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真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xue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昌宝
  字道永,斋号百纳精舍,祖籍六安。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雀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现代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合肥市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师。2008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学位;201 5年参加北师大第四届全国书法骨干教师研修;2017年获得“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支持赴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习。近年来参加并完成省级以上课题4项,主编和参编专业教材多本,发表教研和专业学术论文约10篇;书画作品参加各级美协、书协、书画院及院校举办的展览共16次。
  陈昌宝先生,是我认识众多年轻艺术家中最有“范”的一位才俊,这里的“范”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责任“范”,二是藝术“范”。责任“范”,在2014年我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孤儿救助做倡导工作时,他对弱势儿童的“爱”和“真”让我感觉到这种“范”的所在。一个年轻艺术工作者如果对爱心麻木与无视,就注定成不了大家,因为在他的灵魂深处缺少爱的普世价值,其创作出的作品也必定苍白无力,缺少感染力,更不会有人喜欢。二是艺术“范”,陈先生年届而立,以此观其书画艺术,冠之以少年早熟,或有所溢美,然而誉之日“才子之画”,却恰如其分。自古大凡才子,莫不志趣深远,品性率真,所涉广博,且触类旁通,皆有所成。陈先生精于书画,达于文章,雅好音律,其他如弈棋之类,亦是兴之所至,不落窠臼。其人丰神俊美,洒脱其行,不凝滞于物,更兼辩才无碍,常令师友钦叹!
  观其陈昌宝先生的艺术风格,可归结为“清”“雅”“真”三个方面。
  一、清
  “清”与“浊”相对,古人以为,自天地初开,清者上升,浊者下沉,又认为大凡才子豪杰,皆是秉清气所生。魏晋人物品藻中,论人物以“清”则往往代表着才情非常,天赋异禀,风度超群。自古论书画,“清气”亦尤为难得。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清气正是画家风神气度的物化。欣赏陈先生的书画作品,其笔墨清朗,赋彩清雅,布置清疏,略无浑浊之气。相反,一股清秀之气溢于纸外,使入神清气爽,如品“清友”,滋味无穷。古人日“气韵非师”,这是天赋不可学,陈先生书画作品中之“清气”正是他人求而不可得者。
  二、雅
  古人论书画以“俗病”为最大,中国书画一沾“俗气”,则无灵境。中国书画艺术要高雅,所谓“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干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究其实质,中国书画家多为文人学者,其人品、学识和修养皆一时之选,其作品趣旨自然高蹈出尘,不屑与时俗同,而这也是中国书画的殊胜之处。陈先生精于书画,博通音律,雅号文史,常焚香抚琴,神游于古人,其志趣神思可谓高雅脱尘。观其书画作品,点画奔放,墨彩晕张,笔迹挺秀,每自出胸臆,常有出人意表者,然而又温文尔雅,绝不故作乖张,哗众取宠。陈先生深知笔墨为中国书画家的根本,其作品一点一画莫不合于规矩。然而其亦深知艺术家贵在于规矩之外求新意,所以陈先生的书画作品虽还未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境界,然其陶铸自化中所展露出来的雍容雅正之气是其书画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
  三、真
  王国维说大艺术家或历经人间苦难,不平而鸣,其情如杜鹃啼血,震撼人心,或不食人间烟火,不染尘俗,所谓赤子之心,感人至深。两者共同点在于,艺术家必须拥有一颗真诚之心。
  古人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家没有一颗“真心”,怎会被感动,又怎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任何做作、伪装、无病呻吟,都不能成就艺术“范”。陈先生虽和我等一样在时俗中讨生活,然而其行之洒脱,其情之率真,常令我辈钦佩。画如其人,陈先生的书画作品,不管是追古人笔意者,抑或写生创作者,皆是乘兴而发,尽兴而作,兴尽而止者。陈先生作书画,必待情动于中,不可遏制,放笔挥洒,一气而成。我们欣赏陈先生的书画作品,总感觉到一股活泼泼的生命力充溢其间,这正是艺术家真切情感的物化。古人日,情真意切而后境界出,观陈先生的书画艺术,可谓切中肯綮。
  陈昌宝先生早期研究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年来又访问学习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现代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爱心艺术家。80后青年艺术家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他们艺术视野开阔,文化背景多元,艺术观念开放,创作空间自由,对中西艺术能兼容并蓄,经过岁月的洗礼,其中一部分人已在艺坛崭露头角。陈先生正是中国艺坛这一代书画家的代表者之一。虽然其艺术风格的成熟还有待岁月的磨炼和艺术家自身不懈的精进,然而其艺术成就与品行的高洁已然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艺术发展潜力!
