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管理创新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18年努力,云南民办高等教育通过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为云南高校教育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研究云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辅导员管理为视角,探讨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特色,进而深度解析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促进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创新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肇始于国民革命时期,1933-1949年间的高校辅导员又叫政治指导员。1933年,党在瑞金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有政治部,负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大队配备政治委员;大队下属支队配备政治协理员;支队下属中队配备政治指导员。这就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滥觞——政治指导员制度。建国以后,在继承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借鉴前苏联经验,在高校创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51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指示;1952年10月,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要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1961年9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4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1965年出台《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文件,到1966年我国高校基本建立起规范的政治辅导员队伍,标致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有初步发展。
  1978年教育部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随后1980年4月和1981年7月教育部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健全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1986年至1987年间,国家陆续下发《选派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等相关文件,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化进程日趋完善。
  1990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1993年《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关心思想政治工作。进入21世纪,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2013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
  以上文件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材料,是我国辅导员制度80余年发展历程的见证。云南的高校辅导员制度,也随着国家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走过了一段风雨兼程的岁月,新世纪迎来崭新时代,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新世纪之初,乘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春风,云南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18余年以后的今天,已发展成为云南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推动云南边疆教育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为促进云南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这一过程中,为适应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借鉴公办高校辅导员制度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云南创造性地建构辅导员管理制度,成为云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云南民辦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的特点
  目前来看,云南公办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有三种形式比较典型。一是班主任制度,即每个学籍班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更多地享受到来自班主任各方面的关怀,特别在低年级学生中受欢迎。但增加教师工作量,易造成专业教师资源浪费,又不利于大学生自理能力提高。二是专职辅导员制度,即按学生比例配备学生辅导员工作制。目前师生比过大,出现1:400甚至更多,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做细做实。三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制度。专职辅导员一般负责管理多个班级学生学籍、评奖等事宜;兼职辅导员大多为专业课教师,他们通常负责班级的一些具体工作,主要通过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开展工作,工作较细化,学生也能更多地享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爱。这能较好地把握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动态,才有可能完成我国目前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失调状况下的辅导员工作职责。目前来看,云南公办高校的辅导员制度,以第三种较为普遍。而云南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却又与此不同,而是以专职辅导员制度为主,其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普遍施行专职辅导员制度。云南的民办高校绝大部分都施行专职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云南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其工作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课余活动、宿舍管理、家校沟通等,可谓是学生在校的“全职保姆”。辅导员全程参与学生一天的在校活动,所有的工作旨在于保障学生能够正常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客观上,早期云南民办高校的辅导员由于受办学条件、待遇、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影响,辅导员的来源比较多元。就以云南第一所民办高校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创办于2001年,于当年9月开始招生,其辅导员队伍的构成就比较复杂。有公办高校退休下来的教师,有军队退伍复原的军官,有工厂退休或退职过来的工人,当然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的本专科大学生。早期的辅导员队伍构成,确实有不拘一格、唯才是用的风格,各种来源的人共同聚在一起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科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
  专职辅导员制度的施行,极大地强化了云南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能力,为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夯实了基础。此制度的施行适应了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众多民办高校竞相采用的学生管理制度。一方面,由于招生制度的客观设计,云南民办高校所能招到的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同级别公办高校的学生,学生的自律性普遍较差,学生管理的任务较之公办高校更重,因此专职辅导员制度,能够极大加强学生管理力度,降低管理风险,能够保证辅导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当中,强化约束性,确保学生将时间用在学习上,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能够成人成才。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制度的施行,可以将专业课老师从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种通过分工细化的方式,做到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对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和教学进步都有积极作用。   第二,辅导员队伍变动大。专职辅导员制度在民办学校虽是一项固定的制度,但是对民办高校的教师个人来说,却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制度,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校而言也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制度。专职辅导员流动性大。上文已述及,云南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在早期来源比较多元,老中青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尤其老年人居多。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上也考虑将民办高校作为一种选择。因此,近年来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遇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和调整机遇,一大批刚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个别博士生进到了民办高校,成为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力军,这个过程推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
