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习武打架始纸上得来患无真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拳脚相加曰“打”,左支右绌曰“架”。打架打架,一攻一守,一进一退。一阴一阳,最能体现搏斗的原始的哲学道理。没有打,哪来的架?又何须架?打架一词恐怕是最早出现的人类词汇之一。关中人把打架叫做“打锤”或“堞锤”,强调的是拳头在打架中的作用;“东北活雷锋”们把打架叫做“打仗”,则是突出了打架的激烈。其实,打架也是法律术语之一,不过通常和“斗殴”连用。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使用了“打架斗殴”一词(第九条)。看来打架千万别上升到斗殴的地步,否则一旦触及法律,极可能身陷囹圄。
  打架本不该关法律什么事的。打架不只是人类的专利。大凡动物,都是从小打架,以打架为娱乐,从打架中成长起来的。不论猛兽如狮虎,还是飞鸟如麻雀,打架都是本能,不过野兽显得更为明显些罢了。看看《动物世界》就会了解的更多。虎狮育儿,寓教于乐,常常以尾巴逗弄幼仔,或以齿轻啮,或以爪相拨,幼仔与母亲制造的假想敌大打出手,奔腾跳跃,兴奋不已。幼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打架而终身受用匪浅的。特别是两个幼仔打架最是好看,一个张牙舞爪,一个高卢咆哮,一下子你扑倒我,一会儿我扑倒你。明明看见牙齿已经深深咬进了对方的喉咙,却没有流出一滴血来。小家伙你来我往,把自然界最原始的打架用鲜活的生命阐释的生动完美。打架,成为动物的生长过程中必修课之一。
  人类的打架不上升到斗殴,也并非总是血腥的,相反,却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原始手段与方法。人类从婴幼儿时,打架就开始了。你看幼儿园的小家伙们,为了好吃的好玩的,个个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不讲体重不讲级别不讲富贵贫贱,一双双小手拙笨地推拉扯拽,全然不讲躲闪,不讲拳法不讲腿法。得手的,笑逐颜开,只顾自地享用胜利果实,失败的,涕泗横流,哭爹喊娘。妈妈见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就假意呵斥两句,心中却是暗喜;哭泣的孩子妈妈自然不乐,不免嘀咕几句。有时父母们真为孩子脸红脖子粗了,回头一看,孩子们早已玩做一团,把父母们尴尬地扔在一边。在孩子心里,打架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娱乐项目,在打打闹闹中学会和人相处,赢了就笑,也不骄傲也炫耀;输了就哭,也不自卑不自贱,绝不以伤害对方的身体为目的——孩子就是这样在嬉戏中的打架里成长起来的,打架让他们明白争执也是生活的部分内容,学会了容忍。不打不成交,孩子们早早地就了解了大人们的道理。
  如果打架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世界就和平了。可惜,人一旦长大,打架就变质了,如同狮虎野兽。为了争地盘,争食物,争权利争配偶,把自幼习的打架手段上升为斗殴。自然界将打架法则定为弱肉强食,而人类毕竟是高级动物,不能将这血淋淋的法则用于社会,于是法律出现了。不过没有打架,没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与野兽相搏,名为打猎,实为打架,不过对象不再是人类本身了。部落相争,打架上升为了战争。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会使用工具,于是从刀枪剑戟斧钺钩又到导弹核弹,人类最终把打架上升到了完成政治使命的境界。打架变成了武术,变成了战争。
  南朝太子萧统编撰的《文选》,首次使用了“武术”一词:“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其中武术是指战争。偃闭武术用意虽好,但不现实,阐扬文令,也只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美国之打击伊拉克战争,本·拉登先生的以暴制暴,架打得令世界人们为之侧目。武术之“武”,有两层含义,一为“止戈”,一为“正戈”。止戈者,不动干戈也。这当然是武的一个境界,但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手中有戈且本事强过对方,否则只是一厢情愿,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正是这个道理。我当初习武根本不知武德为何物,天天被人修理的惨不人睹,打不过别人,讲什么武德!你想武,想止戈,先得学打架!不敢动手,一切免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架里面出武德。这就是武的第二个含义,正戈,正义的干戈,正义的暴力,能惩恶助强的力量。可惜很多人错误地了解了武的含义,甚至以武德的名义来拒绝一切实战。结果武术成了舞术。纵观中国传统武术名家,霍元甲、董海川、杨露蝉、李小龙……哪个不是以打成名的?中央电视台五套举办的《武林大会》,正是对传统武术的一个反省。从八极拳到梅花拳,从形意拳到八卦掌,选手们的功力不可不谓深厚,但总叫人觉得少点什么。还是各门派的选手们自己总结的好:缺乏实战。武术武术,无戈不成武,不打也就不成为武了。
  中国的政治教科书基本都是这样定义“生产力”一词的:人类战胜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显然,自然是包括人类本身的,武术当然也是“生产力”。别人有生产力,能战胜你,改变你,你没生产力,只能被人战胜和改造,可又不甘心被人战胜和改造,怎么办?打呗。
  但是,怎么打?
