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u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活动,品读观鸟诗词
  师:古往今来,观鸟听鸟一向是文人墨客的清雅之举,上课之前,我们不妨也来赏一赏。
  (师出示诗句)
  两个( )鸣翠柳 ,一行( )上青天。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
  ( )恰恰啼。
  草长( )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月落( )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赏读诗句)
  师:不同的诗句,不同的鸟,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
  二、对比品悟,感知情感变化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灰椋鸟》。看,这就是灰椋鸟,一开始,作者觉得——
  生:(齐读)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师:好看吗?
  生:(摇头)不好看。
  师:可是后来她又说——
  生:(齐读)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此时,作者还觉得这鸟不好看吗?
  生:好看!
  师:对,她喜欢上了灰椋鸟!这是因为作者观赏到了灰椋鸟壮观的归林场面。
  三、梳理顺序,感悟归林壮观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请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份壮观的。
  (生默读课文,圈画词句,写批注。)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是这个词语——排空而至。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预习的时候查过字典,“排空而至”的“排”是“推开”的意思。文中指灰椋鸟好像推开了天空一下子来到作者的眼前。
  师: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
  生:让作者感到十分震惊,因为灰椋鸟的数量很多。
  师:请你读好这个词语。
  生:排空而至。
  师:灰椋鸟真多啊!请你看着图片读好这个词语。(出示图片)
  生:排空而至。
  师:请你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好这个句子。
  生:(朗读句子)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壮观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份壮观。
  生:(齐读)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师: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
  生:整群整群。灰椋鸟刚飞回来是“一小群一小群”,后来是“整群整群”,说明鸟儿的数量越来越多了。
  师:请你读好这个词语。
  生:整群整群。
  生:我觉得“一批一批、浩浩荡荡”,也让我感受到灰椋鸟的队伍气势大。
  师:你来读好这两个词语。
  生: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师:请大家注意,这几个词语,在形式上出现了重复,我们称之为叠词。使用叠词,在反复中让我们感受到灰椋鸟陆陆续续归林,数量更多,气势更大。你来读好句子。
  (生朗读相关句子)
  生:“投”字让我感受到了鸟儿归林的速度很快。陆续投入,说明一批又一批,刚开始归林的时候鸟儿就很多。
  师: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你的体会。
  (生朗读相关句子)
  生:老师,我觉得“数百米长的长队”也能体现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壮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体会到了灰椋鸟在天空中飞行的队伍很长很长。
  师:你也学会了用叠词来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灰椋鸟队伍长,数量多。同学们,我们平时排队做操,大概20米左右,现在灰椋鸟排的队伍要数百米长,可见,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灰椋鸟,数量真多。
  生:还有“巨大的椭圆形”。我们的操场算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了,一操场全都是灰椋鸟,这鸟儿实在是太多了!
  师:一个数字、一个形状,形象地写出了队伍的壮观,气势非凡。这是生命凝聚起来的力量,让作者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震撼!这样的力量怎能不让作者爱上这群可爱的生灵?(播放视频)当我们也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之后,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份壮观。
  (生朗读相关句子)
  师: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是如此的壮观!男生读“先回来的鸟”,女生读“后到的鸟”。
  (生分角色朗读句子)
  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是一个长句子,中间用“;”隔开,表示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鸟儿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在作者听来,好像是朋友间的——倾诉,又像是家人的——呼唤,还像是同伴间的——应和。倾诉就是尽情地说,你会和你的同伴说些什么?
  生:我会和同伴说我今天看到的有趣的事。
  生:我会和朋友聊天,聊今天的收获。
  师:这就是见闻和收获。现在,你就是一只灰椋鸟,找到你的同伴来倾诉吧。
  生1:今天我飞到树林外,看到大河上有很多船!
  生2:我也看到了,明天我们再去看看吧!
  生1:好呀!
  生3:我今天飞到了水杉林里,发现水杉林里的落叶可美啦!
  生4:是的,我最喜欢到水杉林里去散步了!今天我还在那里捉到了虫子呢!
  生3:你真厉害!
  师:灰椋鸟妈妈,天色暗了,你的孩子却迟迟未归,你会怎么呼唤它?
  生:孩子,别贪玩啦,天色暗了,快回家吧!
  师:来,这位灰椋鸟孩子,你会怎么回应妈妈的呼唤?
  生:妈妈,我遇到了好朋友,还想在一起玩会儿,很快回来啦!   师:真是贪玩的小灰椋鸟!
