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审视我国发展。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从时间上看,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新常态下,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主动得力。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
  二、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风险挑战,必须更好落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民生改善、就业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发展。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针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来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但并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是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實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必然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在创新,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
  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重要判断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就能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握好基本要求。要紧扣发展大势,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   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要解决我国经济深层次问题,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要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六、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沒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补农村的短板、扬农村的长处,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解决好“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的问题。
  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镇化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同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快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解决好城镇化的资金保障问题。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其他文献
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持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严格实施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针对以田间图像每行背景像素的坐标中点作为导航特征点,拟合出的导航线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特征点提取算法:首先,采用归一化2G-R-B超绿特征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再用最大类间方差(OSTU)法和形态学闭运算分别对灰度图像进行分割和滤波;然后,提取每行背景像素坐标中点作为初始特征点,再根据初始特征点与图像中心线间表示农作物的像素数对特征点进行修正;最后,利用修正后的特征点拟合得到导航线.仿真结
在多项式回归模型中,怎样选择多项式中重要的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如果存在一个线性模型能够反映多项式回归模型的回归关系,则希望找到一个能探测出多项式回归模型中
摘 要:研究带有脉冲的随机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的几乎必然指数稳定性问题, 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利用随机分析技巧和线性矩阵不等式工具,得到系统基于矩阵不等式的几乎必然指数稳定性充分条件, 并通过一个例子来验证结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脉冲;线性矩阵不等式;Lyapunov函数;几乎必然指数稳定  中图分类号:O231 文献标志码:
为了研究钢桁架连梁与剪力墙的空间作用,建立了6层带钢桁架连梁的三维剪力墙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尺寸的钢桁架连梁对剪力墙结构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连梁尺
摘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发展对青海的讲话精神为遵循,梳理了海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海西;经济;发展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明确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并明确了发展措施: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
期刊
该项成果由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土地资源调查专业组与中科院遥感所合作,采用彩红外航空遥感新技术,从1982年9月开始,于1984年4月完成,并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鉴定。 天津市土地详查利用1:5万彩红外航空遥感图象和1:1万里的影象地图。在彩红外航片上判读,转绘到影象地图上,用求积仪量算面积,采用镜测配合回归分析方法求算线形地物面积。经过判读、转绘,量算、查清了全市5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与分
摘 要:为了更好地研究预制基础桩的非线性动力特征及其它特性,考虑桩-土之间的摩擦影响,利用kelvin模型,建立在轴向荷载下粘弹性桩基的非线性振动动力学模型,通过力学模型分析得到结构的动力偏微分方程;运用微分求积法(DQM)将偏微分方程在空间域进行网格划分并离散化,进而导出粘弹性桩基的常微分动力方程;最后用matlab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桩基弹性模量下的相平面图、功率谱图、庞加莱截面图和时程曲线图.结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改革必须明确基本要求,主要任务是分类扶持各类机构,加大金融市场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化金融开放与合作。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金融业发展激励机制,强化金融人才支撑,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改革;思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深化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