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概念的进阶教学建议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物理观念形成,需要众多物理概念的支撑.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往往忽略小概念的教学,导致物理概念理解不到位,物理观念形成有偏差,解决问题无力感.以微小形变教学为例,说明小概念进阶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概念;微小形变;进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37-03
  作者简介:杨学切(1972-),男,浙江平阳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毋庸置疑,物理概念,是物理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当下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大概念教学”,引导物理概念教学需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但是也需要重视“小概念”教学.
  什么是小概念呢?若把物理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弹力、位移、加速度……看成一颗颗树木,则构成树木的枝叶等就是物理的“小概念”,如“相对运动”是滑动摩擦力的小概念,“竖直向下”是重力的小概念,“微小形变”是弹力的小概念等,不再赘述.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概念不清楚,物理概念构建就不完整,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物理观念,也就奢谈从物理视角解决真实问题了.
  1 一道试题带来的启示
  例题1 (多选)如图1,质量为M、半径为R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通过最高点处的钉子用水平轻质细线拉住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光滑球B,重力加速度为g.则
  A.地面对A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B对A的压力大小为R+rRmg
  C.细线对小球B的拉力大小为
  T =(R+r)2-R2Rmg
  D.若剪断绳子(A不动),则此瞬间球B的加速度大小为(R+r)2-R2Rg
  错解:如
  图2,對球B受力分析,正交分解:Ncosθ=mg,Nsinθ =T,其中cosθ =RR+r.
  解得:N=R+rRmg,
  T =(R+r)2-R2Rmg,
  则选项C正确.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对A的压力大小为
  R+rRmg,则选项B正确.
  若剪断绳子(A不动),则此瞬间球B的加速度大小为a =Tm=(R+r)2-R2Rg,则选项D正确.
  教学剖析:若剪断绳子(A不动),球B受到的支持力N已经发生了突变,合外力大小不再等于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则此瞬间球B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θ;故本题只有选项BC正确.本题为高三下学期学校的月考试题,学生错选D的比例高达50%之多,其错误归因是“微小形变”的小概念未能很好地掌握,而许多老师对“微小形变”的教学也没有足够重视,导致解决许多相关问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2 弹性形变的进阶教学建议
  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将一节物理课、一个物理规律、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纳入学生的整个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序列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习进阶理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设置进阶的起点,根据学生发展和课程学习的需要设置进阶的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设计进阶的策略和途径.
  2.1 进阶(一)新课教学: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形变的概念,学生在初中就有所感受.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明确了物体发生的伸长、缩短、弯曲等形状的变化称为形变.通过举例,将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是产生弹力的前提条件.
  无论什么版本的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都编排了“实验与探究”——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观察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利用微小量放大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看不到、摸不着的微小弹性形变的真实存在.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用播放视频,替代学生动手实验与亲身体验,导致学生对微小形变的第一感知就不充分.
  新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感受弹性形变,既有肉眼看得到的弹簧类形变,也有肉眼看不到的,但普遍存在的弹性形变,并初步理解由于形变很“微小”而可以瞬间“突变”.
  2.2 进阶(二)单元巩固:从微小形变的视角解析轻杆的受力问题
  在物体平衡的单元复习教学中,轻杆模型是典型的受力模型,也是教学难点.究其原因,很多教师仅让学生记住“活杆”和“死杆”的不同受力特征,没有从本质上解析清楚,学生仅仅记得而已,时间一久,又不会了,更别谈灵活运用了.
  例题2 如图3所示,轻绳OB与轻杆AB的质量均可忽略,杆的A端用铰链固定,光滑轻小滑轮在A点正上方O端,杆B端吊一重物G,现将绳的一端拴在杆的B端,用拉力F将B端缓慢上拉,在AB杆达到竖直前,关于绳子的拉力F和杆受的弹力N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F变大 B.F变小 C.N变大 D.N变小
  解析:选B.设物体的重力为G.以B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作受力图,如图4所示.作出力N与F的合力F2,根据平衡条件得知,F2=F1=G.由两三角形相似得NF2=ABAO,解得N=ABAOG,式中AB、AO、G不变,则N保持不变,C、D错误;由两三角形相似得NAB=FOB,OB减小,则F一直减小,A错误,B正确.
