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明素养与良好行为习惯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素养与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形成文明素养与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师生的正确认识是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素养与良好习惯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能与道德败坏等同起来。因为学生的不礼貌、打架、骂人、爱撒谎等行为劣性是在后天形成的,它也受家庭(父母)、社会的影响,不能上纲上线与品德挂钩。
  其次,学生要懂得养成文明素养与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切都是从少年儿童开始,不同的童年造就出杰出的青年与犯罪的青年,而这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我们分别通过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收集有关表达良好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名人名言,并让他们交流讨论,选择其中的一条或几条作为自己习惯养成的座右铭;同时让学生了解成功人士获得成功的秘诀有哪些,特别要关注是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起了促进作用。
  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方法:
  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首要的是把为什么会产生某种道德规范,它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遵守它等问题讲清楚,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更自觉、更有目的。在进行公德教育时,要改变过去德育讲得过满、做得太少;强制太多、自主太少的通病。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探讨、去筛选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使他们自觉、自主、自动地参与,并自我内化,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
  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初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另外,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要讲科学,不同的不良习惯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良的习惯有多种,有的不良习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如有的学生在初一时说话比较冲,不注意分寸,随着不断长大懂事,会慢慢地改正。因此,老师对这类习惯不要太刻意地去纠正。有些不良习惯由来已久,如作业潦草、做事粗心,对这些“老顽固”,教师应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坚信学生的不良习惯可以克服,但不能操之过急,这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地尋找相应的对策的。还有的不良习惯学生纠正了,又复发了,这都是正常的,教师要牢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墩而就、一劳永逸。
  发挥家庭在学生养成教育中主阵地的作用。培养的关键是养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家庭,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了孩子,父母首先应该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习惯养成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学校教育说教多,训练少;家庭教育实践性强,说教结合,好的行为经过反复训练,可以成为习惯。因此,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家庭的无意影响,纳入教育轨道,并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关键期抓起。错过了关键期在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如果中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采用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教师要在关键时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例如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初是关键期,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开学初时都是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期待的,特别是对教师充满信任感的,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对症下药。采取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方矢。教师要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增强自信心、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文明素养。
  总之,中学生的文明素养、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感化改变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
其他文献
音乐是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教学的价值,要采用多样化的教
中国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汉字的形象性、表意性和联想性折射出汉民族的智慧光辉。 Chinese characte
[摘 要]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生活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一)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课程,位列于应试高考的范畴之内,备受广大学校和师生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综合存在,在新课改实施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是
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入美术的殿堂,可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主要探讨了在美术课教学中进行必要的美育渗透,是提高学生美术思想内涵的有效途径。 Allow student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亦是如此。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课堂导入事关一堂课的教学成败,科学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
学生思考问题受惯性思维影响,易陷入“坑道视界”,思维程式化,看问题往往孤立、片面,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看问题,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摆脱“坑道视
宿命意识渗入作品是整个文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意识体现,它的存在使作品具有了永恒不衰的艺术魅力.中国现代作家曹禺的《雷雨》和当代作家余华的《活着》两部作品表现他们对于
在现代社会中,口语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不论你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口语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我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入手,在朗读课文
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刚踏入职业高中接触专业课,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专业课的学习,使其中大部分学生在专业课方面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