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zh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历史学为维护其客观严肃性、叙事公正性,史学语言往往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生动形象性。因此不少学生虽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教科书;而不少历史教师在执教历史课程当中,也习惯于重视历史的知识性、逻辑性,对历史知识进行简单的公式化讲解和分析,言必称“原因经过结果和意义”。习惯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忽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即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看似科学实则机械,学生不能不慨叹学习历史的枯燥与乏味。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转向更重视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以下简称《标准解读》)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教师可借助丰富多彩的史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媒体相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素质。
  什么是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历史教学生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生动性的内涵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比以往旧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的内容有所减少,但却增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美丽画面,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加之多媒体的运用,教师的精彩解说,更能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画卷。这为历史教师实现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参与表演、自由发言、欣赏图画和观看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从而主动地学习历史。这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现今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正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制定了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项具体改革目标①。由此,牵动了学校教学三个环节也进行新一轮改革:教学前提——形成特色课程、沟通社区教育、突破传统束缚(教师角色转换、教学目标全面、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开放);教学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等支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产物——培养学生生存意识、生存能力,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可见,新一轮学校教学改革的理念是:学生主动地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
  由此分析,中学历史教学生动性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彩的解说,运用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方法方式,还要充分地利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的辅助工具,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标准解读》明确了什么是思想性、科学性,历史是唯物与辩证相结合的历史——思想性,历史是史实与史论相结合的历史——科学性。因此,学生主动地学习唯物辩证的历史、史论结合的历史,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就是历史教学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二、历史教学更具生动性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历史教学更具生动性?《标准解读》指出:“教师完整地把握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及时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备课、上课三方面做起,
  1.多途径提高教师自身的相关素质
  (1)阅读有关历史的评书、说书等。
  (2)看有关历史的电视讲座,如《百家讲坛》,听易中天主讲的《品三国》、纪连海主讲的《清朝二十四臣》,于丹主讲的《于丹〈论语〉心得》,蒙曼主讲的《武则天》等。通过欣赏这些专家和教授的精彩讲演,学习他们的讲演技巧、风格,并把它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3)训练口才。设置悬念,让情节波澜起伏,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实,语言幽默风趣或以情感人等等,让出众的口才成为教学的一个“品牌”。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的方式
  (1)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内容,如何把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从几个方面去把握:按教学目标不同的维度、层次组织教学,理清教学的中心、重点、难点、疑点等。
  (2)探究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接受学习方式与探究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但突出探究学习方式,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机地整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而且获得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探究内容:对中心、重点、难点、疑点等探究,或是探究历史知识的形成,或是探究历史知识的应用。
  探究形式:在探究历史知识的形成、应用时,联系生活,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注意探究历史知识的因果、横向、纵向联系,注意各种思维探究的方法、程序、过程,独立思考,交流合作。
  (3)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内外活动
  活动形式:仿制历史文物、编辑历史小报、举办专题展览、参观、开故事会、编演历史剧、讨论、辩论、调查等。
  活动内容:在各种活动中,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只局限于教材、课堂,还包括生活内容、社会实践等,依据《标准解读》,针对教材单元主题、学史方法,灵活驾驭教材内容,重组、超越;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促进者、指导者、咨询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获得自主发展,教与学互动。
  (4)探究学习方式的方法、手段
  多样化、现代化: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例如网络电视教育教学,让我们欣赏到各个地方一些优秀教师所展现出来的迷人风采,从而使许多教师明确了什么是教与学的互动。
  3.教师在上课方式上体现教学生动性的具体措施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和课件并将其运用到导入新课中,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课堂上,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对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往往由于趣味性不强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出现上课思想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根据这一特点,授课时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实施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以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主要是做到四方面工作: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把教学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时,教师可以放录像《大明宫词》中武则天登基的那一片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武则天的神态和举动。之后,让学生对影片中的武则天和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进行比较,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全班对武则天做出准确的评价。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可以举例设喻,可以描绘场景……只要能形象表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2)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初中历史课中涉及的多数是可操作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故事情节、动画片段、合适的场景结合起来,变理论知识为操作实践。这样,即可以将知识揉进故事情节或动画片段、合适的场景之中,把知识故事化、情景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3)善于情感融入。
  初中生可塑性强,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知识的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例如,教师在讲述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景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民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党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增强学生记忆力,并从中受到教育。
