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竹琴艺术在传承中发展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po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跌宕起伏、气象万千的历史长河中,三峡地区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世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万州是三峡文明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是三峡文化的荟萃之地。这方山川如画、人杰地灵、文化厚重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厚璀璨的民间文化。
  四川竹琴(重庆)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的瑰宝,是中国曲艺界的一朵奇葩,是三峡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人文和实用价值。竹琴,又称“道琴”“鱼鼓筒”“尺磅磅”,相传起源于唐代道教,是以音调和唱词直接传承和体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曲目丰富,唱调优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万州竹琴,源远流长。有史可查的始祖是万州(旧称“万县”)北山观的道士王道合。他生于清嘉庆元年,13岁入道,21岁创立了“川东竹琴”曲种。民国初年,竹琴艺人刘宝山在万州行艺,被誉为“竹琴小教主”。1927年,梁山竹琴大会以后,扩大了竹琴在三峡地区的影响,涌现了众多的艺人和民间爱好者。1935年,万州公瓦溪茶馆成立万县竹琴公会,分东西城两处演唱,盛况空前。1938年,万州公瓦溪下排冯作然茶馆成立万县竹琴会,挂牌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琴传统曲目陆续得到整理并创作涌现了一大批新曲目。1958年后,竹琴开始由茶馆进入剧场舞台,演唱形式、表演风格、唱腔设计、曲目伴奏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曲艺表演艺术家华国秀演唱长篇竹琴《华子良传奇》等曲目时,增加了民乐伴奏。进入新世纪后,重庆三峡曲艺团演出《赞三峡》《妹妹花轿几时来》等节目时,融合了舞美、合唱、伴奏等艺术手段,演出形式进一步创新。同时,万州曲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迄今为止,万州曲艺已传承了十几代,弟子多达数千人。

  竹琴说唱结合,底蕴浑厚,感染力强。早些年,竹琴艺人多以坐堂卖艺维持生计,常在茶馆酒楼演唱。竹琴多为一个人表演,道具是一把竹琴和一副简板。竹琴揽入怀中,简板握于左手,右手敲打琴口的肠皮,双手配合,边敲、边打、边唱,敲打随意发挥。表演者或坐或站或走,人数可多可少,可自打自唱、对唱,也可合唱、表演唱,可谓神韵有加,令人陶醉。竹琴词之久远,可以上溯“风骚”,下迄“曲谣”,佳作纷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琴词的艺术质量与审美意境更是得到发展。早年的竹琴曲目,只有唱词,没有曲谱;怎么演唱,如何用调,如何传承,全凭老艺人口传心授,即学徒只能一句一句地跟着师父学。20世纪初,随着简谱的出现,一些艺人开始逐渐利用简谱记录一些竹琴唱段,尤其是名段子、老段子。之后,民間竹琴艺人开始普遍学习简谱知识,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把自己熟悉的竹琴唱段用简谱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流传后世。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竹琴曲谱。
  2008年,“四川竹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三峡曲艺团)作为项目保护单位,大力实施对四川竹琴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走乡串户,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共搜集整理出四川竹琴传统唱词(唱本)500多篇(回),搜集上百年的老竹琴道具5套,50年以上的12套,50年以下的36套。出版竹琴专业著作4部,录制竹琴音像资料800多分钟。同时,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扎根本土,每年开展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100余场次;开展三峡曲艺“周周演”活动,累计达300余场次;创作演出的四川竹琴《生日礼物》《双枪老太婆》《华子良智勇出虎口》《竹琴天韵》《妹妹花轿几时来》《赞三峡》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作品,先后获得群星奖、牡丹奖等国家级、市级奖项60余项。
