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7日,中国外长王毅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午餐演讲。答问环节中,日本东京大学高原明生教授就中日关系提问,他首先评价“日中关系有了新的局面”,然后引用了今年以来中日关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4月中日领导人第二次会晤、5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日本3000人友好访华团并发表热情讲话等。耐人寻味的是,他问题的落脚点并不仅限于中日关系本身,而是以一句话的方式,询及“中方将采取什么措施推进‘一带一路’和中日关系?”
“一带一路”是当下很热的话题,中日关系则仍处于僵冷状态。日本学者小心翼翼地将“热”与“冷”联系到一起,反映出日本在面对“中国倡议”时的矛盾心态和“官民分化”现象。在官方层面,日本政府尚未对“一带一路”有正式表态。在民间层面,日本经济界相对较为务实,不仅对参与“一带一路”抱有浓厚兴趣,而且一些企业及智库已经开始参与到相关论坛和前期可行性的论证之中。
“一带一路”眼下正是热潮,但东北亚经济合作却“不够热”,这与有关国家在区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态势有关。这里不仅有合作的“冷点”,如日本;也有合作的“断点”,如朝鲜。从根本上来说,本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不顺畅,最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安全互信的不足,导致有关方之间缺乏合作动力。朝日两国沟通尚难,遑论合作。二是地区主导权之争。一些日本媒体和学界担心,中国可能借“一带一路”在地区“争夺主导权,一家坐大”,挤压日本几十年来在周边深耕厚植的基础,影响甚至削弱日美同盟。这些观点可以算是对日方“冷处理”“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的最好解释。
从区域角度来看,东北亚总体对“一带一路”区域参与度很低,甚至可以说尚未成型。相形之下,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延长线上的中东欧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热度要远高于东北亚。他们对推动合作抱有强烈的意愿,并配以迅速的行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整合功能,发挥着由线到面的扩大效应。
在东北亚安全形势不乐观、经济机制缺失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本地区经济和安全的两轮驱动?笔者认为,破题之要义也有二,一是继续把经济作为地区合作的优先。二是打造一个具有宏观视野、全局意识的地区合作大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倡议建立“东北亚经济走廊”。
“东北亚经济走廊”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鲜明地树起一面地区合作的旗帜。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联合国提出“大图们倡议”,算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发端。近两年来,中方曾在“大图们倡议”中提出过“东北亚经济走廊”,但局限于次区域范围的概念,内容上也只涉及人员交流和物流等。当前,东北亚迫切需要一个明确区域发展的整体理念,来引领本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在此意义上,“东北亚经济走廊”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一种合作发展倡议,它将为推动地区合作树立一个看得见又摸得着的目标。在此只提地区合作的“经济”要素,也是考虑到了各方推进本国经济之迫切和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之困难等原因。
其次,有效地整合东北亚合作资源。目前,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大部分属于双边范畴,区域合作基本停留在“设想中的对接”状态。例如,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韩国的“欧亚合作倡议”、“丝绸之路快线”、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蒙古国的“草原之路”相对接,中俄蒙则就启动三国经济走廊达成经济共识,这些设想需要各类经济合作框架乃至具体项目来充实,而“东北亚经济走廊”则可以为这些既有或规划中的双多边机制提供自然的合作平台,实现区域内的经济融合。特别是,提法上用“经济走廊”而不是概念性的“经济合作”,显示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第三,有助于与“一带一路”其他区域的连接。“走廊”不可能是封闭的,两头都需要延伸。目前,“一带一路”的“带”主要通向西北方向,“路”则向东南方向延伸。东北亚并不是“一带一路”的主打方向。“东北亚经济走廊”将使东北亚充分利用陆海兼备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一举突破原有的封闭型状态,获得发展的更大空间。特别是,东北亚各国与“一带一路”其他地区沿线国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经贸合作关系,加强与第三方或第N方合作,也将为目前存在合作障碍或戒心的有关国家,提供更加灵活的运筹方式。
投石问路,实践为准。
“一带一路”是当下很热的话题,中日关系则仍处于僵冷状态。日本学者小心翼翼地将“热”与“冷”联系到一起,反映出日本在面对“中国倡议”时的矛盾心态和“官民分化”现象。在官方层面,日本政府尚未对“一带一路”有正式表态。在民间层面,日本经济界相对较为务实,不仅对参与“一带一路”抱有浓厚兴趣,而且一些企业及智库已经开始参与到相关论坛和前期可行性的论证之中。
“一带一路”眼下正是热潮,但东北亚经济合作却“不够热”,这与有关国家在区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态势有关。这里不仅有合作的“冷点”,如日本;也有合作的“断点”,如朝鲜。从根本上来说,本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不顺畅,最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安全互信的不足,导致有关方之间缺乏合作动力。朝日两国沟通尚难,遑论合作。二是地区主导权之争。一些日本媒体和学界担心,中国可能借“一带一路”在地区“争夺主导权,一家坐大”,挤压日本几十年来在周边深耕厚植的基础,影响甚至削弱日美同盟。这些观点可以算是对日方“冷处理”“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的最好解释。
从区域角度来看,东北亚总体对“一带一路”区域参与度很低,甚至可以说尚未成型。相形之下,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延长线上的中东欧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热度要远高于东北亚。他们对推动合作抱有强烈的意愿,并配以迅速的行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整合功能,发挥着由线到面的扩大效应。
在东北亚安全形势不乐观、经济机制缺失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本地区经济和安全的两轮驱动?笔者认为,破题之要义也有二,一是继续把经济作为地区合作的优先。二是打造一个具有宏观视野、全局意识的地区合作大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倡议建立“东北亚经济走廊”。
“东北亚经济走廊”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鲜明地树起一面地区合作的旗帜。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联合国提出“大图们倡议”,算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发端。近两年来,中方曾在“大图们倡议”中提出过“东北亚经济走廊”,但局限于次区域范围的概念,内容上也只涉及人员交流和物流等。当前,东北亚迫切需要一个明确区域发展的整体理念,来引领本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在此意义上,“东北亚经济走廊”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一种合作发展倡议,它将为推动地区合作树立一个看得见又摸得着的目标。在此只提地区合作的“经济”要素,也是考虑到了各方推进本国经济之迫切和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之困难等原因。
其次,有效地整合东北亚合作资源。目前,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大部分属于双边范畴,区域合作基本停留在“设想中的对接”状态。例如,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韩国的“欧亚合作倡议”、“丝绸之路快线”、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蒙古国的“草原之路”相对接,中俄蒙则就启动三国经济走廊达成经济共识,这些设想需要各类经济合作框架乃至具体项目来充实,而“东北亚经济走廊”则可以为这些既有或规划中的双多边机制提供自然的合作平台,实现区域内的经济融合。特别是,提法上用“经济走廊”而不是概念性的“经济合作”,显示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第三,有助于与“一带一路”其他区域的连接。“走廊”不可能是封闭的,两头都需要延伸。目前,“一带一路”的“带”主要通向西北方向,“路”则向东南方向延伸。东北亚并不是“一带一路”的主打方向。“东北亚经济走廊”将使东北亚充分利用陆海兼备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一举突破原有的封闭型状态,获得发展的更大空间。特别是,东北亚各国与“一带一路”其他地区沿线国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经贸合作关系,加强与第三方或第N方合作,也将为目前存在合作障碍或戒心的有关国家,提供更加灵活的运筹方式。
投石问路,实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