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孩子们在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时非常喜欢画画,他们常在地上、墙上、纸上信手涂鸦,然后请大人或老师来欣赏,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然而渐渐长大后,却不喜欢美术课,不愿意画画,美术课变成教师和所谓的“学优生”活跃表现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只是观众,他们在这里感受不到美术带来的乐趣,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表现在日常课堂中,学生有的昏昏欲睡,将美术课当作了游乐时间;有的显露不耐烦情绪,交头接耳,开小差、发呆;还有一些学生油腔滑调,怪声怪气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任意插嘴……,使美术课堂中难以体会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氛围,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色知觉、形知觉敏感性不强,缺少对美术的较深层情感体验,美术学习心理品质不佳。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农村学生的美术素质问题影响着学生的美术学习实效,实则不然,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所致:
一、认识偏差
由于多年历史与国情的原因,艺术课程总处在边缘化的地带,“小三门”思想根深蒂固,有时甚至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课程,大家重视的只是所谓的“主科”。因此,美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设备条件,排课调课,师资培训,评价考核等方面相对于其他课均要滞后,包括美术的姊妹——音乐课。由此造成学生主观上对艺术课程也就不十分重视,认为美术课只是一节轻松放纵的游乐课,认为对未来没什么用,似乎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变相“用功”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做语数作业,以获得文化课的好成绩。由于这些不正确认识的沿袭,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积极,在美术课上无所事事,反应淡漠,很难兴致高涨地去积极思考,充分想象,主动参与对美术的体验。
二、教不得法
这是关键原因,包括缺少人文关怀,偏重狭义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自身素质修养的欠缺等。枯燥的知识教学令学生厌烦,单调的分析程式令学生乏味。陌生的作品学生本就漠然,如不能引导学生凭借美术通道来欣赏作品,更令人望而生畏。因此,美术教师自身缺乏美术审美情感性,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劳。
基于上述认识与反思,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美术的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从而有效提高美术的课堂实效。
具体策略: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积极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具体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改进教师行为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优化心理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学生只有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敢说,才会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揣摩学生的心理,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时时有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和调整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地进入自由探索的美术空间。
(二)倡导多元共融、扣开兴趣之窗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对环境、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新奇的事物,难忘的经历,有趣的游戏等美术教学资源的开放整合,打开学生兴趣之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改变传统、封闭、单一的教学方法,用多元开放整合法,扣开学生学习美术之窗,谋求更富实效的课堂教学。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积极学习
美术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发展学生的综合时间能力与探索发现能力”。美术课堂学习应让学生从“做中学”、“乐中学”,让美术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我们抓住课堂上一切有利时机,进行一些游戏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积极地理解学习内容。此外,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课余应积极配合学校搞好班级绘画比赛、艺术节等课外艺术活动,对活动主题进行方向与质量的引导。以健康、高雅的气氛,引导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愿望。
(四)改进教师行为,激发美术热情
优秀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艺术与教师本身的修养程度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崇尚个性化教学。用自己对美术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传达给学生美术的美,真正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通过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教学策略改变了以往沉默的美术课堂气氛,迎来了丰富活跃的美术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美术素养。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良好而富于实效的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俯下身来,把心贴近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把情融入学生,激活学生封闭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新颖的课堂教学中乐学、好学、会学,在灿烂的课堂天空中添色加彩,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一道美丽有效的风景线。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农村学生的美术素质问题影响着学生的美术学习实效,实则不然,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所致:
一、认识偏差
由于多年历史与国情的原因,艺术课程总处在边缘化的地带,“小三门”思想根深蒂固,有时甚至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课程,大家重视的只是所谓的“主科”。因此,美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设备条件,排课调课,师资培训,评价考核等方面相对于其他课均要滞后,包括美术的姊妹——音乐课。由此造成学生主观上对艺术课程也就不十分重视,认为美术课只是一节轻松放纵的游乐课,认为对未来没什么用,似乎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变相“用功”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做语数作业,以获得文化课的好成绩。由于这些不正确认识的沿袭,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积极,在美术课上无所事事,反应淡漠,很难兴致高涨地去积极思考,充分想象,主动参与对美术的体验。
二、教不得法
这是关键原因,包括缺少人文关怀,偏重狭义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自身素质修养的欠缺等。枯燥的知识教学令学生厌烦,单调的分析程式令学生乏味。陌生的作品学生本就漠然,如不能引导学生凭借美术通道来欣赏作品,更令人望而生畏。因此,美术教师自身缺乏美术审美情感性,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劳。
基于上述认识与反思,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美术的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从而有效提高美术的课堂实效。
具体策略: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积极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具体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改进教师行为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优化心理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学生只有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敢说,才会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揣摩学生的心理,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时时有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和调整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地进入自由探索的美术空间。
(二)倡导多元共融、扣开兴趣之窗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对环境、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新奇的事物,难忘的经历,有趣的游戏等美术教学资源的开放整合,打开学生兴趣之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改变传统、封闭、单一的教学方法,用多元开放整合法,扣开学生学习美术之窗,谋求更富实效的课堂教学。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积极学习
美术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发展学生的综合时间能力与探索发现能力”。美术课堂学习应让学生从“做中学”、“乐中学”,让美术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我们抓住课堂上一切有利时机,进行一些游戏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积极地理解学习内容。此外,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课余应积极配合学校搞好班级绘画比赛、艺术节等课外艺术活动,对活动主题进行方向与质量的引导。以健康、高雅的气氛,引导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愿望。
(四)改进教师行为,激发美术热情
优秀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艺术与教师本身的修养程度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崇尚个性化教学。用自己对美术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传达给学生美术的美,真正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通过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教学策略改变了以往沉默的美术课堂气氛,迎来了丰富活跃的美术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美术素养。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良好而富于实效的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俯下身来,把心贴近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把情融入学生,激活学生封闭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新颖的课堂教学中乐学、好学、会学,在灿烂的课堂天空中添色加彩,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一道美丽有效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