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口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难题之一。新乡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城镇化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利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新乡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对近十年来的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进行讨论,并对人口的变化与规划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新乡;人口;城市规划
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会郑州市隔河相望。新乡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下辖四个市辖区、两个县级市、六个县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本文主要选取新乡市老四区二市六县,即: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辉县市、卫辉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文中所指中心城区指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等四区。
1、新乡市人口变动
据2004~2014年我国人口增率平均值5.226 %为基本界限,将人口地域增长类型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见表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近十年来,新乡市总体人口增速较为缓慢,增量仅为2.362%,低于全国平均数5.226%。市辖区的人口增量远高于总体增量,达24.597%。
(2)与市区人口急剧增长相对应,8个县区中仅有新乡县处于较快增长阶段,辉县市的人口负增长率高达6.657%
2、新乡城市规划的演变
2.1 建国初期的城市规划
新乡市自1950年起开始准备进行新的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料,直至1952年底,才形成初步规划的初稿。五十年代中期,大跃进运动开始招募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直至1960年,非农业人口达25.1万人。这导致城市无法承担过多人口,新乡市开始精简与压缩城市人口,至1962年8月,全市非农业人口降至19.3万人。
2.2 改革开放时期至九十年代的城市规划
1977年至1986年,新乡市完成了1981-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向阳”(新乡南部)“牧野”(新乡东部)等八个生活小区的详细规划,城市的东部与南部开始得到发展。1987-1989年完成了“七五”近期城市规划与卫北、铁西分区规划及北站区(现凤泉区)一条街、姜圪垱住宅群,火车站广场等23个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1990年,新乡市有关部门有对市区11个分区进行了规划,面积达55.34平方公里。市区正式形成了南北以和平路为主轴,东西以平原路为主轴的棋盘式格局,直至1993年底,城市人口达到了64.6万人。
1995年底,新乡市完成了《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的编制工作,确定了“一城一区”、“两条轴线”、“三条环路”的城市格局。经过“九五”和“十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市域原规划的“一主一副”两个中心(新乡市和长垣县城)的城镇布局结构已见端倪。新乡中心城区新区建设步伐加快,东部行政文化中心建设带动了新区建设、疏解了老城区人口压力,给城市拓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但规划的南部商业商务中心没有形成。
2.3近年来的城市规划
200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城市重心东移、建设新区的发展思路,通过梳理老城区部分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新老城区快速协调发展。
《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将中心城区分为7个功能区:中心片区、卫北片区、铁西片区、东部新区、南部新区、新东片区、凤泉片区。其中铁西新区的定位:将打造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新城;新东片区的定位:主要承接部分中心片区分离和新建的工业项目,提供综合配套服务,逐步承担市的副中心功能。
3、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之间的交互关系
3.1 城市规划与政策影响人口的聚合与疏离
2000年初,新乡市开始实施向东、南发展的策略,人口重心同时向这个方向偏移。这期间是东部新区蓬勃发展的十年,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人口迁入更加积极。其中2009-2014年期间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红旗区(东部片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跃进时期,从农村招收大量工人,工业规模增长过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直接影响到第一产业,加大了城市粮食、日用商品的供应压力。1960年10月,中共新乡市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全面安排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方案》,开始进行城市人口的精简工作。
3.2 人口分布决定了城市规划的重点和方向
一般而言,城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会引起相对应的市政服务设施的短缺,需要增设服务设施或扩大城市范围;而人口密度过低则会造成城市活力不足。旧城区原住民的外迁与地价的降低或原有的市政功能的丧失致使一些组团逐渐丧失活力,从而滋生各种社会问题。这也促使城市在扩张之余进行自我更新,从而达到维持城市的活力的目的。趋利避害的人口自我调整由此影响了该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和方向。
3.3 人口是检验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科学、艺术、政策的复杂学科,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城市规划必须通过对人口的聚合或者疏离来达到最终规划的目的,因此最终的人口分布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份规划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4、对于新乡未来人口与规划的展望
4.1 新乡市未来人口的展望
根据新乡市人口历年统计资料、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人口综合增长率近期按5.0‰,用以下公式推算:
P=P1×(1+K)n
P——期末人口
P1——起始年人口
K——年均人口综合增长率
n——预测期年限
P2020=570.80×(1+5.0‰)6=588.14万人
未来5到10年,新乡市市区将着力发展铁西片区与新东片区,预计承载人口分别为36万与21万。南部着力发展与郑州关联的平原新区。因此本文预测未来5到10年内,新乡市的人口重心将在东西方向上稳定,并缓慢南移。
4.2 对于新乡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新东片区紧邻新乡市的行政中心、京珠高速以及新乡市火车东站,区位优势明显。而铁西片区则面临很大的困境:城中村众多、用地混杂、拆迁成本大等。但更重要是人口不足的问题:铁西新区预计承载人口36万人,实际仅有12.46万人。在此笔者建议以修建火车站西广场为契机,加强西部新城与外界的联系。在火车站西广场修建完成时对现有东广场进行封闭式翻修,并将现火车站东广场附近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分解升级,将一部分功能迁向火车站西广场。这样不仅能为新乡铁路以西地区提供对人口吸引力,同时可以缓解东广场的压力,并对东广场附近进行更新。
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交互影响:人口是城市前进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规划对于人口分布也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人口对城市发展与规划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为城市作出科学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影响当前城市规划的重心与方向;人口分布同时也是一项检验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充分考虑到人口分布的特点,人性化的进行城市规划,才能做到规划“以人为本”,从而更好的体现城市规划的价值与意义,对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土地使用作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作者简介:
