和美的“互掐”已经由来已久。两家家电巨头同处广东地区,因为技术、专利、人才等多种原因已经“互撕”多次,除了董明珠、方洪波隔空互呛,两家甚至还曾因专利纠纷对簿公堂。
2007年,美的在产品宣传中直指格力等同行空调产品的铜铝连接管是“黑心管”; 2013年,格力又以美的在同一种商品上侵犯涉案“五谷丰登”注册商标专用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2014年,董明珠公开指出美的广告中的“一晚一度电”是欺骗消费者;去年,格力抓住两名进入该公司车间用手机偷拍的美的员工。今年刚刚开年,两家企业员工又以“学术造假”为由互相举报。
在回击对手方面,董明珠永远强硬,自称不惜当恶人:“美的一晚一度电,我随时都在讲,欺骗消费者。其实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大家不愿意做恶人。但我觉得为了社会,我就要当这个恶人。”
对手的指责是否有依据?董明珠坚持,“当然有依据”。“法院有判决书。法院有判赔的,工商局处罚的,但为什么央视还要给它播这样的广告?这就是欺骗行为,这不叫助纣为虐吗?”
在指责竞争对手的时候,她不太考虑自己的公众人物形象,甚至有点随性。可能前一秒还在谈“格力每年给国家纳税超过100亿元”,做企业要有责任和诚信。在下一秒谈到竞争对手美的时,她的态度会瞬间180度大转弯,继而是毫不留情的鄙夷和指责。有人说,她在理性和随性之间的转换,几乎不需要过渡和预热。
“很多人讲,董明珠,你是公众人物,不能这样讲话。我说你错了,公众人物就是要讲话,只要你讲的是真话。”今年4月,董明珠在老家南京的一次演讲中,在2个小时里,再次大曝真话,“我不光说,我还要喊,要喊得所有人去找他算账,到法院去起诉他,叫他赔钱。所有伤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我都要跟他过不去。”
在董明珠的世界里,一切都要清澈见底,她不接受任何一点的“灰色地带”。1995年,全国空调销售旺季时,市场上空调十分紧俏。而此时董明珠已经做到了格力电器的销售经理,为了疏通关系拿到货源,一家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希望通过其优先拿到格力空调,并承诺每次给予几万元好处费。
哥哥立即打电话给董明珠,希望妹妹能够帮忙。董明珠弄清事情原委后严词拒绝,挂断了哥哥电话。不仅如此,她事后还找到这家经销商,停供货源半个月,直到这家经销商写了一份检讨书才恢复货源供应。为了这件事,董明珠的哥哥和她绝交了20年。
董明珠不能忍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竞争对手“偷人”,“在美国,一个技术人员到别的单位可以。但如果把这边的技术带过去,那是违法,要坐牢的。中国不会,所以助长了到你企业来恶性挖人。”
62岁的董明珠,仍然像个愤青,“我讲你小偷,你有本事告我啊?你不偷我东西,你赔我200万干什么?不是偷是什么?”
董明珠认为,这跟政府提供的环境有关,政府要提供的是环境,而不是经济支持。比如公平,对侵权行为就要罚得倾家荡产,才能保护创新型企业更有动力去创新。
对董明珠来说,只要看不顺的地方,就应该去挑战,“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有这样的目标,我们就要挑战,挑战自己,挑战一些现象。”
对于当下热议的 “工匠精神”,董明珠的理解是,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梦想的人,才有工匠精神。第一就是诚信;第二是挑战精神,挑战自己的精神;第三,是对社会负责。
“工匠精神包含了诚信,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董明珠认为,都不讲诚信了,干吗跟自己过不去呢,能蒙就蒙,能骗就骗,“对不良行为,就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近两年来,在每一个新品的推广上,董明珠都亲自上阵,她会抓住一切机会推广格力的产品,就像曾经的那个“销售女皇”。
2015年,在参加中山大学的一个活动中,董明珠猝不及防地掏出了格力手机,格力突然宣布做手机引发外界愕然。
凭借“如果格力做手机,就让消费者3年不换手机”“我要是造手机,肯定比小米好”“2015年格力手机要卖1亿台”等惊人之语,董明珠一下就把格力手机带到风口浪尖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但这一次,也许真的太高调了。格力1代产品没有公开售卖,只卖了几万部,和当初的预期有很大落差,格力手机出师不利。
“格力1我用了一年,非常好,没有坏过。只不过对年轻人来说,存储量太小,我们很快就改进了,有什么好急呢?”董明珠对质疑毫不在意。
董明珠从不轻言放弃。时隔一年后,她再次推销起了格力2代手机。5月11日,开通65天的董明珠自媒体放出“独家爆料”,曝光了格力2代手机正面照片——画面里董明珠正在试用手机。第二天,董明珠自媒体再次发声:邀请大家为格力2代手机创意命名。
董明珠想到做手机绝非心血来潮。按照格力的多元化布局,智能手机已经从通信工具转变成了随身携带的“人体器官”。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的智能家居时代,智能手机无疑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它将代替各个电器不相通的遥控器和显示屏,使得用户可以随时关注各个家电的运行状态并实现可视化远程控制。一开始作为亮点的自带格力遥控器功能便是格力智能家居设想的初级版本。 不过,很多人都替董明珠捏了把汗,摆在格力手机面前的路仍然无比艰辛。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快速增长期已经过去,开始进入换机时代。进入2014年后,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被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厂商牢牢掌控。
