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却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关键词:成为你自己;本质维度;生成维度;自由维度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5-0051-04
  
   “认识你自己”不仅是哲学的目的,而且对于人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人必须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却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抽象的,认为人的本质是先验的或预成的。而伴随着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的哲学转变,人便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把人看做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一、“认识你自己”——人的本质维度
  
  恩斯特•卡西尔曾说过:“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1]“认识你自己”是任何流派和思潮都无法回避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任何哲学都必须解决人的问题——人从哪里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天与人的关系,等等。如果不解决人的问题,这种哲学就成为人被“遗忘”的哲学,也就没有人去追随,因而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中国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进行了“道德的开阔”,把人视为“道德人”。我国的思想家们发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了把人从自然和动物界提升出来,他们创立了自己的人学思想,提出了做人的基本标准和人生追求的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且身体力行,成为后世所尊敬的圣人、至人,成为万世师表、做人的榜样和楷模。对于人是什么的觉悟和回答,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都是从伦理道德的进路来区分人与动物的,把伦理道德问题看做人的最根本问题。孔夫子说:“仁者,人也。”这一命题蕴含了孔子关于人的哲学、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人的本质的一系列深刻的理解。他认为,道德理念“仁”是人的最高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为人而无仁,便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失去了人生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指出,必须“克己复礼”才能“为仁”。如何才能“克己”呢?儒家进一步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等。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通过压抑个人感性欲望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如果违背了伦理道德就不能够成人,就会沦为衣冠禽兽之列。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本质认识的道德领域开阔。
  西方对于人自身的认识进行了“理性的开阔”,把人视为“理性人”。认为知识就是美德,最高的善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善行,而是善的理念,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认识了理念世界才能获得真理,只有依靠人的理性才能把握理念世界。这种在古希腊时期开创的理性主义传统使西方人一直把人的本质看做理性,这个传统就是在黑暗的中世纪也坚持下来。在基督教看来,上帝是智慧的化身,是绝对的理性,是绝对真理的代表,人类由于偷吃了智慧之果,有了聪明智慧才成为人。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无不推崇人自身的思想权利,用人的理性代替上帝的智慧,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反对中世纪对君主和宗教神启的盲从,把一切都置于人的理性法庭面前加以审判,用人的头脑判断是非,坚持理性是判断、仲裁人的一切行为乃至所有社会事务的尺度和准绳。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力图从数学理性出发,全面论证“理性人”的合法地位,认为理性是人本然具有的一种天赋能力,是人的最高本质和人存在与发展的最后根据。理性是既成的、自己规定自己的,它具有一种自我规定、自我运演的人格属性。因此,理性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取代了上帝却拥有了上帝原有的功能。康德说:“人,就其属于感性世界而言,乃是一个有需求的存在者,并且在这个范围,他的理性对于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的使命,那就是要顾虑感性方面的利益,并且为谋求今生和来世(如果可能的话)的幸福,为自己立下一些实践理性的准则。但是人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动物,不能对理性默然处之,把理性仅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一个工具。”[2]康德不仅把人看做自身的目的和最高价值,而且把人看做是世界的“立法者”和终极理想目标。
  故而,无论是西方的“理性人”,还是东方的“道德人”,均是从人的假定的、理想的本性出发,把“人”当做不加分析的预设前提,是被生物学话语、伦理学话语建构出来的抽象物。这种把人看做“理性人”、“道德人”的认知方式是一种“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本质主义思维模式。“本质主义是一种先在地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这种本质去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属于一种依据先在的预设本质去理解和把握事物规定的特种认识方法。”[3]按照这种认识方法,事物都是由某种先在的本质所规定的,要理解和把握某个事物,就必须深入到“事物后面”去,这样才能发现决定这个事物存在的终极实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实质就在于从某种超对象的绝对实在中去理解对象的本性和规定,它的宗旨就是要找出那个对于把握对象具有决定意义的‘本体’。”[3]这种“本质先于存在”的知识论立场固然对于自在的物质实体是有效的,但对于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生命個体来说,却是无效的。而在“理性主义者的笔下,人是理性的人、抽象的人、技术化的人、孤独的人、非历史的人,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个人,一个个具有感情和冲动的活生生的人完全消失了,人完全如同自然物一样的消极被动的存在物,除了被动地接受‘绝对精神’的支配外,不可能有任何积极的、主动的选择——人完全‘物化’了,人被‘遗忘’了。”[4]
  