其他文献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岭南印学理论与篆刻艺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展示岭南印人事迹和印学精神,岭南印社将在广州市举办“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颁发首届中国印学“颂契成果奖”“新士励学奖”,颂扬学术成果,奖掖后起之秀。春节刚过,曲斌社长召集研讨会组委会成员在文德路的千秋堂商榷此事,席间与岭南印社副社长黎向群先生交流,谈及皖籍篆刻艺术大师
期刊
内容提要:“山水人物皆空嵌,巧夺万代所未有”,芜湖铁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而驰名中外。铁画从字面上理解是“铁”与“画”,是艺术家与铁匠紧密合作产生的结果,两者形影不离,缺一不可。但纵观当下,芜湖铁画前行之路艰难,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究其缘由,就是有“铁”无“画”,有“艺”无“铁”。  关键词:“铁”与“画”;芜湖铁画;画稿  铁画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芜湖铁画自
期刊
一、硕学通儒 气节凌霜  王伯沆先生家学渊源,先辈数代业儒。其父名杰,字鹤臞,是饱读诗书的博雅之士,“喜属文”。其母陈氏知书达理,尤“喜读明史”。先生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聪慧好学,读书过目成诵。他6岁叩见南京词人端木埰,18岁入泮,19岁为廪生。其曾随金陵名宿端木埰、高子安研读《说文解字》及诗、古文辞。后其就读钟山书院,每试皆名列前茅,为书院山长黄翔云(黄侃之父)器重。  以
期刊
南朝谢赫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第一要义,其中“韵”者,本义乃指声韵,由此或可溯源绘画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清人王原祁曰:“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这是从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绘画与音乐的相通性。依宗白华之论:“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故宗
期刊
六百年昆曲艺术传承之愿,十一折经典剧目赏鉴之道,一出大师与特殊少年的对手戏……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主创的《说戏》一书,甫出版即收获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英国D&AD Awards铅笔奖”等业内荣誉。腰封上几句推荐语,更显得本书戏味十足。  该书以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联出柯军主演的十一出经典昆剧折子戏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昆艺秘技等
期刊
王仁海  1971年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2016级中国画山水方向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倾情书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并精研于传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专著《走近(清明上河图)》《博古颖传拓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研究》《博古画及其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研究》等。多项课题入选省部级课题项目,多篇论文入选
期刊
青绿山水本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原初形态,也符合山青水绿的自然本色。然而,在中国画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水墨艺术风行天下,名家佳作迭出,而绚烂明丽的青绿艺术反而显得式微,以青绿名世的中国画家也很有限,如唐代大小李将军父子,宋代宫廷画家王希孟以及赵伯驹、赵伯骕皇族兄弟,明四家之一的仇实父等。一直到近现代画坛,这种“水墨为上”的格局都未曾改变,以致给外界留下“中国画家在色彩领域落后”的印象。所以,我非常期待中
期刊
三十七、篆书的创作——章法美观  篆书创作的第二个重点便是要做到章法美观。书法创作都很强调章法布局。但是正书类的章法布局规则鲜明,简单明了,而不像在行草书中那样有许多较抽象而隐晦、灵活而多变的布局法则。篆书创作的章法布局和楷书、隶书较近似,总体来说强调排列的规整性。大多数篆书特别是小篆在章法布局上首要的、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纵横行列分明,并在行列分明、间距匀称的前提下,适当做一些变化。或间距整体较小,
期刊
王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生,安徽阜阳人。1990-1994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2002年,游学于美国;2004-200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5-201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书法》《装饰》《人民日报》等发表多篇论
期刊
1947年,美术史家俞剑华曾在其《七十五年来的国画》—文中说: “民国七年到十二年,那时聚在北平的画家有萧谦中、萧屋泉、姚茫父、陈半丁、贺履之、汤定之、陈师曾、胡佩衡、王梦白、凌克直、余绍宋、金拱北、齐白石诸先生,人才济济,各体具备。除齐白石外,都是笔墨纯正,气息古雅。”[1]可见“笔墨纯正,气息古雅”是当时艺术作品的主流评判标准。如何摆脱“四王”窠臼而入宋元画境、博得纯正的文人画笔墨渊源,已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