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追溯辩证法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发展到了笔者构想的泛心辩证法。接着,对系统科学的混沌现象进行辩证法的诠释。通过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关系,将传统哲学的物质和信息的关系,具体化为具体场景的具体问题;同时,将可知论的问题,通过信息熵进行诠释,同样具体化为特定问题,彻彻底底地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化地进行诠释了。这样子,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再是形而上学问题了。最后,说明了精神是信息的高级形态,而主体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信息争夺的拉据战了。文末,总结了本文理论的前景展望,本文实现了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汇合,以及科学和哲学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泛心辩证法;混沌;确定性;信息;辩证法;科学主义;人道主义
一、辩证法的进化
(一)古希腊时期的辩证法
1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
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朴素地提出了被现代哲学家认为是辩证法的精髓,对立统一规律。他说,“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他论述道,两个对立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诚如,饥饿使温饱充实,暗映衬光的明亮,正是因为非正义,所以正义才显得如此宝贵。对立的两面本是同一的事物,前者变化,成为了后者;后者变化了,转化为前者。这表明了对立的两面相互转化的原理。也正是这种辩证法的起源,在悄悄暗示了宇宙万物只有一个本原,那就是变化,“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百度百科辩证法)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也呼应了本文的主旨,世界的辩证本质。本文的立意恰恰是在阐述一种无说之说。而辩证法的这种根本属性跟东方的禅宗很接近,禅和辩证法都是不可说,一说即错,而万物皆禅,万物皆辩证法。辩证法和禅宗都是一种无说之说。
2芝诺的连续与间断
芝诺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在于,它认识到辩证法最深处的矛盾在于,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以及间断与连续的矛盾!有限常常跟间断相联系,人们所能够认识的大部分都是有限和间断的事物。而自然界常常表现为,连续和无限。所谓无限小,数学上指的就是无限精确的数值,即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而这样子的数值恰恰对应于宇宙的连续的现象。所谓无限大,指的是无限延伸的时空和物理量,而无限延伸恰恰也对应着连续。所以,有限的间断是人们认识的此岸,无限的连续是指人们认识的此岸。而前后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矛盾。芝诺在人类早期,已经认识到“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龟”,“游行队伍”等现象,发现了以上所述的宇宙最深层次的矛盾。在第3部分的信息哲学,本文会完成论述,连续与间断在混沌效应当中的意义。
3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不同于赫拉克利特阐明了“万物皆流,对立统一”的宇宙总体属性,亦不同于芝诺提出的宇宙根本的矛盾,即运动的连续无限和静止的有限间断之间的矛盾,“苏格拉底道出了一种方法,即通过语言的思维技巧,得到正确的知识。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的源头,即精神助产术,恩格斯因此评价苏格拉底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百度百科辩证法)“这种方法的步骤在于对每件事情都提出‘什么是...?’,并且通过对话和提问来揭示对方思想上的矛盾。他通过‘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循环反复的过程,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百度百科精神助产术)而这恰恰就是后来黑格尔辩证法的源头。
4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
在康德二律背反概念的基础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里面提出了正反合理论。类似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黑格尔吸收了三段式的思想,认为一切发展过程都可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着的阶段:一、发展的起点,原始的同一(潜藏着它的对立面),即‘正题’;二、对立面的显现或分化,即‘反题’;三、‘正反’二者的统一,即‘合题’。正题为反题所否定,反题又为合题所否定。但合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或扬弃。合题把正反两个阶段的某些特点或积极因素在新的或更高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正反合’的‘合’是正题与反题的综合,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绝不能写成‘和‘字。”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跟模糊数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模糊数学是基于某一事物对于其对应集合的隶属程度的数学。我们可以看到概念辩证法和模糊数学都属于不确定性逻辑。
