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往事:核临界事故(4)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j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2019年12期)

斯洛廷归葬故乡温尼伯


  路易斯·斯洛廷去世后,他的父母伊斯雷尔和索尼娅·斯洛廷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飞回加拿大老家,飞机上载着斯洛廷的灵柩,上面刻着“英雄的遗体之家”的字样。
  由于斯洛廷家族是犹太人,美军安排飞机在星期五(犹太人安息日的开始)日落前抵达加拿大温尼伯。葬礼于1946年6月2日(星期日)下午举行,近3000人参加了葬礼。拉比·S·弗兰克将路易斯描述为“这个城市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还引用了“曼哈顿计划”的主要负责人格罗夫斯少将的评价,“他勇敢而迅速的行动拯救了7名同事的生命”。

纪念


  斯洛廷死后,人们纷纷表示悼念。1946年6月14日,《洛斯·阿拉莫斯时报》发表了副主编托马斯·P·阿什洛克的诗歌《斯洛廷——致敬》,表彰他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当时,官方发布的通报说,迅速移走上半球的斯洛廷,是中断临界反应兼保护房内其它7名观察者的英雄:“斯洛廷博士置自己生死于不顾,他的迅速反应阻止了实验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要是没阻止的话,可以肯定实验会导致跟他一起工作的七人全数死亡,以及附近人员的重伤。”
  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和芝加哥大学的斯洛廷同事共同发起成立了“路易斯·A·斯洛廷纪念基金”。曼哈顿计划的科学负责人J·罗伯特·奥本海默、诺贝尔奖得主路易斯·W·阿尔瓦雷斯和汉斯·A·贝特等杰出的科学家在这所大学发表了15场演讲。这些纪念讲座一直持续到1962年,当时资金告罄。
  然而,对于斯洛廷和这次危险的核事故,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发出。1946年9月,作为对基金捐款请求的回应,曾为“曼哈顿计划”工作过的高级物理学家、伯克利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B·布罗德,给芝加哥大学的同事塞缪尔·K·艾莉森教授写了一封发人深思的信:“随信附上一小笔捐款,作为你为路易斯·斯洛廷设立的纪念基金。对于那些从事工程领域而非纯物理学领域的物理学家来说,他是如何被辐射伤害的确切细节并不容易获得。然而,我从其他来过这里的人的评论中得知,这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斯洛廷并没有使用正式步骤操作,因此害死了自己,也伤害了实验室里的其他人。我从我听到的关于斯洛廷事件的评论中得知,他自己犯了疏忽罪,而且由于斯洛廷坚持不需要自动防护装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动防护装置。我相信,设立一个奖项,每年颁发给在处理危险放射性物质的安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或是对成功的无事故项目的认可,将会带来更多的好处。通过宣传一些使用危险材料过程中的杰出的想法或成功的研究项目,一定会有助于减少类似斯洛廷死亡的事故类型。”
《胖子与小男孩》电影中事故发生的场景
曼哈顿计划是美国在二战时期研制原子弹的计划,美,英,加拿大等国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图为重要人员名单

  毫无疑问,路易斯·斯洛廷死时是个英雄。路易斯·斯洛廷的故事曾被以各种形式讲述过。如1955年德斯达·马斯塔斯的小说《事故》;1989年的好莱坞电影《胖子与小男孩》;作家保罗·穆尔林撰写了一出名为《路易斯·斯洛廷·索塔纳》的戏剧。另外,一颗发现于1995年的小行星在2002年时被正式定名为“12423斯洛廷星”。

“恶魔核心”的终结


  “恶魔核心”原本叫作“鲁弗斯”,在达格利安和斯洛廷事故之后,人们才将其称为“恶魔核心”。但在那一切发生后,这枚被人们抛弃的核武器,也猖狂到了尽头。
  斯洛廷事故之后,这枚钚核的放射性还在持续增高,军方将它用于战后的首次核爆试验——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十字路口行动”,时间就定在事故发生后的一个月。“十字路口行动”是美国在1946年于比基尼环礁进行的核试验,同时是美国史上第4与第5次使用核弹。
  1946年7月1日,由“恶魔核心”制成的吉尔达核弹引爆,爆炸当量为23000吨TNT,结束了它的一生。
  “恶魔核心”的诞生在物理学史乃至人类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原子能的发展历程中,自1945年来,类似的临界事故曾经发生过60次,导致了至少21人的死亡,而“恶魔核心”是其中威力最大、影Ⅱ向最深远的。唯一让人庆幸的是,这两起事故的实验者都反应迅速,能够忍着瞬间的炙热和剧痛将反射器打翻,否则,假如核反应继续放大,“恶魔核心”的死亡名单可能还要加长许多。

