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四十载:那些被改变的命运

来源 :读报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7月,南京的夏天异常闷热。南京大学一位中年教师胡福明,在医院照顾因病入院的妻子。同病房里有四五名女病人,他不方便进去陪护,就在医院走廊构思了一篇文章。投稿后,他对一个好哥们儿说,“我坐牢你要送饭”。哥们儿答,“那当然,你坐牢我肯定会送饭”。
  1978年5月,文章在《光明日报》头版刊登,这篇文章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胡福明没有坐牢,迎面吹向他的,是改革的东风。
  1978-1983:万物生长
  1978年春天的大学校园。清新怡人。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迎来了“三剑客”黄宏生、李东生、陈伟荣。20年后,由这三人领导的创维、TCL、康佳,占据了中国彩电业的半壁江山。
  半年后的秋天。29歲的马蔚华圆梦吉林大学经济系:12岁的少年张亚勤用一个月啃完高中教材,考入中科大。
  1978年,这是中国和时代的一个重要拐点。高考史上罕见的一年迎接了两届学生。从1180万考生中搏杀而出的62,7万新生。带着希望和梦想涌向校园。无数个体命运的轨迹,自此改变。
  并非人人都如此幸运。
  刘永好三兄弟的大学梦因成分问题戛然而止,干脆养起了鹌鹑。报考常熟师专的俞敏洪落榜了,成为了全班唯一一个没被录取的学生。潘石屹养的猪被狼吃掉了半只脸,他还没有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就又担心起另一件更让他恐惧的事儿:他只有一条裤子,如果磨破了。会露出里面的花裤衩。
  上大学并非是那时唯一的选择。让人羡慕的还有王健林、任志强、宁高宁这样的军人,张瑞敏、王石这样的工人,以及柳传志这样的技术员。
  敏锐者早已从蛛丝马迹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有志者亦不甘被庸常的生活所埋没。
  1978年,已过而立之年,端着茶杯看报纸的柳传志,竟在《人民日报》上惊喜地读到一篇教人养牛的文章。比他小一岁的任正非因获得了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被派去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第一次听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27岁的任志强荣立三等功,满心欢喜地向父亲汇报,却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决心自己打拼出人头地。和他同岁的王石,睡在铁路边的临时宿舍里,晚上工友打开电视,断断续续接收的香港台里,那些刺激感官的画面,让他感到新鲜、诱惑。
  即将到来的80年代,的确和电视画面一样绚烂多彩。但他们还不是舞台上的主角。
  乡镇企业四大天王——大邱庄的禹作敏、华西村的吴仁宝、南街村的王宏斌、横店村的徐文荣,身兼党支部书记和乡镇企业法人双重身份,是一个村或庄的“教父”。
  比他们更出风头的,是浙江海盐衬衫厂的步鑫生。时代的高光,打在这个敢砸“大锅饭”的厂长身上,即使是高官登门,他也无暇接见。无数场全国巡回演讲,如同现在疯狂的粉丝见面会,“你砸我牌子。我砸你饭碗”的口号响彻全国。
  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巨大的风险按下红手印;在家门口卖纽扣、拉链,遇到打击“投机倒把”就慌忙躲起来的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个合法个体工商户;一个炒瓜子的“傻子”年广久,给改革出了道难题,雇12个人,算不算剥削?
