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剧成就作文课堂的异彩纷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景剧的喜剧性
  情景剧的喜剧性要求演员在情景对话上,以幽默的语言方式打动人。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围绕主题编排情景剧,这就要求学生本着对观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剧本中的遣词造句:人物的对话不仅要符合身份,更要有趣味性;人物的动作要精准到位;人物的神态必须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表演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于语句的理解不仅更加深刻,还能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表现出来。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在欢笑中学习,思维也不断地在涌动……
  大部分高年级学生能通过语言或者动作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预知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根据情境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写作的过程中,高年级的学生会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加敢于彰显作品的“标新立异”。学生在叙事的过程中会通过描写自己内心的独白表达情感。但是这些文字上的表述有时会让作者难以直抒胸臆,有时会让读者意犹未尽。这时,情景剧的创作和编排就弥补了这一缺憾。情景剧是来源于生活的,但又是高于生活的。学生会把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对于人物的感情色彩融入剧情之中,想办法让观众移情入境,从而产生共鸣。
  二、情景剧的地域性
  在上海,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民风民俗都各具特色。学生在编排情景剧的时候,可以结合内容需要,融入地方特色。比如,在《难忘的端午节》的作文指导教学中,来自山东的男同学把自己家乡的端午节风俗通过情景剧展现出来:端午节,奶奶给孩子缠五色线时,温柔地叮嘱孩子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因为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毒虫的伤害……情节很简单,但是这位男生最后的一段独白却很打动人心:“我最喜欢端午节,不仅因为粽子有滋有味,更是因为一到端午节,我就想起去世的奶奶。过去奶奶每年都给我缠五色线,这是家乡的风俗,更是她对我的爱。”
  学生在看完这一主题的情景剧后,了解到许多地方的端午节有着不同的习俗,更体会到了浓浓的民族文化,感受到家人的关怀。
  三、情景剧的生活化
  情景剧的生活化要求剧本的选材一定是与生活相关的,演绎“身边的故事”。很多“作文困难户”最大的困扰就是无话可写,归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缺少观察,缺乏积累,导致作文的素材太少。要呈现出精彩的情景剧必须勤于观察,留心积累,才能把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才能让故事情节打动人心。
  比如,在《妈妈(爸爸)真辛苦》的作文指导中,一位女生提到父母做水产生意,起早贪黑,非常辛苦。随后,大家决定以她的父母作为原型进行情景剧的创作和编排。这位女生负责仔细观察并记录父母每天工作的时间、具体的准备工作以及每天回家后的精神状态。其他的小组成员负责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经过市场时,观察女孩的父母忙碌的身影,记录他们招呼客人的言行举止。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他们展现的情景剧作品虽然只有短短10分钟,但在同学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特别是当背景音乐响起,旁白介绍女孩父母那双由于长期泡在水里,早已泡肿、满是伤痕的手,一到冬天就满是疮痍。女孩学着母亲的样子哈着气,暖暖手,接着将手插进刺骨的冰水里捞鱼。不少同学都感动落泪了,大家开始回忆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后疲惫的身驱,回想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辛劳,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在创编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融入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更要会发挥想象,进行角色的塑造和情景的创设。在观看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剧情中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讨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交流角色的内心独白。这些思辨的过程恰恰正是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构思作文的过程。在高年级的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既是参与者也是学习者。教师要利用情景剧的特点为学生搭建起写作的“支架”,创设各种情景,巧妙地引领学生进入写作情景;利用情景剧创造的契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他们真情流露,移情入文;利用情景剧的排演过程,更加深入了解学生,不断地转换指导方式,转化学习角色,让学生获得更多训练的机会,得到更多自我提高的途径,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区古猗小学)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日益受到重视,对整本书阅读的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也显得日益迫切。如何借助整本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爱读书、会读书,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了以“三课三支架”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中国经典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一书的教学设计为例。  一、三种课型贯穿始终,铺设完整导读链条  从识字到阅读,从阅读短文
期刊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上第一单元即为“活动·探究”单元,共选取六篇新闻作品作为学习的文本,分别是新闻消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新闻通讯《一着惊海天》和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时,在本单元的序言里,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设置了三项任务。  这是统编版教材创新设置的单元形式。以上述新闻单元为例,“活动·探究”单元就是把“活动”作为整个单元教学的中心内容的,
期刊
一、让熟悉的风景“陌生化”,激起学生探究的“真”热情  人们常说“近处无风景”。的确如此,面对身边每天接触的人和事,见过的景与物,人们自然没有了认真探索、思考的兴致。所以,学生对“家乡文化生活”就有了些太过熟悉而不想细究的感觉了。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想到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观点。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指出:“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
期刊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词,习得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齐读课题。(生读)这也是故事中天神的名字。这个故事里还出现了其他的神,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读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想一想。  (生读课文)  师:故事读完了,认识这一组生词吗?(指名读“悲惨、违抗”)  师:什么叫悲惨?  生:悲苦,凄惨。  师:什么是违抗呢?  生:违反,抗争。  师:“悲”和“惨”意思差不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感情”“体验”“体会”等,有如下相关的重要表述:“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情感体验的要求体现在教材中相应的单元编排上,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
期刊
“深度学习”近年来成为教育领域广受热捧的高频词——教学研讨围着它,申报课题盯着它,各类教学杂志也聚焦于它。各学科一面倒地将它“宠”成教学的“新贵”,大有“言必称‘深度’”的倾向,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静观热闹景象后会发现,人们对“深度”之“度”却鲜少研究,多数言说者对“深度”之边界没有清晰的深刻认识。面对此景,笔者稍有一丝隐忧——凡事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教学如果一味追求“深度”,甚至“深而无度”,则
期刊
【片段一】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青蛙写诗》,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好朋友——生字词,开火车读一读。  【片段二】 同学们,上新课前,咱们再把上节课学过的词语读一读,齐读。(指名读)  【片段三】 同学们,老师将这些词语放进句子里,你们还会读吗?(齐读检测,反馈)  ……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在课堂教学研究上下足苦功夫:种子教师课、青蓝工程汇报课、教坛新秀课、研究性骨干教师课,课型层出不穷。老
期刊
在宏阔醇厚的文化背景的映襯下,在窅然幽深的时空背景的调和下,在情感个性的酝酿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焕发着特有的韵致,为读者所青睐。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大多围绕文中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引导学生赏读。“为赏景而赏景”的阅读,使学生对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文章的主
期刊
走进新学期,使用新教材,面对着活泼、淘气的小学生,老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上岗,开始总会忐忑不安。因为学情变化莫测,教材深浅难辨,胸中无数,心里无底。更困惑的是,教学质量无法鉴别,教学效果不好评判。究竟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改进的策略何在?  的确,想做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非一日之功,无捷径可走,更非套用某个“模式”,运用“几招几式”就能奏效。现今,教师学历较高,知识
期刊
传统的教学根据课时划分教学内容,以知识讲授为中心,这种教学容易造成语文学习的碎片化、线性化、重复化等问题。而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经验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将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发现不同文本之间,文本内容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设计出开放、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不断获得语言运用的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