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教学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普通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供给侧改革之必要性。通过对供给侧视域下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用科学的课程观主导和引领课程改革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以期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达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课程改革;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36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与创新性,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丰富教育供给结构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多元、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高校课程供给侧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课程是关乎学生利益且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教学单元,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更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当前部分高校对课程建设缺乏正确的内涵认识,对课程规划缺乏整体思考,更谈不上用科学的课程观去引领课程改革与实施,造成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1.课程建设理念陈旧落后
  当前,课堂教学以教为主而非以学为主,教师角色是课堂主角而非课堂主导,学生被动听讲而非互动参与,课堂教学限于知识传授为主而非学生能力素质技能养成。只有课堂建设理念的转变,才能改变现有课堂缺乏互动和交流,缺少活动的沉闷局面。
  2.课程目标设计就业需求缺位
  我国普通高校传统课程设计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而体现学生社会价值的就业需求设计缺失。体现在课程目标设定,缺乏就业需求定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缺乏职业能力导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的社会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课程内容选择限于知识本位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通识技能、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换到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成长,实现课程内容真正体现社会就业的需求。
  4.課程教学组织形式主体失声
  “教师疲于满堂灌,学生被动闷声听”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生动写照。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师年复一年满足于完成工作,学生对陈旧的课本知识毫无兴趣,两者均缺乏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积极性和勇气,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度不高,至于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甚微。
  5.課程评价方式简单片面
  课程评价是体现评价者价值观念和主观意愿的价值判断过程。当前部分高校课堂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评、同行评、学生评的三级评级体系,而部分高校评价则流于形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向,此背景之下,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这一指标尤为重要。从目前学校评价机制上看,社会参与评价的权利基本属于缺失状态,课程评价缺少了社会因素的干预与指向,很大可能会偏离社会需求价值的航道。
  二、课程供给侧改革之必要性
  1.基于教学效果自身的压力
  从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当前课堂教学不容乐观,教师成为知识的“复读机”,课堂则变成知识的“便利店”,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的简单灌输与记忆的单项输入。这些现象表现出的是学生学习需求不足,折射的是课堂教学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环境等方面供需错位,出现严重不匹配的实质。仅仅从教学管理、教风、学风层面解决问题已难以奏效,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引领课堂教学供给侧的结构性优化。
  2.基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压力
  一方面,高校培养人才最终要流向就业市场,市场才是人才真正的试金石。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脱钩,要求我们回溯到人才培养层面查找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层面的供给侧改革要求解决产能过剩,优化合理人才配置,反应到大学课堂上,要求设置课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要求课堂教学既要满足高端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又要补齐短板,适应产业升级和新兴职业需求。
  三、课程供给侧改革思路研究
  课程改革首先是课程建设理念的改变,用科学的课程观主导与引领课程改革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理念层面的提升
  1.课程体系的重建。摒弃课程载体狭隘的理解为教材、课程的实质则简单理解为教学内容的传统观念,而应该从系统性出发,课程体系实际上是由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维度构成的一个特殊的系统,共时态包括课程研究者、学习者、内容和环境四大要素;历时态的课程是一个时间动态系统,由个体和社会的理论、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结构与组织样式的评价等要素构成。课程体系的重建是上述要素的系统改革与重建。
  2.开放课程的构建。传统的课程往往只体现为书本上的、学校内部的教学内容,导致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的割裂,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学生与社会人的割裂。因此需要我们打破课程的封闭状态,构建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通道,合理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建设和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实现知识共享。
  3.学习本位观念的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的重心往往是教师的讲授,而非学生的学习,课程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略的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个体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核心能力,而以“学习本位”的课程必然提上日程。以学习为本位首先是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开发个性课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态度与情感。
  4.大课程观的呈现。大课程下的课程改革是对教育进行全面性、整体性的系统改革。课程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其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大课程观的教学改革要求既要关注预设课程,也要关注生成课程;既要关注课内教学,也要关注课外教学;既要关注显性课程,也要关注隐形课程;既要关注教师的积极参与,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   三、执行层面的转变