5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指出:世界历史的进程由心灵‘正、反、合‘的’对反、重复、超越‘原则支配,这是辩证法。费尔巴哈则提出‘唯物质才是真实‘的世界观,这是唯物主义。马克思结合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说而创造出’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预设了一个普遍真理体系,跟人们的测量、观察无关,等待人们去发现。这种唯物主义,不同于下文考虑的泛心辩证法。泛心辩证法强调了,客观规律与测量、观察有关,客观规律的有效性依赖于测量、观察的可重复性。而觀察、测量的方式、结果都影响着人们眼里客观规律的效力。
6本文提出的泛心辩证法
本文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尼采的多视角世界观和意志主义,对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进行改造,提出了泛心辩证法。实际上,信息是有层级的。主体的自我表达能力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能量的反应特性,粒子的反应特性,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精神是一种特殊高级信息活动。”(邬琨)泛心辩证法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在泛心辩证法规定的语境中,物质是主体掌握的客观规律里面描述的对象,指示着主体掌握的确定性力量,精神则是主体避免,其他客体理解自身进而控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指示了主体在其他个体眼里不可预测的自主性。
对于低级主体而言,这种主观能动性体现为其作为一个信息源的自主性,而主观能动性常常被认为是自由意志。关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将在第2部分详细描述。于是,精神和物质的界限也就变成一种私人属性,这种属性可以用信息的不确定性定义加以描述,在第3部分也会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这样子,笔者就发扬了辩证法的传统,解决了物质与信息(精神)之间,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哲学基本问题。
接着,我们即将解决的是可知论的问题。实际上,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精神和物质的界限由信息熵明确区分;因此,我们也可以用信息熵去辩证地看待可知和不可知的界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同精神物质的问题一样,不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而返璞归真成为一个实践问题,一个辩证问题了。
于是,我们将哲学上面的两大问题都直接回归到辩证法上面,交由具体场景具体分析。这其中也暗藏着禅宗的深意。
二、宇宙悖论原理
根据混沌动力学和辩证法原理,我们可以找到两者的对应关系。
(一)蝴蝶效应
混沌是指一个确定性系统表现出来貌似随机的行为。
混沌动力学的蝴蝶效应指的是一个带有微小偏差的初始条件的系统,在最终状态呈现不可预测的情形。蝴蝶效应也称为混沌效应。这种不可预测的系统表现为一个信息源,我们可以说信息源可以自己在随机状态下做出选择,而不受到因果决定论的影响。这个时候,就说信息源具有自由意志。而大脑也是一个混沌系统,那么大脑也具有自由意志。
而一开始,混沌系统表现出来的能够被预测的性质;实际上,这个时候,系统具有因果决定性。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无限精度的初始条件,那么整个系统就变成完全可预测的了。实际上,当代的神经网络的技术也允许我们收集混沌系统的大量历史数据,通过梯度下降方法,对混沌系统的内在规律进行拟合,从而达到预测混沌系统的目的。于是,混沌系统在决定论和概率论之间,凭借高精度测量技术或者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转换。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我们称这种转换为混沌论的外在表现。“决定论代表着确定性,概率论代表着不确定性。所以,这实际上也是实现了确定性向不确定性的转化。”(百度百科宇宙悖论原理)
而辩证法则从主体内部去理解混沌效应,正是主体感受到更加细致敏锐,丰富多彩的感官信息,或者测量到更加精确,数目庞大的数据,接着自身凭借其信息处理能力,对外部数据计算拟合,从而实现从不确定转化到确定的过程,这正是泛心辩证法的混沌效应解释。从主体第一人称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混沌论的内在表现。而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认识对象这个第二人称的角度,用信息哲学的观点去理解混沌论和辩证法。
(二)宇宙悖论原理(张无说)
采用辩证法的观点,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下,我们说明,泛心辩证法是一种不矛盾与矛盾之间的自相矛盾关系。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辩证法里面尚未事物构成合题的矛盾状态,可以理解为数学上面的概率状态,这里详细可见于数理辩证法。实际上,传统辩证法跟概率论,模糊数学,如果不深究它们的深层次关系,可以简单地归结于不确定性逻辑。
而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三大定律,排中律,矛盾律,同一律,则属于确定性逻辑。数学上的混沌方程的符号推导都遵循这一类逻辑。
主体的“思维迭代,认知进化”(混沌大学)让不确定性认知转化为确定性认知。因为认识对象不变,变化的是主体的思维和其对认识对象的認识程度,所以这种转化在主体第一人称的视角看来,是一种认识对象既确定又不确定的自相矛盾的特性。而宇宙也正是在这种悖论的统摄下运作,所以,我们可以将泛心辩证法,称之为宇宙悖论原理。
三、信息哲学