在这时候选择进入手机,无疑是一头扎进红海,很多人认为这是董明珠任性的决策。
“红海不红海,取决于你对消费者忠诚不忠诚。不忠诚,你就是红海,忠诚就是蓝海。”在董明珠的逻辑里,没有可能或者不可能,也没有能够或者不能够,只有敢或不敢。
“到任何环境中,不能忘了你的对象。只要你是忠诚于消费者,你就没有理由做不成这件事。”在这种时候,似乎又能看到当初那个销售女皇董明珠的影子,“我现在就相信,格力手机会比苹果还好。”
消费者对智能手机越来越挑剔,但董明珠说,就喜欢这种挑剔,就是因为消费者挑剔,对你才有意义,“如果不挑剔,一点意义都没有。”
她认准的路,也不会轻易回头,“一定会坚定不移地继续做手机。”
而智能装备是董明珠认准的另一条路。格力进入智能装备市场,是从2012年启动“自主研发机器人”战略开始,后来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开始对自动化设备进行自主研发和制造。
2015年,格力将原来的智能装备制造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并提出要将工业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作为该公司未来的两大研究领域来规划布局。
在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看到,珠海吉大(凌达)机床研发中心,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机床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孵化。
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部长林汉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3年,只有一个小组在研发智能装备,到现在,已经有近千人。研发了几十种工业自动化设备和品类齐全的工业机器人,近80%的设备都是来自自主研发,工业自动化程度基本已经覆盖了整个生产的全部环节和链条。
董明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格力的生产线目前已经使用了1500个机器人,还有工业自动化、数控机床、自动化运输、自动化检测,基本上覆盖了产品的工业链。
“我们在2011年,营收800亿的时候,企业人数接近10万人。但是到了2014年,营收1400亿的时候,是8万多人。2015年1000亿的时候,大概是6万多人。”董明珠说,格力已经被纳入广东省自动化装备骨干企业,最大的梦想,是用自己的设计研制,做出为世界服务的自动化装备。
格力目前在广东省珠海市设立了三个研发和生产基地,总面积约30万m2。并将在武汉、杭州、重庆规划和建设多个基地,基地建成后公司年产值可达百亿元。
林汉钿说,格力的智能装备生产已经实现了产出,2013年至2015年三年,累计产出智能装备3000台套,产品累计销售额超8亿元,2016年计划销售额20亿元。除了供给格力的成产线,另一家家电企业四川长虹也开始使用格力的自动化装备。
不仅格力自己用,能够在未来打入这一市场,让更多公司使用格力的职能装备,也是董明珠的规划,“我们希望通过智能装备,帮落后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
至于智能装备是否能在市场中有竞争优势,董明珠说,“有没有竞争优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产品质量一定是第一的。”
在工业4.0时代,工厂自动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潮流趋势。格力涉足智能装备界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不过该产业也是个前期需要巨额投入的产业,想要据此迅速增长营收业绩似乎并不容易。
“格力愿意用时间,用资本去沉淀,做真正创造性,掌控机器人的企业。”在她看来,企业是用技术,品质服务世界,而不是服务一个局部,“这是我们的梦想。”
格力的梦想,还包括造新能源汽车。
今年4月,格力电器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该交易标的为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珠海银隆”)。据珠海银隆官网介绍,该公司为一家专门从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车驱动系统总成、驱动电机、电动节能空调、充电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
这意味着,继造手机之后,董明珠又要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董明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一个大的协同发展思路,“我们具有模具开发能力,具有电机生产能力,具有智能装备,新能源技术又可以反哺空调领域。”