  师:你问我答,你说我唱,它们就是这样,在林子里倾诉着、呼唤着、应和着,林子里充满了情趣。作者用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画面,真精彩!你能通过朗读,把作者对鸟儿的这份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相关句子)
  师:这样的画面多么温馨啊!难怪鸟儿们一开始就要急切地投入刺槐林,投入它们的家园。作者用精准的语言,让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仿佛看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同时,作者还十分注重描写的顺序,鸟儿归林从“一开始”到“没有几分钟”,先是“一小群一小群”到后来的“大部队”,从“先回来的鸟”到“后到的鸟”,由远景到近景细致描摹,引人入胜。
  师:作者在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时,运用了叠词,使我们看到了壮观的场面,而丰富的想象,又使我们欣赏到了鸟儿们在林中的温馨画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想象画面,感受入林喧闹
  师: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请你轻轻读读第五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鸟儿们在林子里很快乐地玩耍。
  生:我仿佛看到了灰椋鸟在林子里跳舞。
  生:我仿佛看到在夕阳的映照下,灰椋鸟更美了。
  师:请你读一读找到的句子。
  生:(朗读)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一开始作者觉得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现在呢?
  生:好看!
  师:灰椋鸟变得这么好看,仅仅是因为夕阳的映照吗?
  生:不是,因为作者喜欢上了灰椋鸟。
  师: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
  (生朗读相关句子)
  师:其实作者明明想赞美灰椋鸟,为什么一开始写不好看?
  生:对比,为了突出她后来对灰椋鸟的喜欢。
  师:是啊,一开始的不好看不喜欢衬托好看、喜欢,这样的写法叫欲扬先抑,作者构思巧妙。你仿佛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灰椋鸟在林子里聊天。
  生:我仿佛听到灰椋鸟们在林子里唱歌,唱得很开心。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生:(朗读句子)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俱乐部”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的场所,在这里“天然的俱乐部”指什么?
  生:刺槐林和竹林。
  师:在这个天然的俱乐部里,一定有“彩灯”,“彩灯”指什么?
  生:夕阳。
  生:晚霞。
  师:一定有“跳舞的女子”,是谁?
  生:灰椋鸟。
  师:也一定有“音乐”,“音乐”是什么?
  生:灰椋鸟的叫声。
  师:一个贴切的比喻写出喧闹热烈,更写出鸟儿生活的欢乐。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吗?
  (生朗读句子)
  师:文中怎么描写这音乐的?
  生:(朗读)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师:从这样的“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灰椋鸟的叫声十分大。
  生:此时树林里非常热闹。
  生:鸟儿们一定十分快乐,林子里像在开联欢会。
  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这样壮观的气势,这样洪亮的声音,生活中有哪些场面也是这样的呢?
  生:夏天打雷的时候,雷声很大,下起了倾盆的暴雨,我觉得那时候的气势也很壮观。
  生:在音乐会的时候,特别是交响乐,很壮观的。
  生:六一节的时候,我看到同学乐器齐奏时,声音也很响亮。
  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比喻,你发现了什么?
  (师出示句子)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生:两个句子很整齐,句式工整。
  师:你能模仿书中的句式来写一写吗?拿出练习纸,大家来写一写。
  生:似万马奔腾,如雷声轰鸣。
  师:好,气势非凡!
  生:似琵琶齐奏,如铜管齐鸣。
  师:音乐会上,场面壮观。
  生:似狂风吹过树林,如暴雨落入江河。
  师:你们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恰当的比喻、工整的句式来描摹,此时的树林变得更加喧闹热烈了!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竟——
  生:(齐读)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这哪里是树林,这分明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哪里是刺槐林和竹林,这分明是灰椋鸟的乐园。
  五、品词析句,感悟和谐关系
  师:作者到林子里,原先只是想观察灰椋鸟的生活习性,却观赏到了鸟儿如此壮观的归林、闹林场面,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作者还能观赏到这一切吗?
