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缸体线性与非线性对比分析

来源 :计算机辅助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y2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线性分析发动机缸体时,在螺栓接触和绑定的位置会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点,且计算得到疲劳安全因数远远低于合理值.在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基础上对发动机缸体进行非线性分析,发现在螺栓接触和绑定位置处的应力明显降低,计算得到的疲劳安全因数也趋于合理.通过汽油机缸体线性与非线性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缸体非线性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合理.若要改善螺栓孔周边的安全因数,一定要保证螺栓绑定和接触位置接近实际情况,特别在2个面过渡的位置不能绑定,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应力集中.
  关键词: 缸体; 非线性分析; 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 U464.12; TB115.1文献标志码: B
  引言
  缸体是发动机的主要支撑部件,缸盖、主轴承盖、曲轴和发动机附件等都以其为基础进行安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发动机缸体的刚度和强度.在缸体模型冻结前,必须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缸体分析是针对一个系统,包括主轴承盖、轴瓦、主轴承盖螺栓、主轴承盖螺栓定位套、简易缸盖和缸盖螺栓等,分析过程中要考虑爆发压力、螺栓预紧力、轴瓦动态载荷(即曲轴作用在轴瓦上的载荷)、轴瓦过盈量和定位套过盈量等的作用.
  1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
  对缸体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2轮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并参考AVL前期的主轴承壁分析报告,确定合适的网格尺寸以达到合理的结果.
  1.1有限元模型改进方案
  1.1.1内缸体模型改进措施
  (1)细化缸体与主轴承盖接触面的网格,网格尺寸由3 mm改为1 mm;
  (2)细化定位套与缸体轴孔之间的网格,网格尺寸由3 mm改为1 mm;
  (3)细化缸体螺栓孔的网格,螺栓孔轴向网格尺寸由4 mm改为3 mm,周向由12层改为20层;
  (4)细化缸体承受轴瓦位置的网格,网格尺寸由5 mm改为3 mm;
  (5)细化轴承壁与缸孔过渡位置的网格,网格尺寸由4 mm改为3 mm;
  (6)为控制网格数量,缸孔内的网格粗化;
  (7)网格在缸体下端的关键位置细化,其他位置粗化,整个缸体网格数目控制在33万个左右.
  缸体原模型与优化模型见图1.
  图 1缸体原模型与优化模型
  1.1.2轴瓦模型改进措施
  (1)轴瓦内层沿轴向网格由9层改为12层;
  (2)轴瓦外层沿轴向网格由6层改为10层;
  (3)轴瓦内层沿周向网格由24层改为40层;
  (4)由于轴瓦需要加载动力学载荷,因此细化轴瓦网格,有助于提高载荷提取精度;
  (5)轴瓦网格细化后,网格数量由22万个增加到38万个.
  轴瓦原模型与优化模型见图2.
  图 2轴瓦原模型与优化模型
  1.1.3主轴承盖模型改进措施
  (1)轴承盖与缸体接触面网格细化,网格尺寸由3 mm改为1 mm;
  (2)螺栓孔轴向网格尺寸细化,网格由12层改为20层;
  (3)轴承座支撑轴瓦的位置周向网格尺寸细化,网格由24层改为40层;
  (4)通过网格细化,主轴承座的网格数量由3万个改为13万个.
  主轴承盖原模型与优化模型见图3.
  图 3主轴承盖原模型与优化模型
  1.1.3螺栓模型改进措施
  根据螺纹实际位置,对螺栓孔与螺栓之间的绑定进行修改.
  1.2模型改进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网格数量由53万个增加到70万个,优化前后的分析结果见图4~7.
  图 4网格优化前强度分析结果
  图 5网格优化后强度分析结果
  图 6网格优化前疲劳强度分析结果
  图 7网格优化后疲劳强度分析结果
  优化前,缸体在最后一个载荷步中的最大应力为1 900 MPa,最小安全因数为0.36;优化后,缸体在最后一个载荷步中的最大应力为725 MPa,最小安全因数为0.84.最大应力发生在螺栓孔与螺栓绑定位置和定位套与缸体的接触位置,优化后,螺栓孔边缘的应力明显降低,整个模型的应力集中现象得到改善.
  2缸体线性与非线性对比分析
  2.1缸体非线性分析
  缸体非线性分析,主要考虑材料的非线性.从前文的计算结果看,最大应力集中在定位套与缸体的接触位置,因此非线性分析既包括材料非线性,又包括几何非线性,在载荷步的设置中要打开NLgeom开关.缸体材料的塑性变形曲线见图8.
  图 8缸体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2.2缸体非线性分析结果
  在考虑塑性变形曲线后,缸体的最大应力明显下降.缸体线性分析的最大应力为725 MPa,非线性分析的最大应力为475 MPa,最小安全因数从0.84提高到0.87,提升空间有限,具体应力分布见图9和10.
  图 9缸体非线性强度分析结果图 10缸体非线性疲劳强度分析结果
  3结论
  (1)在缸体分析中,缸体、主轴承盖和轴瓦等关键位置的网格尺寸及数量必须得到有效控制,才能保证计算精度.