董明珠说,这家企业希望和别人合作,但是缺资金,“恰恰我不缺钱。”但她不认为纯粹是出于资金优势来谈合作,“这家企业有技术优势,电池可以用十年,充电特别快。”
董明珠的规划是,收购如果完成,就要在新能源领域做研究,如何降低成本,让消费者用得起,“如果做成功了,就是颠覆性的。”
在董明珠看来,长远来看,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合作,“我这个人不轻易跟别人合作,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吸引不了我。”
真正执掌格力不到五年时间,但董明珠已经完完全全地给格力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这一点上,或许没有哪家中国企业更胜于此,提起格力,除了董明珠,想不出第二个人。
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格力=董明珠,还是董明珠
生活电器不是不可以做好,是中国制造业舍不得投入,
“格力电器愿意去担当,愿意去投入,一定要把生活电器做成极品。”
要理解格力,一定要理解董明珠。
“25年前的格力电器是一家产量近2万台窗式空调生产线的小厂,如今已经成长为产值千亿的国际化电器制造企业。未来格力电器应该如何完成转型升级,作为格力电器的‘永动机’,董明珠时刻有着清晰的目标。她凭着充沛的精力和战斗力,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商业世界里,获得一般女性无法企及的权力。”
在2014年《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女性”亚太区榜单上,董明珠名列榜首,《财富》在获奖词中如此褒奖。
从2012年全面掌控格力电器开始,短短几年时间内,她把格力电器营收做到1400.05亿元,依靠空调一个品类,把格力带进了全球500强企业名单,排名家用电器类全球第一位,创造了中国家电行业纪录。
有人说,“她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宗教般的痴迷,像母豹子一样地呵护着格力的利益。”也有人说,“董明珠走过的路不长草。”
喜欢她的人,欣赏她的坚持、强悍、不妥协。不喜欢她的人,觉得她就是大写的霸道、偏执、任性。
她是一个颠覆者,颠覆人们对于女性和商业领袖的认知。她也是一个捍卫者,像卫道士一样坚持用品质捍卫中国制造业的荣光。
有人断言:如果没有董明珠,眼前的商业世界会无趣得多。但对于格力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市场份额高了,你认为我是上升还是下滑”“你是冲着业绩来的吧?”
刚一见面,董明珠开门见山,半开着玩笑。
看得出来,她心情不错。灰色针织衫搭配藏蓝色长裙,一条大红色的丝巾在脖颈处缠绕一圈后,点缀在身前,62岁的董明珠远远地走过来,笑脸相迎。这一刻,她平易可亲,而不是那个传闻中的“霸道总裁”。
此前几天,格力电器刚刚发布了2015年年报。营收977.5亿元,同比下滑近30%,净利润125.3亿元,同比下降11.5%。与上一年相比,2015年营收骤降422亿元,已回落到2012年的水平。
舆论哗然。“惨烈”“溃败”,各种负面声音铺天盖地。对格力和董明珠的质疑滔天而来。各种唱衰格力的话题开始在网络自媒体上热炒:《营收暴跌442亿,董小姐还能任性多久?》《格力业绩下滑原因是董明珠太自傲!》
格力不行了吗?在外界对格力纷纷质疑的时候,董明珠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首度回应“业绩下滑”。
“我认为很正常。”董明珠语气平缓,对《中国新闻周刊》条分缕析其中的原因。客观方面,格力前三年每年营收以200亿元的规模快速增长,意味着多了5000万台市场销售,空调市场也需要消化一下。其次,受到经济调整大势的影响,很多工程项目在减少是事实。第三,前几年的家电补贴等政策刺激透支了市场。
格力确实发展太快了。在董明珠执掌格力后,每年的营收几乎都以200亿元的体量在增长。从数字看,2013年营收1200亿元同比增20%,净利润108亿同比增46.5%;2014年营收达到历史高点1400亿元,同比增16.7%,净利润141亿同比增30.6%。
2013年,在格力踏过千亿元门槛之后,董明珠给格力定下5年内新目标,到2018年销售规模再冲击20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格力电器平均年增长仍然要达到200亿元。
按照这个预期,2015年的营收应该是1600亿元。不过,业界早就已经开始发出预警,家电行业整体快速增长的时代早已远去,在宏观经济下滑、房地产告别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家电业现已进入微增长甚至下滑的时代。在整个宏观经济去库存的大背景下,格力的营收下滑也就不难理解。
在董明珠看来,这里面也有格力主动调整的因素,“我们价格进行了调整,调整本身就是上百亿的规模。”董明珠认为,价格调整给市场带来了重新洗牌,提高了格力的市场份额。
从2014年黄金周开始,空调行业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价格战,一直持续到2015年,几乎所有主要的空调品牌都卷入其中。对于这次价格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也跟整个空调行业的库存高企有关。
