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文维度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ao844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构建和完善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积极探索与完善以“两课”为核心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并进行相关的制度建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人文维度
  [作者简介]郑立华(1955- ),男,广东台山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和思政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广东 江门 529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014-03
  
  一、高职教育发展人文维度的彰显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劳动力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对高职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高职教育在满足社会功利化需求的同时不能缺少人文教育的内涵,必须具有人文的维度。而且,由于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功利性,人文精神对高职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
  1.重视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文维度是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出现,许多传统职业已经或正在消失,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人们的职业和岗位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社会越来越具有流动性,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要着眼于每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把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所谓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被视为多种能力与品质的综合体现。这种新的职业能力观是为了适应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的客观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首先,“职业人”应具备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职业品质。显然,传统的单纯工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以职业人文素质为核心的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我国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追求与实践,使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发展模式的转变必然带来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分工日趋综合化,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多工种复合的要求与日俱增。职业更替速度的加快,新兴职业岗位的涌现,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原有的单纯工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综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重视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文维度,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所带来的生存环境变化的需要。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而主导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理念是终身教育。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终结性教育”的办学理念,要把针对某个岗位的技能教育目标逐步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确立终身教育理念,将构建学习化社会,满足全民的终身教育需求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增长点。为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就要把技术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适应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把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在实现其“功利性”价值的同时,越来越回归教育本身的“本体性”价值。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不仅是要提供职业准备和职业技能,而且要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体现一种发现和实现“人”的价值的教育。
  3.重视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文维度,更是人们对现代科技与生产力高度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的产物和表现。由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从19世纪开始,科学主义逐渐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文教育日渐边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科技的非人道化运用所带来的社会道德危机。近几十年来,人的精神的失落已经成为当代全球问题之一。人类的目光越来越局限于物质领域,精神生活日渐贫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已成为物质生活的奴隶。人们陶醉在经济增长和物质进步之中,忘却了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和生命的意义。精神的贫困和价值的失落,既是全球问题的内容,又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性障碍。可见,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都必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心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以“功利性”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避免实用的专业化和技能化教育造成人们的“单向度”和片面性。
  
  二、高职教育发展人文维度的实现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经历由规模到质量的历史转型。高职教育经过20世纪末期的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之后,进入21世纪以来,理论界开始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进行反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开始为理论界所关注。重视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文维度,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构建和完善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1.转变片面追求教育功利价值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功利主义取向,往往只注重培训学生某一方面的操作技能,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使得人文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的功利目的,高职教育被异化为赤裸裸的生存活动。科学技术教育虽然能够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毕竟只是一种培养人力的教育,而不是提升人性的教育。要提升人性,使人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懂得人生价值,从而具有完美的心灵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还得需要人文教育。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偏见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人文教育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高职教育中,我们既要实现高职教育提升人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超越性价值,同时,又要实现培养人力、掌握技术、学会谋职技能的工具价值。
  2.面向未来,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调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现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分工的专业化与综合化并存,劳动力出现了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世界的自由流动,传统的就业观、终身职业观向终身就业机会观和创业观转变。高职教育不应再将目光停留在狭隘的“小职教观”上,即以学生能从事某种终身不变的职业为目标,仅仅培养学生的单一知识和技能,而应培养既具有高级专门技术,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创新综合型人才。人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像具体的技能技巧那样直接传授,而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潜移默化地形成。高职教育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的、反思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为未来的工作变换做好准备。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与办学层次,确定人文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把专门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从职业生活对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值得注意的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实证主义与功利主义科学观与教育观。实证主义科学观与教育观把人文科学当做“形而上学”加以拒斥,只重视科学的证实与辩护过程,忽视了科学的发现或创造过程,促使教育过于实证化和技术化,而忽视人文性与创造性;功利主义科学观与教育观的技术价值取向,往往对现有科学理论的证实和辩护不感兴趣,它只关心纯粹有用的技术,这更进一步使教育技术化、功利化和平庸化,越来越失去其人文意义。实证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与教育观的结合,强化了科举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局面,从而形成了重视工科、轻视理科、漠视文科这样一种教育结构与局面。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这种狭隘的科学观与教育观,才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操作层面上,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在教授技术知识和操作程序的同时,应该通过对技术发展历史的追溯和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的发展。同时,也要反思技术的非人道化的运用给自然、社会与人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技术价值观。可见,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是否具有清醒的人文意识、深厚的人文关怀是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对相关的激励机制(如导师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师资培训等进行制度建构。
  3.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正式课程,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习的非预期或者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高职院校是培养既具有高级专门技术,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创新综合型人才。科学知识以明确知识为基本形式,而人文知识以默会知识为本位。哲学家波兰尼指出:“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人文知识来说,知识的默会维度具有比自然科学更为深刻的意义,它不可能脱离人的心灵而存在,不可能脱离于人与情景的互动而产生。那些可以用明确概念思维的知识仅仅是“冰山一角”,而至高的人文智慧就深藏在海水下面的隐性知识之中。当然,人文教育不是要否定明确知识,而是要运用和超越明确知识,进而达到默会知识的深度。因此,高职院校要处理好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在开发显性课程系统的同时,加强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适合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人文环境。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中,学校环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普遍不长,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还处在建设阶段,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开发的任务相当艰巨。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建设,更新、增加教学设施与图书资料,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二是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底蕴,积极开展各种学术、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通过社团组织生活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纳入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如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体验职业生活、感受企业文化;二是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三是学生自主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创业实践、科技制作等。学校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开展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与人文关怀精神。
  