  如果打架的概念包括一般格斗比赛的话,一个武者的习武生涯本应就是打架生涯。不过,有一种打架是不包括擂台比武和普通的训练比赛的,那就是街头斗殴。即使最厉害的格斗选手,在街头斗殴中未必能全身而退。打架一旦性质变为斗殴。你的心态,技术,经验就完全不同于擂台了。街头斗殴,没有规则,没有限制,只要能伤害对方,手段无所不用,小至啤酒瓶、砖头、棍棒,大到砍刀斧头甚至手枪,只要你心够狠,手够毒,不必讲什么技巧啦、拳法啦、腿法啦什么的,胜利的多半是你。在街头斗殴中,裁判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没人会给你扔白毛巾,没人会给你时间喘息。你的对手可能是数名手执凶器的彪形大汉,可能是在车上,在饭店,在马路上,在你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你。在这种局面下,武术的作用不会特别明显。泰森刚入狱时,监狱里黑社会扬言要教训教训泰森,吓得泰森的经济人唐金花重金来保护这棵摇钱树。泰森很委屈地说,这帮家伙才不会用拳击规则和你交手呢,他们用的是棍棒和匕首,用的是突然袭击!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打架了,对于这种程度的打架斗殴,法律是最好的武器,不过代价却是你的身体伤残。
  打架是解决问题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但绝不是最终的和最好的方法,特别是面对斗殴。可是作为习武者,你必须去打,去实战,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挑战,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功夫本来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提高的。
  习武有两个阶段,两个境界,第一就是以打练武,一切为打而练。不管你学习什么门派,师傅有多高明,不和人交手,一辈子是不会懂得武术的。教我拳击的第一个师傅就和别的老师不一样。别的老师不敢让学生打实战,怕出事,而我师傅则相反,先打了再说。就你们手上那点玩意儿,顶多把人打流鼻血,伤不到人的。师傅如是说。师傅在拳击界不是太有名气,据说只在省里拿过56公斤级第三名,在全国最好成绩不过 第八名。但他在打架圈子里有绝对的威望。他曾以一敌五对付小偷,一拳撩倒-个,速度之快身法之敏捷出手之快,在派出所做笔录的时候,令所长惊叹不已。最后所长托人请他,让他给民警们教拳击。他的训练方法很奇特,每天除了长跑,每天就是实战!别人三分钟一回合,他四分钟,一打就是七八回合。沙袋是死的,人是活的,他总是固执己见。但见识过他身手的人都觉得他不可思议,你打他,总觉得找不对点,可他打你,你怎么也逃不掉。有些拳手说他是野路子,不是打拳是打架,他也不在意。
  第一次见到师傅和人动手,是在教学课堂上。记得《少林寺》公映之后,我们都以学习武术套路和招式为主,对练也是比划几下而已。到了大学,整个社会开始流行拳击,于是大学武协也请了师傅来教我们这些武术爱好者。一开始,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拳击,都管那玩意叫“瓦尔特拳”,因为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见识过,都觉得拳击太简单,就那么直、钩、摆几下,不够漂亮!所以课堂上同学们都不是特别卖劲的练,反正是选修,又不考试。同班里有个姓张的彪形大汉,在家里练过摔交和武术,一米八几的个头,体重九十多公斤,对老师不是很服气,要和老师练练。老师很客气,我带拳套你空手,你可以用拳打脚踢和摔交。大家兴奋极了,心想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开眼哪。