  同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云南民办高校里的辅导员队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次新老交替的变革,这个变革的过程造成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一直很大。首先,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受到招生情况的影响很大,老师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成正比,招生情况直接决定教师的生活水平。招生又受诸多因素影响,作为教师个人在这一环节并不起到决定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个人的教师来说,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选择,在此形势下,教师在民办高校内部不同院校中间流通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其次,民办高校创业初期招聘了大量返聘过来的退休人员,担任辅导员工作,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大部分辅导员会因为身体原因、家庭原因等离开学校,这也增加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在新老交替当中出现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后,客观地讲,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的待遇,与公办院校教师待遇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很多新进到民办高校的年轻辅导员,只不过把到校工作当做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手段,工作期间都在积极地准备参与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研究生考试等,一旦考上以后立马就辞职走人,这同样造成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增大,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不利。调查当中发现,某民办高校曾经出现过,一年进了三百多教师,同时也辞职或辞退了三百余人,如此大的流动性当然是极个别学校的特殊年份的事情,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是一个不做声的事实。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归宿感在性别分布上没有明显相关性,在年龄分布上呈现u字形,即35歲以下及55岁以上年龄的教师有职业归宿感,而35—55这个阶段的民办高校教师没有职业归宿感。在职称和本校工作年限上呈正相关,职称和在校时间越长,职业归宿感就越强。在职务分布上,一般教师职业归宿感最低,其次是一般行政人员,然后是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职业归宿感最强的是管理干部。由此可见,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归宿感和他对学校的认可是相关度很高的。教师对职业的归宿感不但对教师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职业是一个良心活,再完善的考核制度也无法将教师的工作完全量化,所以,教师工作需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而这些的基础就是教师要有职业归宿感。所以,职业归宿感对教师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愿意主动从学校大局出发,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赖以发展的动力平台。①
  分析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变化情况发现,待遇问题是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云南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的持续改善,教师待遇也在逐年提高,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云南地方法规的规定,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保护日渐得到重视。从2008年开始,所有符合条件的民办高校,单位都得按规定给职工购买“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这极大的改善了民办教师的心里失衡感。以前总觉得在民办高校工作就是个打工的,有点居无定所、朝不保夕惊悸感,现在随着社保体系的逐渐完善,民办学校的教师的安全感也在不断提高。另外,个别发展较好的学校,还借新校区建设的机会,为职工建设安置房,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比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工商商学院等都在新校区为教师建设住房,这对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民办高校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云南民办高校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开始把资金用到改善教师待遇上来,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在逐年提高,与公办高校教师工资待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留在民办高校工作。再加上,职称待遇、评奖进修等与公办高校一视同仁,云南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日趋稳定,学校的办学效益也益加彰显,辅导员对更趋稳定。
  三、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毋庸讳言,云南民办高校在发展如火如荼、成就斐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来自制度、规则、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毫无疑问,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以说在昂首阔步的同时,仍将要走一路筚路蓝缕,不断前行。就以云南民办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未来为例,简单探讨一下云南民办高校发展的趋势。走过十七年的峥嵘岁月之后,云南辅导员制度迈入新时代的征程,要走好今后的路,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才是不二之选。
  首先,从当下生源发展的情况来看,上大学的适龄青年在逐渐减少,同档次的公办帮下高校却在不断扩招,生源争夺日趋激烈也是不争的事实,所有民办高校对招生的压力已是感同身受。民办高校的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其生存受学校生源状况影响巨大,因此下一步来说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即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变革。从今年开始,云南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取得了同等的招生权限,这是对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云南民办高等教育二次变革的开始,这对云南民办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增强教育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某得一席之地,同样那些理念落后、条件不好、固步自封的学校即将面临一次新的洗牌,在未来他们可能会被兼并,可能会因为招不到生而停办,依附这些学校的辅导员面临着再次择业的机会,这个趋势或迟或早都将来临,所有民办高校高校的辅导员都要有迎接变革的准备。云南民办高校里的辅导员面临着在新的教育改革中重新定位自己的问题,这需要每个人都为将来的变化做好准备。   其次,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变化需要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掌握更多的谋生技能,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辅导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未来前路的不确定性,如果自身能力已不适应未来学校的发展需要,就有可能被扫地出门。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习自身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近年云南人事厅的相关文件,已将辅导员纳入职称评审体系里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待遇与公办高校差距正在缩小,现实收入差距也不是两种体制内最大区别,职业安全感才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公办学校的辅导员有职业安全保障,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有的更多是职业危机感,不论是从个人进步还是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努力,唯有如此在将来教育改革的急剧变化中才能谋得自己的一份立足之地。这需要两个方面的人都努力才行,一方面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民办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帮助辅导员通过培训、培养、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竞争力的形成夯实基础,老师依附于学校获得发展,学校需要依赖老师的工作成就自己的事业,教师的能力越强学校就会发展得越好,因此學校理应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谋生压力、个人成长、职业责任感都需要民办高校辅导员想尽一切办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唯此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