  三、完善以“两课”为主渠道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实现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两课”是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把“两课”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与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两课”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转变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观念,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需要,实施以公民教育为目标的人性化教育。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和责任,而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人对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的。公民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道德训练,不同于单向的、受动的政治灌输,它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主动的、开启性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把绝对高尚的境界作为普遍规范的“圣人教育”,而公民教育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为前提,是以“合法性”为限度的平民教育。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教学的特殊性,其“两课”教学应有自身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普遍做法是仿照普通高校的精英教学模式开设课程或实施教学,这种做法不仅与高职教学体系极不适应,而且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现实需要,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要低一些。显然,这种把高职“两课”教育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的精英教育取向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我们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大众化、平民化一些,要着眼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自身全面发展需要的好公民,其核心内容是教学生如何成为“合格公民”。以公民教育为目标的平民教育,是从高职学生所处的社会位置出发所开展的务实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现了“两课”在教育目标上的人文关怀精神。
  2.以“两课”教育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具有高级专门技术,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创新综合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兴起不久,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课程和教学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其中,“两课”部分还是原封不动地从一般高校教学体系中移植过来,丝毫未加改变,因而难以实现“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办学特点。一是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基层性。“两课”教学体系只是反映了一般的政治素质与品德素质要求,脱离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二是培养计划具有突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根据国家要求,实践课时应至少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教学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行“两课”课程设置是根据一般普通高校的情况制定的,因此,如何使“两课”教育教学在体系构建、内容衔接等方面适应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要求,就成为今后高职院校深化“两课”改革的关键。其一,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两课”教材,突出市场经济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意识教育等内容,力避与中学、职高、中专政治理论课的同水平重复,又要体现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区别;其二,以人文教育的视野观照“两课”教学,拓展“两课”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意识教育等素质教育拓展课程建设,同时,开设一系列适合高职学生的、有特色的人文课程和艺术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得到有机的统一;其三,整合全校力量,建立导师制,对每个学生进行从入学到就业的全程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突出社会实践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3.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由于高职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很大比重,于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而大量缩减“两课”课时。这样,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便成了影响教学手段、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不得不推行超大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而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因时间限制而无法进行。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借鉴当前普遍提倡的“两课”专题教学法,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心,整合同一课程内或“两课”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关内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方法和重大事件,构建教学内容和框架。针对高职学生入学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学习主体性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提高教学吸引力。教师还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自己的教学网页,开展个性化教学。其次,要突破置学生于被动的“知识容器”地位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实施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主动性的、开启性的教育,通过课堂讨论、观点辩论、即兴表演、主题演讲和参观访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毫无疑问,要达到上述要求离不开领导的重视、资金的投入、教师素质的提高,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包括成绩评价体系等内容在内的相关制度的生成与建构。鉴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的特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决非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李训贵.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6).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
  [3]刘兰明,高海霞.普及化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定位——以北京为例[J].高教探索,2007(6).
  [4]刘静.人文精神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价值导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5]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从科学观与人文观的角度看[J].教育研究,2004(1).
  [6]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
  [7]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其他文献
为了明确当前医疗服务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笔者运用某三级甲等医院2003~2005年的“十大满意事件”评选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引进“服务产品”理念,以患者“满意”和“不满意”作
笔者就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对个性教育的消极影响分析,指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倡导,强调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的意义,作用和途径。
地方政府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政绩观,将扩大教育公共服务具体化:促进教育公平从起点的平等向过程的平等深入,改善教育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提供方式,建立新型政校关系。同时,增加教育的多
公益性与经营性是公立医院的双重使命,医院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需要补偿机制。公立医院开展营销活动,提高运营效率,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竞争力,最终才能担负起社会公益和自身发展的双
<正>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人民为之振奋。教育的目标是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
由中国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强调,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处于关键时期,卫生部门
鉴于医学研究生对生物光镜标本技术原理、技术步骤和应用范围等问题迫切需要了解的愿望,教研室开设了"生物光镜标本技术"课程.根据我校研究生教学情况,就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管理和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等方面的教学经验进行一些总结。
[摘要]近年来,湖南省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投入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文章试图从投入体制、投入力度和投入结构等方面分析高职教育投入不合理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湖南省 高职教育投入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刘国莲(1967- ),女,湖南临澧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高职理论。(湖南长沙 410208)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
【正】 我国的产品广告宣传发展十分惊人,电视有平播、插播、专题;报纸有整版、半版、通栏, 路边有灯箱林立,店堂有立牌常驻。再加上各类五花八门的遮阳棚,太阳伞,俯拾皆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