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工作坊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营造同伴互助的教研场域意义重大,是引领教师自主发展的孵化器。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乡镇教研员,在学科工作坊建设中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学科工作坊建设的思考与定位
在日常教研中我发现:教师们渴望专业成长,却找不到好的途径与方法;他们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关键时刻仍感觉课拿不出手;周周都搞教研,但是提升却不明显,在实践中常常分不清自己的做法是否有效,经验与认知往往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
究其根源,是教师们研究的主体意识差,学习思考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理性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丧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盛行;教学目标单一片面;过程方法缺乏理性思考与选择;教学评价诊断和改进能力不足;发现不了问题,总结不出经验,教研效率低下;专业能力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从名师成长经验中寻求答案。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翠对全国300多位名师的调查和深度访谈报告显示: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愿望是名师成长的根本动力,自主学习力是成长为名师的关键能力,实践和反思是“名师养成”的两大法宝,公开课、课题和论文是名师成长的三大砝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是成长为名师的重要外部力量。从中不难看出:自主钻研是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发展的主渠道。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团队确定了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确立了以下工作思路:一是用好集中教研,通过示范引领,发挥外力作用。提升思想认识,激发成长活力,明晰发展目标,提高研究能力。二是走进日常教学,利用任务驱动,实现自主发展。教学教研融合,持续深入思考,任务驱动思考,平台促进发展。
二、学科工作坊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 建设学习研究型组织,用团队文化凝心聚力。
工作坊组建初期,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强调团队成员职责和组织纪律,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布置个人研修任务,靠制度和任务进行管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提出了“营建学术自由、平等、开放、包容、互学互教的教研氛围,建设‘共建共享、互学互教、和谐温馨’的专业成长家园”,逐渐形成团队文化、完善活动流程,规范了集中研磨课程序及内容。在团队文化引领感召下,团队成员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思想认识,激发了教研活力。
(二)提升研修质量,用看得见的成长增强研修魅力。
1. 优化过程方法,增强研修的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示范性。学科工作坊形成了“学习研讨+实践研究”两段主题研修流程。每学期,工作坊都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一个研修主题,拟定研修计划,明确研修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对于每个研修主题,首先要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以便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然后,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强化对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极大提升了研修水平与质量。我校语文学科工作坊精选研修内容,2018年冬,研修主题是:“统编教材中高年级课堂实践与研究” (主题研修方案如下表)。
学科工作坊形成了“正规活动(集中研修)+非正式活动(分散、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修习惯。工作坊每两周开展一次集中研修。通过集中研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使团队成员提升思想认识、激发成长活力、明晰发展目标、提高研究能力,让团队成员学会研究。在集中研修的基础上,通过布置研修作业,促使研究走进日常教学实践,成为常态和习惯,实现自主发展。通过日常教学,促使团队成员融合教学教研,用任务驱动成员持续深入地思考与研究,养成研究思考习惯,走研究发展的道路。
对研修活动的成果提炼与总结是发挥研修活动价值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即兴的研讨结果梳理总结,才能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有效的经验。每次活动前后,每一位团队成员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课前和课后研究,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写出对所研课例的思考、活动心得与感悟等。对于研修小组,每次活动结束都要指定专人写出活动简报、典型课例研讨,发布专题学习材料等。
为加强同伴互助并及时解决老师日常研修中的困惑与问题,工作坊搭建了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微信群、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QQ群等网络平台,实现即时交流研讨,拓宽团队教研时空。工作坊主持人及时回应老师的问题与困惑,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2. 搭台借力,任务驱动,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我们定期召开教师工作坊成果交流会,团队成员主动展示,营造既合作又竞争的研究氛围。工作坊成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磨课的过程中,又将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在互动中提升。我们遴选团队成员参加市级优质课大赛、示范课交流展示、优秀学科工作坊展示交流評选等活动,让他们在大型教研活动中经受磨砺,得到锻炼与发展。
三、团队工作的问题与改进
一路走来,随着团队研修的不断深入,我们越发感受到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学习思考力仍然不足,教研成果提炼、整理的意识差,课题、论文撰写能力弱等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愈加凸显。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集中活动的组织流程,提升成员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成员深入、持续思考问题。针对教研成果提炼、整理的意识和能力薄弱问题,我们将开展专题培训,加强指导,任务驱动,重点培养,示范带动;开辟教研论坛,通过布置作业任务,驱动成员主动梳理提炼研修成果,逐步提高专业意识和能力。
