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贸易:成长的烦恼

来源 :新青年·财经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中国脱身全球贸易“重灾区”的必由之路
  
  中国对外贸易近几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6年1-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4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7792.9亿美元,增长26.8%;进口6456.7亿美元,增长20.9%。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很多西方人士担心,当今的许多庞大经济体总有一天将在中国巨大的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光环面前黯然失色。许多人大肆渲染西方国家将因中国的崛起而出现失业加剧、资本大量外流的前景。
  


  正如伦敦投资研究公司Independent Strategy总裁大卫·罗奇(David Roche)所说,中国或许的确发展很快,但目前它还算不上是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中国还面临着一长串“成长的烦恼”。
  
  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2006年中国全年贸易顺差预计将超过1500亿美元。商务部研究院李雨时研究员认为,2007年我国外贸增速至少将保持在15%以上,很有可能超过20%;贸易总额将达到或超过2万亿美元,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基数越大,增长率将相应降低。如不采取相关措施,顺差可能将继续扩大,达到1800亿美元-2000亿美元左右。
  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大大增强,改善了中国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维护了金融稳定,也说明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增大。然而,千亿贸易顺差对中国来说更是严峻的挑战。首先,贸易顺差扩大使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2006年贸易顺差占外汇储备的比例陡然攀升,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的外汇款增加,造成了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影响到抑制信贷和投资增长的效果。其次,高额外贸顺差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升级,带来国内市场美元供大于求,人民币存在着升值的内在压力。再次,导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愈演愈烈,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最后,中美贸易顺差的持续上升无疑会使美国对巨额逆差的指责进一步加剧。
  2006年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已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预计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国商品将继续成为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对象,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同时,国际贸易保护的形式日趋多样化,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等非贸易壁垒成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新障碍。
  很显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重灾区”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国内难以遏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除了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国家干预等传统保护手段外,还采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手段。另一方面就是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落后。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中国目前的生产方式还处于加工、装配这一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环节。
  
  出口退税:下调之后的隐忧
  
  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多次削减出口退税,并取消了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而目前面对外贸顺差高企的局面,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继续下调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2006年9月15日,中国取消或降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增补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同时提高了深加工农产品和部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将会进一步抑制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出口,促进深加工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出口退税作为一项政策,已从单纯的补贴出口转变成了有限制、有鼓励的弹性政策,此次调整旨在调整不断膨胀的贸易顺差和经常账户盈余,促进了外贸转变增长方式。
  在理论上,降低出口退税率有利于适当抑制一些产品出口,减少出口过分增长,但在短期内反而会刺激企业加快出口。首先,是企业“抢闸出口”,2006年8-10月,贸易顺差明显攀升,一定程度上是企业为了搭上最后一班车,在短期内加速出口。其次,出口退税率下降的企业也会做出“逆向选择”,这直接导致国货重复进口,就是企业考虑在出口退税上得不到优惠,而采用把已出口的货物再次进口,来享受进口保护的优惠。这种做法让中国经济严重“失血”。最后,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还会带来额外的效率损失,因为它往往会增加政策监管的不确定性,削弱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下调出口退税率的措施不仅不能充分遏制通胀的压力,反而加剧了抑制内需的风险。
  
