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529632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新闻摄影圈子里正蔓延着一股歪风——弄虚作假。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歪风已经到了不可不防、不可不治的地步,否则,新闻摄影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将一落千丈,甚至不复存在!
  
  新闻摄影造假事件回放
  
  获奖的拼贴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2006年4月4日,中国摄影报刊发了《“华赛”金奖被疑为合成之作》的文章,文章指出:“这两天,数个互联网新闻论坛内,都出现了内容相似的网友留言,对刚刚揭晓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提出质疑,认为此照片有用图像软件进行结构性拼贴的嫌疑。随后,《华商报》图片编辑巩志明在个人博客中写出《快评华赛之六——网友质疑大奖照片是合成照片》,引发了业界广泛讨论。
  4月3日18时许,“华赛”组委会通过新浪网发出声明,决定取消《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的获奖资格。
  获奖作者——《深圳商报》记者林勤在有关网站上发表声明,公开道歉,称“……我拍完一个爆炸全景,又分段拍了几幢楼瞬间倒下的接片。我认为我拍的这张接片数多个瞬间,是不符合‘华赛’要求的,我认为,大家同在一个平台上竞争,我送接片参加比赛对大家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向组委会正式提出取消我的获奖资格。在此之前,对给受众造成的误导,对‘华赛’及其主办和协办方的名誉造成影响,我表示深深的歉意!”
  被人为提到腰部的西安洪水水位。2004年7月15日,美联社在不经意间选用了一张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16日,美联社通知各合作单位将此图片撤销,并对提供、刊发虚假照片的记者和图片编辑给予重罚。其实,这张假照片并非美联社炮制,而是出自西安《三秦都市报》记者王卫东之手,是他将图片进行了后期加工,然后提供给了一家图片网站,进而由这家图片网站将之传播到《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后又经由美联社传播至西方媒体,最终被芬兰一位读者在报纸上识别出来,并且向美联社报告了他的发现。美联社编辑在经过对图片的核实后证实,图片确是经过特殊加工,显示的水位要比实际情况高出许多,是人为造成的“洪水肆虐”的景象。
  获得“荷赛”三等奖的“摆拍”作品。“导演”水平最高,造假手段最佳,欺骗能力最强的“新闻”照片当属湖北晚报摄影记者邱焰的作品《非典时期的婚礼》(又名《非典时期的爱情》)。这幅照片不仅赢得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影人和社会大众的好评,而且还一路过关斩将,摘取了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若不是图片中那位“模特新郎”一纸诉状告倒邱焰,(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武汉晚报》及其摄影记者邱焰败诉,赔偿原告2万元,并公开道歉。) 世人哪里晓得那幅令国人自豪不已的“经典大作”竟是一“假货”?!
  其实,以上事件并非鲜见的个案,新闻摄影造假事件近年来在国内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
  
  造假原因剖析
  
  虚假照片何以频频出笼,造假之风何以日渐兴盛?笔者经过观察、分析,将造假原因归结为四大方面。
  摄影记者自身的问题。某些摄影记者为获取名利,制造轰动效应而故意造假,欺世盗名;而某些记者是对新闻摄影传播规律认识不清,将新闻摄影与艺术创作混为一谈,采取不恰当的“创作”手法拍摄新闻照片;还有一些记者把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为达到宣传目的而不择手段。
  新闻媒体自身的问题。一些编辑对新闻图片所持的评价标准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是片面追求照片的视觉效果和画面形式感,迫使记者为了发稿“多挣工分”而绞尽脑汁去营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抓住编辑的眼球。而有一些媒体为获取利润最大化,一味降低成本,忽视对新闻记者的业务培训,甚至不与记者签订劳动合同,致使“编外记者”薪酬不稳定,更没有“三金”保障,从而成为“新闻民工”。他们在竞争压力大、工作时间长、收入没保障的状态下,整天为生存而奔波,难以沉下心认真拍照片。为了尽快摆脱困境,造假就成了他们中一些人的首选“制胜秘方”。这种情况在那些实力薄弱的都市类报刊中尤为突出。
  制约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目前我们对记者造假行为的制约与惩罚力度不够,客观上纵容了造假行为,助长了造假之风。正如江苏省常熟日报社李德明先生所言:“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有的甚至置若罔闻,‘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试想一下,新闻曝光、舆论监督不从新闻媒体自身开始动真格,新闻打假纠错又何时能够彻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闻法》千呼万唤不出来,应该说是我国法制化建设中的一大缺憾!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上盛行的造假歪风,为虚假新闻的生长提供了沃土。在“真作假时假亦真”的氛围中,部分记者形成了浮躁肤浅、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大众也在假货泛滥、真假难辨的环境中渐渐心态麻木、见怪不怪了,很少有人去“较真”。
  
