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琴曲《梅花三弄》中欣赏梅花书画,领略梅花气韵,可能只有在南京梅花山的万丛梅林中才能真切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中国梅花艺术馆馆长戴中礼说:“梅花是中国文化人精神领域的一朵奇葩。在花的世界里,真正能与人心相扣,装载灵魂的花朵,首推梅花。”
中国唯一的梅花艺术馆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以其暗香袭人、形神具清的品质,深得国人喜爱。赏梅、品梅、咏梅、画梅,早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中华文化现象。
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戴中礼,被南京梅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从某军事院校转业到江苏省文联工作后,他更是从各种渠道全面了解了梅花文化的内涵,并着手对梅花文化的研究。
2007年2月,中山陵园管理局和南京梅花艺术中心联合申报,经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腊梅分会批准,中国梅花艺术馆正式落户梅花谷,戴中礼任馆长。这是中国唯一的梅花艺术馆,从此,这里成为全国性的收藏展示历代梅花艺术作品和研究交流梅花文化的活动中心,同时也是文人雅士观景、品茗、以文会友的好地方。
中国梅花艺术馆成立后,先后举办了江苏省首届梅花艺术精品展,南京艺术学院周积寅教授梅花扇面展,爱国归侨南岭梅梅花书画展,中国工艺大师王殿祥梅花首饰展,蒋正义墨梅艺术展,刘仁通百梅画展,旅美画家李小白梅花精品展。面向全国征集咏梅诗词歌曲,编辑出版了《清声雅韵颂国魂——中国(南京)咏梅诗词歌曲优秀作品集》和CD唱片,举办了多场以咏梅、颂梅为主题的专场文化演出,先后有5万多人次到中国梅花艺术馆参观,为推广梅花文化,弘扬梅花精神,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为了让广大喜爱梅花的南京人更深入地了解梅花,也为了将梅花的内在品质介绍给爱梅的人,戴中礼同中山陵园管理局的相关领导力邀全国知名的22位书法家,书写古今咏梅的诗词。收到作品后,他们找来工匠,将这些书法作品刻在事先找来的巨石上。这些凝聚着爱梅、赏梅情怀的书法作品以巨石为载体,被散置在梅花谷各处,与山中万株梅花相映成辉。
在第14届南京国际梅花节期间,由中国梅花艺术馆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梅花书画艺术大展隆重举行。台湾书画家代表团一行16人,专程前来参加开幕式,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自为展览题词。通过此次展览,以梅为媒,以梅会友,海峡两岸的交流又有了新载体。2009年9月24日,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南京对外交流文化中心授予中国梅花艺术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的称号。
2009年4月17日下午,江泽民同志在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陪同下,亲临中国梅花艺术馆视察,观看了梅花书画展览和艺术表演,对梅花艺术馆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5月,由中国梅花艺术馆和南京梅花艺术中心共同征集的歌曲《梅缘金陵》被南京市评为“五个一工程奖”。
梅花的非物质遗产价值
戴中礼认为,梅花不仅具有姿、色、韵之外的形,还具有真、善、美之内的神,因此被称为国魂,并深深扎根在国人心中。在他看来,梅花具有冰中育蕾、雪里开花的勇敢精神;花先于叶、独步早春的开拓精神;玉洁冰清、一尘不染的高洁精神;老干新蕊、盐梅和羹的和谐精神;枯木再春、凌寒更妍的顽强精神;耐得寂寞、甘于淡泊的达观精神;俏不争春、功成不居的谦逊精神及花开五福、赠春送香的博爱精神。研究梅花文化,弘扬梅花精神,对再塑民族之魂有着重要作用。
据戴中礼考证,南京植梅、赏梅的历史最早,也是中国梅文化的发端之地。历史上以梅作诗第一人是南北朝时期建都在南京的南朝宋文帝时的著名文学家鲍照;以梅入画第一人是建都在南京的南朝梁武帝时的著名画家张僧繇;而以梅作曲的第一人是建都在南京的东晋大将军恒伊,他所作的古琴曲《梅花三弄》是中国乐曲中表现梅花的天籁之音。