我们这些武术爱好者都和张同学比划过,张力气大,又有摔交的功底和武术技巧,于是大家都盼望着张同学能用中国功夫打败西洋拳击。一交手,张同学一个左脚侧踹,明明大家看见是踢在教练的胸口,可不知怎么,又从教练身上滑过。教练进身摆拳击在张同学下巴,张同学一百八十多斤的躯体轰然颓倒。我们目瞪口呆。一个不足六十公斤的人能打倒九十公斤的人,这可是活生生以小搏大的例子呀。从此我爱上了拳击,也秉承了师傅的传统,打!拎着拳击手套到处找人切磋。不过这种冲动的练法也给我带来了后遗症,我曾连续两年在吃饭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咬烂舌头,大脑受到的重拳太多了。
  现在回忆起来,真觉得拳击是个好东西,特别是在街头打架,简洁实用,威力无比。我教过一个徒弟,只让他先练前手直拳,每天五千下出拳。三个月后的一天,他突然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和人打架了。对方又高又大,挑衅在先,他在对方抡圆拳头冲过来的时候,下意识的一个前手直拳,竟然把对方打个跟头!这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这普普通通的一拳,竟有如此的威力。我看看他的手,已经因为用力过猛红肿起来了。我问他,你这一拳打在对方哪里了,他说因为紧张,没选择目标,顺势出拳,应该打在面¨上了。你的手为什么会肿,为什么你没攻击他的下巴,头部最脆弱的部位?我问他。他愣住了。杀敌三千自伤五百算不上胜利。在后来的训练中,他也慢慢地明白了一些道理,也更加刻苦了。
  年轻人习武,开始就应该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头来,不怕挨打,不怕对方名气有多响,打完了再说。一打就知道和别人的差距了,也就懂得该练什么了。打架打得功夫上身,也就完成了习武的第一个阶段,有了止戈的能力,再下来就是把止戈提升为正戈了。形意拳讲究明劲、暗劲、化劲,是对劲法不同阶段的描述,其实打架也一样。打架讲究的是:打是为了打,更是为了不打;打架容易,不打难。这个道理我明白的晚了些。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他文献
武术的悲哀——“由空练和拳论给拳术分类”已成普遍现象    写过小说《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的作家余华说:读一千本妇青杂志,不如读一行拜伦的诗。  把余华的话用来形容《道新拳论》,就是:读一千本不着边的滥拳书,不如读一句《道新拳论》。  赵道新讲拳,常常是一句话点中武林死穴,譬如这句——“拳术类型的分割应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或‘编’出来的”(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像
期刊
前言:自从董海川坐上八卦掌祖师的交椅后;沙回回就无可奈何地跪在了祖师的面前,成了第一手反面教材,开始为董海川捧“武术哏”,从清末捧到民国再从民国捧到今天,只要有人出八卦掌方面的书,沙回回就必须乖乖地作挨打的绿叶,衬托董祖师这只大红花。我想假如沙回回地下要是有灵,恐怕早就哭成泪人了。沙回回间接为八卦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反而成了八卦掌的败类,他真是冤死了。  沙回回最早成为败类,始作俑者是姜容樵先
期刊
手擒双燕  陈健侯少时就爱好武术,学的是红拳,启蒙拳师姓张。陈常腿绑铅块,练习轻功。所以动作敏捷过人。春天,家里厅堂上,常有燕子飞掠而过,他纵身一跃即能抓住飞燕。有一次,一对飞燕穿堂绕梁而过,他对人说:“我一手能抓住两只飞燕。”人们说:“我们不信!”说时迟那时快,陈纵身一跃,一手一抓,不见燕子踪影,大家以为飞跑了,不由笑了起来。陈把手一伸,手掌一展,两只燕子则从手中扑扑飞走,旁观者皆惊叹不已。  