总之,教师工作坊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思考与行动,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研修方式和成长策略。研修成为教师实现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引领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的高品质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沁园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一、学科工作坊建设的思考与定位
在日常教研中我发现:教师们渴望专业成长,却找不到好的途径与方法;他们日复一日地备课、上课,关键时刻仍感觉课拿不出手;周周都搞教研,但是提升却不明显,在实践中常常分不清自己的做法是否有效,经验与认知往往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
究其根源,是教师们研究的主体意识差,学习思考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理性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丧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盛行;教学目标单一片面;过程方法缺乏理性思考与选择;教学评价诊断和改进能力不足;发现不了问题,总结不出经验,教研效率低下;专业能力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从名师成长经验中寻求答案。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翠对全国300多位名师的调查和深度访谈报告显示: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愿望是名师成长的根本动力,自主学习力是成长为名师的关键能力,实践和反思是“名师养成”的两大法宝,公开课、课题和论文是名师成长的三大砝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是成长为名师的重要外部力量。从中不难看出:自主钻研是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发展的主渠道。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团队确定了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确立了以下工作思路:一是用好集中教研,通过示范引领,发挥外力作用。提升思想认识,激发成长活力,明晰发展目标,提高研究能力。二是走进日常教学,利用任务驱动,实现自主发展。教学教研融合,持续深入思考,任务驱动思考,平台促进发展。
二、学科工作坊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 建设学习研究型组织,用团队文化凝心聚力。
工作坊组建初期,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强调团队成员职责和组织纪律,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布置个人研修任务,靠制度和任务进行管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提出了“营建学术自由、平等、开放、包容、互学互教的教研氛围,建设‘共建共享、互学互教、和谐温馨’的专业成长家园”,逐渐形成团队文化、完善活动流程,规范了集中研磨课程序及内容。在团队文化引领感召下,团队成员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思想认识,激发了教研活力。
(二)提升研修质量,用看得见的成长增强研修魅力。
1. 优化过程方法,增强研修的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示范性。学科工作坊形成了“学习研讨+实践研究”两段主题研修流程。每学期,工作坊都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一个研修主题,拟定研修计划,明确研修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对于每个研修主题,首先要组织开展专题学习,以便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然后,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强化对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极大提升了研修水平与质量。我校语文学科工作坊精选研修内容,2018年冬,研修主题是:“统编教材中高年级课堂实践与研究” (主题研修方案如下表)。
学科工作坊形成了“正规活动(集中研修)+非正式活动(分散、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修习惯。工作坊每两周开展一次集中研修。通过集中研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使团队成员提升思想认识、激发成长活力、明晰发展目标、提高研究能力,让团队成员学会研究。在集中研修的基础上,通过布置研修作业,促使研究走进日常教学实践,成为常态和习惯,实现自主发展。通过日常教学,促使团队成员融合教学教研,用任务驱动成员持续深入地思考与研究,养成研究思考习惯,走研究发展的道路。
对研修活动的成果提炼与总结是发挥研修活动价值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即兴的研讨结果梳理总结,才能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有效的经验。每次活动前后,每一位团队成员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课前和课后研究,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写出对所研课例的思考、活动心得与感悟等。对于研修小组,每次活动结束都要指定专人写出活动简报、典型课例研讨,发布专题学习材料等。
为加强同伴互助并及时解决老师日常研修中的困惑与问题,工作坊搭建了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微信群、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QQ群等网络平台,实现即时交流研讨,拓宽团队教研时空。工作坊主持人及时回应老师的问题与困惑,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2. 搭台借力,任务驱动,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我们定期召开教师工作坊成果交流会,团队成员主动展示,营造既合作又竞争的研究氛围。工作坊成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磨课的过程中,又将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在互动中提升。我们遴选团队成员参加市级优质课大赛、示范课交流展示、优秀学科工作坊展示交流評选等活动,让他们在大型教研活动中经受磨砺,得到锻炼与发展。
三、团队工作的问题与改进
一路走来,随着团队研修的不断深入,我们越发感受到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学习思考力仍然不足,教研成果提炼、整理的意识差,课题、论文撰写能力弱等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愈加凸显。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集中活动的组织流程,提升成员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成员深入、持续思考问题。针对教研成果提炼、整理的意识和能力薄弱问题,我们将开展专题培训,加强指导,任务驱动,重点培养,示范带动;开辟教研论坛,通过布置作业任务,驱动成员主动梳理提炼研修成果,逐步提高专业意识和能力。
总之,教师工作坊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思考与行动,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研修方式和成长策略。研修成为教师实现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引领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的高品质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沁园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