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可选择素质教育优于分层教育

来源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nett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分层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更科学的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来取代它,而可选择素质教育能担当这一重任,因为可选择素质教育优于分层教育。
  【关键词】可选择素质教育;优势;优于;分层教育;弊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打破了传统计划体制的中国教育体系和政策的约束,使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沿着学业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个并行的方向发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真正走向了市场化,产业化。《决定》实行五年来,我院陆续向社会培养输送了三千多人次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并取得了广泛的好评,我们目睹了教育服务于市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决定》的精神,2005年我院开始试行了“可选择素质教育”,我认为可选择素质教育必将全方位优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分层教育”。以下从分层教育和可选择素质教育之间的优劣分别论述。
  首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层教育(本文指实施教育目标的分层)基本意指各学院、校根据学生原有素质程度实施高素质高目标、低素质降低目标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在普级中等文化程度基础上为了保证足够的国家高科研人才后备军而在中学时代就计划实行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很明显其计划是有局限性的,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它的诸多弊端。
  1 因小失大
  传统分层教育注重理论型科研人才的培养,它创造了中国独有的“独木桥”式人才选拨体系,也成就了至全仍未降温的“高考热”和“学历热”。家长为了望子成龙纷纷教导自己的子女朝“唯一”的方向发展,结果可想而知全国上下几千万学子有多少可以挤过“独木桥”。据统计,每年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大力扩招的结果,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学子到哪去了呢?每年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多少呢?每年初中毕业就辍学的学生有多少呢?据统计每年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学生占同届初中毕业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目前中国青年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为百分之三左右。那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97%的青年人,他们有无一技之长?他能不能对我们的祖国和社会做出一点贡献?他们将人都能养活自己呢?他们会不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一定的隐患?……。总之我们的社会能消化得了这一大批后来人吗?难,失策。
  2 因小失小
  分层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储备高科研人才,此战略实施几十年来效果怎样呢?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毕业即签约的比例为:研究生80%左右,本科生60%左右,专科生、职高生30%左右。全国每年至少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一时无法就业,还未包括此前毕业而未就业的大学生,这就是所谓“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由来。另外中科院院士近年已明显出现青黄不接,重要的科研项目一般青年院士难以接上手,一些能力强的青年科学家纷纷都已移居海外,有些仍留在国内的中青年博士很多是一时没办好出国签证!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或高科研人才不能用或用不上。这不寒心澈骨吗,总是出在哪呢?
  3 因小失魂
  从分层教育的现象上来看我国的最终教育目标应该是“培训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军。”就目标本身而言我认为是一个很上进的优秀的主题,无可非议,但凡事应看结果或效益。纵观新世纪我国振兴发展伟业,教育培训事业的成败,最终决定于它对经济的服务水平,以及经济对它的需求程度。据统计: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9%,不到三分之一。中国的高科技人才为中国做了多少贡献?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什么只注重培养科技大军?我们所谓廉价的劳动力大军能执行和配合科技大军的工作吗?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很明显我们的教育目标有问题。可以说我们现行的教育失了魂。
  其次,计划经济时代在中国早已不复存生,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办法我们仍在沿用,时间也越来越多地检验出它的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为配合市场需要我院提出了一种新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教育办法。“可选择素质教育”,其本意即:通过学生自愿选择学院提供不同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就业必备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及就业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素质。可选择包括:
  ①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中国阶段学科成绩选择不同的专业,确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这一选择过程是动态的,即可低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选择调换专业和系部。
  ②学生根据本人的潜质,在家长、老师引导下,选择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技能的学习。学校提供条件使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夯实专业技术理论基础,突出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突出操作技能,力求各有所得。
  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完成规定学分后,学生可选择提前就业或留校继续深造,学习高技能或选修其他技能技术,获得多种职业技术资格。
  ④教育根据不同主体层次,有针对性开展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结合学生的认同程度,有选择地进行包括爱岗敬业、仁爱兼爱,遵纪守法、乐于奉献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优秀工人和先进分子等不同层次的主体。
  ⑤教师选择不同的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教育和考核学生。理论基础但操作技能一般,理论基础较差但操作技能或理论基础扎实且操作技能突出的学生均可能成为好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和企业用人不同需求。
  ⑥学校不仅关注基础好的学生,更选择注重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力求通过提供多种选择,激活学生的发展潜能,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可选择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普教继志,学以致用,以人为本,人人有得。我个人分析认为可选择素质教育有以下优势:
