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循环日记的实施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1st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环日记”,按字面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学生循环写日记”,其具体含义是指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一个学习小组内,学生轮流负责写日记。这种循环日记写作形式不仅使小组成员间相互理解,还能相互督促学习。中年级学生的写作课上或多或少存在着训练不足问题,课上训练时间有限,课下又不能保障一定的写作量,因此采用循环写作模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分配小组,促进学生交流
   实施循环日记的首要条件就是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小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愿组合,一般4到5人一个小组,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组成员可以为自己小组命名,有的小组借用语文课文的名字,比如“蒲公英小组”(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变色龙小组”(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水滴穿石小组”(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等等。循环日记写作小组分配完成后,各小组根据自己情况选出组长,组长也可以实行轮流制,组长和组员相互交流、督促,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除此之外,学生写完日记后把日记公开展示给小组各成员,然后就本日记进行交流、评价,比如,某学生在学习完《师恩难忘》(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这一课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篇关于师生的日记,内容感情真挚,用词准确生动,感染了阅读此日记的学生,同学们纷纷交流,把自己的心扉展开,分享彼此难忘的师生情。在中年级学生中采用循环日记的写作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
   二、开放写作内容,鼓励学生创作
   日记内容不用教师规定,而是采用开放式写作,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写入日记,鼓励学生自己创作,避免应付、抄袭。
   部分学生喜欢在课文中寻找灵感,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日记的话题,比如,某一学生非常喜欢语文课,她的日记内容大部分都是受到课文启发的,在学习《走,我们去植树》(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后,她和几个小伙伴实践了种树过程,并将其写入日记中,同时还把自己植树时的心情和体会表达得淋漓尽致,小组成员阅读后不禁也有亲自植一次树的冲动。还有一位同学在学习《蒲公英》(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后,她萌发了在生活中观察蚂蚁的想法,根据作者对植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她也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小蚂蚁,然后将自己的观察写成日记,蚂蚁常见但是认真观察的人却很少,她的日记也启发了同学留心生活的想法。其实不管是大作文还是小日记,学会观察生活、留心小事就会有充足的写作素材,就不会出现很多同学常见的“没什么可写”的状况。
   三、及时评价反馈,促进学生发展
   及时对循环日记进行评价、反馈有助于作者写作水平的提高,促进作者写作能力不断增强。
   比如,某一学生写的一篇日记《我家的小花猫》,教师和学生首先对其日记内容进行肯定,然后指出其中的不足。教师对其写作思路进行点评,用词造句进行相应修改,让整篇文章更流畅、精彩;小组成员则指出了日记中出现的错别字,这两者的评价对作者而言非常重要,让其在今后的写作中尽量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另一位同学写出《我的妈妈》后,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外,还受到家长的点评,她的妈妈阅读其日记后了解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促进自己和孩子间的交流,增进其感情。
   四、调整循环模式,更换竞争对手
   每个学习小组经过长时间实行循环日记的习作方式也有一定弊端,即学生缺少新鲜感,因为本小组成员是固定的,每个人的日记风格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甚至每个成员的点评话语也大同小异,这不可避免会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比如有的学生习惯从课文中找灵感,她写的《第一次学习游泳》和《最难忘的一件事》内容大致相似,没有新鲜感。而有些学生喜欢为日记找错别字,对每个成员日记都只是局限于指出明显的错字,对文章的其他方面没有任何点评。
   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循环模式,除了小组循环外还可以进行组间循环,即将两个小组的循环日记本调换,这样可以使更多同学进行交流点评。还可以挑选几个优秀的日记作者,将其放在同一组,让他们形成竞争对手,这样学生不会出现骄傲自满情绪,不断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综上所述,循环日记在中年级学生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循环日记是一种有效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使用合理的方法策略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中的乐趣,激发其写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循环日记写作模式让语文课更精彩。