作为一种传承,戴中礼一直在呼吁把梅花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在2011年召开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座谈会上,他列举了六个方面的理由:第一,梅花诗词——以梅花为载体,历代诗人咏梅,在花卉诗词里面占了将近一半。第二,梅花书画——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画中很多题材都是梅花,形成了梅花画种。第三,梅花音乐——除了古琴曲《梅花三弄》,还有《梅花落》,也是一首古曲。第四,梅花戏剧——如隋之《梦梅醉酒》、明之《梅花记》、清之《梅花梦》、现代歌剧《江姐》等。第五,梅花工艺——从古代到现代,以梅花为题材的工艺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第六,梅花妆韵——以梅花作为妇女的一种妆饰,从南朝开始延续了三百多年。《木兰辞》中对花木兰从战场归来,换上女儿装的描写“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证明。所以,以梅花为主题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梅花文化与城市精神
1982年,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将梅花定为南京市市花,从1996年开始,南京市每年都要举办国际梅花节。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中,唯一由中国人确定国际登陆的植物,在海峡两岸具有其他花卉所没有的地位。这些都体现出梅花对中华民族是超越政治、超越时代的;对南京来说,是具有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的。
2011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向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同志递交了《关于加强南京市花宣传,弘扬梅花文化的建议》。杨书记收到建议后,非常重视,要求有关部门大力重视对梅花的宣传工作,要铸造新时期南京城市精神,提升南京人的精气神。
戴中礼认为,江苏提出的“三创三先”精神,与梅花雪里开花、独步早春的开拓精神高度契合。南京被誉为博爱之都,民众具有博雅情怀,这与梅花报春而不争春、赠春送香的大爱精神完全一致。当今干部队伍提倡廉洁自律,更需要发扬冰清玉洁的梅花精神。盐梅和羹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1929年后,国民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首次发表文章倡议以梅花为中国的国花。1988年,陈俊愉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的建议,但国花问题至今仍未确定。
目前,全国以梅花为市花的地级以上城市有九个(南京、武汉、无锡、泰州、台州、淮北、梅州、鄂州、丹江口),以牡丹为市花的地级以上城市只有洛阳和菏泽两个,但是他们对市花牡丹的宣传热情和宣传力度都很高。他们不仅每年举办规模盛大的牡丹花会,而且成立专门的市花办公室,从人员和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坚持年年报提案,主动做工作,为牡丹参选国花造势。相比之下,以梅花为市花的城市在对梅花的宣传上就略逊一筹了。
对此,戴中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到一处都要大讲研究梅花文化,宏扬梅花精神的意义,联络和结交爱梅人士。搞活动有困难,他主动找主管部门解决;缺经费,他恳请企业家赞助,实在没办法就自掏腰包。戴中礼自筹经费牵头组织编辑出版了《南京梅花山诗词选》一书,在第17届南京国际梅花节开幕时首发,受到市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关注和好评。
让梅花走下展台,走入广大爱梅人士的阳台也是戴中礼的一个夙愿。梅花是乔木类花卉,种植梅花,对场地要求比较大,这阻碍了爱梅人士想在自家阳台上种植梅花的愿望。戴中礼表示,下一步他将联合林业和农业专家进行研究开发,如何在保留梅花树形的前提下,将梅花袖珍化的课题。这个课题如果被攻克,梅花走入寻常人家就指日可待了。
2011年,戴中礼写了一首歌词《梅花,中国之花》:“梅花梅花,中国之花,开在长江之滨,开在阿里山下,开遍大中华,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骨冰心圣洁高雅,海峡两岸根脉一家,一样的情缘一样的文化,爱我梅花,兴我中华。”这首词由前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陶思耀谱曲,目前已开始传唱。他希望这首歌曲由两岸歌手共同演唱,让梅花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圣洁天使。
2013年,戴中礼准备举办一个梅花精神高层论坛,让产、学、研等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城市精神与梅花气韵之间的关联,为推动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采访结束时,戴中礼将他刚刚写好的一幅隶书“梅花品格,龙马精神”送给本刊,愿以此与天下男人共勉。(图片由中国梅花艺术馆提供)
