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5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瞩目的2013年高考如期而至。安徽试卷向来以稳定大气受到各方好评,尤其作文题又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安徽高考作文材料及要求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材料向我们提供了两种人对待生活现象的观点:一类人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百思不得其解地发问,为什么会这样的事情;一类人面对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深深地思索着,为什么不能这样。很明显命题者看中的是这段话中的两种思想意识的对比。要求自选角度,自然会从“有人”和“我”两个角度入手。
  显然,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提出“为什么”的反思,只能是做一些对已发事情的思考,充其量是对以后同类事情的提醒,这属于保守式的、被动式的思考。而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中,积极主动地去深深地思考,可以规划未来,可以左右事情的发展,甚至可以让事物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不能这样”是一种对未来的自信;“为什么不能这样”是对未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筹划;“为什么不能这样”更是一种对传统习惯的质疑与挑战。
  这段材料也可以从两个角度综合理解成人们对现实世界,既存在着探索精神,同时更应该对未来充满梦想和希望。生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事情的总结反思,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未来的主动规划,树立一个目标,心存一个梦想,并在实际生活中,为目标、为梦想全力以赴的奋斗。特别是在当下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青年人更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更为甚者一些人对已逝的往事不能自拔,被昔日的往事压得匍匐在地之际,回头看看安徽高考的这个作文材料题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此命题立意高远了。
  学生考场作文可从后一种人的生活态度这个角度入手,抓住“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这个话题,可提出下列观点来命题:
  1、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目标、梦想看似很难获得,很难实现,但是只要你努力奋斗,勇于进取,就有可能获得。关键你不能放弃,绝不轻言放弃,就有希望。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只要你肯播种、耕耘,就有可能收获“花满树、果满枝”的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中国梦,也正是当下的年轻人应该为之追求与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的。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不反对对以往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探究,甚至反思,它的确能帮助人们从教训中总结经验。但“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不满、抱怨,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不理解、不情愿,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极度的悲伤。这是一种背着沉重记忆负担的人生。
  记忆它虽然没有重量,却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它虽然没有体积,却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隘得芥蒂难容;它虽然没有色彩,却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它虽然没有标价,却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贬到零值以下。所以这样的人,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萦萦于心。要放下对过去一味的纠结,着眼于美好的未来,才是应有的积极人生观。
  学生如果从正面肯定了第一种人生,称赞这类人的话,有可能偏颇。因为整则材料的意图很明显的是“有人”怎么样,而“我”又是怎么样的对比,重点应该落在“我”的思想认识上。
  当然,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入手:面对他人的质疑“为什么会这样”,“我”坚守自己的观点并予以反击他人:为什么不能这样?但是这个角度却忽略“发生的事情”和“从未发生的事情”两者的对比,估计这样的立意,可能会被判为三类作文。
  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应该可以成为这道给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
  收稿日期:2013-06-12
其他文献
师者,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为人师当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用尊重与信任温暖学生,用高尚的的魅力感染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期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信任。信任的语言和目光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孩子干涸的心田,这会产生一种奇异的力量让每一个待放的花蕾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要我们真正信任学生,并适时加以鼓励,便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内驱力
期刊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相辅相成,相映成辉。  1、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认知“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充满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其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其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
期刊
【摘 要】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大相径庭,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以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描写胡屠户形象,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他悲剧的性格。  【关键词】胡屠户;变色龙;前倨后恭;双重性格  胡屠户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的重要人物之一,现选编入人民教育出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一文。该人物具有双重性格,滑稽可笑,可悲又可鄙,实为变色龙。  胡屠户在言行举止前后迥然不同的变
期刊
【摘 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就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关键词】赏识教育;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作为教师,我们一切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与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自我建构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动作,每一次述说、表达,每一回真情涌动……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动容。因为,这是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呼唤和展现。本文主要从转变观念,营造氛围、贴近生活,真情体验、巧施策略,引导感悟几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阅读教学中凸现学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虽一直提得很响,但总存在一些诸如“应试教育依旧”和“素质教育不要求考试了”等的错误倾向。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质量信人;评价教师工作的核心指标,也主要看教学质量。表面看来似乎这些都与素质教育无关。然而老师们觉得一要抓教学质量,二要抓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是茫然不知所措。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矛盾吗?笔者通过“对十八大”报告的学习理解,再谈素质教育的内涵,剖析了当前
期刊
【摘 要】本文着力探索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教学结构,根据自己的经验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效果  1、教师的教
期刊
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历史上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家,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获取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现代中学生仅有课内的书籍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规定中学生必须“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同时还规定在中学阶段学生要完成教育部推荐的30部
期刊
“三动”课堂是通过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脑动、手动、口动的立体课堂,“三动”课堂以尊重生命价值为前提,让学生脑、手、嘴一起动起来,以自然、创新、协调、发展为方向,以追求教学质量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为目标,使课堂成为一种有机的生态整体和稭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由上可知,“三动课堂”核心是动,如何给力呢?  1、导入给力,创设情境  “三动”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