  2016年以来,重庆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成功举办万州区首届《四川竹琴》优秀传统剧目交流展演。随后,连续3年举办三峡曲艺民间艺人交流展演。重庆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组织精兵强将,对照表演者的录音,历时一年多时间,重新记谱成册;安排竹琴第10代传承人学习演唱竹琴曲目并录音录像;成功搜集整理出传统四川竹琴中长篇70多篇(回)。通过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和精心挑选,将其中最具竹琴传统特色、唱腔传承完整的传统曲目共20回集结出版。主要包括春秋列国戏《伯牙抚琴》《碎琴器墓》,薛仁贵戏《黑虎显星》,三国戏《曹丕纳甄》《月下盘貂》《绞布收辽》《空城计》《八阵图》《夜哭桃园》《白帝托孤》,包公案《御街拦告》《公堂劝美》《公堂铡美》,玉堂春《三堂会审》,二十四孝戏《芦花禳衣》,白兔记戏《瓜园分别》《打猎汲水》,杂戏《崔氏逼休》《耗子告猫》《元和闹街》。笔者认为,《四川竹琴(重庆)传统曲目曲谱选》的出版,将极大地改变竹琴中师授徒口口相传的传承教学模式,可使专业竹琴演员、竹琴爱好者在今后的学习传承竹琴中做到有谱可依、有据可循,使竹琴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教学做到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精准化。
  根植三峡大地,传承说唱艺术。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文化,年深日久的三峡曲艺之风,在万州古老而年轻的大地上,正演绎成为根深蒂固、难离难舍的曲艺情结。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愿《四川竹琴(重庆)传统曲目曲谱选》的出版,成为万州曲艺事业蓬勃发展的又一道靓丽风景,为万州创建和巩固“中国曲艺之乡”助力添彩。
  (作者:重庆市万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陈琪颖)
其他文献
在党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
期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书作为学习的重要帮手,被称为“教科书的教科书”.在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中,如果说《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评书表演艺术》《相声表
期刊
期刊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基于此,本文将从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课外活动、考核形式
小热昏是流传于江浙沪地区的民间曲艺,俗称“小锣书”或“卖梨膏糖的”,小热昏与梨膏糖相伴而生。当初,卖糖人为了吸引百姓关注,便以说笑话、唱新闻和讲故事的方式招揽人气,目的是便于售卖梨膏糖。后来,这种以说唱表演来卖糖的方式得到广泛推广,并经后人不断加工提炼,演变为长三角地区独有的曲艺形式。小热昏表演时说唱结合,唱腔多借用民间音乐曲调,说词自由灵活,常以单档或双档表演。表演者自操小锣、板等乐器伴奏,说唱
期刊
雨后的清晨,沿江边漫步,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水洗后的蔚蓝天空中簇拥着朵朵白云,溪水潺潺而下,在山岩上挂成一帘瀑布.在幽碧的绿间,有鸟鸣声和它一起唱和,格外爽心悦目.同时,
期刊
近日来,人们再次关注到曲艺界一些民间从艺人员暴露出来的人身依附、江湖习气、低俗庸俗媚俗、封建陋俗等问题,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应。这种情况在某些曲艺群体里出现,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几乎成为一种顽疾,反复发作。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根治这种行风顽疾?一  我想,这种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与某些曲种行业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有关系;同时,又与一定的从艺人群处于民间空间和市场空间,因而相对
期刊
历史是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的记忆,是个不该被抛弃的思想源泉.在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
期刊
【幕布上,一弯新月,月光下是男女  演员相依相偎的剪影。  女 月儿弯弯像条船,  男 情哥情妹意绵绵。  女 妹是船来哥是缆,  合 缆儿紧紧系着船。  女 月儿弯弯像条船,  男 情哥情妹心相连。  女 妹是船来哥是帆,  合 帆儿向前船向前。  男 (白)亲爱的,咱俩大学毕业后,我一定娶你。  女 (白)你能一辈子都对我好吗?  男 (白)那当然了,我一辈子都会对你好的,永不变心。  女 (
期刊
在张家港参加中国曲协八届二次理事会暨2021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时,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由中国曲协编撰的《中国曲艺家协会:我们共有的家园》.rn前路漫漫,但曲艺人满怀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