  最后,就当下云南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二十所民办高校在数量上来看应该已经是云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峰了,下一步再审批新的民办高校的可能性已经不大。现有的民办高校内部即将有一次新的洗牌,重整云南民办高等教育格局已是势所必然的事情。这一次重整涉及所有学校,优胜劣汰在所难免,辅导员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会迎来一次机遇,或融入更强大的学校走上更好的岗位平台,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或就此离开教职另谋高就也有可能,这个时候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适当的准备预案,为可能出现的各类民办高等教育动荡做好准备。各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们都需要在心里上未雨绸缪,在能力上有所储备,从而保障自己在调整中能够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许邦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EB/OL]. http://www.xzbu.com/9/view-5935151.htm.
  [2]马崇坤.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EB/OL].http://blog.sin11a.com.cn/machongkun1976.
  注释:
  ①郑庆芳:《云南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归属感的调查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吴连才(1980.5——)男,汉族,历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基金项目:云省教育厅教育规划项目《云南民办高校运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ZDX126)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院校以讲授某种技能作为教学目的,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却缺乏重视,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频繁出现迟到早退、旷工懈怠、打架斗殴、蔑师违纪等等不良状况。班主任为了更好地优化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实现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中职教学;班主任管理;结合方法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
期刊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直接反应了其是否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准确,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和为教师提供反馈的重要手段。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诸如:提问问题数量过多、华而不实、表述不清、缺乏启发性和引导性等,未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水平,因此,应采取课前做好提问准备、课中讲究提问技巧和
期刊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新课程改革在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小学生在阅读能力、理解能、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分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提高  一、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缺点  我
期刊
摘要:西部乡镇中学英语教育中,由于地缘关系,相比较东部发达地区、甚至西部大城市学校,其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这也直接导致西部乡镇中学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强调区域、人群的协调平衡发展,更注重教育发展成果的共享。如何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教育发展差距,提高西部乡镇学校学生英语素养,是摆在新时代西部乡镇中学英语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西部乡镇中
期刊
摘要:孩子们的快乐是简单美好的,作为幼儿教师,就有责任去留住孩子们的童真和美好。幼儿教师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不断学习,在不失好奇、不失童真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真理,以启蒙学生的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性。我们都知道童年时期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要认真教书育人,用心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启蒙老师。最终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幼儿教育;培养孩子;
期刊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的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培养;激发;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这就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提出:“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父亲角色的重新定位已成为当务之急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父亲角色的内涵并结合当前父亲角色定位现状分析其原因、论述了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对学龄前儿童成长的影响及父亲角色定位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学前儿童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涵义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涵义  家庭教育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第一个环境,原生家庭教育对于他们的人格和认知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
期刊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英语素养的养成。如何在对话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本人认为我们要重视预测教学、关注问题质量、关注文本空白和延伸话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预测;问题;留白;话题;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
期刊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授众、受益面最广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本文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从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实训及考核创新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授众、受益面最广的公共基础课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其课
期刊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重点、难点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有助于创设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