  这些来自社会边缘和底层的小人物,随着潮水的方向行至浪尖。他们没看过高深文件,没学过改革理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构成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全部动力。
  他们是宏大构想中的人间烟火,用行动,诠释了改革开放的初心,以及改革的力量来自何方1
  1984-1991:激情燃烧
  到1984年,年广久瓜子厂雇佣人数已超过百人。面临牢狱之灾的他。被邓小平点名保护。“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有人大喊着报信,“傻子不得了了,以后没人敢动你了”。那一年,邓小平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老人的一句话振聋发聩,惊醒无数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被确立,经济改革的主战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无数愿意用双手创造财富的“傻子”,一头扎进神秘莫测的“海”,开始了一场改变命运的探险。
  已届不惑的柳传志,终于忍受不了每日看报的生活。怀揣中科院的20万投资,开了一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没什么生意,柳传志就摆摊卖起了运动短裤和家用电器。他把钱缝到裤子里到处进货,“倒爷”之路并不顺利,很快,就被一个女人骗走了14万。
  33岁的王石,却已是玉米界资深“倒爷”,他筹建了一个奇怪的公司——“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公司做了一个硕大的霓虹招牌,到了晚上,艳光四射,每个夜间进出特区的火车乘客,都会多看几眼。4年后,公司改名万科。
  为了赚出注册资本。任志强倒卖了80多台电视,赚了30多万。之后,他从银行申请了几百万的贷款,南方采购、北方销售。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1978年至1984年,6年的积攒,让改革的潮水。掀起了第一次全民“下海”的巨浪。
  23岁的段永平愤然离开分配单位北京电子管厂,因为那里“人人都觉得能干,却什么都不干”。在惠州,27岁的李东生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与香港人合录磁带,未来的TCL发出了第一声。在广东顺德的容奇镇,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但已年过半百的潘宁,凭借手锤、手锉、万能表等简单工具,硬是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数年后和潘宁共同成就“北海尔南容声”传奇的张瑞敏,正顶着压力。接下已经亏损147万的街道小厂。新官上任的他。气愤地烧了“第一把火”——“不准在车间大小便”。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国企迎来大放权。两件事得以明确,一是厂长负责制,另一个是可以贷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这让褚时健眼前一亮。在昆明一个申请贷款的会议上,他把自己的总工程师拉出会场,飞奔到一个小饭馆,没笔没纸,就用筷子蘸着碗里的米汤算账。当米汤汁铺满了大半张桌面时,两人飞奔回来,当众报出了一个当时看来的天文数字——2300万美元。自此,玉溪烟厂全部换成国外一流设备,换道超车。   此后的褚时健,一路开挂,远处的哀牢山,他只是一瞥而过。
  激情燃烧,潮水奔涌。1984年创立的企业,许多至今仍星光熠熠,若干年后,这一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企业元年”。
  几个年轻人,闪身而过,勾勒命运的细节。10岁的刘强东,因为第一次看到了电灯而心潮澎湃。第三次参加高考的马云。总分还是差了5分,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在西安上大一的周鸿祎,编了一个小程序在电影院门口“科学算命”,赚到人生中的第一个100块。初二的马化腾,举家迁到了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
  3年后的1987年,一个青年人给“蛇头”交了50元后,从铁丝网下的洞爬了过去,兴奋地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也是这一年,深圳两间四周杂草丛生的“简易房”里,任正非和他人合伙投资21000元創办了一家小公司。取名“华为”。那年他43岁,决意放手一搏。
  要搏的还有宗庆后。1987年,他准备在儿童营养液领域发力,朋友劝阻。他说:“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没有人敢轻视一个发狠的中年人。
  1989年香港联想大亏。中年人柳传志急急忙忙赶到香港,他瞪着通红的眼睛,对香港的合作伙伴说:“我这次是腰里别着手榴弹来的,如果公司垮了,我会绑着你们一块儿跳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底色,但不论哪个时代,那些咬牙切齿和生活死磕的人,总是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
  1992-1998:光辉岁月
  在历史的另一个切口里,“留学热”日渐升温。
  1985年,唐骏去了日本;1986年,张朝阳、张亚勤去了美国……
  在他们出国的日子,中国改革开放迎来新的高潮。
  1992年,已经88岁的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发展才是硬道理”,南巡讲话,又一次荡起了滚滚春潮。万丈春辉,暖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步伐气壮山河。这一次被点燃创业热血的,还有一大批体制内精英。
  相较于此前由下而上“仰攻”的草根从商,这批精英携体制内历练多年的优势,呼啸而下。
  副局级干部陈东升,离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拍卖公司嘉德拍卖、中国第一家物流公司宅急送。后来又募资创办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上班的毛振华,下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评估公司。在物资部对外合作司工作的田源,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人事司司长狐疑问道:“你说不要行政级别,是不是骗我们?”田源大笑:“我今天离开这个门,就永远不会再回来!”