中国唯一的梅花艺术馆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以其暗香袭人、形神具清的品质,深得国人喜爱。赏梅、品梅、咏梅、画梅,早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中华文化现象。
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戴中礼,被南京梅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从某军事院校转业到江苏省文联工作后,他更是从各种渠道全面了解了梅花文化的内涵,并着手对梅花文化的研究。
2007年2月,中山陵园管理局和南京梅花艺术中心联合申报,经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腊梅分会批准,中国梅花艺术馆正式落户梅花谷,戴中礼任馆长。这是中国唯一的梅花艺术馆,从此,这里成为全国性的收藏展示历代梅花艺术作品和研究交流梅花文化的活动中心,同时也是文人雅士观景、品茗、以文会友的好地方。
中国梅花艺术馆成立后,先后举办了江苏省首届梅花艺术精品展,南京艺术学院周积寅教授梅花扇面展,爱国归侨南岭梅梅花书画展,中国工艺大师王殿祥梅花首饰展,蒋正义墨梅艺术展,刘仁通百梅画展,旅美画家李小白梅花精品展。面向全国征集咏梅诗词歌曲,编辑出版了《清声雅韵颂国魂——中国(南京)咏梅诗词歌曲优秀作品集》和CD唱片,举办了多场以咏梅、颂梅为主题的专场文化演出,先后有5万多人次到中国梅花艺术馆参观,为推广梅花文化,弘扬梅花精神,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为了让广大喜爱梅花的南京人更深入地了解梅花,也为了将梅花的内在品质介绍给爱梅的人,戴中礼同中山陵园管理局的相关领导力邀全国知名的22位书法家,书写古今咏梅的诗词。收到作品后,他们找来工匠,将这些书法作品刻在事先找来的巨石上。这些凝聚着爱梅、赏梅情怀的书法作品以巨石为载体,被散置在梅花谷各处,与山中万株梅花相映成辉。
在第14届南京国际梅花节期间,由中国梅花艺术馆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梅花书画艺术大展隆重举行。台湾书画家代表团一行16人,专程前来参加开幕式,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自为展览题词。通过此次展览,以梅为媒,以梅会友,海峡两岸的交流又有了新载体。2009年9月24日,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南京对外交流文化中心授予中国梅花艺术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的称号。
2009年4月17日下午,江泽民同志在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陪同下,亲临中国梅花艺术馆视察,观看了梅花书画展览和艺术表演,对梅花艺术馆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5月,由中国梅花艺术馆和南京梅花艺术中心共同征集的歌曲《梅缘金陵》被南京市评为“五个一工程奖”。
梅花的非物质遗产价值
戴中礼认为,梅花不仅具有姿、色、韵之外的形,还具有真、善、美之内的神,因此被称为国魂,并深深扎根在国人心中。在他看来,梅花具有冰中育蕾、雪里开花的勇敢精神;花先于叶、独步早春的开拓精神;玉洁冰清、一尘不染的高洁精神;老干新蕊、盐梅和羹的和谐精神;枯木再春、凌寒更妍的顽强精神;耐得寂寞、甘于淡泊的达观精神;俏不争春、功成不居的谦逊精神及花开五福、赠春送香的博爱精神。研究梅花文化,弘扬梅花精神,对再塑民族之魂有着重要作用。
据戴中礼考证,南京植梅、赏梅的历史最早,也是中国梅文化的发端之地。历史上以梅作诗第一人是南北朝时期建都在南京的南朝宋文帝时的著名文学家鲍照;以梅入画第一人是建都在南京的南朝梁武帝时的著名画家张僧繇;而以梅作曲的第一人是建都在南京的东晋大将军恒伊,他所作的古琴曲《梅花三弄》是中国乐曲中表现梅花的天籁之音。
作为一种传承,戴中礼一直在呼吁把梅花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在2011年召开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座谈会上,他列举了六个方面的理由:第一,梅花诗词——以梅花为载体,历代诗人咏梅,在花卉诗词里面占了将近一半。第二,梅花书画——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画中很多题材都是梅花,形成了梅花画种。第三,梅花音乐——除了古琴曲《梅花三弄》,还有《梅花落》,也是一首古曲。第四,梅花戏剧——如隋之《梦梅醉酒》、明之《梅花记》、清之《梅花梦》、现代歌剧《江姐》等。第五,梅花工艺——从古代到现代,以梅花为题材的工艺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第六,梅花妆韵——以梅花作为妇女的一种妆饰,从南朝开始延续了三百多年。《木兰辞》中对花木兰从战场归来,换上女儿装的描写“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证明。所以,以梅花为主题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梅花文化与城市精神
