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王国。五千年的文化熔铸了灿若星辰、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篇。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婉,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鸣,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呼唤……纵使穿越千年的雨雪风霜,仍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鲜活地留在我们心中。作为现代中学生,如何把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古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媒体、宽带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也给古诗鉴赏开创了一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激趣——让学生爱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古诗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古诗,赏诗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学中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依据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课前“名家诗句接力”、“诗词名句抢答”等竞赛;依据诗画交融的特点,利用电脑让学生“据诗绘画”、“据画写诗(句)”等等。这些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爱诗、赏诗的热情,为学好古诗奠定基础。
美读——整体感知诗歌形象
“美读”,即有感情的诵读,“手与心谋,眼与口一”,把诗歌的神理情趣活现于外,融会于心。叶老曾说过:“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美读能直接入境,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教学生鉴赏《雨霖铃》时,先根据词的内容制作一幅“长亭送别”的图片,再将它与朗读和选取的背景音乐合成声音文件,最后将三者合成为多媒体幻灯演示课件,并加入动画效果,使学生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在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情境中听到诗人“伤离别”的肝肠寸断的心声,领悟诗人与心爱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样可使学生从“美读”中感知形象,初步领悟诗的内容、情趣。
想象——解读诗歌意象
诗歌是想象的产物,诗人在一种主观情感的支配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意象来表述自己的心态。正因为如此,想象也就成为鉴赏诗歌的桥梁,没有想象,就不可能真正体味诗的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找出那些寄寓着作者情思的意象,然后通过形象再造,体味意境。如欣赏杜甫的《春望》,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诗中出现的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想象再造,学生借助画面,可以感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国都沦丧,到处是衰败的景象,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故都长安,而眼前却杂草丛生,惨不忍睹。在诗与画的交融中,有利于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中。
体验——把握诗歌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写景诗,还是叙事诗,都或淡或浓或隐或显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诗由情生,亦能以情动人。从根本上说,一首诗的强烈艺术感染力来自诗人深切真挚的情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即是此意。我在教学中,采用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中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透过具体形象体验情感。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也是情感的载体,亦是鉴赏诗歌、体验其情感必循的途径。例如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文学作品,有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如:松,傲霜斗雪的典范;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杨柳,离情的象征;明月寄乡愁,暮秋寓伤感,杜鹃(鸟)乃为凄凉哀婉之别名,鸿雁引发游子思亲和羁旅之感等。了解这些,有助于把握诗的情感。
2.通过探究环境描写体味诗人感情。环境影响人的性格,也影响人的感情。春暖花开人心喜,秋风落叶使人愁。多情善感的诗人,常通过特定环境描写表达特定感情。如鉴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可以体会到:细雨飞尘烘托出绵绵春雨中的边境古城,客栈、绿柳映衬出饯别的场景,渲染了朋友话别的气氛,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达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情别绪和诗人对朋友别后生活的关怀牵挂。如果忽略了诗中的环境描写,则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
品味——把握诗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促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人把主观情感寓于物境后,如“水中之盐,无痕而有味”,含蓄蕴藉,须细嚼品味方可领悟。诗歌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1.品味诗眼。 好的诗往往妙在一字一词,它能传达出全句、全诗的精神,是诗中最光华耀眼之处,这就是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等即为诗眼。诗眼能使诗篇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富于生动性。如前所举之“绿”,它不但色彩鲜明,化静为动,表现出春风吹拂江南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的美景,而且能把新政实施后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全新景象也暗示出来。此即诗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品味诗的尾句。好的诗歌尾句,既能点题,又能渲染气氛,强化主旨,还能收到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之效。品味尾句有助于把握全诗意境。如《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和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和盘托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把作者壮志难酬,不被重用反遭排挤的悲愤之情表露无遗。
3.品味全篇。古人写诗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的旨意隐藏很深,诗的朦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应依据作者的思想、际遇和创作背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想象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对诗歌所创设的意境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拓展,深入品味诗的意蕴,把握诗歌主旨。