  生:不能。
  师:从观察到观赏,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观察是普通的、细细的看,而观赏是带着一种喜欢的心情去欣赏。
  师:由“察”到“赏”,一字之变,准确传递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一样,仔细推敲,做到用词精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没有鸟儿,我们就感受不到“鸟语花香”的芬芳;没有鸟儿,我们就不会欣赏到“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没有鸟儿,我们就不会观赏到“草长莺飞二月天——(生: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迷人春光;没有鸟儿,唐朝诗人孟浩然就不会吟诵出“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杜甫也不会吟诵出“流连戏蝶时时舞——(生: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绝句。我们要保护鸟儿,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幸滑入了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徐秀娟对生命有着博大的爱!鸟儿想念她,人们怀念她。让我们牢记她的心声——
  生:(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评析】
  把握教学目标,
  跟着课文学语文
  ——评周小艳老师的《灰椋鸟》
  在我看来,学语文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简单才容易让人听得懂、学得会,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愉悦感。学生往往是因成功而有兴趣,不是因有兴趣而获得成功。周小艳老师将《灰椋鸟》一课教得有滋有味,顺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性,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得简单明了,却让学生学得丰富而趣味盎然。
  一、在教学重点处,习得“表达”之妙
  周老师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以“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鸟儿归林场面的壮观,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份壮观的”,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仔细推敲,周老师的这一问题设计十分巧妙,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到了教学的重点,在词句的品读中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而且引导他们关注到了作者表达的精妙之处、叠词的运用、合理的想象、表达的有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习得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学生演绎灰椋鸟在树林里“倾诉”“呼唤”“应和”时,我们看到,他们乐于想象,将自己融入课文中,化身为一只只小灰椋鸟,富有情趣地营造着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二、在课文精彩处,习得“运用”之妙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周老师在这一处的教学舍得下重锤,抓住“俱乐部”理解文中“俱乐部”的本体——“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想象“俱乐部”里的“彩灯”“舞女”以及“声音”,衔接巧妙而自然。最精彩的莫过于“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作者连用两个比喻的精彩与巧妙,更在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场面,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勾连,并且学习句式的表达,切切实实发挥了“语用”价值,让学生真正地“学语文”“用语文”,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
  三、在情感体验处,习得“手法”之妙
  《灰椋鸟》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作者对灰椋鸟,最初是很不在乎的——“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开篇便让读者看到了一种其貌不扬的鸟类。而在接下来的观察、观赏中,读者跟随作者徜徉在灰椋鸟归林的画面中,在细细咀嚼语言文字之后,深深地爱上这群可爱的小精灵,“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文首的反问,文末的感慨,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一开始写灰椋鸟的“不好看”“不喜欢”,是为了衬托下文的“好看”“喜欢”,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十分巧妙,值得我们学习。周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关注到了这一点,带着学生们感受这一独特的手法,学生们习得了写作的方法。
  当我们跳出课文,从发展学生言语智能的视角来观照语文教学的时候,眼前的视界便会豁然开朗。《灰椋鸟》一课的教学,没有太过复杂的呈现,却实实在在地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给孩子们以语文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当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时,我省各校立足当下,依托地域文化,开展了各种主题的课程改革。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以“亲近乡土”为主题实施课改,立足三个课程群(浓浓乡土、快乐体艺、传统文化),相继在“蚕桑”“荷韵”“马灯”和“龙舟”等领域做了大量的传承和研究工作,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身边的自然、人文、历史,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乡土情怀。  在此基础上,各校不断总结课改经验,秉承“适当拓展,充分整合”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理解“百亿光年、原子核”等概念。  2.重点品味第3、4自然段,在品味语言、关注语言形式中,深入理解“呼风唤雨”的词义,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3.感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知道举例要有典型性,学会辨别、运用“发明”“发现”。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说明方法,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阐述了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程内容的性质为基础,找准课程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合理设计符合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在且行且思中逐步渗透,逐步达成。本文结合本学期所讲的“农业的区位因素”一课,谈谈应如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样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呢?其实,阅读的过程涉及一系列认知过程,既依赖生活经验,也应用语法、修辞、逻辑、语篇等方面的语文经验。所以教师在解读一篇文章时,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更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出发,给他们所需要的,凭借课文中的关键点来增长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一、起点: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作家的小老师》讲述的
【教学目标】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郭沫若先生以诗意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适宜,钓鱼、瞭望、低飞时的韵味无穷,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有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意境:一是形美,美在大小适宜、色彩和谐;二是意美,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三是情美,美在以心格物、融通自然。  教学这样的一篇美文,需要着力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借助画面、
近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现就《若干意见》解读如下。  1.问:请介绍一下《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促
十多年前,我经常从教初中的连襟那里借阅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不同的杂志上都能读到 “余映潮”,或课例评述,或观点呈现,渐渐地,一个文字的“余映潮”便深深留驻在记忆中。  随着网络普及,作为一个关注教改的语文人,我经常关注语文教学界的一些观摩与研讨活动。于是,“余映潮”不仅出现在文字上,他坐在讲台上,行走在课堂间,脑海中的“余映潮”形象已经立体了,丰富了。余先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不仅形成了独到的“诵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板书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2.揣摩作者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和“香气拒虫”可贵之处的写法,并能结合相关资料,感悟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破题导入,理解题意  1.(板书:宋庆龄,边板书边强调“龄”的写法。)有谁了解宋庆龄?(周恩来称她为“国之瑰宝”“20世纪的伟大女性”。)相信学了
一、纵情想象,书写二十年“变化”的神奇  师:罗老师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让写作变得更简单,能真正地倾诉你内在的自我,跟更多的人对话。一起读今天的作文题——  生:二十年后回故乡。  师:一读这个题目中的“二十年后”,你就知道这次要写的是一篇——  生:想象作文。  (师板书:想象)  师:这是你们最擅长的了。二十年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漫长的,漫长到足以让我们周围的一切发生翻天覆地的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是开启学生审美的重要窗口,是学生积累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注意到,古代的诗人也关注到了儿童的生活,并将他们的活动记录下来,大多描写普通家庭中小孩子的生活情趣。有骑牛高歌的,如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有偷采白莲的,如白居易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有学种瓜的,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