  1、以全得全。可选择素质教育绝不分层,因为我们视自身没有分层的权利,我们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我们根据市场需要尽量提供多的教学类型或模式给学生选择,并为学生的选择负责任的提供应有的服务。在学校,我们老师不会单方面认为以前成绩好的学生就层次高,就要继续接受高层次的教学;我们更不认为以前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力就低,就不应该给他提供其它方式的高层教育或技术训练,我们认为校园里是没有差生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全面教育,因材施教,人人有得,个个成才”。我相信我们能以全面优质的教育培养出社会各个领域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以全得贤。分层教育是通过层层教育,层层选拨确实保证获得了良才。那是不是唯有这种方式才能获得良才呢?不是的。把选择权给学生也能保证获得高素质或高技能人才。好苗无需拔苗助长,它自身便会出类拔萃,这是自然规律。只要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健全的竞争机制,我想高科研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型人才、适用型人才等等都会层出不穷。应该说全面的可选择素质教育所培养的贤才比分层教育培养的贤才要更多,因为分层教育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轻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可选择素质教育是两者兼顾。
  3、以全得天。不错,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军,但是更应着重培养直接提高生产力的劳动力大军,只有培养出高技能劳动力大军与一流的科技大军相配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才能创造出真正和谐的生产关系。邓小平先生那句“发展是硬道理”的名言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是我们的天职,哪样的方针能使社会发展进步更快我们就应采用哪样的方针,很明显我们的教育要从面向部分转向面向全体。在德国,很多学校的办学方向就是“培养第一流的劳动力大军”,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选择素质教育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全面地、自然地、发现、发展和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符合生产力需要,符合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需要,天下可大定矣!
  综上所述可选择素质教育优于分层教育。可选择素质教育本着教无类,因材施教,各有侧重,全面成才,学生自愿的原则,克服了以往教育方式的随意性、强制性,还了教育之本义。
其他文献
【摘 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起点。本文阐述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途径。提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价值问题;学习兴趣;善于发现;质疑问难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改革课
期刊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由语文老师说了算,语文教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这些传统的评改方式会使学生迷失了作文的方向,无形中把学生的自主性给剥夺了,同时强调了学生共性的发展,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小学语文“新大纲”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
期刊
【摘 要】教师们努力在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大部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老师们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课堂中使用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情况屡有发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软件设施缺乏的农村小学,作为一位数学教师要想潜移默化的让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周围的事物中。  【
期刊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进展,化学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是化学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化学教师要学习并重视现代教育方法,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化学学科的特色,研究性学习应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就此本文试图把研究性学习如何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谈些粗浅的看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充
期刊
汉语的使用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习惯。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汉语知识变成技能,就要在汉语课堂中有效地学习,只有保证了汉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汉语知识变成技能。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证汉语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尝试:  一、教师备课时突出重点  汉语教师首先是备教材,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授课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根据授课需要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
期刊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的“双条腿”。人缺了一条腿就不能行走,语文教学缺了“阅读”或“写作”都是残缺的教学。这里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一、对作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理解与认识  作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工具性体现在它是一种知识性、技术性较强的活动,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基本技能、技巧写出文章是作文的基本过程,而且传情达意,进行人际交往,以及传
期刊
(山西交通技师学院 030800)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高校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人才的能力及整个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做好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是我们急需决的问题。  1 我国现今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对计算机学科的本科教学计划的研究开始于50年代,到了70年代后期,在中国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始在较
期刊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730000)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教学; 任务驱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掌握计算机技能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思考
期刊
作者简介:曹万金(1984-02-10),男,云南红河州金平人,金平一中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突出地位,强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学以致用,教学要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高中政治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高中政治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要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的高中
期刊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自制多媒体课件,并长期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引起了作者的思考,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仍然是主宰一切,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坐等老师的灌输。只不过教师的灌输手段高科技化了(计算机),学生接受的内容更生动形象罢了(画面和音乐)。作者认为多媒体课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