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赞成“同学日”吗?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您是否支持设立“同学日”?您认为毕业后,如何维持同学友情?欢迎致信(电)本刊编辑部参与讨论。
  聚是一团火,散如满天星。
  大学毕业后,终日为生计奔波的你,还和多少同学有联系?
  “参加工作后,接近四成的人,只能记得10%的小学同学;只有半数左右的人,能记得80%以上的大学同学。”这是从搜狐网正在做的一项网络调查中得出的数据。
  “为唤起大家对同学情的珍惜,我们应该为‘同学’这个群体创立一个节日来纪念。为此,搜狐网、道行天下传媒联合提议,将每年的9月1日设为‘同学日’。我们正在进行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8%的参与网友支持这个提议。”搜狐新闻中心副总监周蓉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同学聚会,王者盛宴?
  “登录QQ的时候,看见同学在线也经常懒得打声招呼,毕业后,很多同学就疏远了。”已经毕业十多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一旦离开校园,同学就很难见面了,同学聚会或者同学结婚我都未必能赶过去,不是没感情,实在是时间不允许啊。”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同学会都难以凑齐人数。除了时间不赶巧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同学会少了些学生时代的纯真与浪漫,多了几分功利色彩。
  更有人直言“同学会,与其说是重温旧时同学情谊,不如说是相互比拼离校后闯荡社会的‘成果’。N年一次的同学会,多半沦为了一场 ‘王者的虚荣盛宴’,混得不好的一般不愿去,去了也不会有几个人搭理你。”
  “看到过去那些不如自己的同学,现在混得比自己好,做生意的挣了上百万甚至几千万的都有;从政的也有的爬到了厅局级。而我还是草民一个,真是没脸参加同学会啊。”网民 “kingflying_1999”曾在某坛发帖感叹。
  “我真的不喜欢同学会,但昨天没办法,同学非要让去,去了后,我就后悔了。同学聚会无非几件事:地位比拼(谁混得官大,谁的地位高。一个个都无不虚荣地吹嘘着);金钱比拼(谁的钱多,谁的工资高。一个个真的很邪乎,都比我赚得多);美貌比拼(谁的老婆漂亮,谁的老公帅气);孩子比拼(谁的孩子上的幼儿园好,上的小学好,是否在贵族学校上学)。”网友“高薪斑主”曾发帖道。
  还有人发出了“小聚怡情,大聚伤神。顺其自然,能聚能散”的感慨。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不认可这种“同学聚会变了味”的说法。“前几天,我刚参加大学同学毕业10周年的聚会,那天基本都来了,气氛也不错。我觉得同学会挺好的,好不容易见见面,在一起喝喝酒、叙叙旧也是一样享受。”
  同学节(日),由来已久
  俗话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同学情是一壶上好的陈年老酒,无论何时何地开启,都会让人沉醉”。还有人把同学情列为亲情、爱情之后的人生第三大情感,是友情中最深厚的感情。但是,同学情就如同友谊之花,如果不经常打理,就容易衰败枯萎。
  “我觉得,在‘同学日’这天,不管是在校的、还是已毕业的同学,彼此之间都相互问候一下,哪怕只是说一句祝福的话,并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共同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纪念活动。” 同学会的坚定支持者展一告诉记者。“同学们可以利用难得的聚会时间,一起去走访下老师、共同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等。”
  记者了解道,举办类似“同学日”的活动,由来已久。
  早在2006年,浙江工业大学就提出了“同学节”的概念,并且面向在校学生举办了齐心协力运动会、趣味游园、灯会灯谜竞猜等活动,激发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
  而“同学节”能真正走出校园,并逐渐传播开来,源于一个叫“一同网”的视频SNS网站。
  “我们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你的样子也渐渐模糊,你的声音也渐渐淡忘,但是我们之间的情谊却久久不能忘怀。我要找回记忆中完整的你,找回当年简单纯洁的同学情谊!属于我们各位同学的节日在此刻就要诞生啦!”
