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3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大力提倡语文课堂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关联,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方式,但现实的朗读教学情况并不如人意。近些年来,由于受升学率地制约,教学评估的误导,再加上缺乏足够地认识,以致朗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教学问题。本文将以中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为例,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探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朗读教学 现状分析 应对策略
  〖KH*2/3〗
  〖FL(〗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也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
  1.1 师生没能明确朗读的目的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有的读完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做小和尚念经状。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可言。
  1.2 学生朗读时间少
  很多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往往只注重“讲问教学”,这就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往往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经常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的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只不过是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怎能提高朗读的质量呢?
  1.3 学生朗读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良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源码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且学生的朗读一般都只是教材课文,很少碰触其他的阅读材料。这种教学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呢?
  1.4 教师指导机械匮乏
  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是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我们的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这么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机械化,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没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也常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点。
  2.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2.1 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
  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作品优美的意境。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格的陶冶。
  2.2 朗读可以培养语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
  朗读是一种反复的口头训练,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用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一般说话也比较有感染力。
  2.3 朗读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人的心理素质
  大家可以观察,凡是朗读好的学生性格上肯定是热情、开朗、大方、善于表达自己的。而且,大声地朗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帮助。
  3.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3.1 巧妙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设计和文章相类似的情境,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将文中出现的人和景展示出来,这样创设出与作品中相似的情境,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丽的山水、迷人的画卷、精彩的瞬间,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想读的冲动。比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于逼真的画面,加上丰富的想象,学生就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得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学生也能体会到词人政治上被压制,报复不能施展,怀念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的感情。即使不在一起,却能共同观赏这美好的明月,也是很好的事。感情得到流露,学生内心就会产生朗读的冲动。所以,情境教学法在朗读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
  3.2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叶圣陶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因此,教师示范美读时,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像《春》、《夏》、《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教师范读,让学生在你的语言中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味,让学生从你的动作、神情中去领会朗读的种种技巧。当然,也可以播放配乐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学生顿觉身临其境,神思遐想,似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不由自主地伴随着配乐轻声朗读。这时候你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站起来试读,我相信此时你所听到的将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发自心灵的呼唤。此情此景,怎能不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呢!
  3.3 注重生活积累,培养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的好坏,才能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诗歌中最常出现的“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叶缤纷的景象,还会联想到初秋、寥落、思乡等意味。语文是源自生活的,朗读也一样,学生应在生活中积累朗读素材,以培养自己的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语文的教、学、读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其他文献
【摘要】要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氛围、不断学习,增强责任感教研结合,展示成果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浅谈 如何 调动 教师 教学积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我校深处大山,这里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通讯不畅、照明得不到保障、物价偏高。沿途要经过坐车、走路、骑马方可到达学校。来这里工作的教师难免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新的教学手段。当今,网络系统拥有许多生动、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在聋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信息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聋生 语文课堂教学 作用  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以目代耳”眼睛成了在课堂上获取信
期刊
偶尔翻阅到一本杂志,里面有这样一个笑话故事: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课,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便课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次日家访,老师说起此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时,小明的妈妈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小明的爸爸是个本地著名的企业家,站了起来,满脸不高兴地说道
期刊
【摘要】英语这门功课着重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尤为紧迫。  【关键词】英语 自主学习 必要性 原则 实施方法  1.在初级中学实施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现在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重视老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实践与探索;重视老师的讲授,轻视学生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结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因各种原因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文化,还要 "育人"。所以,学校要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完善制度、重管理、树立榜样、引领示范、建立科学的评比机制。  【关键词】浅谈 如何 培养 少数民族地区 学生 良好 行为习惯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向前迈进,人的各种行为习惯也随之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多的是在求学时期形成的。作为学
期刊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1.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
期刊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重要讲话,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 作文教学如何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经过“自我采访”,“自我跟踪”, “自我发现”, “自我教育”,“自我实践”五阶段写作训练, 把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改革理念对一线教师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正确、全面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还存在不少的争论甚至是偏差。笔者对大量新课程论文、教学案例、公开课、课件进行了观察和思考,同时在参加课程培训和实际教学中也慢慢积累了一些体验和认识,据此认为:要贯彻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辩证认识并正确处理好高中
期刊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KH*2/3〗  〖FL(〗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