  1.科学定位,分类设计。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上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國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普通高校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设计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服务和支持。应用型大学应以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为主要目标,定位突出“区域性”、“应用型”、“高层次”三个特征,课程设计需满足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满足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需要、满足个体运用理论和技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需要。
  2.能力导向,彰显特色。一方面,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需基于职业岗位需要,以能力为导向,建构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要求学生的能力也有所区别,课程建构应根据专业能力标准,确定能力实现课程。将能力具体到每门课程中,主动建立能力与课程之间的培养关系。另一方面,每所高校有自身的文化传统、优势及特色,课程要传承学校长期办学积淀的成果和特点,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开发优势和个性课程,避免培养趋同。
  3.产教结合,注重实践。学校课程建设很少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应用型高校应以课程为载体,实现课程与企业需求进行对接、学生实习与企业共同管理、教师发展与企业共同培育。课程设计突出用应用型、实践性,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
  4.差異培养,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缺乏个性和适应性,即使近年来试图通过通识课、选修课、网络课程等改变这一现状,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课程改革应根据学生兴趣和自身优势特点,供给端提供优质多元的课程资源,利用选课等管理手段,实现差异化培养。优质课程的供给改革,实现差异化教学,一方面,进一步实行网络自主学习及开发本土化“慕课”,进一步做实通识课、选修课、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推进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这对教师来讲是个挑战,需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更新甚至颠覆。这种改变颇具难度,但也是课程改革成败之关键。
  参考文献:
  [1]张会杰,王银芬.当代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
  [2]邓晓卫,施庆生.借鉴国外高校经验加快教学改革步伐[J].中国大学教育,2015
  [3]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
  [4]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
  [5]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高等教育研究,2014
  作者简介:肖娜(1980年10月),女,天津,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职业教育理念下,对应用型院校的课程體系设计进行改革,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种挑战。文章通过对应用型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方向及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院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25  一、背景介绍  我国经济发展轨迹逐步由粗放模式向集约模
摘 要:基于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合作学习法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活动多元化,确保口语教学满足个性学习需求,是新时期下大学英语口语工作的“改良剂”。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合作学习法;问题;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需要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在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框架下,政府把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权委托给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强调政府、学校与社
摘 要:本文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角度,对竞技体育中两个重要的参与者:运动员和教练员素质培养进行阐述,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28  一、运动员素质的培养  1.运动员的“德”  德,为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运动员是整个竞技体育事
树立创新思维意识、自主提高思辨能力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明确思辨能力的内涵基础上,梳理相关文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采用模拟联合国训练模式培养应用
摘 要:本文在回顾了商标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后,探讨功能对等原则对商标翻译的积极作用,通过直译、音译和意译等方法实现两种语言的功能对等,并且对商标误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商标翻译;功能对等;商标误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31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频繁,中国商品的商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摘 要:会计指数的出现,使得对会计信息的研究扩展到宏观经济领域,加大了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而会计指数是对会计信息的高度整合,重视对会计指数的研究,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行业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投资前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会计指数概念、研究会计指数的重要价值以及推动会计指数研究的策略等方面来讨论会计指数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指数;经济发展;影响
摘 要:本文从微课的概念与特征入手,总结和分析当前微课在中职机械识图教学应用中的难点,简要介绍微课在中职机械识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途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机械识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34  机械识图是中职机械专业及电气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未来学习产
摘 要:在理工科类的高等教育中,导论课程一般会作为专业基础性课程,在大学中的低年级开设,其教学质量对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其学习发展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无疑将有利于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导论课程的教学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理工类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并综合分析高校新生的学习特点与动机,提出了有利于改进导论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与思考。  
在接下来的十几页篇幅里,我们试图从微观层面描绘这样一副宏大的画卷——经过十年发展后,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所带给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经济的诸多改变,原始、简陋、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