  二、“成为你自己”——人的生成维度
  
  古代的人学思想和近代的人学思想所寻求到的人的本质是先验的、抽象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企图以人的先在本质演绎一切,因而它忽视人此时此地具体的生活境遇,这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受到了现代哲学家的责难和批判。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对人的哲学反思中,马克思批判传统的本质主义思维模式,超越实体的思维方式,创立了自己的实践模式的人学生成学。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不是逻辑的论证,而是通过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展开的。他认为,人与人的现实生活是直接同一的,而人的现实生活是由人的实践创生的,实践是人得以存在的终极根据;人并无什么终极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5]25。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永不变化的,恰恰相反,它也有一个过程,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人的生成过程也就是人之需要不断丰富、力量不断增强的过程,是人由片面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所指向的只能是全面的人或具自由个性的人,这是人的生成过程的终点。但这只是一个逻辑终点,是从人的现实生成过程中所得出的逻辑结论,它不是历史的终点,人之生成的历史没有终点。”[3]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0“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6]131马克思针对欧洲思想史的理性传统指出,人不是可以用理性分析、逻辑论证就可以寻求到本质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也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某种理论概念,如爱、善、仁等;撇开历史发展的进程,抛弃人的现实存在,把人假定为一种没有任何现实联系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体,这种思想家制造的“单个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要探讨人的本质,只能到人本身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中去寻找,因此,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研究人及其本质的现实道路和正确的历史唯物的方法。这条现实的道路,就是客观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离开这一现实基础,要认识人及其本质是不可能的。”[7]“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以及分工、所有制、政治国家等,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马克思说:“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5]43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者不是像欧洲的大多数思想家那样从理性出发解释人,也不是像中国古代思想家那样从伦理道德出发规范人,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出发阐述人及一切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学从社会、历史和实践的方向上研究人的生成问题,也就是说,把人放在社会和历史之中,置于实践活动基础上考察人的生成问题。这种人学认为,“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的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6]17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人类正是在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生成为人的。对个人的生成问题,对社会群体的生成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始终从社会、历史和实践宏观角度给以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而伴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个人只有在社会发展到特定的世界历史阶段才会产生出来,个人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
  “存在主义哲学是存在生成论人学,这种人学从个体生存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活动的本能冲动等微观方向上探讨人的生成问题,也就是说抛开个人生存的宏观背景,仅仅剖析现代人生存的内心世界或灵魂问题。”[9]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当人们打倒了上帝,又对自己的理性提出怀疑之后,人就成为一种“无根的存在”,“这种存在无依无靠、自由自在,但这种自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即人从根本上成为一种没有被决定的偶然存在物,人是被抛到世上的,人不得不自由,人的存在就是自由。因此,人没有预成的本质,人先存在,然后创造出自己的本质,也就是说人要成为什么只能依靠自己的选择,依靠自我创造。”[8]萨特提出人的本质在于没有本质,“人性是没有,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9]。而罗蒂则认为,没有本质也不是人的本质,我们根本就不能说人存在本质。柏格森指出:“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10]现代人学思想认为,人既不是神,也不是理性的经济动物,而是对人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对人抱有更深切的价值祈盼,人在创造着人化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本身,创造着自己的本质。因此,现代人学思想把人看做是一种自由的开放性的存在之物。
  
