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意会能力。读者有了较强的语感,可以不依靠中介思维,不经过严密精细的分析和论证,只需要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知觉中的类似语言的现象,然后条件反射式地为其归档,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言语的模糊的认识。因此,只有平日多积累语言材料,才能顺利地完成“识别—归档—判断—理解”的过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要让学生多读,必须留出练读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读透、读会,以真正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目的。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中的“就是哪儿也比不上”这句话时,先让学生体会“小丽”当时的心情和语气自由读,再强调“就是”应重读;全句节奏应稍快,以表达急切之情,语气是自豪的;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朗读指导,则先让学生通过读进入意境,体会感情。最后,让儿童合上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听配乐朗读,使学生如同进入醉人的画卷之中。
二、适当比较,训练语感
训练语感,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赏析。有的要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涵义方面去揣摩。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辞法,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教学中有的老师从课文中抽出一句话,讲这句话在文章中如何重要,作者写得如何精妙;或从句中找出一个词,分析作者用词如何恰当。学生往往是听听而已,过后不会自己体会并运用。若将句中的两个词交换位置,或用别的词代替这个词,或增删课文原句,然后将改变后的句子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无须讲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匠心。
三、形式多样,提高语感
儿童学习语言过程是渐进的,他们通过听和说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经过理解、感悟,以背诵、摘记等方法,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在需要交际时,再从自己的语言仓库中提取、加工,表达出来,并在不断地吸收、不断地运用、不断地创造中得以提高。
1.重组训练,促进表达的灵活性
根据课文内容,对课文的句、段、内容等进行重组训练,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变换句式的训练、变换句子人称的训练等。变换句式的训练,包括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把一般句式改为比喻句、拟人句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训练学生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引导想象,培养语言的创造性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物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说得似乎有些过分,但也有其确切的一面。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理解不深入,说话、作文时不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语言。
3.课堂表演,提高语言的综合素质
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并训练学生交流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鉴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
四、拓展思维,发展语感
语感虽然带有直觉性、非自觉性,但它又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产物,它既有逻辑理智的成分,又具有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从感性直接了解到本质,表面上跨越了思维过程,而实际必须以良好的思维做基础。因而,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
1.扩充内容
将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纵深开掘的部分设计扩充训练,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即将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将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由学生直抒出来,从而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了理解的金桥。
2.展开想象
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还有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这就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的理解。
语感是语言认识的最后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努力通过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来培养语感,发挥语感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中的作用。
(责编韦文)
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意会能力。读者有了较强的语感,可以不依靠中介思维,不经过严密精细的分析和论证,只需要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知觉中的类似语言的现象,然后条件反射式地为其归档,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言语的模糊的认识。因此,只有平日多积累语言材料,才能顺利地完成“识别—归档—判断—理解”的过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要让学生多读,必须留出练读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读透、读会,以真正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目的。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中的“就是哪儿也比不上”这句话时,先让学生体会“小丽”当时的心情和语气自由读,再强调“就是”应重读;全句节奏应稍快,以表达急切之情,语气是自豪的;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朗读指导,则先让学生通过读进入意境,体会感情。最后,让儿童合上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听配乐朗读,使学生如同进入醉人的画卷之中。
二、适当比较,训练语感
训练语感,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赏析。有的要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涵义方面去揣摩。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辞法,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教学中有的老师从课文中抽出一句话,讲这句话在文章中如何重要,作者写得如何精妙;或从句中找出一个词,分析作者用词如何恰当。学生往往是听听而已,过后不会自己体会并运用。若将句中的两个词交换位置,或用别的词代替这个词,或增删课文原句,然后将改变后的句子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无须讲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匠心。
三、形式多样,提高语感
儿童学习语言过程是渐进的,他们通过听和说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经过理解、感悟,以背诵、摘记等方法,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在需要交际时,再从自己的语言仓库中提取、加工,表达出来,并在不断地吸收、不断地运用、不断地创造中得以提高。
1.重组训练,促进表达的灵活性
根据课文内容,对课文的句、段、内容等进行重组训练,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变换句式的训练、变换句子人称的训练等。变换句式的训练,包括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把一般句式改为比喻句、拟人句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训练学生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引导想象,培养语言的创造性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物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说得似乎有些过分,但也有其确切的一面。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理解不深入,说话、作文时不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语言。
3.课堂表演,提高语言的综合素质
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并训练学生交流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鉴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
四、拓展思维,发展语感
语感虽然带有直觉性、非自觉性,但它又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产物,它既有逻辑理智的成分,又具有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从感性直接了解到本质,表面上跨越了思维过程,而实际必须以良好的思维做基础。因而,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
1.扩充内容
将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纵深开掘的部分设计扩充训练,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即将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将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由学生直抒出来,从而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了理解的金桥。
2.展开想象
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还有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这就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的理解。
语感是语言认识的最后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努力通过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来培养语感,发挥语感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中的作用。
(责编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