在这之后


  事故发生当时,在场观看实验的还有四位物理学家、一位学生、一位工程师、一位摄影师和一位警卫,由于斯罗廷的身体挡住了大部分的辐射,他们当时勉强逃過一劫。1946年5月25日,实验室中其余七人中的四人出院,剩下的三个人是阿尔文·葛雷弗斯,斯坦利·克莱恩和德怀特·史密斯·杨。
  后续研究表明,欧米伽实验室事故的7名幸存者中有3人在数年后死于可能由辐射引起的并发症。克利福德·霍尼克认为,“美国政府对那场悲剧的反应建立了一种保密模式,至今这种模式仍在继续”。1993年,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官方档案学家、历史学家罗杰·米德在电话采访透露:“在那个时期,所有的东西都是保密的,但是当人们要求东西时,我们会让他们解密。多年来,事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没有人真正有兴趣讲述这个故事。物理学家们试图把他们的生活重新拼凑起来。人们认为这件事被掩盖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葛雷弗斯是事故发生时距斯洛廷最近的人,时年34岁的他也受到了360雷姆的严重辐射,但经过几周治疗,他活了下来。56岁时,葛雷弗斯死于心肌梗死。他一生都深受辐射带来的神经和眼部疾病的折磨。
  事故当时在场的摄影师德怀特·史密斯·杨也同样被辐射殃及,但之后痊愈出院。27年后,他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学生克莱恩在事故后转行成为了一名律师,在2001年因不相关的疾病逝世。他生前拒绝参与任何事故调查研究,因此没有任何数据。
  提前出院的人中,马丽恩·西斯利基(Marion Edward Cieslicki)在事故发生后19年死于白血病,去世时只有42岁。
  那个跑了的警卫帕特里克·科里雷(Private Patrick J.Cleary),在1952年死于朝鲜战争。
  另外的几位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则比较幸运,寿命都比较长。
“恶魔核心”制成的核弹爆炸的场景
阿尔文·葛雷弗斯(1909~1965年)
德怀特·杨(1892-1972年)
一种遥控临界试验装置
96.2千克钚球的总裂变次数与时间的关系
今天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图中的蓝光是一束被加速的粒子流(可能是氢核或者是氘核)电离周围空气产生的
核临界事故发生时产生的蓝光

  没有结论确定他们的死究竟和那次事故有多少关联,但也没有研究否认。
  仅仅相隔几个月,相继发生两起死亡事故,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终于决定采取些行动,制止“恶魔的暴行”。新制定的操作规程意味着“亲手”操作临界实验的终结。为了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在此之后,美国下令所有的钚核心试验必须使用机器人手臂,实验人员也必须和钚核心保持一定距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立即开始了远程控制系统的工作,临界试验设备和操作人员相隔大约1/4英里。此后,没有更多的致命伤亡。
  如今,这座超现代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拥有约7800名员工,占地面积超过43平方英里。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用于武器研究的时间不到50%。事故发生的地方原来的帕哈里托(Pajarito)峡谷实验室的一部分工作仍然运行着。

