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学说的哲学预设——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5257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哲学建构都会预设一些基本的前提.本文试图从知识类型学、人的形象、自然法的形象以及自然法的根基这四个方面勾勒格里塞—菲尼斯自然法理论的基本哲学预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格里塞—菲尼斯学派与其他各种政治和法律学说之间的基本差异.首先,从知识类型学的角度看,菲尼斯学派所拒斥的是各种类型的还原论,既包括把法律还原为逻辑的康德主义,也包括把法律还原为技术的法律实证主义,还包括把法律还原为纯粹伦理的现代自然法学说.在菲尼斯看来,法律的真正本性在于它拥有双重生命,即它既属于道德秩序,又属于技艺秩序.其次,从人的形象的角度来看,格里塞—菲尼斯学派既拒斥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也拒斥以集体为中心的集体主义,在他们看来,任何正确的政治学说都必须超越这样一种二元对立,进而寻求一种更为基本的社会本体论.第三,从他们所抱持的自然法的历史观和自然法的基础来看,他们既拒斥苏亚雷斯以降的经院派的自然法学说,也拒斥脱胎于苏亚雷斯立场的现代自然法学说,在他们看来,自然法的基础不能从意志中寻找,而只能在追求目的的实践理性中来寻找.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自然法根植于人类本性,但是对于人类本性的考察,绝不能从任何思辨哲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而必须从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实践理性活动所理解和把握的目的中来加以考察.因此,自然法、实践理性与目的构成了格里塞—菲尼斯学派整个自然法框架的三个基石性概念.
其他文献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孟子论性的基本立场.此章的"故"字,于人则为事迹,于物则为轨迹,皆指人物之现象而言.孟子认为,时人言性都只是说到了人事之现象而已,未能着眼于"以顺利为本"的角度,反思现象之情实.正如湍水或东流或西流,只是表面的、偶然的现象.它真正的实情是,在不受干扰的"顺利"之时,水必向下.即此常行,乃可言水之性.同样,若论人的情实,其现实的善恶只是表相而已;若能思之,则人人皆有四端之心,顺而养之可以为善.于此有常之处、顺利之处,乃可立性善
《礼记·祭义》有"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之语.对"族有七十者,弗敢先",传统注疏以及当代注本释为三命者要礼让七十岁族人.实际应依照《荀子·大略》,释为即便七十岁族人,也不可以居三命者之先,这就是"三命不齿".乡饮酒礼的命数与席次的关系,异说甚多.较稳妥的认识,从命数说,应是一命居堂下、再命三命居堂上;从爵称说,应是士立于堂下、卿大夫坐于堂上.《礼记·檀弓》中商杨"朝不坐,燕不与"之语,足以印证"大夫坐于上,士立于下".《左传》有"三命逾父兄,非礼也"之文.其实"三命逾父兄
本文主要基于2015~2020年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和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的跨国数据,研究(分领域)性别平等对营商环境(及其构成环节)的影响.研究发现,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营商环境越好的国家,促进作用越强.中国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使其不断优化、持续向好.同时,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理念,在医疗健康、教育入学、就业创业、政治参与等方面全力推进性别平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为营商环境的优化作出了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社会经济受商业利益驱使和陈规陋习等因素影响,各领域
由复旦大学法学院马忠法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研究"于2018年10月立项,张乃根、龚柏华、何力、张梓太、郭曰君、陈力等知名学者参与了该重大项目.项目设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研究之一:和平安全的国际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研究之二:开放共赢的国际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研究之三:包容互鉴的国际法"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研究
乐黛云顾问,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四版第六次印刷2001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推动下,我们启动集体编撰一部《比较文学概论》,至今已经20年了.参加这部教材撰写的学者梯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专业性,来自国内外28所高校及1所科研机构的34位学者先后参加了本教材各章节的撰写.我们在撰写这部教材的前期,曾召开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学术研讨会,对这部教材的内容与体例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无论是在编写还是修订的过程中,我们都诚恳地接纳两次会议参加者、参撰者与使用这部教材的教师与学生所提出的有益建议,以使得这部教材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提出了现代存在论(Ontology,以往一直译为"本体论")思想的纲要.本文下篇首先考察与《手稿》写作同时期两篇文献《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还原马克思唯物史观孕育的过程,进而证明唯物史观是与现代存在论思想共生共在的;其次,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作全面分析,联系整个《手稿》及马克思其他相关著论,作一个"细读式"的文本解读,阐述其对国民经济学犀利的批判和人道主义的价值尺度;最后结合《穆勒评注》详细阐明货币在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中的关
严复的《美术通诠》将西方现代纯文学观念第一时间传入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性意义,却因底本的缺失导致该书的文学批评史意义匿而不彰.近来,《美术通诠》的英文底本得以发现.通过译著与底本的对读,可以看到《美术通诠》不仅是一部文学理论译著,也是严复文学思想精华的集中展现.严复提炼出"讬意写诚"的核心文学观,使中国文论的"修辞立诚"说与西方文论的相关观念得以应合与沟通.他提出的"文人"与"学人"、"情"与"理"之分,也融合了晚明以来的性灵说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想,成为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中的重要
冉莹的这篇论文,实际上是情感史的研究.情感史的研究,一方面连接着思想文化史,另一方面也连接着语言文学史,这篇论文就是从考察"哀伤"作为双音节词在汉末的出现入手,首先分析这一定义情感的概念,是怎样经过魏晋玄学的冲击,将传统儒家倡导的"哀而不伤"变成了哀而能伤,因此在观念的世界(语言)和现实世界(礼制)都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期刊
2020年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建系九十五周年.为此,历史学系党政领导特委托余子道先生带领部分退休老师,编辑出版了《曦园星光史苑留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建系九十五周年纪念文集》一书,敬献给学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全书共500余页,洋洋600余万字.
期刊
作为"古之道术"或"王官学"之流裔,老子之学同样具有本末一贯、体用兼备的思想品格.尽管道因其不可命名性而显得"混沌"与"暗昧",然治道的展开是不能在"混沌"与"暗昧"中进行的.同时,"朴散"而为"器",也是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趋势和历史事实.基于这种必然性和现实性,设名立教以化民导俗,既是圣人顺应现实的无奈之举,又是其济人成物的必然之责.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表现在名教问题上便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因于"朴散"之状,"侯王"当顺势而为,因物制宜,设名立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