不过,在董明珠口中,这只是“价格调整”。她并不认为这是价格战,因为格力的利润最高,只是“让利”。
在不少同行眼中,这次价格战的宣战方其实是格力,而由行业老大发起价格战,往往有“清场”的意味。“格力对规模的追求从没如此饥渴。”有业内人士评价。
价格下调对市场份额的提升立竿见影。“市场份额变得更高,过去30%,现在48%,这就是标志。”董明珠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董明珠所言不虚。如果单从空调一项来看,格力仍然处于行业的霸主地位。2015年,格力空调营收827.18亿元,第二名的美的为645亿元,而一直希望冲到第三位的志高空调营收为77.74亿元,不足格力空调的1/11。
从营收数字看,格力的老对手美的的营收确实比格力更漂亮。2015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384亿元,同比微跌2.28%;净利润127亿,同比增长21%。
不过,从利润率看,2015尽管营收下滑,但格力的净利润率为12.55%,比四年前的2011年(6.37%)增长了超过一倍。相对照,美的集团2015年的净利润率只有9.176%。
从分红和纳税额看,格力也依然高于同行业水平。2015年,格力分红高达90.24亿元,与2014年数额相同,比2013年的45亿元增长一倍。而美的集团2015年分红总额51亿元。格力2015年度纳税总额达148.16亿元。美的集团2015年纳税总额83.23亿元,青岛海尔2015年纳税总额72.72亿元。也就是说,2015年格力的纳税额几乎相当于美的和海尔纳税额总和。 格力的现金流也依然充裕。格力目前拥有现金高达888.70亿元,同比2014年的545.46亿,增加343.24亿元。
这或许就是董明珠的底气,她甚至不同意“业绩下滑”这个说法:“业绩并没有下滑,利润翻了一倍,怎么叫业绩下滑了呢?”
在她的概念里,这是正常的“业务调整”,绝不是“下滑”,“你不能单一从一个数字跟另一个数字对比,过去市场份额是30%,现在48%,你认为我是下滑还是上升?”
对于纷纷扰扰的市场分析,她有些嗤之以鼻,“我们每年增长200亿元的时候,他们说你只踩油门不踩刹车,当我们销售数字下滑的时候,他们又会说格力出危险了。看到我们销售额下滑,但有没有看到我们市场份额在增长?”
被拿来和美的相比,她也丝毫不以为然,“美的生活电器营收接近四百亿,冰箱洗衣机加起来六七百亿,这块格力几乎是空白。”董明珠说,小家电并非格力主业,“不好的产品不上市,这是我的原则。”
但之前的预期显然要落空了,她也承认预期要发生调整。
“之前预期的是1600亿,但突然遇到前面有堵墙的时候,我们势必要转个弯。”但她坚持,转弯不等于走错方向,方向是没有变化的,“我们依然在空调行业是老大,而且是世界老大,这一点都不奇怪。”
“企业不会因为多元化就必然成功”
空调是格力绝对的骄傲,空调业务占格力总营收比例超过85%。但在很多人看来,对空调业务的高度依赖,是格力遭遇市场变化后难以寻求缓冲的主要原因,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有数据统计,2015年国内累计销售空调10660万台,同比下降8.6%。今年3月份数据也显示,家用空调当月销售1188.49万台,同比下滑20.8%——空调行业整体处于下行。
面对行业大势,不少竞争对手都已经开始转型布局。老对手美的早已经开始进行多元化发展,洗衣机、电冰箱和小家电等产品占其营收相当比例。2015年上半年,美的空调业务仅仅增长了3%,营收428亿元;而冰箱业务营收60亿元,同比增长20%;洗衣机业务营收56.5亿,同比增长23%;小家电营收193亿元,同比增长约9%。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美的正是借助这些多元化业务的发展推动了其整体收入继续获得不错的增长。
相比之下,格力似乎动作太慢了,这让董明珠遭到了很多批评。有人批评,董明珠太自傲,以至于至今其都没有大力开展多元化,导致其营收严重依赖空调这项产品,因此当全国空调市场出现停滞的时候它自然受到了最大的冲击。
也有人质疑,董明珠不理解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落后于对手,其直到去年底才在淘宝开设旗舰店。还有人批评董明珠的做事方式,太喜欢单打独斗,不懂得开放合作。比如美的、海尔等企业都在合纵连横加强产业生态建设。
而这一切,都和董明珠强势的个人色彩密不可分。哪怕面对所有人的攻伐,董明珠依然从不妥协。对于任何关于格力的质疑,董明珠都会坚决地回应:“小家电是易耗品,过去消费者用小家电,坏了就坏了,但格力电饭煲的出现,格力风扇出现,会改变这个行业的格局,这是指日可待的。”
格力目前慢人一步,她认为也在情理之中,“过去这块说穿了就是个组装厂,没有东西,而现在我们从研发,到设计,到生产,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还在摸索当中,是这需要时间培育的。”
格力也并非固守城池,从格力广告语的演变可以窥出一些变化的味道。从1997年开始,格力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开始深入人心。一直到2011年,格力用“掌握核心科技”取代了沿用十几年的“好空调,格力造”,宣告了格力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从2015年开始,格力的广告语,董明珠和京东董事长刘强东联合打造的新广告,开始宣讲“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从强调核心科技到为“中国造”代言,市场人士分析,格力或许正在刻意淡化格力“只是做空调的”传统印象。