  在国家体改委任过职的冯仑,决定到海南碰碰运气。和他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潘石屹、王功权、易小迪、王启富和刘军。六个人一拍即合。“万通六君子”出道,很快,就在“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癫狂楼市中。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9岁的千万富翁李书福,在放弃自己一手创办的北极花电冰箱厂后,也来到了这片热土。直到海南楼市泡沫忽然破裂,“跑得太慢”的他把“几千万全赔了”,由此彻悟:“我只能做实业。”血气方刚的史玉柱刚刚创立巨人公司一年,他以豪赌的方式用一张汉卡,在中国早期IT界杀出一条血路,打算建一座高耸入云的巨人大厦。任正非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机。华为自主研发的大型交换机,终于在这一年研制成功。1992年底,华为的销售额超过了1亿元。
  1992年波澜壮阔。那一年,被北大开除的俞敏洪办了一个培训学校,刚有起色,一个广告员被竞争对手捅了三刀。为显示自己的真诚,俞敏洪请公安局的人吃饭。喝酒喝到了医院,抢救了两个半小时才脱离危险。回家的路上,他一边哭。一边撕心裂肺地喊:“我不干了,把学校关了。”俞敏洪后来出了本书,叫《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
  1992年前后下海的官员和知识分子,有个浪漫怀旧的名字——92派。92派是“夹心层”,用陈东升的话说:上,有引领风潮的草根派,他们属于“制造英雄”“工业英雄”;下,有独领风骚的海归派,他们算作“互联网英雄”“新经济英雄”。
  1992年,日后翻云覆雨的“互联网英雄”,还奔波在各自的命运之路上。
  刘强东那年18岁,他背着被子、脸盆和老乡们凑的76个鸡蛋。以及缝到内裤里的500块现金,兴冲冲到人民大学报道。为赚生活费,他一个周末抄了4万多个信封,宿舍熄灯,别人都睡了,他就搬个小板凳在厕所、走廊抄。马云从大学毕业当了英语教师,嫌工资太少,就和几个朋友在杭州办了一家小小的海博翻译社。王志东宅在家里研发“中文之星”中文软件平台。马化腾还有一年大学毕业。之后他去了一家通讯公司打工,文静低调,不显山不露水。雷军加入做软件的金山公司。丁磊在成都读大三,李彦宏在美国攻读硕士。张朝阳戴墨镜扎马尾,一边叛逆着,一边拿到了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3年后从美国回来,他才感到“那种在亚文化里生活的麻木和冷漠逐渐被暖过来了”。
  1990年代,Beyond乐队一首《光辉岁月》,让许多躁动的灵魂得以安放。每一滴泪水和汗水都是相同的,每一代弄潮儿的苦楚和风骚却各有各的不同,他们的落寞与辉煌难以复制,集结了太多的天时地利。
  1999-2008:随风起舞
  千禧之年,当张朝阳登上《亚洲周刊》封面时,李彦宏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个房间,员工只有8人,决心打造中国自己的搜索引擎。昔日的翩翩少年张亚勤,回到祖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首席科学家。陈一舟、周云帆、杨宁带着20万美元,走进清华大学九号宿舍楼。他们逐一敲门,寻找计算机系的学生加入,一年以后,Chinaren火爆。
  毕业自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的更多留学生,荣归故里,浩浩荡荡杀入中国互联网大潮时,杭州一个叫湖畔花园的小区里,马云对他的“18罗汉”说,“现在,你们每个人留一点吃饭的钱,将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硅谷”。   在上海,陈天桥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加上妻子、弟弟,员工一共6人,要打造“网络迪士尼”。比他们更早进入互联网的马化腾则面临资金链的断裂,他一连谈了4家,也没有卖掉腾讯,心情复杂又沮丧。
  失意人又何止于马化腾。褚时健在监狱度过1999年的最后一天,73岁的他,在这一年被判无期。
  21世纪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了。
  2001年百度的董事会上。李彦宏提出做竞价排名的计划遭到了一致反对。他怒了,将手机狠狠地摔到了桌子上,吼道:“不做竞价排名,那就别干了!”
