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入“快车道”,农民耕地不断减少,失地农民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的失地农民增收问题也日益严重。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的收入与安置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失地农民收入的现状出发,以宜昌市红港村为例,仅从失地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角度,对其增收提供相应策略。
关键词失地农民 收入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建设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
失地农民的身份特殊,因为他们本是农民,却没有了耕种的土地,这就是“农转非”。“农转非”后,他们缺乏知识和技术,即使名义上属于城镇居民,也很难融入城镇生活。由于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无法安置庞大的失地农民,国家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也转向一次性支付一定的货币补偿的模式,而补偿金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失地农民摆脱困境。经济补偿偏低、社会保障不足、技术培训服务不到位等都给失地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生存困难。
2 失地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从宜昌市红港村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中,总结出该村失地农民失地后主要收入状况为工资收入明显增长, 种植收入基本消失。
2.1 以种植业收人为主基本消失
该村农民在失地前主要从事蔬菜种植,以此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在失地后等于失去了种植收入这一来源。然而,部分农民在工业园区边缘地带仍然开垦土地种植蔬菜,这种情况在该村仅有8户人家能利用边缘地带取得小部分的种植收入,但显然不能依靠此生活。
2.2 工资性收人比重明显增大
随着红港村工业区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 失地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就业, 工资性现金收入明显增加。这种工资性收入的途径主要是外出务工和自主择业。进企业打工方面,征用红港村土地的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招收该村35岁及以下的成年人,这使得符合年龄层的村民得以就业,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招收的主要是男性工人,女性工人仍然有很多无法通过该种途径解决就业;二是并非全部符合年龄层的男性工人都能进入该公司打工,还有部分人需要另谋职业。自主择业方面,很多妇女选择了家政、做小本生意、到酒店商场当清洁工人等方式就业,男性村民则到工地打工,也有一部分人到外地就业。因为工资性收入增速高于经营第一产业所获得收入,而现在的失地农民收入是以工资收入为主导, 所以总体收入水平比失地前有所增加。
2.3 第三产业收入有所增加
工厂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人流量增加,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增加,这就推动了当地的交通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需求的增加。通过调研得知,在各类收入中,有近35%的失地农民选择从事第三产业取得收入。失地农民在获得征用土地的赔偿款后也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使得从事这一行业的失地农民人数稳步增加。比如,在交通运输方面,失地农民会用一部分资金租用汽车、摩托车、三轮车等运输工具载送人员和物品。这部分的收入呈增长态势,收入也较为丰厚。
2.4 依靠出租、变卖家庭财产取得收入
一部分失地农民在获得征地赔偿后,增加住房面积,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从而获得财产收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房屋出租价格也会有所增加,使得财产性收入总体水平有所增长。
3 失地农民在收入中存在问题
3.1 征地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应支付农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同时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为耕地被征用前三年每亩砰均年产值的3-6倍和2-3倍, 还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20倍。红港村农民失地后,当地政府及时给予了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和房屋补偿金。然而,这笔补偿金标准为每亩地人民币22620-26000元左右,农民的养老保险等需要自购,这样,征地补偿金就极其廉价。
3.2 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有局限,失地农民素质需要提高
政府提供了各种就业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在调查中,受到培训的村民基本都得到了实惠,培训后基本都能推荐就业,但是这也有局限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村民对于文化知识的培训接受得不理想,这与授课老师没有针对性地讲课有关,理论对于需要就业的村民并没有很多用处;(2)培训并没有针对村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流于形式。
3.3 政府提供的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岗位不足
当地政府对于35岁以下的部分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但是35岁以上的人工作还没有着落,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家乡做清洁工或者服务员等比较低端的工作,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几乎没有了收入来源。青壮年失地农民最需要也最希望得到政府提供关于就业方面的支持,就业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中老年失地农民则希望政府提供养老保障能够使以后的生活有所保障,就业和养老保障是农民普遍希望得到解决的,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的生活。
4 对策建议
4.1 支持城镇企业发展,扩大失地农民就业面
随着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随之增加,也就为失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最直接的机会。宜昌市猇亭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般比较缓慢,但是如果它们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进而强化自身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经营结构,就可以有较好的发展,就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小城镇建设,进而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一部分。
4.2 要建立区域性失地农民保障基金
在失地农民保障基金的筹集上,应遵循国家、村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筹集原则。政府承担的部分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增值受益中列支以及安排专项财政拨款;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集体经济积累中提取,失地农民个人缴纳的部分可视其具体经济状况在安置补助费中扣除。从而有效减少失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效的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4.3 实施失地农民素质培养工程
宜昌市猇亭区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虽然处于一般水平,但在就业的人潮中处于不利水平。要想改变此种不利境况,就只有提高该地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要成立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中心,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制定个性化订单式培训计划,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历状况,聘请师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证书培训、社区服务技能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等,提高失地农民技能,增强其谋生能力。企业也可以给各培训点下“订单”,为自己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赢局面。
4.4 “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同时进行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陷入生活困境,大多是因为政府在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这三方面做得不够好。有的是因为他们敷衍了事,有的则是因为他们只顾虑到了一方面,无法考虑周全。通过各方面的验证,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同时进行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即做到土地征用与劳动力安置、建立社会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步进行,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参考文献
[1]葛金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2]冀名峰.关于解决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5):13-16.
[3]刘倩均,曾贤贵.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征地补偿问题初探.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06.
[4]魏建斌.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5(2).
[5]秦莉.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中国论文网,2009.8.
[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位一体"模式再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
[7]王征兵,王艳静.新视角下失地农民增收问题探究.2009.10.