   施福娣,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其他文献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  下面,对众多观点作一概述。  1.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这一年的变动,是人们意想所赶不上的。”因而“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
《鸿门宴》记述的是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首次展开的一场波诡云谲、风浪迭起、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项、刘二人斗争公开化的开始。《鸿门宴》文本篇幅较长,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刻画细致,笼统地分析繁琐且不系统,笔者在教学中理出了几个切入点,相信如此分析人物形象会系统些、条理些。  一、项羽  切入点一 座次安排  关于座次,文本是这样表述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笔者按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徐建宏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当然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理想主义激情四溢的非功利主义年代。一批满怀社会理想的热血青年来到了校园,睁开眼睛,便看到了充斥周身的各种新思潮,新观念。那时候,文学热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诗歌作为文学类别中最具号角特征的形式,无疑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热点。诞生于全国各所高校的校园诗人们,
深读课文的一个点是一种追求,是需要花时间、下力气、动脑筋的事。  深读课文的一个点: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法非常精巧的地方……  深读课文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一个部分;可以是文中的某个细节,或是某种构思技巧;也可以是语言欣赏,或者是人物分析,如此等等。  深读课文一个点,就是读出课文的深度,读出自己的创见。  深
对于某些事,因为在乎,所以去关注;对于朋友,因为在乎,所以去关心;对于家人,因为在乎,所以总会放在心中……  时间悄悄逝去,身旁的人总是在叹息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当然,我也不例外。想起以前在小学时拿着语文书不停地朗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总是在嬉笑中无意地想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也许是因为小学时代的过于空闲,才会想着时间要快点过去,我要快快长大!可是现在,我不得不痛惜小时候过于幼
议论文展开议论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有一种方法既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又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印象,从而增强议论的说服力。这种展开的方法就是横向展开议论。它的特点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我们作文中如能灵活使用这种方法,会使论证全面、有条有理。如果是考场作文,则能迅
我对小王说:“中国禅宗三祖僧璨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用在我们这件事上,就是:读研究生没有什么难的,就怕挑三拣四。无论这个还是那个实验点子,得赶快做起来!”  有些硕士生读本科时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做科研上手慢。他们缺乏“角色认知”,不清楚读研究生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受周围浮躁的氛围影响大,往往被社团活动、实习、出国吸引而耽误了学业。并且,师生彼此的性格脾气和做事方法也
她们,犹如两颗一样的种子,只是被鸟儿偶尔衔到了不同的地方。于是,一棵长成了橘,一棵变成了枳,竟有了完全不同的结局……比较莫泊桑的《项链》和契诃夫的《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对里面两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与安娜的命运,不能不发出深重的叹息。  玛蒂尔德的故事,人所熟知,无庸赘述。安娜又有着怎样奇异的故事呢?什么叫“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吧:刚满18岁的漂亮姑娘安娜,母亲
第十四章蝙蝠行动  为了避嫌,艾迪马上打开房门,主动请卫士们进入自己的房间,里里外外搜索了一遍。然而,屋子里除了衣帽间、厨柜外,卧室和客厅整洁畅亮,看不出能够收藏什么电讯设施之类的东东,卫士们自然是一无所获。  吃过早餐,艾迪早早到了防务部。防务长安列·格里多特迎出门来,一把抓住艾迪的手,皮笑肉不笑地说:“艾迪,昨天晚上辛苦你了。”  “没啥,虚惊一场,我带着卫队在军营里里外外全搜了个遍,没有发现
议论文教学不易出彩,何况是让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驳论文;鲁迅的文章学生本来就畏惧三分,更何况还是一篇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事评论。当这几种情况同时“聚焦”到《中国人丧失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公开教学,对执教老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我县青年教师陈来胜在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中,执教的正是鲁迅的这一篇。课堂上,陈老师举重若轻,紧紧抓住文体、文本、文字,巧妙“稀释”文章的“高浓度”,让学生体会了鲁迅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