李娜(1991—), 河南,女,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研究生在读,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周在昌(1990—),河南,男,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研究生在读,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关键词】新乡;人口;城市规划
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会郑州市隔河相望。新乡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下辖四个市辖区、两个县级市、六个县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本文主要选取新乡市老四区二市六县,即: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辉县市、卫辉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文中所指中心城区指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等四区。
1、新乡市人口变动
据2004~2014年我国人口增率平均值5.226 %为基本界限,将人口地域增长类型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见表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近十年来,新乡市总体人口增速较为缓慢,增量仅为2.362%,低于全国平均数5.226%。市辖区的人口增量远高于总体增量,达24.597%。
(2)与市区人口急剧增长相对应,8个县区中仅有新乡县处于较快增长阶段,辉县市的人口负增长率高达6.657%
2、新乡城市规划的演变
2.1 建国初期的城市规划
新乡市自1950年起开始准备进行新的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料,直至1952年底,才形成初步规划的初稿。五十年代中期,大跃进运动开始招募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直至1960年,非农业人口达25.1万人。这导致城市无法承担过多人口,新乡市开始精简与压缩城市人口,至1962年8月,全市非农业人口降至19.3万人。
2.2 改革开放时期至九十年代的城市规划
1977年至1986年,新乡市完成了1981-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向阳”(新乡南部)“牧野”(新乡东部)等八个生活小区的详细规划,城市的东部与南部开始得到发展。1987-1989年完成了“七五”近期城市规划与卫北、铁西分区规划及北站区(现凤泉区)一条街、姜圪垱住宅群,火车站广场等23个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1990年,新乡市有关部门有对市区11个分区进行了规划,面积达55.34平方公里。市区正式形成了南北以和平路为主轴,东西以平原路为主轴的棋盘式格局,直至1993年底,城市人口达到了64.6万人。
1995年底,新乡市完成了《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的编制工作,确定了“一城一区”、“两条轴线”、“三条环路”的城市格局。经过“九五”和“十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市域原规划的“一主一副”两个中心(新乡市和长垣县城)的城镇布局结构已见端倪。新乡中心城区新区建设步伐加快,东部行政文化中心建设带动了新区建设、疏解了老城区人口压力,给城市拓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但规划的南部商业商务中心没有形成。
2.3近年来的城市规划
200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城市重心东移、建设新区的发展思路,通过梳理老城区部分城市功能,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新老城区快速协调发展。
《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将中心城区分为7个功能区:中心片区、卫北片区、铁西片区、东部新区、南部新区、新东片区、凤泉片区。其中铁西新区的定位:将打造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新城;新东片区的定位:主要承接部分中心片区分离和新建的工业项目,提供综合配套服务,逐步承担市的副中心功能。
3、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之间的交互关系
3.1 城市规划与政策影响人口的聚合与疏离
2000年初,新乡市开始实施向东、南发展的策略,人口重心同时向这个方向偏移。这期间是东部新区蓬勃发展的十年,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人口迁入更加积极。其中2009-2014年期间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红旗区(东部片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跃进时期,从农村招收大量工人,工业规模增长过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直接影响到第一产业,加大了城市粮食、日用商品的供应压力。1960年10月,中共新乡市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全面安排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方案》,开始进行城市人口的精简工作。
3.2 人口分布决定了城市规划的重点和方向
一般而言,城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会引起相对应的市政服务设施的短缺,需要增设服务设施或扩大城市范围;而人口密度过低则会造成城市活力不足。旧城区原住民的外迁与地价的降低或原有的市政功能的丧失致使一些组团逐渐丧失活力,从而滋生各种社会问题。这也促使城市在扩张之余进行自我更新,从而达到维持城市的活力的目的。趋利避害的人口自我调整由此影响了该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和方向。
3.3 人口是检验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科学、艺术、政策的复杂学科,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城市规划必须通过对人口的聚合或者疏离来达到最终规划的目的,因此最终的人口分布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份规划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4、对于新乡未来人口与规划的展望
4.1 新乡市未来人口的展望
根据新乡市人口历年统计资料、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人口综合增长率近期按5.0‰,用以下公式推算:
P=P1×(1+K)n
P——期末人口
P1——起始年人口
K——年均人口综合增长率
n——预测期年限
P2020=570.80×(1+5.0‰)6=588.14万人
未来5到10年,新乡市市区将着力发展铁西片区与新东片区,预计承载人口分别为36万与21万。南部着力发展与郑州关联的平原新区。因此本文预测未来5到10年内,新乡市的人口重心将在东西方向上稳定,并缓慢南移。
4.2 对于新乡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新东片区紧邻新乡市的行政中心、京珠高速以及新乡市火车东站,区位优势明显。而铁西片区则面临很大的困境:城中村众多、用地混杂、拆迁成本大等。但更重要是人口不足的问题:铁西新区预计承载人口36万人,实际仅有12.46万人。在此笔者建议以修建火车站西广场为契机,加强西部新城与外界的联系。在火车站西广场修建完成时对现有东广场进行封闭式翻修,并将现火车站东广场附近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分解升级,将一部分功能迁向火车站西广场。这样不仅能为新乡铁路以西地区提供对人口吸引力,同时可以缓解东广场的压力,并对东广场附近进行更新。
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交互影响:人口是城市前进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规划对于人口分布也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人口对城市发展与规划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为城市作出科学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影响当前城市规划的重心与方向;人口分布同时也是一项检验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充分考虑到人口分布的特点,人性化的进行城市规划,才能做到规划“以人为本”,从而更好的体现城市规划的价值与意义,对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土地使用作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作者简介:
李娜(1991—), 河南,女,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研究生在读,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周在昌(1990—),河南,男,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研究生在读,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