到了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层出不穷。“作为信息时代的精神产物,信息哲学应运而生。”信息哲学除了颠覆传统哲学,也囊括了非属人的人工智能哲学,包括新晋的这些哲学:“‘赛伯哲学’、‘数字哲学’、‘计算机哲学’、‘计算科学哲学’、‘计算哲学’‘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与哲学’、‘计算与哲学’。“信息哲学把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信息哲学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以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生产论、信息社会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信息进化论等等。”(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
采用信息哲学的观点,我们在第1章知道了,物质和信息的辩证转化,正是主体意识与认识对象的信息争夺。主体急切于获取认识对象的自由意志所暗含的客观规律,而认识对象则为了坚守自身自由意志的不可预知性,由此展开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信息拉锯战。认识对象在主体眼里是一个等待征服的信息源,主体一旦知晓了认识对象的足够精确,足够多的信息,那么主体也就能够完成针对认识对象的科学理论以及技术理论,进而取得生存的主动权。信息的掌握程度也就成为衡量主体行动的自由性。
所谓自由意志,指的是,掌握了足够多,足够精确的信息,并且表现为足够多的行动可能。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信号,只能说,两个信号在要求精确度下,极其相似。实际上信号严格意义上是一个模拟量,只能用无限不循环小数表示。正是客观世界是模拟的,并且具有混沌效应的,所以,客观世界里面的认识对象的自由意志可以被其行为的多样性和敏感性衡量。因为要求的精确度越细致,主体发出的两个不同信号的区分度越有意义,于是,主体的不同行为由于更加具有区分度,主体行为越具有多样性。这样子为了更好地预测第二人称的认识对象,第一人称的主体需要精确度达标,数目达标的数据集。
这样子的数据集也体现了1.1.1部分所讲的深层次矛盾,分别表现为宇宙客观无限多的数据与主体所能收集到的数据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宇宙客观的无限精确的数据与主体采集数据精度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理论上,只要我们收集无限多的无限精确的数据集,我们就可以凭借无限的算力拟合它们,得到对宇宙的无限丰富的知识。
这样子信息争夺的过程,就在于认识对象表现出来的敏感多样的行动主动性,和主体克服认识对象避免被认识的特性,而去收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在这里,认识对象的自由意志的多重可能性和其落实为现实的情形分别构成了哲学的多和一。主体需要吸收信息的多样性和整理得到的抽象公理则也分别构成了哲学的多和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物质精神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从辩证法的发展历史,从信息科学的观点,多方位,全视角地论证了同一个命题。
上述的这一切,有效地将哲学问题进行数学化。于是,我们赋予复杂性科学以哲学意义。这颇有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意味;不同的是,这一次,本文认为可以在《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的复杂性数学原理》大做文章。
而这在哲学领域又整合了黑格尔的理性的体系哲学和尼采开启的生命哲学,实现了哲学科学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传统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芝诺
[2]百度百科辩证法
[3]百度百科精神助产术
[4]百度百科黑格尔辩证法
关键词:泛心辩证法;混沌;确定性;信息;辩证法;科学主义;人道主义
一、辩证法的进化
(一)古希腊时期的辩证法
1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
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朴素地提出了被现代哲学家认为是辩证法的精髓,对立统一规律。他说,“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他论述道,两个对立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诚如,饥饿使温饱充实,暗映衬光的明亮,正是因为非正义,所以正义才显得如此宝贵。对立的两面本是同一的事物,前者变化,成为了后者;后者变化了,转化为前者。这表明了对立的两面相互转化的原理。也正是这种辩证法的起源,在悄悄暗示了宇宙万物只有一个本原,那就是变化,“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百度百科辩证法)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也呼应了本文的主旨,世界的辩证本质。本文的立意恰恰是在阐述一种无说之说。而辩证法的这种根本属性跟东方的禅宗很接近,禅和辩证法都是不可说,一说即错,而万物皆禅,万物皆辩证法。辩证法和禅宗都是一种无说之说。
2芝诺的连续与间断
芝诺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在于,它认识到辩证法最深处的矛盾在于,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以及间断与连续的矛盾!有限常常跟间断相联系,人们所能够认识的大部分都是有限和间断的事物。而自然界常常表现为,连续和无限。所谓无限小,数学上指的就是无限精确的数值,即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而这样子的数值恰恰对应于宇宙的连续的现象。所谓无限大,指的是无限延伸的时空和物理量,而无限延伸恰恰也对应着连续。所以,有限的间断是人们认识的此岸,无限的连续是指人们认识的此岸。而前后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矛盾。芝诺在人类早期,已经认识到“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龟”,“游行队伍”等现象,发现了以上所述的宇宙最深层次的矛盾。在第3部分的信息哲学,本文会完成论述,连续与间断在混沌效应当中的意义。