不断宣称互联网“工具论”的董明珠,其实并不像外人猜测的那样,对互联网充满不屑和排斥。2014年11月,格力在天猫上首开旗舰店,双十一当日旗舰店成交数量就超过3万笔,销售额轻松过亿。双十一之后的12月1日,格力官方商城正式上线。
在渠道方面也有拓展。十多年前,格力与国美决裂,其产品全面撤出国美门店。然后又抛开苏宁,旗下全部产品只走格力自己的营销渠道。格力遍布全国的3万多家门店一直被列为格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过,格力已经与国美重新走在一起,近期又与苏宁重修旧好。
而在家电产品多元化方面,目前格力仍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格力的生活电器产品已覆盖抽油烟机、嵌入式消毒柜、IH电饭煲、电压力煲、燃气灶等,但去年累计营收仅为15.23亿元,同比增长0.26%,只占全部营收的1.56%。
格力电器在年报中表示,将继续以空调产业为支柱,大力开拓发展新能源、生活电器、工业制品、模具、手机、自动化设备等新兴产业,将格力“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向新能源行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产业拓宽”,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
在营收跌破千亿的情况下,格力的转型战略会不会优化调整?
董明珠曾在一次企业家交流大会上总结出了中国传统企业当前八大困局,“外销不景气,内销很疲软;成本翻几番,亏本做买卖;贷款贷不到,融资成本高;管理不规范,效率上不去;技术不差异,价值上不去;没品牌沉淀,老百姓不认;电商大冲击,不知怎么做;不转型等死,转可能找死。”
不转型等死,转可能找死,这可能是很多传统企业的普遍难题。不少公司在传统渠道为王的时代成就了霸业,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公司渴望变化,但如何在新变化中找到合适发展的路,是最大的问题。 在董明珠眼中,格力一直在变,但不会轻易随着外界的环境去变:“改革是取决于对品质的控制,和对市场的掌控来决定是不是有错了,在进行新的改革。”
她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多元化和专业化不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企业不会因为多元化,或者因为专业化就必然会成功。在她看来,决定企业成功的核心是文化,“如果格力坚持用空调这样的品质来发展冰箱和生活电器,你认为未来市场不是你的吗?”
“格力的生活电器可不可以做到三四百亿?完全有可能!”
“我特别生气‘到国外买电饭煲’的事情”
在董明珠的天平上,似乎从来不把转型和战略问题视为最重的那颗砝码。她依然坚信,无论什么时代,决定一个企业生死的,仍然是产品,是品质,就像格力的那句广告词: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话题女王、营销高手的董明珠精心策划了一次“饭局”:吃的是格力新推出的大松IH电饭煲煮出来的饭,把它和其他几个国外品牌电饭煲煮出来的相同品类的米饭,分装在同一个盘子四格器皿中,进行口味盲测。
在场的嘉宾和记者都可以通过董明珠自媒体扫码投票,选出自己认为口感最好的米饭。选择A米饭的有8人,选择B米饭的有14人,选择C款的是5人,选择D款的是31人。D正是格力的大松IH电饭煲。
董明珠总是喜欢用这种高调的方式证明自己,证明格力的产品,但她确实做到了。
从2014年开始,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董明珠出席全国两会时,就经常被记者问及怎么看待中国人争着去日本买电饭锅和马桶盖。
对于喜欢证明和挑战的董明珠来说,这是不能忍的事情。“我特别生气‘到国外买电饭煲’的事情,这个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经。我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很悲哀,中国没理由连个电饭煲都做不好。”在发布会上,董明珠显得异常激动。
从这个时候开始,董明珠和格力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有了一丝证明的意味:要用优质产品“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这是董明珠喜欢的方式,她喜欢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作为大国制造业该有的尊严。
“IH电饭煲现在供不应求,市场有点井喷式,因为技术难度比较大,产能有点满足不了。”董明珠说,最让她高兴的不是出货量,高兴的是“中国人有了尊严感”。
为了研制IH电饭煲,格力的研究团队在4年时间就做一件事:煮米饭。每天用不同的米实验,琢磨着怎么改进口感。他们先后用了20多种不同品牌的大米,三年用掉了4.5吨大米。
在董明珠看来,格力大松电饭煲受到好评的背后仍然是强有力的核心科技作为支撑。“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思想问题。如果中国企业做电饭煲几十年了,连这个技术都研究不出来,就谈不上是一个好企业。”董明珠又开始忍不住抨击,一些企业要不就是偷别人的,要不就是模仿,怎么能做出好东西来?