[8]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主编.财政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郑颖,高真真.浅析失地农民家庭收入现状及相关对策与建议.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
关键词失地农民 收入 策略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建设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
失地农民的身份特殊,因为他们本是农民,却没有了耕种的土地,这就是“农转非”。“农转非”后,他们缺乏知识和技术,即使名义上属于城镇居民,也很难融入城镇生活。由于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无法安置庞大的失地农民,国家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也转向一次性支付一定的货币补偿的模式,而补偿金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失地农民摆脱困境。经济补偿偏低、社会保障不足、技术培训服务不到位等都给失地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生存困难。
2 失地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从宜昌市红港村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中,总结出该村失地农民失地后主要收入状况为工资收入明显增长, 种植收入基本消失。
2.1 以种植业收人为主基本消失
该村农民在失地前主要从事蔬菜种植,以此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在失地后等于失去了种植收入这一来源。然而,部分农民在工业园区边缘地带仍然开垦土地种植蔬菜,这种情况在该村仅有8户人家能利用边缘地带取得小部分的种植收入,但显然不能依靠此生活。
2.2 工资性收人比重明显增大
随着红港村工业区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 失地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就业, 工资性现金收入明显增加。这种工资性收入的途径主要是外出务工和自主择业。进企业打工方面,征用红港村土地的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招收该村35岁及以下的成年人,这使得符合年龄层的村民得以就业,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招收的主要是男性工人,女性工人仍然有很多无法通过该种途径解决就业;二是并非全部符合年龄层的男性工人都能进入该公司打工,还有部分人需要另谋职业。自主择业方面,很多妇女选择了家政、做小本生意、到酒店商场当清洁工人等方式就业,男性村民则到工地打工,也有一部分人到外地就业。因为工资性收入增速高于经营第一产业所获得收入,而现在的失地农民收入是以工资收入为主导, 所以总体收入水平比失地前有所增加。
2.3 第三产业收入有所增加
工厂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人流量增加,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增加,这就推动了当地的交通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需求的增加。通过调研得知,在各类收入中,有近35%的失地农民选择从事第三产业取得收入。失地农民在获得征用土地的赔偿款后也有一定的发展资金,使得从事这一行业的失地农民人数稳步增加。比如,在交通运输方面,失地农民会用一部分资金租用汽车、摩托车、三轮车等运输工具载送人员和物品。这部分的收入呈增长态势,收入也较为丰厚。
2.4 依靠出租、变卖家庭财产取得收入
一部分失地农民在获得征地赔偿后,增加住房面积,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从而获得财产收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房屋出租价格也会有所增加,使得财产性收入总体水平有所增长。
3 失地农民在收入中存在问题
3.1 征地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应支付农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同时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为耕地被征用前三年每亩砰均年产值的3-6倍和2-3倍, 还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20倍。红港村农民失地后,当地政府及时给予了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和房屋补偿金。然而,这笔补偿金标准为每亩地人民币22620-26000元左右,农民的养老保险等需要自购,这样,征地补偿金就极其廉价。
3.2 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有局限,失地农民素质需要提高
政府提供了各种就业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在调查中,受到培训的村民基本都得到了实惠,培训后基本都能推荐就业,但是这也有局限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村民对于文化知识的培训接受得不理想,这与授课老师没有针对性地讲课有关,理论对于需要就业的村民并没有很多用处;(2)培训并没有针对村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流于形式。
3.3 政府提供的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岗位不足
当地政府对于35岁以下的部分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但是35岁以上的人工作还没有着落,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家乡做清洁工或者服务员等比较低端的工作,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几乎没有了收入来源。青壮年失地农民最需要也最希望得到政府提供关于就业方面的支持,就业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中老年失地农民则希望政府提供养老保障能够使以后的生活有所保障,就业和养老保障是农民普遍希望得到解决的,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的生活。
4 对策建议
4.1 支持城镇企业发展,扩大失地农民就业面
随着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随之增加,也就为失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最直接的机会。宜昌市猇亭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般比较缓慢,但是如果它们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进而强化自身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经营结构,就可以有较好的发展,就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小城镇建设,进而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一部分。
4.2 要建立区域性失地农民保障基金
在失地农民保障基金的筹集上,应遵循国家、村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筹集原则。政府承担的部分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增值受益中列支以及安排专项财政拨款;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集体经济积累中提取,失地农民个人缴纳的部分可视其具体经济状况在安置补助费中扣除。从而有效减少失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效的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4.3 实施失地农民素质培养工程
宜昌市猇亭区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虽然处于一般水平,但在就业的人潮中处于不利水平。要想改变此种不利境况,就只有提高该地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要成立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中心,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制定个性化订单式培训计划,根据失地农民的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历状况,聘请师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证书培训、社区服务技能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等,提高失地农民技能,增强其谋生能力。企业也可以给各培训点下“订单”,为自己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赢局面。
4.4 “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同时进行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陷入生活困境,大多是因为政府在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这三方面做得不够好。有的是因为他们敷衍了事,有的则是因为他们只顾虑到了一方面,无法考虑周全。通过各方面的验证,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同时进行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即做到土地征用与劳动力安置、建立社会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步进行,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参考文献
[1]葛金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2]冀名峰.关于解决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5):13-16.
[3]刘倩均,曾贤贵.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征地补偿问题初探.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06.
[4]魏建斌.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5(2).
[5]秦莉.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中国论文网,2009.8.
[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位一体"模式再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
[7]王征兵,王艳静.新视角下失地农民增收问题探究.2009.10.
[8]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主编.财政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郑颖,高真真.浅析失地农民家庭收入现状及相关对策与建议.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