  站在时代舞台中央的,是房价一路高歌催生的地产大腕。
  2003年王石成功登顶珠峰,脸庞写满“人生得意须尽攀”。潘石屹儿时的恐惧烟消云散,在新建的SOHO现代宫殿里,到处摆放着憨态可掬的肥猪雕塑。任志强后来玩微博,用5年时间,发了9万多条,平均每天50条。
  以渠道创新剑走偏锋的家电连锁大王国美的黄光裕,在2004、2005、2008三度问鼎中国首富。有记者问:“你觉得自己做得最奢侈的事情是什么?”他想了半天才勉强回答:“可能现在想吃点什么好吃的东西,不用再先问价钱了。”
  2008年底黄光裕入狱,与他争霸多年的苏宁的张近东却并没有失去对手。竞争不是来自现实中的同行,而是另一个维度——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人口第一次历史性的超过美国。接下来的时光里,每个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思维”搅个天翻地覆。
  2008年,最让人激动的盛事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夜晚,鸟巢内人头攒动。天空被烟火染得绚烂璀璨。一种形似大脚印的烟花,叫“历史足迹”,一步,一步,足足走了29步,有人感动落泪。
  2008-2018:未來已来
  在各自的风口,那些我们熟悉的主角,开始了熟悉的演出。
  2011年小米首场发布会上,雷军把一半的座位留给了发烧友,现场拥挤不堪。一场对传统制造业的突袭,就此展开。
  同年,微信用户数突破6000万,不得不亲自拉人开博的马化腾长舒一口气,笃定地对部属们说,“微博的战争结束了”“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大船的船票”。如今,微信用户数突破10亿。
  2012年,在北京西客站出租车停靠点,程维给经过的每位司机,安装他花8万元开发的滴滴打车App。与此同时,理工男张一鸣,立志要当一名“新闻的搬运工”。
  2014年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老家宿迁的一名记者,想表达家乡人对刘强东的崇拜。他说,“在宿迁,自古到今只出过两名伟人,一位是项羽,一位是刘强东”。考虑到项羽的结局,刘强东说,“你这句话说得我脊背发凉”。全场大笑。
  2017年一场双十一晚会上,由马云主演的电影《功守道》震撼发布。电影主题曲叫《风清扬》,和着王菲的天籁之音,马云用“浓浓的乡土音”唱“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命运之路兜兜转转,那个当年不甘平庸的青年教师,功成名就后终又做回了老师,却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资本的味道。移动互联以摧枯拉朽之势崛起,颠覆一切可以颠覆的旧格局。一批“80后”“90后”,快马扬鞭,杀入战场的中央。
  ofo估值30亿美元时,戴威27岁;阿里95亿收购饿了么时,张旭豪33岁;今日头条每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2,4亿时,张一鸣35岁。
  摩拜单车胡玮炜在朋友圈感慨。“谢谢所有人把我们捧到改变世界的高度”。拼多多黄峥说,“你可以说我low,说我初级。但你无法忽视我”。一路狂奔的滴滴程维开始反省,“好胜心盖住了初心”。
  怕被抛弃的同龄人,匆匆赶路。知乎上,“人在年轻时候一定要奋斗吗”的提问,浏览量近90万,没有一个回答是否定的……
  大时代的银幕上映出的,是每个奋力奔跑的人勾勒出的斑驳光影。而站在这些年轻人身后的。有熊晓鸽、阎焱、沈南鹏这样的“风投”,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大佬”——他们已褪去青涩,行至中年,运筹帷幄,淡定从容。
  71岁的女人“老干妈”陶华碧表示看不懂这样的玩法,在这个资本漫天卷起的互联网年代,在这个玩命融资疯狂做大规模的烧钱年代,在这个上市即等于成功的套现年代,任尔东西南北风。近乎偏执地恪守“不融资不贷款不上市”这一“三不”原则——她只想认认真真地做瓶辣酱!
  云南哀牢山上的褚时健已90岁了,大时代他冲至潮头浪尖,大时代他跌进万丈深渊,但他毫不屈服,暮年之际依然进发出绚烂光芒,为大时代作出最精彩的注解——“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40年来,很多事情都让人始料未及,高考,倒爷,留学,下海,移动互联,创新创业……每一次潮水涌来,都是命运轨迹的一次改写。
  潮水中,当年的年轻人、中年人,成为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他们曾执著向前,曾迷茫无助,曾蒙眼狂奔,曾焦虑彷徨,但他们从未停歇自我突破的拼搏脚步;他们的欢笑和泪水、荣耀与失败,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这个时代1
  40年很长,多少人最华彩的人生乐章已奏完,余音绕梁;40年很短,有如白驹过隙,转瞬进入新时代。
  未来的40年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唯一确定的是,在这场迄今人类最宏大、最能体现智慧光芒与勇气胆识的艰难探索中,无论个人命运如何跌宕起伏,时代的浪潮,只会也只能,向前,向前!而迎着潮水的方向,总有人不甘沉浮,搏击潮头,让时代变得生动,让自己变得不凡。
  当年“捅破窗户纸”的胡福明,现已经83岁了。有媒体前去采访时,看到胡福明满头白发,一根接一根地抽着香烟,面前摆放着一篇自撰的讲稿——《实事求是无禁区,解放思想无止境》……
其他文献
2020年,一年级下学期,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开学的日期一再,二再,三再延期,而我在家并没有偷懒,我上了许许多多节网课。在这数不清多少节的网课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节“我们同在,世界加油”第三期广州市少先队主题云队课。  这是一节特别的云队课。为什么说它特别呢?因为这是广州和武汉两地的少先队员首次一起上主题云队课。在这次云队课中,我认识了多位来自武汉疫区的少先队员,其中一位名叫陈璘熙的少先队员