  人民币升值:缩小进出口增速差距
  
  自2005年7月中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近5%。人民币大幅升值将抬高中国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场的售价,进而放缓中国出口的步伐,同时还会拉动进口的增长,从而使得贸易顺差收窄。前三季度,尽管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在国内投资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带动下,进口增速明显回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与出口增速的差距比去年同期缩小了10.5个百分点。长期来说,进出口增速的差距将进一步缩短。
  但近期人民币升值却使出口不降反升。其首要原因是,中国的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体。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加工出口贸易占到65%左右,中国的一般贸易一直是逆差,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出口贸易,人民币升值使加工出口贸易的成本下降,促进加工贸易出口。根据海关进出口数据,2006年1-10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为4097.6易美元,同比增长 23.2%;1-10月按进出口贸易方式分组的总顺差约为2106.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为1481.9亿美元,约占70.3%,一般贸易顺差为624.7亿美元,占顺差的29.7%。其次,2006年8、9月份主要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预期的影响,出口增速有所加快,分别达到32.8%和30.6%。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比以前要小得多。中国出口对汇率等价格信号并不敏感,出口量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也不相关。人民币升值对减缓中国的出口贸易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货币的可兑换性、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
其他文献
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快向市场和法治社会的转轨进程,尽快走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企业在海外设立“窗口”机构,生产性投资项目很少。上世纪90年代,首钢和海尔先后到美国投资算是开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先河。加入WTO五年以来,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明显提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
期刊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衡和难题,就经济发展而言,中国的情况还是在朝着乐观与进步的方向走。2006年总体上肯定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年头      新近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并完善宏观调控。这意味着:第一,政府仍然担心经济过热,所以宏观调控的手不会放下;第二,宏观调控要逐渐从行政调控、产业调控乃至“微观调控”更多地转向依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  一般来说,宏观调
期刊
在总体上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想要不增加土地供应、不增加市场上住房供应的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可能成功的。2006年房地产调控失败多于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为了抑制节节攀升的房价,2006年政府尝试了种种调控措施。最重要的措施是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六条”和随后出台的九部委“15条”。又是半年已经过去,效果如何呢?  2006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公布的最数调查数据显
期刊
千秋葉工作室 绘
期刊
在半年之内国际原油价格大跌20多美元的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却纹丝不动,这种扭曲的价格体制如何能应对风云变幻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际能源市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2006年7月中旬,国际油价一度到达了78.4美元/桶的高位。中国作为新兴的进口大国无疑成为这一幕的主角。然而,这个角色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风和日丽”,而是“内忧外患”。  “内忧”,指的是在国内能源市场处于高度垄断和价格机制僵化的背景
期刊
与民争利的严重后果不是一块钱从私营企业的收入变成了政府的收入,而是政府为了增加这一块钱的收入,可能减少整个经济五块钱的产出,使社会福利的蛋糕变小    从入不敷出的困难户,逐渐变成财大气粗的富翁,或许是过去十年间国有企业整体形象转变的最佳写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对国有企业最常用的描述是“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三分之一持平”;与之紧密相随的口号是“搞活”、“挽救”、“脱困”。而到了今
期刊
2006年过去了,在激烈的“左”“右”方向之争和忙乱的政策调控中倏忽而去。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将以增幅10.5%的速度创下近12年来的新高,国人即将告别的是一个“又快又好”的年头。虽然方向之争似乎随着“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明确而偃旗息鼓,但有关经济结构失衡的隐忧并未消除,反而阴影愈浓。  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判断基于如下事实: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贸易顺差扩大。例如,2006年前三季
期刊
对外开放适度、类传媒式生存、两条腿走路是解读2006年中国零售行业的三大玄机    自1852年第一家百货商店在巴黎诞生之日起,世界上共爆发了8次零售革命,分别是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和网上商店。而在中国,自1900年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秋林公司诞生之后,长达90年的时间里中国零售业没有任何革命性变化。直到最近10年,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同时
期刊
垄断行业改革的关键是民营化和竞争,核心是处理好民营化和引入竞争的关系    2006年我国垄断行业在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监管和运营体制、引入非国有资本、建立特许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电力行业掀起了减薪风暴;石化行业开征了“暴利税”;民营航空公司打破了国内民航市场由国有控股和地方航空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铁路部门逐渐放开了民资外资的进入;医院、燃气、公交、电信等部门的“福利腐败”也引起了全
期刊
金融开放把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运作经验切切实实摆在了中资银行家门口。它会带来模仿效果,带来细节上的竞争和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开始施行。开放将给中国金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危机的风险?金融改革是否会得到促进?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新青年·权衡》(以下简称《权衡》)记者采访了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先生。    中外银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