3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不同于赫拉克利特阐明了“万物皆流,对立统一”的宇宙总体属性,亦不同于芝诺提出的宇宙根本的矛盾,即运动的连续无限和静止的有限间断之间的矛盾,“苏格拉底道出了一种方法,即通过语言的思维技巧,得到正确的知识。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的源头,即精神助产术,恩格斯因此评价苏格拉底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百度百科辩证法)“这种方法的步骤在于对每件事情都提出‘什么是...?’,并且通过对话和提问来揭示对方思想上的矛盾。他通过‘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循环反复的过程,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百度百科精神助产术)而这恰恰就是后来黑格尔辩证法的源头。
4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
在康德二律背反概念的基础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里面提出了正反合理论。类似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黑格尔吸收了三段式的思想,认为一切发展过程都可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着的阶段:一、发展的起点,原始的同一(潜藏着它的对立面),即‘正题’;二、对立面的显现或分化,即‘反题’;三、‘正反’二者的统一,即‘合题’。正题为反题所否定,反题又为合题所否定。但合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或扬弃。合题把正反两个阶段的某些特点或积极因素在新的或更高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正反合’的‘合’是正题与反题的综合,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绝不能写成‘和‘字。”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跟模糊数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模糊数学是基于某一事物对于其对应集合的隶属程度的数学。我们可以看到概念辩证法和模糊数学都属于不确定性逻辑。
5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指出:世界历史的进程由心灵‘正、反、合‘的’对反、重复、超越‘原则支配,这是辩证法。费尔巴哈则提出‘唯物质才是真实‘的世界观,这是唯物主义。马克思结合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说而创造出’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预设了一个普遍真理体系,跟人们的测量、观察无关,等待人们去发现。这种唯物主义,不同于下文考虑的泛心辩证法。泛心辩证法强调了,客观规律与测量、观察有关,客观规律的有效性依赖于测量、观察的可重复性。而觀察、测量的方式、结果都影响着人们眼里客观规律的效力。
6本文提出的泛心辩证法
本文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尼采的多视角世界观和意志主义,对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进行改造,提出了泛心辩证法。实际上,信息是有层级的。主体的自我表达能力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能量的反应特性,粒子的反应特性,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精神是一种特殊高级信息活动。”(邬琨)泛心辩证法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在泛心辩证法规定的语境中,物质是主体掌握的客观规律里面描述的对象,指示着主体掌握的确定性力量,精神则是主体避免,其他客体理解自身进而控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指示了主体在其他个体眼里不可预测的自主性。
对于低级主体而言,这种主观能动性体现为其作为一个信息源的自主性,而主观能动性常常被认为是自由意志。关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将在第2部分详细描述。于是,精神和物质的界限也就变成一种私人属性,这种属性可以用信息的不确定性定义加以描述,在第3部分也会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这样子,笔者就发扬了辩证法的传统,解决了物质与信息(精神)之间,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哲学基本问题。
接着,我们即将解决的是可知论的问题。实际上,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精神和物质的界限由信息熵明确区分;因此,我们也可以用信息熵去辩证地看待可知和不可知的界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同精神物质的问题一样,不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而返璞归真成为一个实践问题,一个辩证问题了。
于是,我们将哲学上面的两大问题都直接回归到辩证法上面,交由具体场景具体分析。这其中也暗藏着禅宗的深意。
二、宇宙悖论原理
根据混沌动力学和辩证法原理,我们可以找到两者的对应关系。
(一)蝴蝶效应
混沌是指一个确定性系统表现出来貌似随机的行为。
混沌动力学的蝴蝶效应指的是一个带有微小偏差的初始条件的系统,在最终状态呈现不可预测的情形。蝴蝶效应也称为混沌效应。这种不可预测的系统表现为一个信息源,我们可以说信息源可以自己在随机状态下做出选择,而不受到因果决定论的影响。这个时候,就说信息源具有自由意志。而大脑也是一个混沌系统,那么大脑也具有自由意志。