1982年,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将梅花定为南京市市花,从1996年开始,南京市每年都要举办国际梅花节。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中,唯一由中国人确定国际登陆的植物,在海峡两岸具有其他花卉所没有的地位。这些都体现出梅花对中华民族是超越政治、超越时代的;对南京来说,是具有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的。
2011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向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同志递交了《关于加强南京市花宣传,弘扬梅花文化的建议》。杨书记收到建议后,非常重视,要求有关部门大力重视对梅花的宣传工作,要铸造新时期南京城市精神,提升南京人的精气神。
戴中礼认为,江苏提出的“三创三先”精神,与梅花雪里开花、独步早春的开拓精神高度契合。南京被誉为博爱之都,民众具有博雅情怀,这与梅花报春而不争春、赠春送香的大爱精神完全一致。当今干部队伍提倡廉洁自律,更需要发扬冰清玉洁的梅花精神。盐梅和羹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1929年后,国民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首次发表文章倡议以梅花为中国的国花。1988年,陈俊愉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的建议,但国花问题至今仍未确定。
目前,全国以梅花为市花的地级以上城市有九个(南京、武汉、无锡、泰州、台州、淮北、梅州、鄂州、丹江口),以牡丹为市花的地级以上城市只有洛阳和菏泽两个,但是他们对市花牡丹的宣传热情和宣传力度都很高。他们不仅每年举办规模盛大的牡丹花会,而且成立专门的市花办公室,从人员和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坚持年年报提案,主动做工作,为牡丹参选国花造势。相比之下,以梅花为市花的城市在对梅花的宣传上就略逊一筹了。
对此,戴中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到一处都要大讲研究梅花文化,宏扬梅花精神的意义,联络和结交爱梅人士。搞活动有困难,他主动找主管部门解决;缺经费,他恳请企业家赞助,实在没办法就自掏腰包。戴中礼自筹经费牵头组织编辑出版了《南京梅花山诗词选》一书,在第17届南京国际梅花节开幕时首发,受到市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关注和好评。
让梅花走下展台,走入广大爱梅人士的阳台也是戴中礼的一个夙愿。梅花是乔木类花卉,种植梅花,对场地要求比较大,这阻碍了爱梅人士想在自家阳台上种植梅花的愿望。戴中礼表示,下一步他将联合林业和农业专家进行研究开发,如何在保留梅花树形的前提下,将梅花袖珍化的课题。这个课题如果被攻克,梅花走入寻常人家就指日可待了。
2011年,戴中礼写了一首歌词《梅花,中国之花》:“梅花梅花,中国之花,开在长江之滨,开在阿里山下,开遍大中华,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骨冰心圣洁高雅,海峡两岸根脉一家,一样的情缘一样的文化,爱我梅花,兴我中华。”这首词由前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陶思耀谱曲,目前已开始传唱。他希望这首歌曲由两岸歌手共同演唱,让梅花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圣洁天使。
2013年,戴中礼准备举办一个梅花精神高层论坛,让产、学、研等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城市精神与梅花气韵之间的关联,为推动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采访结束时,戴中礼将他刚刚写好的一幅隶书“梅花品格,龙马精神”送给本刊,愿以此与天下男人共勉。(图片由中国梅花艺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