期刊
我家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很节俭、很勤劳、很严肃、还很固执,这位老人就是我的爷爷,是一个最疼我的人。  爷爷今年70多岁了,中等个子,看书时总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虽然头发全白了但看上去神采奕奕的。可能因为爷爷曾经是一名军人,他走起路来总是昂首挺胸的。他还可以把我一手举起来,我总喜欢和爷爷玩这个“托举”游戏!  我的爷爷曾经是陆军第43军第128师的一名战士,他参加过著名的中越自卫反击战。他告诉我当年的
期刊
曾经有人说过,夜空中最妖娆最迷幻的自然现象就是北极光。北极光——如同在夜空中的旋律,谱写着来自北极、属于大自然的乐曲。在我最喜欢看的电影《冰雪奇缘》中,曾经有画面是描述北极光的,那时我便十分向往见到北极光。我早就听说过,在地球的北面有个国家叫冰岛,那是一个可以全景看极光的国度,从冰原、火山、湖泊、温泉之地都可以给游客带来惊喜。于是在这一年,我和父母来到了冰岛,开始了我们的梦幻北极光追光之旅。  我
期刊
影子,无论是阳光下,还是月光下,影子都是黑乎乎的。  每当我做什么,影子就做什么,好像另一个我,在按我的规则玩游戏。  无论我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好像一个人在跟踪我。  那时我就想:“难道有一个人要拐走我吗?”  想到这里,我停下脚步,看一下有什么事。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分钟,七分钟都过去了,怎么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我回头一看,什么人也沒有。哦!原来是我的影子啊!
期刊
2019年10月13日,习爷爷在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的贺信中,寄语我们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钟南山爷爷为代表的一大批抗疫英雄、时代先锋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成长的方向。  以前对钟爷爷的了解,只是听父母讲他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英雄,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但是在这个新冠疫情肆虐的冬春,遵照钟爷爷的号
期刊
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姓陈。陈老师十分体贴同学,也非常关心我们,她的体贴温暖着我的心。  陳老师的个子不高,鼻梁上挺着一副方型眼镜,满头的黑发中掺杂着几根白发,那是因为她为我们操了很多心。  有一次,因为起床晚了,我怕迟到,所以连早餐都没有吃就飞奔着去上学。结果,到了学校,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整个人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陈老师走过来,关心地询问我,得知了这件事后,便叫我拿着水杯跟她去办公室。  一进办
期刊
当我学着写“红色”,  一下子,太阳呀,玫瑰花呀,苹果呀,  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  就都温暖起来,明亮亮的。  当我拿笔把“白色”,  写在我的小练习本上,  我的眼前就下起了大雪,  还看见雪球冲我飞了过来。  当我的笔写好了“绿色”,  我就看见一片大草原,  我骑在马上,  绿油油的小草在馬脚底下跳舞。  要是我写上“蓝色”,  我立刻就想跳到大海里玩水,  我坐在快艇上,  快艇带着我
期刊
春天的校园可谓生机盎然,一排高大而挺拔的大树井然有序地耸立在操场一旁,微风轻拂而过,嫩绿的树叶沙沙作响,些许在风中摇曳,落在平静而清澈见底的池水之上,泛起一阵涟漪。阳光犹如轻柔的泉水透过层层叠叠的枝丫落在大地,照耀着碧池五彩斑斓。  在校园前操场的大榕树固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像是卫兵,又好似遮阳伞,还是同学们嬉戏娱乐的天堂……但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穿过榕树便可看到的别致而又美妙的长廊。这个长廊曲
期刊
1950年11月29日深夜。在朝鲜连接下碣隅里与古土里之间的狭窄山谷里,美军中校阿瑟·奇德斯特躺在冰冷的地上。惊恐地听着周边山脊上传来短促的射击声。几小时之前,奇德斯特中校作为“德赖斯戴尔特遣队”的美军最高指挥官,雄赳赳气昂昂地与英军中校德赖斯戴尔一起率领着近1200名美英韩混合部队,在坦克掩护下杀向下碣隅里。但是现在,奇德斯特已经无暇顾及德赖斯戴尔和他所指挥英军的死活,因为当奇德斯特跳下吉普车那
期刊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疫中,我通过一张张照片看到了逆行者们挥洒汗水的身影,我通过一个个声音感受到了疫情逐步控制的喜悦,我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了解了逆行者们英勇的事迹。但今天,当我面对面与逆行者们对话的时候,我却深深感受到,在这些图片、声音、文字的背后,有一种来自心灵的强大力量。逆行者们跨越空间的距离为患者架起一座援助的桥梁,其实,更是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治愈病痛,更治愈心灵。  一顿特别的晚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