而一开始,混沌系统表现出来的能够被预测的性质;实际上,这个时候,系统具有因果决定性。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无限精度的初始条件,那么整个系统就变成完全可预测的了。实际上,当代的神经网络的技术也允许我们收集混沌系统的大量历史数据,通过梯度下降方法,对混沌系统的内在规律进行拟合,从而达到预测混沌系统的目的。于是,混沌系统在决定论和概率论之间,凭借高精度测量技术或者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转换。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我们称这种转换为混沌论的外在表现。“决定论代表着确定性,概率论代表着不确定性。所以,这实际上也是实现了确定性向不确定性的转化。”(百度百科宇宙悖论原理)
而辩证法则从主体内部去理解混沌效应,正是主体感受到更加细致敏锐,丰富多彩的感官信息,或者测量到更加精确,数目庞大的数据,接着自身凭借其信息处理能力,对外部数据计算拟合,从而实现从不确定转化到确定的过程,这正是泛心辩证法的混沌效应解释。从主体第一人称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混沌论的内在表现。而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认识对象这个第二人称的角度,用信息哲学的观点去理解混沌论和辩证法。
(二)宇宙悖论原理(张无说)
采用辩证法的观点,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下,我们说明,泛心辩证法是一种不矛盾与矛盾之间的自相矛盾关系。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辩证法里面尚未事物构成合题的矛盾状态,可以理解为数学上面的概率状态,这里详细可见于数理辩证法。实际上,传统辩证法跟概率论,模糊数学,如果不深究它们的深层次关系,可以简单地归结于不确定性逻辑。
而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三大定律,排中律,矛盾律,同一律,则属于确定性逻辑。数学上的混沌方程的符号推导都遵循这一类逻辑。
主体的“思维迭代,认知进化”(混沌大学)让不确定性认知转化为确定性认知。因为认识对象不变,变化的是主体的思维和其对认识对象的認识程度,所以这种转化在主体第一人称的视角看来,是一种认识对象既确定又不确定的自相矛盾的特性。而宇宙也正是在这种悖论的统摄下运作,所以,我们可以将泛心辩证法,称之为宇宙悖论原理。
三、信息哲学
到了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层出不穷。“作为信息时代的精神产物,信息哲学应运而生。”信息哲学除了颠覆传统哲学,也囊括了非属人的人工智能哲学,包括新晋的这些哲学:“‘赛伯哲学’、‘数字哲学’、‘计算机哲学’、‘计算科学哲学’、‘计算哲学’‘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与哲学’、‘计算与哲学’。“信息哲学把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信息哲学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以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生产论、信息社会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方法论、信息进化论等等。”(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
采用信息哲学的观点,我们在第1章知道了,物质和信息的辩证转化,正是主体意识与认识对象的信息争夺。主体急切于获取认识对象的自由意志所暗含的客观规律,而认识对象则为了坚守自身自由意志的不可预知性,由此展开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信息拉锯战。认识对象在主体眼里是一个等待征服的信息源,主体一旦知晓了认识对象的足够精确,足够多的信息,那么主体也就能够完成针对认识对象的科学理论以及技术理论,进而取得生存的主动权。信息的掌握程度也就成为衡量主体行动的自由性。
所谓自由意志,指的是,掌握了足够多,足够精确的信息,并且表现为足够多的行动可能。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信号,只能说,两个信号在要求精确度下,极其相似。实际上信号严格意义上是一个模拟量,只能用无限不循环小数表示。正是客观世界是模拟的,并且具有混沌效应的,所以,客观世界里面的认识对象的自由意志可以被其行为的多样性和敏感性衡量。因为要求的精确度越细致,主体发出的两个不同信号的区分度越有意义,于是,主体的不同行为由于更加具有区分度,主体行为越具有多样性。这样子为了更好地预测第二人称的认识对象,第一人称的主体需要精确度达标,数目达标的数据集。
这样子的数据集也体现了1.1.1部分所讲的深层次矛盾,分别表现为宇宙客观无限多的数据与主体所能收集到的数据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宇宙客观的无限精确的数据与主体采集数据精度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理论上,只要我们收集无限多的无限精确的数据集,我们就可以凭借无限的算力拟合它们,得到对宇宙的无限丰富的知识。
这样子信息争夺的过程,就在于认识对象表现出来的敏感多样的行动主动性,和主体克服认识对象避免被认识的特性,而去收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在这里,认识对象的自由意志的多重可能性和其落实为现实的情形分别构成了哲学的多和一。主体需要吸收信息的多样性和整理得到的抽象公理则也分别构成了哲学的多和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物质精神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从辩证法的发展历史,从信息科学的观点,多方位,全视角地论证了同一个命题。
上述的这一切,有效地将哲学问题进行数学化。于是,我们赋予复杂性科学以哲学意义。这颇有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意味;不同的是,这一次,本文认为可以在《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的复杂性数学原理》大做文章。
而这在哲学领域又整合了黑格尔的理性的体系哲学和尼采开启的生命哲学,实现了哲学科学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传统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芝诺
[2]百度百科辩证法
[3]百度百科精神助产术
[4]百度百科黑格尔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