  (2)螺栓的绑定位置需要符合实际,避免在2个面结合位置绑定,以减小应力集中.
  (3)考虑材料非线性,可以有效降低整个模型的应力水平,但是对安全因数的贡献量不大.
  (4)疲劳安全因数的大小取决于应力幅值和平均应力.缸体分析中由于螺栓打紧造成的平均应力与轴瓦上的动载荷造成的应力幅值相比大很多,所以决定缸体上疲劳安全因数大小的关键因素是螺栓预紧力,因此采用塑性变形曲线无法有效提升最小疲劳安全因数.(编辑武晓英)
其他文献
娄底市中心医院血透室是治疗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抢救药物和毒物中毒及协助其他临床科室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症病人的一个临床科室,自成立以来,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现共有血透机23台,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机2台,床旁血液透析滤过机2台,床旁血液灌流单泵机1台。近年来,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该科秉持“低价收费、亲情服务,诚信医疗的服务宗旨”,把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作为目标,倡导“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
期刊
我国港口内贸集装箱运输于1996年正式起步,历经16年的成长和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内贸集装箱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和能耗少的特点,日益受到货主的青睐,正逐渐成为许多港口发展的重点。本文结合我国港口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分析内贸集装箱运输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同时指出内河航运发展、无水港建设及精细化管理给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带来的机遇。  1 我国港口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
期刊
摘要:为适应高性能复合材料磁悬浮列车车体结构设计和轻量化要求,对由高性能碳纤维材料、铝合金和高性能玻璃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磁悬浮列车进行参数化设计,使用Siemens NX建立参数化磁悬浮列车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实现车体结构和连接结构的精确数值模拟,为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磁悬浮列车车体设计打好基础。  关键词:磁悬浮列车; 复合材料; 结构设计; 参数化; 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U266.4;T
期刊
人物: 陈德富,男,50多岁,新任滨钢厂长。  张天民,男,50岁,原滨钢厂长。  谢湘芸,女,40多岁,滨钢工人。  邹晓岚,女,40多岁,陈德富之妻,教师。  伍成功,男,40多岁,滨钢厂工人。后为副厂长。  铁伢子,男,20多岁,滨钢厂工人,张天民之子。  炮筒子,男,30多岁,滨钢工人。  杨师傅,男,60多岁,滨钢退休老工人。  李厅长,男,50多岁。  吴 总,男,40多岁,焦炭公司老
期刊
摘要:分别计算理想流体和黏性流体中沿轴向运动圆柱的附加质量.基于相对运动原理得出在无限流体域中不同长细比圆柱的附加质量,验证附加质量与流体黏性无关的这一结论,并发现长细比越大,附加质量因数越小.利用动网格技术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圆管中沿轴向运动圆柱的附加质量随管径比减小而增大,且流体的流动形态会对物体的附加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以长细比和管径比为参数给出无限和有限流体域中圆柱附加质量与相应参变量的拟
期刊
摘要:采用Abaqus中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求解器分析贮箱液体晃动.通过理论解验证SPH算法分析液体晃动的可行性;考察贮箱模型分别为弹性体和刚体时的压力变化,可知刚体贮箱的峰值压力比弹性体的大且其峰值出现更早;考虑贮箱为弹性体,研究在各因素下充液贮箱的晃动特性,包括充液量、晃动转角、液体材料属性和周期等.当贮箱充液量为2/3
期刊
作者简介: 李根国(1969—),男,甘肃武威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是高性能计算和工程力学问题数值算法,(Email)ggli@ssc.net.cn0引言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用于车辆与大部件连接的过渡件在承载设备时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考虑到车厢乘客的舒适性,又应有效地衰减振动,因此过渡件的设计和优化需要权衡各方面因素.[13]  为保证车
期刊
摘要:  为验证某高速列车车下吊挂系统模态与车体模态的匹配关系,以及不同轮轨载荷下振动热点区域的幅频响应特性,用HyperMesh建立车体有限元模型,利用Radioss对模型进行模态、频率响应和谐响应分析,得到整车模态参数和车体各测点的响应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吊挂设备采用弹性悬挂可大幅增加整备状态下垂向弯曲频率;该车空调平顶处局部刚度大幅下降,吊挂设备的垂向激励频率应该避开24 Hz及其倍频;吊挂
期刊
摘要:  为保证列车碰撞时车体次要部位或附加装置尽可能多地吸收撞击能量,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提出组合结构吸能装置的设计思想.根据耐撞性车体吸能装置设计原理,设计出不同截面形状管的组合结构吸能装置.利用ANSYS/LSDYNA对其分别进行动态仿真,研究其吸能特性,并取其最优方案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原始设计方案外箱板的截面形状和吸能管的端部结构加以改进,设计出两种
期刊
摘要:  为研究横风下桥梁高度对高速列车会车性能的影响,基于空气动力学和列车系统动力学,分析指数风分布下不同高度桥梁周围的流场,建立高速列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横风下列车在不同高度桥梁上会车时的表面压力特性和气动载荷特性.将得到的气动力作为外加载荷作用于列车上,分析桥梁高度对高速列车会车安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列车在环境风下交会时,背风侧列车的气动力波动大于迎风侧列车的气动力波动;当监测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