  教学剖析: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上.实际上这不是学生的难点,学生的难点有两处:一是力N为什么一定要沿着杆?二是为什么OB段绳子的张力大小等于F,而BD段绳子的张力大小不等于OB段绳子的张力大小?
  通常教师归纳为:一是用铰链固定的轻杆(称活杆)其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着杆,直接固定的轻杆(如本题A端,若固定连接,杆不可转动,称死杆)其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二是绳子绕过滑轮或光滑的挂钩等,两边的绳子张力大小一定相等;中间打死结的,两边绳子张力不一定相等.   显然,这样的结论没有错,但是没有从物理原理本身去解释问题的本质所在,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反复复出现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微小形变”入手.
  由于轻杆的微小形变产生弹力,“活杆”的微小形变只能沿杆拉伸或压缩形变,若存在弯曲形变,轻杆将会转动;“死杆”由于一端固定,不存在转动的可能,其微小形变可以是拉伸、压缩或弯曲形变.因此,才有“活杆”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着杆,“死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
  绳子绕过滑轮或光滑的挂钩等,两边的绳子实则是同一段绳子,其微小形变的形变量是相同,张力大小一定相等;中间打死结的,两边绳子实则是分为两段的绳子,其微小形变的形变量不一定相等,张力也不一定相等.教学中用橡皮条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两边橡皮筋的形变.
  单元巩固教学目标:熟练运用由于微小形变而产生的弹力,解释、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
  2.3 进阶(三)跨单元应用:分析动力学的瞬时性问题
  在学习完牛顿运动定律之后,动力学的瞬时性问题是常见的问题.
  例题3 (多选)如图5所示,A、B两物块质量分别为2m、m,图甲中用一轻弹簧相连,图乙中用一轻杆相连.将A用长度适当的轻绳悬挂于天花板上,系统处于静止状态,B物块恰好与水平桌面接触而没有挤压.现将悬绳剪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悬绳剪断瞬间,图甲中,B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0
  B.悬绳剪断瞬间,图乙中,B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0
  C.悬绳剪断瞬间,图乙中,A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g
  D.悬绳剪断瞬间,图甲中,A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3g/2
  解析:选A、B、D.剪断悬绳前,对物块B受力分析,因为B物块恰好与水平桌面接触而没有挤压,所以物块B只受到重力和弹簧(或轻杆)的弹力,可知弹力F=mg.
  悬绳剪断瞬间,图甲中弹簧受力不变,物块B仍处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0,故A正确;图乙中杆的弹力发生了突变,F′=2mg,进而水平桌面支持力也发生了突变,变成3mg,物块B也处于平衡状态,故B正确.
  悬绳剪断瞬间,只对物块A分析,图甲中物块A的合力为F合=2mg+F=3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3g/2,D正确;图乙中F合=0,故C错误.
  教学剖析:以上是辅导书和教师教学中的解析,都做了正确的“结论性”的解释,事实上,其效果仅仅是“知识的脚手架”没能真正搭建“思考的脚手架”,学生遇到问题,无法灵活运用.
  “思考的脚手架”应该是微小形变的内涵.刚性绳(或刚性接触面) 的微小形变可以瞬间变化、消失或恢复,从而使得其弹力可以瞬间发生变化、消失或恢复,如细绳和轻杆的弹力.弹性绳发生明显形变才能产生弹力,形变的变化需较长时间,瞬时问题中,形变保持不变,弹力保持不变,如弹簧或橡皮绳都是如此.
  跨单元应用教学目标:理解微小形變的瞬间突变性,在此情形下弹力是可以突变的,深化微小形变的小概念内涵.
  2.4 进阶(四)综合复习:融微小形变原理于复杂问题之中
  在总复习阶段,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融合一起解决问题,微小形变也是如此,如例题1,还有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的19题,2017年江苏高考卷第9题,等等.