董明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IH电饭煲让她更加坚信,中国生活电器不是不可以做好,是中国制造业舍不得投入,“格力电器愿意去担当,愿意去投入,一定要把生活电器做成极品。”
很多人将董明珠定位为“营销高手”,实际上她有对技术近乎痴狂的一面。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2000年,董明珠率队前往日本考察“一拖多”空调并希望购买此技术,但无论格力出多高的价钱对方都不卖。此事给董明珠很大刺激,自此下定决心走自主研发之路。董明珠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格力技术投入上不封顶,要多少给多少”。
很多人来到格力,都会先被带到一层的展览厅,这几乎就是一个完整展示格力技术创新的地方。在空调领域,格力的技术研发创新确实让同行难以企及:2011年12月,全球首台直流变频离心机组在格力电器下线,比普通机组节能40%以上。2012年2月,格力1赫兹变频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格力电器成为唯一获奖的专业化空调企业。
在格力,技术至上是公认的信条。在研发的投入上,格力有一连串骄傲的数字:格力公司拥有8000多名科研人员,拥有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7个研究院、52个研究所、632个实验室。截至2015年12月31日,格力电器累计申请专利20116项,平均每天有17项专利问世。
2013年12月,格力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被鉴定为国际领先,通过将太阳光所发直流电直接接入中央空调,驱动机组运行,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化利用。
“光伏现在发电效率越来越高,空调能效也越来越高,所以技术上这两条线一定会走到一起。” 格力新能源技术环境研究院院长赵志刚是格力光伏中央空调项目小组的负责人,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格力已经形成了在技术创新领域持续探索的机制,公司提出的大战略会不断孵化出新的创新板块,“比如我们以前提出好空调、格力造,大家自然会在潜意识里关注质量。后来提出,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大家自然会去PK和其他竞品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当公司提出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我们自然会去关注环保、清洁能源。”
利用光伏发电驱动空调的想法其实并不新鲜,但摆在技术团队面前有很多难题。从头到尾参与了光伏中央空调项目研发的格力研究员张雪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技术层面最大的挑战是:光伏发电很不稳定,如果把这种不稳定的电源接到稳定的中央空调系统上,如何保持稳定性?如何让发用电的自如切换?
启动问题曾经困扰了技术团队很长时间,甚至在实验过程中,烧坏了大量电机。烧坏一台电机,就意味着几十万的损失,而更要命的是,所有的设备都得全部拆除,修理之后重新再来,严重影响了研发周期。
而在赵志刚看来,格力的科研体制提供了这样一种氛围:只要你有想法,就大胆去做。董明珠说,“重要的不在于你烧了一台机器损失了多少钱,在于最后一度的坚持非常重要。”
董明珠本身不懂技术,却不妨碍她营造一个重视技术的体制环境。在她看来,一个企业是否重视技术,领导是否懂技术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重视技术研发的团队,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只要你坚持,没有不成功的。”这是董明珠的“精神胜利法”,她始终相信,在技术研发上,不要先考虑,如果不成功会损失多少钱,“没有如果,没有万一,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在光伏中央空调产生前,有人就质疑,这会不会是个“四不像”?等到研发成功,已经在马来西亚、伊朗等地接了十几个项目,安装了几百台设备之后,仍然有人质疑,格力光伏空调是伪创新,认为如果真正实现“不用电的空调”功能,仅太阳能光伏板的投资规模就要远远高于中央空调本身的投资。
在错综复杂的商业环境里,单纯的技术总是会遭到技术以外因素的挑战,这是赵志刚始料未及的。“没有实现的时候,大家认为这个功能很有意义。但我真的实现了,大家还是会质疑,你是不是在玩魔术,是不是在里面内置了一个假的光伏逆变器,是不是根本不可能节省成本,根本不可能提高效率?”