  2011年9月7日,该网站官方微博推出上面这条微博,并提议将每年9月19日定为 “同学节”。同时,该网站还提出了“网上同学会”的远程聚会形式。同学们可以通过视频聊天平台进行远程的视频、语音、图片、文字交流,营造现场聚会环境。
  有人点赞,有人不屑
  关于是否有必要设立“同学日”或“同学节”的问题,声音不一。
  “我觉得挺好的,每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常联络、常问候、常走动,才会越来越亲密。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可以提醒所有人关注各自的同学。倡导广大在校及已毕业的学子们,在这一天与老同学联系,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有点赞者表示。
  “我觉得设立‘同学节’意义不大吧。同学间的友情不需要靠这层‘节日的外衣’来维系。没有‘同学节’,同学活动照样可以搞得如火如荼。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关系’这个东西主要还是与共有的志趣有关。有了‘同学节’,平常不来往的照样不来往。没有‘同学节’,平常来往的照样来往。”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周云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是否设立‘同学节’,并不重要。想要保持纯真的同学情谊,也未必需要定期见面问候。那种常年不见面,见面后还是一样原汁原味,谈笑自如。有个事儿,一个电话打过去,也都会积极出面的老同学,更能体现一种纯真的同窗情谊。”认为这种节日“无所谓有无”的小李告诉记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曾润喜则对记者说:“以我为例,即使是还有联系方式的大学同学,毕业后联系的频率也不高,要见面则更难。有‘同学节’,可以提醒大家去珍惜同窗情谊。但是要知道,即便是设立‘同学节’也只是一种表面的促进。要想保持纯真的同窗情谊,最终还是要依赖每个人的内心。”
其他文献
红木文化和红木家具从明代至今,已经有600余年的传承历史。可是,红木的定义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一直都不规范、不科学,长时期的民间流传愈加使其定义模糊不清、出入很大。即使到了红木文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几乎成了中国本土奢侈品的代名词,可要想把红木说清楚,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随便问问身边的人便不难发现,虽说红木的知名度很高,却仍有不少人难以准确说清,甚至存在一些诸如“红木就是有红色纹理的木材”、“红
期刊
在远离中国的地球另一端,在印度洋的西部,有一座岛屿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  岛上有高大挺拔状似胡萝卜的猴面包树、幽灵般有着毛茸茸尾巴的狐猴......这里约90%的动植物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难觅踪影。千百年来的与世隔绝孕育了世所罕见的进化奇迹,岛上森林面积约14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这就是马达加斯加,一个被称为“世外天堂”的地方。  人类两千多年前才登陆这座岛屿,茂盛的雨林是他们所有生活所需的
期刊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100万年来它们在长江流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而现在却面临灭绝的危机。2015年3月27日,4头长江江豚住进它们的新“家”—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这意味着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江豚“保种”,最后的拯救  提起动物保护,大熊猫一定是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动物。但是,在中国,比大熊猫更为稀有,濒危程度更甚的物种
期刊
岷江是长江上游左岸重要的支流,又名汶江、都江,古时曾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源出四川省岷山南麓,有东西两源,西源潘州河,出自松潘县朗架岭;东源漳腊河,出自松潘县弓杠岭斗鸡台。二源汇合后,向南流经松潘县城。至都江堰市被都江堰引水工程分为内外江,外江为干流,在“乐山大佛”处的凌云山,纳入大渡河及其支流青衣江,到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农垦发达,秦蜀守李冰建成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
期刊
红木家具的昂贵,是建立在一种对文化艺术的信仰上,商家宣传炮制的就是红木家具的文化艺术品位。文化艺术产业原本是极好的陶冶情操的产物,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裕之后极力追求的精神食粮。红木家具,饱含着历史的积淀,有着传统文化精髓,更凝结着中国家具榫卯之智慧,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部分红木家具,只能称为“用红木材质做的家具”,在浮躁市场的炒作下,生生被剔除了内涵,而只剩下木材的躯壳。  “接受定制电脑桌,有花梨木
期刊
因一篇网帖,电影出品人向华强的太太陈岚向周星驰发飙,要“揭露他的真面目”。此后,“我和周星驰不熟”这句话,就成了黄秋生、任达华、张家辉、罗家英等众多影视大佬的口头禅。  其实,市井草民都知道“一回生、二回熟”的道理。更何况这些同在一个圈的影帝们。“不熟”的背后,急于划清界限的意图清晰无比。  不过,我总感觉,这场口水战必将不了了之。因为,大佬们的表态,不过是源于“向太”的淫威,不得已才组成啦啦队,
期刊
2015“青年中国行”  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海选活动总结  “青年中国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由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联合共青团中央主管的综合性新闻杂志《中国周刊》共同举办,  面向内地与香港青少年,以调研和实践为核心的暑期社会考察活动。  2015年是“青年中国行”举办的第三届。  前两届活动的成功举办已使“青年中国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期刊
“牵制中国”,近些年成了日本主要媒体报道外交活动时的流行语。  今年的初秋格外凉爽,受惯了残暑(秋老虎)折磨的东京市民难免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不过,日本的舆论界却被来自印度洋的热风吹得有些晕了头。  “我们有信心折断珍珠链!”随安倍首相出访南亚的外务省官员得意洋洋地告诉时事通讯社记者。九月初,南亚外交成为东京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所谓“珍珠链”的说法来源于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内部报告,意思是中国正试图
期刊
相比较中国人面对英语的听读障碍,从“由”、“甲”、“申”开始的一串串“看起简直没啥差别”的形近字,才真是伤惨了一代又一代洋学生的心!  说到西方的汉语教育,恐怕大家会直接联想到中国留学生的家教小课和鱼龙混杂的网上中文论坛。时至今日,在法国许多大学的公告墙上依然常能见到提供汉语家教补习的小招贴。有人贴,也真有人学。  家住巴黎的 Xavier女士是三个女孩的母亲,她特别聘请了一位中国留学生每周两次到
期刊
中餐馆已有点变味,菜式都是为美国人设计的。  最近台湾的地沟猪油事件愈演愈烈,中枪的食物品种也越来越多,再次引起了美国人对中餐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幸好,有动物油的食品在美国销售与在出产地有很大的不同,目前还没发现在美国出售的食品有被牵涉到,因此美媒对该事件的报道也不算多。  美国人普遍对中餐有种既爱又恨的情绪,他们热爱中餐的多样化,却惊恐于菜肴里的各种动物器官形状;他们赞叹中菜的美味,却惧怕中餐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