  综合复习教学目标:融微小形变原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深化形成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观,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3 结束语
  物理观念的形成是基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提炼和升华,评价物理观念形成质量水平,其依据是运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同时还需要专门研究“树”的小概念,它是物理核心概念、基本概念的根基,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务必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切忌把“结论当解释”忽视小概念的教学.另外,小概念教学也是需要螺旋式的进阶教学.
  参考文献:
  [1]何春生,郭玉英.基于学习进阶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功”为例[J].物理教师,2016,37(10):23-26+31.
  (收稿日期:2021-06-29)
其他文献
杠杆的教学中,教师必定会提到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笔者在一次该内容的公开课上,看到授课教师不但提到了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而且还编写了一道题目让学生计算、体会:地球的质量大约是6×1024 kg,阿基米德的质量大约是60 kg,如果阿基米德要撬起地球,这根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是多少?教师和学生一起先用G=mg分别计算出地球和阿基米德的重力,然后用杠杆平衡条件
期刊
物质密度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初中物理典型的概念课.许多老师喜爱用这节内容来展示优质概念课教学,由于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导致教学效果也存在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物理概念认识的深刻性,以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为什么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概念课的教学思路又是怎样的?下面通过“密度”概念课不同教学思路的比较,谈谈本人对概念课教学的认识.  1 “物质
期刊
在复习环节中,如何做到既能提高复习效率,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在复习环节知识的精心梳理上下功夫.以滑轮组与功、功率知识为例来说明精心梳理的重要性.  从知识点上来讲,滑轮组是很重要的的一种简单机械.许多问题都是将功、功率、机械效率知识与滑轮组结合展开.洞察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暴露的问题:  1.由于涉及物理量太多,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容易“张冠李戴”.  2.不知从何处入手分析问题
期刊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意思就是说:“我所听的,我可能会忘记;我所看的,我可能会记住;但我所做过的事,我一定会理解”.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我们的生活是由各种“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吃饭、睡觉、劳动、做游戏、看书、听音乐、旅游等等.教学生活化就像孔子和杜威观点一样,教学过程也应该是由“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和教学相关但又不脱离生活.在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教育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科学探究式学习已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说法鲜明地指出了“提出问题”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科学探究的关键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科学探究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在于创设问题情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
期刊
所谓“小活动”,其实质就是穿插在課堂教学中的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形式,也可以是生生互动形式。一堂优质的课离不开好的探究活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可培养学生的探讨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好的“活动”可使一堂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所谓“小活动演活一堂课”。怎样在一堂课中开展有效的“小活动”呢?笔者结合《杠杆》一节的教学片断,就如何展开有效的“活动”,如何演活一堂课
期刊
“审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强调的一个话题,遇到学生做错了题,我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学生没有注意审题,却忽视了如何教学生进行审题.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审题应该注意“读题”、“寫题”、“画题”.
期刊
人教版《物理 九年級》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能源革命》一节出现了古人钻木取火的插图和以下文字介绍:“钻木取火是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这是人类第一次能源革命”.教材给予“钻木取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但大部分一线物理教师对该演示不重视.其实,这个“谁都懂”的小实验有着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稍加深入地探究一下,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 引发他们对自然
期刊
中学物理课程是一门与生活密动相关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基于这样的目标,初中物理教学首先是培养兴趣,从学生身边美妙、和谐的自然生活现象入手,而不是让学生远离自己的生活世界,回避现实生活走进象牙塔。应当促进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展望未来生活,创造美好生活,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质量。物理教育联系生活能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使之感受到物理科学的巨大力量,产生追求物理科
期刊
摘 要:大概念统摄下的高三物理复习课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发生,能够清晰地建构知识、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既有森林又有树木”的整体感.本文以专题“动生电动势能量转化关系”为例,建构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三物理复习策略.  关键词:大概念;高三复习;动生电动势;能量守恒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30-04  作者简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