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而教育和科技领域又面临着新的考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就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必须转变为培养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如此。中学历史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多领域高素质的人才,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与历史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指受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各种心理素质的综合,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个性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就可塑性而言,促成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因素很多,比方说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个性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中学教学密切相关,个性的培养依赖于正确的、合理的教学风格的陶冶,个性化教学反过来又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早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并运用于实践中。他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孔子的治学思想时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我们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家在开展教学时能作到“无弃人也”。现代,北大校长蒋梦麟也指出“教育有种种问题,究其极,则有一中心问题存焉。此中心问题何在?曰做人之道也。做人之道惟?曰增进人类之价也。”那么,教育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呢?“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个性。”蒋梦麟认为,教育必须遵循个性主义的原则,发展人的个性。但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经过学校这一加工炉,就变成了统一标准的成品。我们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们应抓住这次机会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思想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专长兴趣;在教学气氛上,应和谐宽松。而中学教育现状,尤其是历史教学,在这一点上做得远远不够。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纵观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和单一性。
教材内容的保守性,主要源于传统教学中过度重视其政治性、民族性、伦理性,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要求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比方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史和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现代史则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当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历史教材在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上,无疑是教条的、保守的、死板的,比如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介绍不足,过于抹杀其他社会力量的贡献,这无疑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不符合中学生接受历史事物的心理需求,不利于青少年全面认识历史以及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史上的真正作用。这样,过分强调统一性,抹杀个性,实质上是非常片面的。历史教学毕竟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教材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际,而非以意识形态为过滤器,把生动连续的历史割裂成死板的政治事件碎片。用统一模子刻出的思维模式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二,从历史教学活动来看,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专制性。
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教学使师生把枯燥的教材奉为“圣经”。然而,我们所教应该是历史而不是教材,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不是灌输某种教条。何况教材内容有那么强的封闭性,假如教师只教学生背教材,而不用丰富多彩的史实填补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那么,学生将成为极易满足的无知者。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也过于陈旧。历史本应绚丽多彩、有滋有味,但我们的课上缺乏热烈讨论的气氛,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往往被斥为幼稚、错误。但正如泰戈尔所说:“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等于拒绝其成长。总之,目前的教学封闭性较强,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去甚远。
三、个性发展是历史教学的核心
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呢?历史教学的出路何在呢?
教育的核心是人,它所关怀的是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理想的人”的尺度就是人的全面解放,个性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教育应使人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由的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历史教学才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我认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一提到历史创新,有人马上就会问:“历史课本中都是现成的结论,怎么能创新呢?”其实,“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活动”,而现行教育所缺乏的是“引导人既了解自己国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了解别国对人类文明贡献的眼界。尊重真理,并在此前提下尊重差异和多元性的现代人的气质”。因此,我们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既提倡“源于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力争一本教材在不同学生眼中有不同的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时代前进。
第二,转换角度,以能力和方法为教学归宿。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而随着时代发展,每个人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老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个人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终生享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掌握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大多数中学生将来的职业不是从事历史教學,也不是从事历史研究,传授大量历史知识不应是教学的主方向,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他们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分析与归纳、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过程中,增强作为现代人的素质。因此,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方法纳入历史教学的主体中,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是现代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个性化教育必将开辟出一个历史教学的新时代。
一、个性与历史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指受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各种心理素质的综合,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个性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就可塑性而言,促成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因素很多,比方说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个性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中学教学密切相关,个性的培养依赖于正确的、合理的教学风格的陶冶,个性化教学反过来又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早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并运用于实践中。他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孔子的治学思想时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我们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家在开展教学时能作到“无弃人也”。现代,北大校长蒋梦麟也指出“教育有种种问题,究其极,则有一中心问题存焉。此中心问题何在?曰做人之道也。做人之道惟?曰增进人类之价也。”那么,教育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呢?“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个性。”蒋梦麟认为,教育必须遵循个性主义的原则,发展人的个性。但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经过学校这一加工炉,就变成了统一标准的成品。我们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们应抓住这次机会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思想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专长兴趣;在教学气氛上,应和谐宽松。而中学教育现状,尤其是历史教学,在这一点上做得远远不够。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纵观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和单一性。
教材内容的保守性,主要源于传统教学中过度重视其政治性、民族性、伦理性,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要求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比方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史和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现代史则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当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历史教材在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上,无疑是教条的、保守的、死板的,比如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介绍不足,过于抹杀其他社会力量的贡献,这无疑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不符合中学生接受历史事物的心理需求,不利于青少年全面认识历史以及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史上的真正作用。这样,过分强调统一性,抹杀个性,实质上是非常片面的。历史教学毕竟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教材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际,而非以意识形态为过滤器,把生动连续的历史割裂成死板的政治事件碎片。用统一模子刻出的思维模式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二,从历史教学活动来看,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专制性。
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教学使师生把枯燥的教材奉为“圣经”。然而,我们所教应该是历史而不是教材,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不是灌输某种教条。何况教材内容有那么强的封闭性,假如教师只教学生背教材,而不用丰富多彩的史实填补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那么,学生将成为极易满足的无知者。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也过于陈旧。历史本应绚丽多彩、有滋有味,但我们的课上缺乏热烈讨论的气氛,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往往被斥为幼稚、错误。但正如泰戈尔所说:“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等于拒绝其成长。总之,目前的教学封闭性较强,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去甚远。
三、个性发展是历史教学的核心
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呢?历史教学的出路何在呢?
教育的核心是人,它所关怀的是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理想的人”的尺度就是人的全面解放,个性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教育应使人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由的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历史教学才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我认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一提到历史创新,有人马上就会问:“历史课本中都是现成的结论,怎么能创新呢?”其实,“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活动”,而现行教育所缺乏的是“引导人既了解自己国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了解别国对人类文明贡献的眼界。尊重真理,并在此前提下尊重差异和多元性的现代人的气质”。因此,我们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既提倡“源于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力争一本教材在不同学生眼中有不同的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时代前进。
第二,转换角度,以能力和方法为教学归宿。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而随着时代发展,每个人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老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个人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终生享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掌握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大多数中学生将来的职业不是从事历史教學,也不是从事历史研究,传授大量历史知识不应是教学的主方向,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他们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分析与归纳、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过程中,增强作为现代人的素质。因此,教师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方法纳入历史教学的主体中,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是现代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个性化教育必将开辟出一个历史教学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