  三、“成为理想的你自己”——人的自由维度
  
  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活动,人生成为现实的自我,但是,人除了要成为“现实我”,还有成为“理想我”的要求。“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还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9]8人是一种开放性存在、一种未完成的存在,不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设计之物,而是扎根于社会现实的基点上,对现实的超越性存在,正是人在自由的理想我的追求过程中,才实现了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11]56“我被判决永远在我们的本质之外,永远在我们的行为的理由与动机之外存在,我被判决了自由的徒刑。这就意味着,除了自由本身之外,不可能找到自身的限制或者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自由地去不自由。”[11]56“要想给每个人的本性任何公平的发展机会,最主要的事是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12]正是人的理想性存在,正是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才使人不断超越现实、超越局限,实现了人的现实性存在与人的理想性存在的统一,人逐渐走向向往之境。
  马克思用实践创造代替本质主义对人的理性设计,认为自由即人的本性,也是人成就自己的前提,但能否真正在实践中自由地实现自由的本性,却是一个人选择和行动的过程。“自由作为一种人类存在的应然性不断地给人类的选择和行动以方向和动力,从而提升了人的生存状态。”[9]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认为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影响着现存感性世界及其发展方向,人最不同于动物的是人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并不断地去超越这种有限性。“人的生活就是人存在的两个领域之间的斗争和相互作用,是给定的实际领域和高级的理想领域之间的一种经常被打破又不断恢复的平衡,人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生成自身,去开启存在的空间与意义,这就是自由的内涵。”[9]实践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载体,实践造就了人超越生命的本性,它使人的自由不仅是一种潜在性,而且能够成为一种现实性。马克思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3]。按照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观点,人们应当把对异己力量的批判和否定与社会物质实践联系在一起,从人类社会实践本身去开辟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5]507人类“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6]368。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主体视角考察人的发展,提出人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个人完全从属于共同体,没有独立性。“我们越是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18]21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物”是指商品货币关系,“独立性”指的是由于仍然无法摆脱商品货币的束缚,其实质仍是没有独立性和个性的。第三阶段是“自由个性”阶段。马克思把这一形态界定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也就是人实现了“对人依赖”和“对物依赖”的自由。当马克思指出“必须推翻使人成为受屈辱、受奴役、被遗弃和被藐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的时候,他所说的解放正是群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在未来理想社会的人应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的各种能力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是单个‘个人发展’所能完成和替代的。人类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追求,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过程,这—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分阶段逐渐实现的。”[15]
  正是人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創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马克思把对异己力量的批判和否定与社会物质实践联系在一起,从人类社会实践本身去开辟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提出在个人自由层次上实现自由个性,在群体自由层次上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人类自由层次上建立自由王国。
  伴随着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的哲学转向,人不仅更深入地认识了你自己,而且也开启了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人并不是一种理性的预成之物,而是扎根于实践的自由生成之物。正是在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中,人生成为现实的我,同时,人又有一种不断超越现实、超越局限的需要,一种追求“成为理想的你自己”的价值诉求,在自由维度上,人才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生成与自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寇东亮.人文精神从本质主义到生成主义[J].探索,2000(3).
  [4]张云龙.从认知到实践——哲学史视域中马克思“完全彻底的”人本主义[J].云南社会科学,200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陈力军,张学军.认识你自己:人是什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8]武天林.人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形态[J].社会科学评论,2007(1).
  [9]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10]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0.
  [11]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2]穆勒.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8.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
  [15]徐春.人的发展逻辑: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J].晋阳学刊,2007(2).
  责任编辑:戴群英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苗成斌(1959- ),男,江苏沛县人,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党群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  摘 要:实行干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是新一轮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势所迫、改革所需、干部所盼。为此,要突出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理念、模式、管理、制度、考核、督查等方面的创新,以探索出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之路。  关键词:组织调训;自主选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 要: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吴中经验”,是指由专业的合适  成年人(“爱心妈妈”)介入少年刑事审判程序,开展审前社会调查,在庭审中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全程保护”和感化教育,以社会调查员身份接受质询,并在判决后适当延伸介入未成年犯罪人的帮扶矫正环节等一系列做法构成的样式。“吴中经验”能够有效实现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抚慰安定、疏导监督、关怀指引、感化教育及增进社会安宁等功能。  关键词:合适成年人参与制
期刊
作者简介:邱金义(1964-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安市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杨德师(1952-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安市信访局调研员;孔令林(1974-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安市信访局副主任科员。  摘 要:信访制度发挥了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改善与人民群众关系、消除民怨、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功能;信访机构的职责是《宪法》赋予的,应该由秘书型向职能型转变,取消和弱化是方
期刊
摘 要:以南通市为例,建立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的赋权法对指标赋权,并采用线性加权模型进行加权综合评分,对各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要优化产业资本投入结构,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产业服务水平。  关键词:区域产业竞争力;熵值法;南通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5-0062
期刊
作者简介:王颖超(1988- ),女,江苏张家港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摘 要: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不能仅仅从单个管理方法去学习和理解,而应该放入整个的西方管理史中加以透析。通过对人性和管理理论的具体剖析,可以发现,西方管理制度高效的原因在于准确剖析了多元化的人性,采用多元化、权变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寻找到
期刊
作者简介:岳立涛(1988- ),男,山东临沂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社会学。  摘 要: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背景下,随着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农民的社交关系网络、信任关系和行为规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社会资本正由内生型逐步嬗变为建构型。这一嬗变过程,培养和激发了农民的自主性、权利意识和公共利益关怀,有助于其公民身份的塑构。  关键词:社会资本;公
期刊
摘 要:聚众斗殴作为一种常见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收案宽、缓刑适用率高、处理社会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这既与执法尺度有关,也与法律规定及司法政策有关。从实质公正的视角出发,应对聚众斗殴构成犯罪的情形进行一定的限缩,以体现罪刑相一致原则。  关键词:聚众斗殴;统计;问题;完善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5-0072-05    为了深入查找聚众斗
期刊
作者简介:苗成斌(1959- ),男,江苏沛县人,中共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党群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  摘 要:赴瑞士考察,深切感悟瑞士举国创新,崇尚创新、全民创新,增强创新发展的新优势;企业创新,高端研发、重塑品牌,引擎经济科学发展;科教创新,突出创造、科教强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人才创新,挖掘潜质、高端开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环境创新,法治完备、生态优良,
期刊
作者简介:张小宁(1979- ),男,山东沂水人,法学博士,日本立命馆大学衣笠综合研究机构博士后(在研),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刑法;解永照(1977- ),男,山东即墨人,山东警察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摘 要:内幕人员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要主体。内幕人员是指由于与证券公司存在任职、业务关系或对其履行职权而可以合法地获知内幕信息的人员,美国法中将这种合法地获知内幕信息的
期刊
摘 要:吸毒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禁绝毒品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吸毒人群中,青少年成为一个庞大的构成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通过对南京市117名未成年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审视和剖析未成年人吸毒的原因与对策。  关键词:吸毒问题;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  中图分类号:D9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