  防治造假的措施
  
  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新闻摄影造假歪风的滋生蔓延?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要在新闻摄影界大力培育良好的业务风气。一方面在业界树立正面典型,以“抓拍”为荣,以“摆拍”、“导演”为耻,把以“抓拍”闻名于世的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罗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等作为记者效仿的榜样大力宣扬;另一方面,要树立反面典型,当出现了造假事件之后,要在业界迅速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展开对造假行为全方位的口诛笔伐,千万不能在“出事儿”之后保持沉默或极力遮掩——那样的话只会欲盖弥彰,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造假盛行的大环境下,新闻媒体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敢于自揭家丑,自清“门户”,在大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效仿美国等西方国家新闻界的做法。例如,2003年4月1日,为《洛杉矶时报》效力达25年之久的资深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因为将其拍自伊拉克战争的照片进行了不恰当的电脑加工处理而被毫不留情地“炒了鱿鱼”! 美国《纽约时报》著名记者简森·布莱尔杜撰新闻的事件被揭穿后,于2003年5月1日被解雇;6月5日,《纽约时报》执行总编辑豪威尔·莱恩斯与总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也被迫双双宣布辞职! 同时,强化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教育,并尽快出台针对性强、内容详尽、措施严厉的新闻摄影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科学合理的新闻摄影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判定新闻图片的优劣。在这个环节里,除了要依据新闻摄影传播规律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图片编辑和图片总监的岗位责任管理,强化其“把关”意识,提高其“把关”能力,使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迅速判定图片的优劣,并能够及时对造假记者提出警告和采取制裁措施。
  强化新闻业务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识和监管力度。在这个环节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各地新闻出版局应该发挥巨大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在严重的造假事件发生后要及时亮出“尚方宝剑”,以儆效尤。对违规记者的处罚要力求做到“处罚一些人教育一批人”。为此,监管部门对处罚情况要实行及时通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不能内部处理一下就算了事。同时,要完善公众举报制度,做到有举报必核查,有核查必有结果,有结果必有回复。
  把记者、编辑、新闻媒体纳入到大众监督的视野范围内。笔者以为,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经具备了商品的重要特征,应当把它作为特殊的精神商品来对待,并把它纳入到精神商品质量监督体系中去。所以作为消费者,当购买到假冒伪劣新闻图片时,应当有向有关部门投诉并索取赔偿的权利。虽然这在国内外尚无先例,但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值得我们认真研讨的新课题!
  综上所述,只有经过圈内圈外多种环节的联防联治,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和瓦解虚假新闻摄影的生存基础,才能逐步将“李鬼新闻”、“注水新闻”赶出新闻界,以捍卫新闻真实性原则,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注释:
  ①柴选:《“华赛”金奖被疑为合成之作》,《中国摄影报》,2006年4月4日第一版。
  ②周姗仪:《揭开“美联社西安暴雨假照片”背后的真相》,2004年7月24日,来源:东方网。
  ③《SARS婚礼假新闻照骗来国际奖》,联合早报网讯,2004年10月21日,//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4/10/others2l 1004.html
  ④任悦:《数字合成照片断送“名记”前程》,《中国摄影报》,2003年4月22日。
  ⑤《<纽约时报>执行总编和总编因假新闻事件辞职》,http://www.sina.com.cn 2003年6月6日3:56,新浪科技。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京隆重举行,48个非洲国家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外交盛会,是迄今为止中非领导人举行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对话  北京峰会,是对中国外交能力的检验,对各家主流媒体而言,同样也是一次考试  面对这次考试,河南日报超前策划主动出击,精心组织大胆创新,在会前会中适时推出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环球特刊“河南·非
期刊
“这组报道组织得好,是把领导意图和群众的愿望相结合的好报道。谢谢省报编辑部和有关记者同志。”——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2005年5月17日的《河南日报(农村版)》报头上的批示。徐光春书记在批示里直接把箭头画到了两篇稿件的上方——评论《把实事办好》和消息《书记郑重承诺厅局积极响应十件实事件件有着落》。  2005年5月18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路国贤也批示:农村版这组报道写得好,应当表
期刊
八 月  《全国报纸出版“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综合2006年8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和2006年第9期《传媒》杂志报道,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纲要》提出2010年末千人日报平均拥有量90份,报纸普及率平均每户0.3份的目标,明确了报刊业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思路《纲要》重申:非公有资本的机构不能做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一般的部门和专业性社团不能办综合性报纸,地域性综合报
期刊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一等奖作品,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  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
期刊
张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张海即专业从事书法组织和书法创作工作张海书法四体皆能,以隶书行草为最著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早年隶作求其精美,取《乙瑛碑》之骨肉停匀,《封龙山》之宽绰古雅,《礼器碑》之变化
期刊
实话实说我是一位文字记者,平时很少接触相机,在采访过程中主要是以“笔”录为主2006年金秋时节,在全国著名老劳模申纪兰的故乡山西省平顺县采访时,在该县的井底村一户老百姓的地头,我用最普通的傻瓜数码相机拍下了当地农民摘花椒的一个场景(见右图),想不到的是一张小图片竟被《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等多家报刊争相采用为什么一张小图片能被多家媒体看中呢?它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好图片自己会说话 
期刊
一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出的网络侵权的话题    2006年,一部风行网上的短片及其引发的激烈争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部短片的名字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素材主要来自导演陈凯歌的新作《无极》,作者是胡戈这个时长为20分钟的短片套用了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整个故事,围绕《无极》中出现的那个馒头,串联起电影中的镜头与人物,加上时下流行的广告插播RAP音乐
期刊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他主持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里程碑”。  2006年10月,方汉奇教授应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为师生作了《学好新闻史》的报告。  笔者于10月18日下午对方先生进行了专访。在半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的谦虚、真诚、儒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治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让
期刊
在党报专刊的办报思路上,现在有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专刊与新闻版的地位和作用被截然分割,新闻版姓“党”,是主流媒体;专刊姓“副”,担负着可读性、服务性、有用性等职能,因为新闻特别是主流新闻信息的“自觉缺席”被边缘化,只能作为正刊的一种“补充”而存在。  之所以强调专刊新闻的“自觉缺席”,是因为即使是在有的党报专刊办报人眼里,专刊的新闻性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他们觉得,抓新闻、抢时效是新闻
期刊
2005年电视湘军在“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理念指导下,成功运作“超级女声”和《大长今》,无论是栏目还是电视剧都引领了中国电视的潮流,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竞相模仿的典范2006年年初湖南卫视再次试图通过对电视节目(特别是晚间节目)的差异化编排,避开竞争对手,通过创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海”空间  “蓝海”一词出自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所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书中指出,在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