“工匠精神首先就是诚信”
对于质疑格力技术创新的声音,董明珠认为都是竞争对手在抹黑格力。而她的办法,则是坚决回击。
格力和美的“互掐”已经由来已久。两家家电巨头同处广东地区,因为技术、专利、人才等多种原因已经“互撕”多次,除了董明珠、方洪波隔空互呛,两家甚至还曾因专利纠纷对簿公堂。
2007年,美的在产品宣传中直指格力等同行空调产品的铜铝连接管是“黑心管”; 2013年,格力又以美的在同一种商品上侵犯涉案“五谷丰登”注册商标专用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2014年,董明珠公开指出美的广告中的“一晚一度电”是欺骗消费者;去年,格力抓住两名进入该公司车间用手机偷拍的美的员工。今年刚刚开年,两家企业员工又以“学术造假”为由互相举报。
在回击对手方面,董明珠永远强硬,自称不惜当恶人:“美的一晚一度电,我随时都在讲,欺骗消费者。其实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大家不愿意做恶人。但我觉得为了社会,我就要当这个恶人。”
对手的指责是否有依据?董明珠坚持,“当然有依据”。“法院有判决书。法院有判赔的,工商局处罚的,但为什么央视还要给它播这样的广告?这就是欺骗行为,这不叫助纣为虐吗?”
在指责竞争对手的时候,她不太考虑自己的公众人物形象,甚至有点随性。可能前一秒还在谈“格力每年给国家纳税超过100亿元”,做企业要有责任和诚信。在下一秒谈到竞争对手美的时,她的态度会瞬间180度大转弯,继而是毫不留情的鄙夷和指责。有人说,她在理性和随性之间的转换,几乎不需要过渡和预热。
“很多人讲,董明珠,你是公众人物,不能这样讲话。我说你错了,公众人物就是要讲话,只要你讲的是真话。”今年4月,董明珠在老家南京的一次演讲中,在2个小时里,再次大曝真话,“我不光说,我还要喊,要喊得所有人去找他算账,到法院去起诉他,叫他赔钱。所有伤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我都要跟他过不去。”
在董明珠的世界里,一切都要清澈见底,她不接受任何一点的“灰色地带”。1995年,全国空调销售旺季时,市场上空调十分紧俏。而此时董明珠已经做到了格力电器的销售经理,为了疏通关系拿到货源,一家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希望通过其优先拿到格力空调,并承诺每次给予几万元好处费。
哥哥立即打电话给董明珠,希望妹妹能够帮忙。董明珠弄清事情原委后严词拒绝,挂断了哥哥电话。不仅如此,她事后还找到这家经销商,停供货源半个月,直到这家经销商写了一份检讨书才恢复货源供应。为了这件事,董明珠的哥哥和她绝交了20年。
董明珠不能忍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竞争对手“偷人”,“在美国,一个技术人员到别的单位可以。但如果把这边的技术带过去,那是违法,要坐牢的。中国不会,所以助长了到你企业来恶性挖人。”
62岁的董明珠,仍然像个愤青,“我讲你小偷,你有本事告我啊?你不偷我东西,你赔我200万干什么?不是偷是什么?”
董明珠认为,这跟政府提供的环境有关,政府要提供的是环境,而不是经济支持。比如公平,对侵权行为就要罚得倾家荡产,才能保护创新型企业更有动力去创新。
对董明珠来说,只要看不顺的地方,就应该去挑战,“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有这样的目标,我们就要挑战,挑战自己,挑战一些现象。”
对于当下热议的 “工匠精神”,董明珠的理解是,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梦想的人,才有工匠精神。第一就是诚信;第二是挑战精神,挑战自己的精神;第三,是对社会负责。
“工匠精神包含了诚信,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董明珠认为,都不讲诚信了,干吗跟自己过不去呢,能蒙就蒙,能骗就骗,“对不良行为,就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是不是红海,取决于你对消费者忠诚不忠诚”
近两年来,在每一个新品的推广上,董明珠都亲自上阵,她会抓住一切机会推广格力的产品,就像曾经的那个“销售女皇”。
2015年,在参加中山大学的一个活动中,董明珠猝不及防地掏出了格力手机,格力突然宣布做手机引发外界愕然。
凭借“如果格力做手机,就让消费者3年不换手机”“我要是造手机,肯定比小米好”“2015年格力手机要卖1亿台”等惊人之语,董明珠一下就把格力手机带到风口浪尖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但这一次,也许真的太高调了。格力1代产品没有公开售卖,只卖了几万部,和当初的预期有很大落差,格力手机出师不利。
“格力1我用了一年,非常好,没有坏过。只不过对年轻人来说,存储量太小,我们很快就改进了,有什么好急呢?”董明珠对质疑毫不在意。
董明珠从不轻言放弃。时隔一年后,她再次推销起了格力2代手机。5月11日,开通65天的董明珠自媒体放出“独家爆料”,曝光了格力2代手机正面照片——画面里董明珠正在试用手机。第二天,董明珠自媒体再次发声:邀请大家为格力2代手机创意命名。
董明珠想到做手机绝非心血来潮。按照格力的多元化布局,智能手机已经从通信工具转变成了随身携带的“人体器官”。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的智能家居时代,智能手机无疑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它将代替各个电器不相通的遥控器和显示屏,使得用户可以随时关注各个家电的运行状态并实现可视化远程控制。一开始作为亮点的自带格力遥控器功能便是格力智能家居设想的初级版本。 不过,很多人都替董明珠捏了把汗,摆在格力手机面前的路仍然无比艰辛。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快速增长期已经过去,开始进入换机时代。进入2014年后,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被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厂商牢牢掌控。
在这时候选择进入手机,无疑是一头扎进红海,很多人认为这是董明珠任性的决策。