总之,古诗鉴赏是一种审美艺术活动,教学中须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诗歌殿堂欣赏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并充分发挥古诗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古诗教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倪丹菲,河北青龙职教中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媒体、宽带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也给古诗鉴赏开创了一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激趣——让学生爱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古诗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古诗,赏诗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学中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依据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课前“名家诗句接力”、“诗词名句抢答”等竞赛;依据诗画交融的特点,利用电脑让学生“据诗绘画”、“据画写诗(句)”等等。这些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爱诗、赏诗的热情,为学好古诗奠定基础。
美读——整体感知诗歌形象
“美读”,即有感情的诵读,“手与心谋,眼与口一”,把诗歌的神理情趣活现于外,融会于心。叶老曾说过:“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美读能直接入境,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教学生鉴赏《雨霖铃》时,先根据词的内容制作一幅“长亭送别”的图片,再将它与朗读和选取的背景音乐合成声音文件,最后将三者合成为多媒体幻灯演示课件,并加入动画效果,使学生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在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情境中听到诗人“伤离别”的肝肠寸断的心声,领悟诗人与心爱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样可使学生从“美读”中感知形象,初步领悟诗的内容、情趣。
想象——解读诗歌意象
诗歌是想象的产物,诗人在一种主观情感的支配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意象来表述自己的心态。正因为如此,想象也就成为鉴赏诗歌的桥梁,没有想象,就不可能真正体味诗的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找出那些寄寓着作者情思的意象,然后通过形象再造,体味意境。如欣赏杜甫的《春望》,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诗中出现的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想象再造,学生借助画面,可以感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国都沦丧,到处是衰败的景象,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故都长安,而眼前却杂草丛生,惨不忍睹。在诗与画的交融中,有利于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中。
体验——把握诗歌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写景诗,还是叙事诗,都或淡或浓或隐或显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诗由情生,亦能以情动人。从根本上说,一首诗的强烈艺术感染力来自诗人深切真挚的情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即是此意。我在教学中,采用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中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透过具体形象体验情感。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也是情感的载体,亦是鉴赏诗歌、体验其情感必循的途径。例如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文学作品,有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如:松,傲霜斗雪的典范;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杨柳,离情的象征;明月寄乡愁,暮秋寓伤感,杜鹃(鸟)乃为凄凉哀婉之别名,鸿雁引发游子思亲和羁旅之感等。了解这些,有助于把握诗的情感。
2.通过探究环境描写体味诗人感情。环境影响人的性格,也影响人的感情。春暖花开人心喜,秋风落叶使人愁。多情善感的诗人,常通过特定环境描写表达特定感情。如鉴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可以体会到:细雨飞尘烘托出绵绵春雨中的边境古城,客栈、绿柳映衬出饯别的场景,渲染了朋友话别的气氛,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达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情别绪和诗人对朋友别后生活的关怀牵挂。如果忽略了诗中的环境描写,则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
品味——把握诗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促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人把主观情感寓于物境后,如“水中之盐,无痕而有味”,含蓄蕴藉,须细嚼品味方可领悟。诗歌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1.品味诗眼。 好的诗往往妙在一字一词,它能传达出全句、全诗的精神,是诗中最光华耀眼之处,这就是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等即为诗眼。诗眼能使诗篇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富于生动性。如前所举之“绿”,它不但色彩鲜明,化静为动,表现出春风吹拂江南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的美景,而且能把新政实施后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全新景象也暗示出来。此即诗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品味诗的尾句。好的诗歌尾句,既能点题,又能渲染气氛,强化主旨,还能收到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之效。品味尾句有助于把握全诗意境。如《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和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和盘托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把作者壮志难酬,不被重用反遭排挤的悲愤之情表露无遗。
3.品味全篇。古人写诗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的旨意隐藏很深,诗的朦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应依据作者的思想、际遇和创作背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想象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对诗歌所创设的意境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拓展,深入品味诗的意蕴,把握诗歌主旨。
总之,古诗鉴赏是一种审美艺术活动,教学中须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诗歌殿堂欣赏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并充分发挥古诗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古诗教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倪丹菲,河北青龙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