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丽水学院跨问化交际课程的实证研究发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等跨文化敏感度因素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本文同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 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丽水学院2014教研项目(项目编号:14JY27)
  一、引言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跨文化交流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只有短短五十几年的历史。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 在这本书中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词首次得到使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因此他被称为“跨文化交际之父”。[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重视。跨文化交际需要交流者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减少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更好地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作为跨问化交流的重要语言,英语是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媒介。近些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重点正逐步从单纯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更加侧重学生在实际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对所学习外语的应用。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这样一门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 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开始实施的时间比较短,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着不足。本文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研究和对跨文化交际培养策略的探讨,进一步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敏感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之间的不同并排除文化的干扰而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3]根据陈国明和 Starosta 的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技巧。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重要因素。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4] 跨文化敏感度较高的人在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沟通时能够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力的能力。对跨文化敏感性的认识可以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偏见,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讨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有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3)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丽水学院大一B级学生。丽水学院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为A、B、C三个等级。此次的研究对象都是大一英语B级班的学生,共有有四个班。其中两个班在大一下学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共有85名同学,这里称之为实验班。另外两个班也是大学英语B级班的同学,但是没有进行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共有82名同学,这里称之为控制班。
  (三)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设计使用陈国明和 Starosta 编制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它包含了5个因素,也就是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层面。由陈国明和 Starosta 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共包含24个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要素: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5] 交际参与度是指交际参与的倾向性与参与程度,量表中有 7 个问题用于测试交际参与度,分别为1、11、13、21、22、23、24。差异认同感指的是对文化之间所存在差异的感知和认同的程度。量表中2、7、8、16、18、20用于测试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是指交际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的信心程度,量表中有5项内容用于测评交际信心,3、4、5、6、10。交际愉悦感是指交际的主体在交际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9、12、15这几项被用来检测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是指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并有效地做出回应的意愿,题目14、17、19用于测试交际专注度。
  四、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在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五个因素的比较上,实验班的学生在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愉悦感上都明显高于控制班。交际专注度略高于控制班的学生。在交际信心上,实验班和控制班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差异。
  在交际参与度中,表现差异最大的23项(我经常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向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展示我对事物的理解)。控制班做出肯定回答人数比例是37%,而实验班高达65%,显示出非常大的差异。在差异认同感层面中,第7项(我不喜欢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在一起)为反向计分项,控制组赞同的比例为13. 3%,实验组赞同比例为1.2%,数据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交际参与度和差异认同感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跨文化交际技知识,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接受这种差异,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而不对此采取排斥的态度。因此他们的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在反映交际愉悦感的三个测试题中,控制班和实验班在两个题目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一个题目上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区别。控制班和实验班在测试题目9、15的测试数据分别为46.1%和49.9%,59.9%和73%。反向测试题目12的数据分别为5%和56.6%。从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由于掌握了跨文化交际知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得到了发展,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了更加愉快的体验交流。在跨文化专注度题目14、17、19 上,实验班总体上略高于控制班。控制班和实验班的数据分别为53.3%和57%,83.3和91%,33.3%和38%。跨文化专注度也得到了提高。交际专注度指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并有效地做出回应的意愿。由于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运用的能力,实验班的学生能够比较好地地理解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传递的信息,并且能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   在反映交际信心的题目3、4、5、6、10上,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测试结果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控制班和实验班的测试结果分别为13.3%和19%,23.3%和30%,19%和23.3%,50%和52%,18%和20%。虽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这种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讨时间还不够长,并且活动基本局限于课堂,所以对于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更为复杂的文化差异学生还不是很有信心。数据的结果提醒我们跨文化交际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更多地走出课堂,给他们提供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机会如与学校中的留学生交往的机会,在社会上与外籍人士交往的机会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交际信心,这样学生会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跨文化知识来处理实践中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信心。
  五、提升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通过调查发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语言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文化现象,意识到文化之间的不同,更愿意参与而不是逃避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更愿意认同不同国家的文化并且获得愉悦的交际感受。但是调查的结果还反映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还有待提高,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还存在一些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以外语教学过于关注学生语言技能训练,对于语言背后的文化的关注相对来说少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能够运用所学语言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只有理解并且能够分析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到文化之间的不同,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而不是成为像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所描述的“只了解另外一门语言却不了解它的文化,结果只会成为一个语言流利的傻瓜”。[1]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工具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以讲授的方式为主。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在授课时以同伴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文化问题的探讨、案例分析等活动会很有必要也更加有效。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文化学习情境,需要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大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欣赏反映文化差异的影片等。通过多媒体辅助设施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问交际的敏感性。
  (三)加大学生课堂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总体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的限制,学生在解决实际跨文化交际问题时还显得信心不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需要通过更多实践才能掌握好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在课堂学习之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提供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并且在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中学习和总结经验,增强跨文化交际自信心。
  六、结语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但是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它是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跨文化交际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跨文化交际教师需要继续探索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和策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
  [3] 谢美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4] 杨静.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6).
  [5] 刘翌欣,窦琴.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研究[J].人民论坛,2012(1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六安市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的类型和特色出发,对曾流传于民间表演舞台的非遗项目在传承保护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浅显的探析。分析当前传承现状,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非遗保护的政策影响。提出对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传承发扬的思考,提出应该吸引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地域文化保护的推动,以开放和创新的心态继承传统,加大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等对策。  关键词:艺术表演 非遗项目 传承创新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
摘 要:在移动互联的影响下,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艺术信息也不例外。本文使用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大背景下民谣音乐的传播方式,认为移动互联使得民谣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  关键词:移动互联 民谣 传播 “5W”  一、研究缘起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和3G技术的商用,移动互联的浪潮悄然来袭。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又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在「互联网+」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智能生活方式已成为时尚潮流发展的新方向,企业必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与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
期刊
摘 要:隐喻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和体验世界的基础,还是一种人脑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的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各不相同,从而使隐喻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而这些反过来又作用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信息,丰富了文化蕴含。从隐喻方面去认知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曾填了对于研究各国文化差异的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隐喻 认知 思维 文化差异  一、 引言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随
摘 要: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古徽州的徽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特别是徽商的勤恳经商、吃苦耐劳,自古就有“徽骆驼”之称。而留守在家的的徽州妇女们,默默地维持家庭、生儿育女功不可没。关于古徽州妇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比较集中在明清时期,本文将对民国时期徽州妇女生活进行初探,对徽州妇女在民国时期的一系列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古徽州位于安徽南部,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古徽州地域,
李约瑟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为什么在近代以后落后于西方科学?这个问题就是李约瑟难题。很多人对此进行了回答,很多人认为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科学缺乏演绎推理。是否真的
我国非正式组织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大力拓展。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非正式组织研究更是很少。《我国公共部门非正式组织治理研究》一书浓墨重彩地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中非正式
摘 要:《周南》作为《诗经》之首具有着重要的内涵深义,《毛诗序》中言“《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周南》何具“王者之风”:《周南》系之周公,缘自周公本身的身份地位,摄政经历等方面可以体现“王者之风”;《周南》托之周公,实为歌咏文王之德行教化;从《周南》诗作表现的内容来看,歌咏文王、后妃之德,二人合二姓之好,以身作则以正天下人伦政事,表现的正是合乎礼制的王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