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时,往往只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伴随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就业的质量却并没有明显的进一步提升,在大多数高职学生身上所反映出的职业素养缺失,则是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自我修养
当前,每年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已经慢慢成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队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自我要求也能比较贴近企业的实际要求,因此被广大用人单位所接受。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合劳务市场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时过八年,如今应该可以说这项改革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延续以往的教育模式,在学校里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走出校门进入职场要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与较低水平的职业素养却不相匹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观念,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即在办学过程中不仅仅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职场认识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1.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从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内容,职业的内涵也由此扩大了。
2.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
二、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措施
1.按行业、组织特点确定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标准才算是有素养,在很多国家是有标准的,把标准定下来后,就按此培养。
确定标准,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前,规定在完成专业教育计划以取得毕业证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
参照标准,明确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学生可根据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参照所确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能力要求,评价自身职业能力的优势与缺陷,平衡其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发展,同时可通过确定的职业能力框架为学生制定即将从事的职业标准提供指南。
按照标准,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集中衡量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的获得与保持情况,比衡量已完成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优越。也就是说,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应评价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是评价其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2.结合专业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可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对专业的研究。
3.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各种真实情境。有意识地了解行业的历史,激发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培养从事该行业的自豪感和意志力,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从事该工作的强烈职业情感。
在专业教学中,有些行业岗位有其特殊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缺乏恰当的环境而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这样也可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养成职业习惯。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自我修养
当前,每年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已经慢慢成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队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自我要求也能比较贴近企业的实际要求,因此被广大用人单位所接受。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合劳务市场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时过八年,如今应该可以说这项改革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延续以往的教育模式,在学校里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走出校门进入职场要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与较低水平的职业素养却不相匹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观念,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即在办学过程中不仅仅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职场认识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1.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从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内容,职业的内涵也由此扩大了。
2.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
二、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措施
1.按行业、组织特点确定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标准才算是有素养,在很多国家是有标准的,把标准定下来后,就按此培养。
确定标准,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前,规定在完成专业教育计划以取得毕业证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
参照标准,明确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学生可根据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参照所确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能力要求,评价自身职业能力的优势与缺陷,平衡其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发展,同时可通过确定的职业能力框架为学生制定即将从事的职业标准提供指南。
按照标准,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集中衡量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的获得与保持情况,比衡量已完成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优越。也就是说,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应评价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是评价其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2.结合专业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可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对专业的研究。
3.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各种真实情境。有意识地了解行业的历史,激发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培养从事该行业的自豪感和意志力,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由此产生对从事该工作的强烈职业情感。
在专业教学中,有些行业岗位有其特殊性,无法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因此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职业习惯的养成因缺乏恰当的环境而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这样也可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养成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