一些现象的解释


  蓝色辉光
  许多临界事故的发生都伴随着一道蓝色的辉光,能瞬间加热周围的物体。临界事故发生的蓝色辉光是空气中被电离的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回到非激发态的时候发出的光谱,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产生的。因此空气中会产生电火花,甚至形成淡蓝色的闪电。
  放热
  一些经历过临界事故的人报告感觉到了“一股热浪”。不过我们仍不清楚这是对刚刚发生的恐怖事件的一种心理反应,还是事故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引发的一种确实存在的物理热效应(或者是非热能信号触发了皮肤中的热感受器)。例如,当路易斯·斯洛廷发生事故的时候,大约发生了3×1015次裂变,这产生的能量只能让皮肤温度上升百分之几度。但当时钚球中积累的能量大约有80千焦,完全能把一个重6.2千克的钚球温度上升大约100。C(钚的比热大约为0.13J·g·1/K)。金属的热辐射足以让附近的人感觉到温度上升。这个解释却缺乏解释临界事故的受害者们的感受,因为离钚球几英尺远的人也感觉到了热。也有可能是電离辐射在细胞水平上造成的电离损伤和自由基的形成损坏了组织,使人感觉到灼热。
  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产生热量的现象是在对蓝色辉光进行观察之后推理出来的。一份关于所有临界事故的目击报告显示,只有当出现蓝色辉光的时候才有热辐射。这也许暗示了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联系,而其中一种能被马上观察到。收集并分析周围较稠密(未被电离)的空气中的来自氮原子和氧原子的辐射之后,人们发现大约30%的辐射处于紫外线波段,大约45%处于红外线波段。由于皮肤能以热量的形式感受到红外线,而紫外线能引起晒伤,这很可能解释了目击者感觉到热浪的原因。 (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
  (本文因疫情等原因,未能及时更新,影响了读者正常阅读,本刊及作者特向读者致歉!)
其他文献
“巴达尔”1P战术导弹  当地时间4月4日下午,被外界称为“装备最为现代化的游击队”——也门胡塞武装向位于马里布省的哈迪政府军和沙特联军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此前的3月29日,沙特军队在利雅得上空用“爱国者”3反导系统击落了2枚胡塞武装的弹道导弹,在其港口城市吉赞上空也击落了1枚弹道导弹。在阿拉伯半岛上演的导弹攻击与反导拦截的大戏,吸引世人关注的目光,而也门胡塞武装在历经多年实战后,对导弹的运用可以
水中兵器通常是指在水中爆炸、用于攻击舰艇、潜艇等目标的武器。然而,随着水中兵器技术的发展以及反潜作战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混合概念的先进水中兵器,如“鱼水雷”“水鱼雷”“自导深弹”“悬浮深弹”等,使得大众为之迷惑,也真是越来越“迷”人的水中兵器。鱼水雷  鱼雷、水雷都是典型的传统海战武器,所以大家并不陌生。鱼雷带有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能够在水中航行、搜索、攻击目标。水雷就是“埋在水下的雷”,主要特点是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重视海洋,重视海军,加强海军建设是非常费时费钱的事。军界一直有“五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的说法,经过了二战后的长期积累和新世纪20年的蓬勃发展,世界海上强国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新世纪中国海军的崛起外,传统的美国还是海上霸主,全面领先其它国家:俄罗斯已经从低谷中走出,在高超音速导弹、核潜艇方面依然实力不俗。欧洲海军力量上整体衰落,但在技术(尤其是反潛、动力)
2015年初冬的一天,我正在家中修理漏水的暖气,一手油污和锈水,头上也出汗了。  忽然门开了,走进两位陌生的男子汉,看样子有五六十岁了。我放下手中的工具,仔细打量着来人,却怎么也认不出是谁了。这时,那两人一齐立正向我敬礼:“报告艇长,我是667艇文书赵建立!”“我是667艇前主炮瞄准手朱建军!”“你们到哪去了?这些年我一直在找你们啊!”  三人拥抱在一起,眼泪在堆满皱纹的脸上流着……  部队上下级
早期包装的第一代格洛克17手枪处于空仓挂机的第一代格洛克17手枪,从枪口上扬状态就可以看出其采用枪管偏移式闭锁结构第二代格洛克17手枪,与第一代相比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握把前、后和扳机护圈上的防滑纹设计  因篇幅所限,本文将对美军特种部队使用过的HK和格洛克两家公司的手枪进行介绍。格洛克手枪  格洛克手枪的第一款产品是1982年发布的格洛克17,凭借着聚合物套筒座、无手动保险、可靠性、单/双动发射机
2012年12月13日,中国海监运12(编号B-3837)飞机搭载5名海监队员,从舟山基地出发,于当天9时40分进入我国钓鱼岛海域上空,与正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的中国海监50、46、66、137船编队会合,对钓鱼岛开展海空立体巡航。B-3837飞机在钓鱼岛领空盘旋约28分钟,巡航高度最低达到60米,完成空中巡视、拍照等任务后顺利返航。  此次巡航是我国海监飞机首次对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引发了日本方面
21世纪金属材料——钛合金  钛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相比于诞生6000年的铜,诞生4000年的铁,诞生100年的铝,钛是一种非常“年轻”的金属。钛合金因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也被冠以“21世纪金属材料”之名。从A-10(左图)到苏-25、苏-34(右图),它们作为对地攻击机型,飞行员的座舱周围都采用了钛合金装甲来防护,也因此得
2021年1月25日,俄战术导弹武器集团公司总经理鲍里斯·奥布诺索夫称,俄塔吉克斯坦柴油机工厂股份公司研制的UET-1E出口型“鱼龙”电动自导鱼雷正式通过了国家试验。该消息不仅让苦苦等待了30年的俄海军潜艇官兵重新看到了国产电动自导鱼雷发展的希望,也让俄民众对俄海军常规潜艇部队提升作战能力寄予更高的期望。俄海军潜艇发射“鱼龙”电动鱼雷想像图临危受命  要说研制“鱼龙”的话题,还要从2002年说起。
SM4型81毫米车载速射迫击炮是我国在“十五”期间由中国迫击炮专业研制机构自主研制的新型迫击炮。研制过程中。我国相关院所和火炮全系统相关机构进行了通力合作,经过了多次样机的试制、试验,解决了武器系统一体化设计、高射速、高机动性等关键技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迫击炮可分为:“三大件”迫击炮、带反后坐装置的后装填迫击炮和速射迫击炮三大类。SM4型81毫米车载迫击炮归类于速射迫击炮
2020年10月10日,朝鲜在凌晨举办了盛大的建党节阅兵式,恰到好处的灯光、绚烂缤纷的烟花和焕然一新的正步都为这场深夜阅兵增色不少,在璀璨夺目的烟火和暗影之中的重型装备,有一种别样的杀气。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光线条件还是影响了部分装备细节的展示,尤其是徒步方阵的轻武器。  相比于备受关注的朝鲜核武器,朝鲜的轻武器并不是很吸引人,毕竟朝鲜对轻武器的研发投入相对有限。此次阅兵方队展示的朝鲜轻武器主要有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