“红海不红海,取决于你对消费者忠诚不忠诚。不忠诚,你就是红海,忠诚就是蓝海。”在董明珠的逻辑里,没有可能或者不可能,也没有能够或者不能够,只有敢或不敢。
“到任何环境中,不能忘了你的对象。只要你是忠诚于消费者,你就没有理由做不成这件事。”在这种时候,似乎又能看到当初那个销售女皇董明珠的影子,“我现在就相信,格力手机会比苹果还好。”
消费者对智能手机越来越挑剔,但董明珠说,就喜欢这种挑剔,就是因为消费者挑剔,对你才有意义,“如果不挑剔,一点意义都没有。”
她认准的路,也不会轻易回头,“一定会坚定不移地继续做手机。”
而智能装备是董明珠认准的另一条路。格力进入智能装备市场,是从2012年启动“自主研发机器人”战略开始,后来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研究院、自动化设备制造部等部门,开始对自动化设备进行自主研发和制造。
2015年,格力将原来的智能装备制造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并提出要将工业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作为该公司未来的两大研究领域来规划布局。
在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看到,珠海吉大(凌达)机床研发中心,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机床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孵化。
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部长林汉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3年,只有一个小组在研发智能装备,到现在,已经有近千人。研发了几十种工业自动化设备和品类齐全的工业机器人,近80%的设备都是来自自主研发,工业自动化程度基本已经覆盖了整个生产的全部环节和链条。
董明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格力的生产线目前已经使用了1500个机器人,还有工业自动化、数控机床、自动化运输、自动化检测,基本上覆盖了产品的工业链。
“我们在2011年,营收800亿的时候,企业人数接近10万人。但是到了2014年,营收1400亿的时候,是8万多人。2015年1000亿的时候,大概是6万多人。”董明珠说,格力已经被纳入广东省自动化装备骨干企业,最大的梦想,是用自己的设计研制,做出为世界服务的自动化装备。
格力目前在广东省珠海市设立了三个研发和生产基地,总面积约30万m2。并将在武汉、杭州、重庆规划和建设多个基地,基地建成后公司年产值可达百亿元。
林汉钿说,格力的智能装备生产已经实现了产出,2013年至2015年三年,累计产出智能装备3000台套,产品累计销售额超8亿元,2016年计划销售额20亿元。除了供给格力的成产线,另一家家电企业四川长虹也开始使用格力的自动化装备。
不仅格力自己用,能够在未来打入这一市场,让更多公司使用格力的职能装备,也是董明珠的规划,“我们希望通过智能装备,帮落后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
至于智能装备是否能在市场中有竞争优势,董明珠说,“有没有竞争优势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产品质量一定是第一的。”
在工业4.0时代,工厂自动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潮流趋势。格力涉足智能装备界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不过该产业也是个前期需要巨额投入的产业,想要据此迅速增长营收业绩似乎并不容易。
“格力愿意用时间,用资本去沉淀,做真正创造性,掌控机器人的企业。”在她看来,企业是用技术,品质服务世界,而不是服务一个局部,“这是我们的梦想。”
格力的梦想,还包括造新能源汽车。
今年4月,格力电器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该交易标的为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珠海银隆”)。据珠海银隆官网介绍,该公司为一家专门从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车驱动系统总成、驱动电机、电动节能空调、充电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
这意味着,继造手机之后,董明珠又要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董明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一个大的协同发展思路,“我们具有模具开发能力,具有电机生产能力,具有智能装备,新能源技术又可以反哺空调领域。”
董明珠说,这家企业希望和别人合作,但是缺资金,“恰恰我不缺钱。”但她不认为纯粹是出于资金优势来谈合作,“这家企业有技术优势,电池可以用十年,充电特别快。”
董明珠的规划是,收购如果完成,就要在新能源领域做研究,如何降低成本,让消费者用得起,“如果做成功了,就是颠覆性的。”
在董明珠看来,长远来看,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合作,“我这个人不轻易跟别人合作,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吸引不了我。”
“大家都说董明珠死定了,我活得好得很”
真正执掌格力不到五年时间,但董明珠已经完完全全地给格力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在这一点上,或许没有哪家中国企业更胜于此,提起格力,除了董明珠,想不出第二个人。
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格力=董明珠,还是董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