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主动发现问题乃至生成问题,掌握其中规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获取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交流,培养语文技能,增加体验感悟,增强语文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增强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探究性学习,对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所谓的语文阅读教学法,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释范文,强调学生记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的标准理解;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这种教学法曲解了语文阅读教学法的本意。我认为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阅读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内容可以是自读课本,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也可以是教师印发的阅读材料,内容不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先不要提出问题和框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自主探索,自我构建知识,自我完善和提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让老师提供资料或让老师解答。老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自主探索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
这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从中获得知识。自学前要明确提出自学的目标:看什么?怎么看?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探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或者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美其名曰“整体感知”,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也许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的东西,因为简单就是美啊!
二、让学生质疑问题
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造。有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老师和同学应该为有问题的学生鼓掌,这是自主探究教学实验应该贯穿始终的一个新理念。学生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应多加鼓励。让学生形成一个共识:肯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确定探究的方式,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当然,问题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确定。如学习《变色龙》一课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2)奥楚蔑洛夫再审“案”过程中做了几次判定,几次变色,每次判定的依据是什么?(3)奥楚蔑洛夫具有怎样的性格等。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经过学生的探究,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
我们知道,学生在自由品味后,对课文肯定有疑难未解之处,这时要求学生说说心中的疑问,去寻得同学们的帮助和老师的指点。
三、让学生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探究,可以进行小组探究,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或者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学生也可以不按上述问题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就是要特别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小组)体验。我们知道,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让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顿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设计好的模式,学生就像工厂加工后的形态单调刻板的相同产品,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探究,对课文涉及的社会风俗、文化生活、乃至科学现象进行探讨,则有点小课题探究的意味。比如学到《中国石拱桥》,课文作者认为石拱桥比平板桥坚固美观,要求学生结合美学、力学进行实验探究。这些小课题要求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科知识,实现了各学科的融合,很有综合性学习的意味,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把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进步。也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为自主探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保障。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了学生,既遵循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原则,又符合创新型学习的规律,学生的收益也是多方面的。
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将会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教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尝试、探索和创新,不断地积累、总结成功经验。
长期以来,所谓的语文阅读教学法,一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释范文,强调学生记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的标准理解;二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指导。这种教学法曲解了语文阅读教学法的本意。我认为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阅读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内容可以是自读课本,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也可以是教师印发的阅读材料,内容不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先不要提出问题和框框,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自主探索,自我构建知识,自我完善和提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让老师提供资料或让老师解答。老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自主探索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
这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从中获得知识。自学前要明确提出自学的目标:看什么?怎么看?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探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或者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美其名曰“整体感知”,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也许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的东西,因为简单就是美啊!
二、让学生质疑问题
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造。有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老师和同学应该为有问题的学生鼓掌,这是自主探究教学实验应该贯穿始终的一个新理念。学生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应多加鼓励。让学生形成一个共识:肯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确定探究的方式,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当然,问题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确定。如学习《变色龙》一课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2)奥楚蔑洛夫再审“案”过程中做了几次判定,几次变色,每次判定的依据是什么?(3)奥楚蔑洛夫具有怎样的性格等。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经过学生的探究,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
我们知道,学生在自由品味后,对课文肯定有疑难未解之处,这时要求学生说说心中的疑问,去寻得同学们的帮助和老师的指点。
三、让学生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探究,可以进行小组探究,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或者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学生也可以不按上述问题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就是要特别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小组)体验。我们知道,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让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顿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设计好的模式,学生就像工厂加工后的形态单调刻板的相同产品,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探究,对课文涉及的社会风俗、文化生活、乃至科学现象进行探讨,则有点小课题探究的意味。比如学到《中国石拱桥》,课文作者认为石拱桥比平板桥坚固美观,要求学生结合美学、力学进行实验探究。这些小课题要求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科知识,实现了各学科的融合,很有综合性学习的意味,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把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进步。也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为自主探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保障。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了学生,既遵循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原则,又符合创新型学习的规律,学生的收益也是多方面的。
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将会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教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尝试、探索和创新,不断地积累、总结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