  (4)注重文史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是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中也应用生动形象、简洁准确的讲述吸引学生。即使有了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手段,教学中也要注意文史结合。试想,一堂课中充斥的只是一幅幅知识骨架图,一个知识目标点,空洞、无所依托的思想教育目标,干瘪枯燥的语言,令听者索然寡味,其能力培养从何谈起?即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人入胜的内容也无多少听众。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联语、歌词等语文知识,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地刻苦钻研,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伐无道,诛暴秦”》②这一课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又如,讲北宋时提出:“杨家将中的杨令公历史上真有其人吗?”“‘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年败绩,割地求和’这一对联说明了什么?”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
  
  三、教师在实现教学生动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由于缺少创造力的学生,社会也将缺少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很难立足于社会。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疑点,并制定相应的鼓励和轻微“惩罚”措施,如唱歌、讲故事、朗诵诗歌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意识,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打下基础。
  爱因斯坦指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像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述文天祥这一人物时,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
  (2)观察性的问题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④。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学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如在新教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⑤一课中,北京人与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样会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我们不妨出示《北京人的一天》和《山顶洞人的生活》这两幅挂图,让学生细心观察后,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
  总之,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因此,在当前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便是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站住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生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①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⑤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③名人名言录·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
  ④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文章依据浙江省近7次学考试卷寻找核心考点,并以农业区位因素考点为例,分析核心考点之常考特点,探讨解锁核心考点的路径,以期为学生攻克学业水平考试提供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核心考点;农业區位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要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以检测学生
摘 要:山东省2020年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的地理试题,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测试地理试题相比,在考试形式、题型结构、考点分布、核心素养、图表、热点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文章对其共性、差异进行解读,总结其命题特点,提出今后备考的宏观方向和具体策略等。  关键词:对比统计;试题解读;备考策略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了2020年夏季高考和普通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和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由于时空等限制,高中阶段地理实践力的提升途径尤其依赖课堂探究活动。本文以新湘教版必修一“喀斯特地貌与海岸地貌”为主题,以越南下龙湾为实践空间,从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方面设计探究活动并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提出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优化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焦点。课堂教学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反映出师生共同理解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如何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融洽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去学习去思考,通过平等沟通与交流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尊重学生,实现
摘 要: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学习的重要环境,缺一不可。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素养、三观养成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庭教育应承担的重要职责。文章以“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一课时为例,展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生在家校合作下学习区域地理的教学设计,意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关键词:家校合作;区域地理;台湾省  一、设计理念  近些年来,国家颁布了许多加强中
摘 要: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立足于校园,充分挖掘校园地理资源,通过应用“形色”App辅助地理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植物调查,发现并解决校园植物布局、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  关键词:校内资源;地理实践力;形色App  校园作为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场所,从地理学的角度充分挖掘校园资源,不失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踐力的重要途径。大数据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滚滚而来,但当前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和学校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是升学率,致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始终围绕着升学在运转。在教学上往往采取题海战术、满堂灌、填鸭式等机械的死板方法,甚至还加班加点去训练学生的应考本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样的教育与新课程体系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
【摘 要】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加强科际联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建构主义理论,也具有心理学依据。历史学科要加强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 历史学科 科际联系 综合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探索如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我们采用开放式教学,突破写作教学误区,给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解除束缚,凸显主体地位    传统的作文教学,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甚至“限旨”,止于教师的批改,整个过程漠视了学生主体性。为
叶圣陶先生精辟地阐明了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自学”。“引导自学”,既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求得课本中的知识,又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从事事物物中读不用文字写的书”,最根本的是“练成自己发现问题和求得解决的能力”;既是引导学生在校时主动学习,又是引导他们将来终身自学。活用叶老的“自学”教育思想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自学”教学思想.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