期刊
彭氏僧门达摩易筋经  扬海涛    一、功法概要  易筋经相传为达摩所传,武陕小说将其神化为天下内功之首,现实武林中很多门派都流传有一套易筋经,名称不同、动怍大同小异,功效快慢不一。特别是四川的武术门派,很重视易筋经的练习。笔者有幸拜入僧门彭元植先生嫡传弟子江少明老师门下,见识了本门所传易筋经功法,此套功法为彭元植师爷独传于江少明师傅,与外界所传之易筋经功法绝不相同,独具特色。  本门易筋经又称为
期刊
动微则神全,动急挂一漏万。一心三观,万事同时存在。文武一道,书画同源。书法与拳法乃一性相通,都讲究重心分布和转换,虚实、动静之相互,都讲神、形、意、力、气,都讲其中三味。书法每一笔划最少要有二个以上的重心(指本人草书),其重心分布要成“之”字形,吐墨要分出虚实波浪对换,不均中求均,不整中求整,利用动静互为的惰性之杠杆,感情的急缓隐现,方可有立体动态之饱满生机。整个字形要如单画笔划一样,但要有总重心
期刊
太极名家阚桂香尊师重道事迹  程克锦    科学家们首先发现科学与武艺间有密码,其实两者之间的亲和力本来就存在,只是人们不知不觉罢了。从“武技”深入到“艺”极难极难,武艺思维和科学思维之问,两者相亲,同性根植于思维与探索,根植于思想,探索相似,情愫一致。  对“传统”,李可染先生曾说过“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同意他前面一句。我认为单凭勇气是打不出来的,勇气是主观,真能打出来要客
期刊
黄:您是说技击性就是格斗获胜的概率。可是,在拳击赛上,摔跤手会失败;在摔跤赛上,拳击手会吃亏,那这两种拳技哪个技击性强?  赵:这恰恰说明“技击性”都是相对于固定的较量方式而言的。不论是公开的比赛,还是私下的争斗都有一条公认的或默许的规矩贯穿其中,拳技越适合这一规矩,它在这种较量中的“技击性”就越强。然而,也存在着这样一种“规矩”,它除了要求只可借助人体自身的能量外,没有任何规矩束缚,它常见于仇杀
期刊
传统武术还能不能打?这是一个无论在杂志上还是网络上都被争论的臭了街的话题。所谓臭了街,也就是大家争论得声嘶力竭,甚至朋友为此反目,以至于大家再也不愿意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可虽然说大家不再讨论,却不代表大家不质疑。在某网站上,有朋友以《阿Q祖上曾经阔过吗?》为题考证历史,认为以中国古代的历史,不可能产生高深的武术。此外,也时常有一些朋友在网络上贴出一些国际顶级格斗赛事的视频来质疑传统武术。  传统武
期刊
世界的东方,有三大奇迹——中国武术、气功,以及印度瑜伽术。气功、瑜伽术的神奇,人们或许知之甚稔。譬如,气功的“金枪刺喉”、“滚油捞物”、“赤足走火”、“踩气球”、“踩电灯、灯管”等等表演;再譬如,将瑜伽师地下深埋,封闭铁箱沉海等试验,电视、报刊、杂志都曾报道过,惟独武术的神奇,多出自于演义、传奇故事中。尤其现代新武侠小说的崛起,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更是将武术的神秘、神奇编织、营造得几欲令
期刊
形意拳盘根微义  水火居士    必欲克敌,莫如盘根。观虚实与静躁,定形气于予心。取人之法,但分阴阳而交贯;迎随逆顺,须晓高低而升沉。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况乎阴阳,互根互用为最。阳实阴虚,击之勿疑;逆之则伐本,从之则葆真;先详动静之宜,次察开合之疾,周旋中规,阳动于势来而勿恐,折旋中矩,阴起于意未至已惊。即至也,迎巧而留拙;未至也,据虚实,布形而候气。气未至也,以吾之真,而触彼之真,则势前而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