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花布灯蛾人工和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为本市此虫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实践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花布灯蛾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45-01
花布灯蛾 Camptoioma interiorata (Walker) 在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在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在吉林省主要危害柞树,以幼虫取食树木叶片,暴发成灾时,能将树木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特别是害虫在早春上树之后,取食树木芽苞,使树木不能开花抽叶,远看树木呈大片枯死状。
桦甸市总有林地面积148788公顷,其中2成以上柞树林面积合计77013公顷,占总有林地面积的51.8%。花布灯蛾在桦甸市主要分布于金沙林场、大勃吉林场、清水林场、地局子林场、朝阳林场、九星林场、苏密沟林场。经近几年有效地防治,花布灯蛾已达到有虫不成灾的防治目标。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mm,体橘黄色。头金黄色,触角栉齿形、黑色、基节为黄色,下唇须、胸及足为黄色,足具黑带,腹部金黄色,雌蛾腹部末端三节均为红色,着毛簇厚而密。前翅黄色、有光泽;前翅前缘从翅基至顶角有6条黑纹斜向臀角,后缘及臀角上方有1个红色斑纹,红色斑纹向翅基呈放射状,外缘下部有3个黑点;后翅为金黄色。卵长0.25—0.3mm,黄白色,椭圆形,单层排列成块,表面覆盖粉红色绒毛。老熟幼虫体长30—35mm,头黑色,腹部淡黄色,有茶褐色纵条纹,各节着有白色长毛数根。蛹长10—20mm,浅红棕色,椭圆形,腹末具一圈齿状突起。
二、生物学特性
花布灯蛾害虫在我省1年发生1代,以2龄幼虫在树基部地面枯落层中作虫苞越冬,每个虫苞里幼虫数量为数百至数万头不等。5月上旬幼虫出蛰上树,群集取食芽苞和叶片,暴发时导致柞树当年不能抽叶或将树叶吃光,呈现“夏树冬景”现象。6月上旬至中旬幼虫老熟下树,在地面枯落层或石块下作茧化蛹,7月上旬成虫羽化交尾,在柞树树叶背面产卵,卵块上覆盖雌蛾脱下的粉红色绒毛,卵期8—20天,7月中旬至下旬卵孵化,初孵幼虫在叶片背面群居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致使叶片呈“白膜状”。10月下旬,幼虫下树在枯落层中作虫苞群集越冬。
三、防治方法
花布燈蛾发生的林分大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并且虫口密度极高。对花布灯蛾虫害的防控不可能只靠一种措施就能全面解决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达到彻底解除灾害、实现有虫不成灾的防控目标。
1.人工防治
3月下旬至越冬幼虫上树取食前,10月下旬幼虫全部下树后,可采取人工捡除地面越冬虫苞的方法进行防治,将收集的虫苞集中销毁处理。
2.物理防治
6月下旬至7月中旬,利用花布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林间空旷地段设置紫外莹光灯诱杀成虫。设置方法:每5公顷发生林分设置1盏灯具,灯底部距地面1.5—1.7米,在5公顷范围内均匀设置3个诱虫点,每天轮换诱捕。及时收集和处理诱到的成虫。
3. 生物防治
6月中旬,在花布灯蛾蛹期释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放蜂应选择气温25℃以上、晴朗、风力小于3级的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进行,将其悬挂在树干2米处,平均每亩5—6个蜂茧。
4.化学防治
4.1 树干喷药: 3月下旬至越冬幼虫上树取食前,利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在柞树树干上喷施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触杀剂,以此触杀上树的越冬幼虫。
4.2 树干绑毒绳:花布灯蛾上树前10天左右(气温达到9℃前),将毒绳绑在距树干基部1米左右。此方法能有效杀死上树及下树期幼虫,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
4.3 树干绑胶带纸:方法同树干绑毒绳,只是在树干距地面1米高处缠绕胶带纸。
4.4 林内释放烟剂: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待花布灯蛾幼虫完全孵化,且开始分散取食时,可采用1.2%苦参碱·烟碱烟剂防治,用药量为12kg/公顷,也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5.政策措施
5.1 加强检疫工作,严禁调运虫害木,发现虫害木要及时进行药剂或剥皮处理,以防止扩散。
5.2 认真开展此虫的普查和监测工作,成立普查领导小组,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普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5.3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政府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其危害的认识,提高参与此虫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4 实行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纳入考核,加大防治资金投入,控制此虫的发生和蔓延。
作者简介:谢坤(1980-),女,吉林桦甸人,主要从事森林保护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花布灯蛾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45-01
花布灯蛾 Camptoioma interiorata (Walker) 在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在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在吉林省主要危害柞树,以幼虫取食树木叶片,暴发成灾时,能将树木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特别是害虫在早春上树之后,取食树木芽苞,使树木不能开花抽叶,远看树木呈大片枯死状。
桦甸市总有林地面积148788公顷,其中2成以上柞树林面积合计77013公顷,占总有林地面积的51.8%。花布灯蛾在桦甸市主要分布于金沙林场、大勃吉林场、清水林场、地局子林场、朝阳林场、九星林场、苏密沟林场。经近几年有效地防治,花布灯蛾已达到有虫不成灾的防治目标。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mm,体橘黄色。头金黄色,触角栉齿形、黑色、基节为黄色,下唇须、胸及足为黄色,足具黑带,腹部金黄色,雌蛾腹部末端三节均为红色,着毛簇厚而密。前翅黄色、有光泽;前翅前缘从翅基至顶角有6条黑纹斜向臀角,后缘及臀角上方有1个红色斑纹,红色斑纹向翅基呈放射状,外缘下部有3个黑点;后翅为金黄色。卵长0.25—0.3mm,黄白色,椭圆形,单层排列成块,表面覆盖粉红色绒毛。老熟幼虫体长30—35mm,头黑色,腹部淡黄色,有茶褐色纵条纹,各节着有白色长毛数根。蛹长10—20mm,浅红棕色,椭圆形,腹末具一圈齿状突起。
二、生物学特性
花布灯蛾害虫在我省1年发生1代,以2龄幼虫在树基部地面枯落层中作虫苞越冬,每个虫苞里幼虫数量为数百至数万头不等。5月上旬幼虫出蛰上树,群集取食芽苞和叶片,暴发时导致柞树当年不能抽叶或将树叶吃光,呈现“夏树冬景”现象。6月上旬至中旬幼虫老熟下树,在地面枯落层或石块下作茧化蛹,7月上旬成虫羽化交尾,在柞树树叶背面产卵,卵块上覆盖雌蛾脱下的粉红色绒毛,卵期8—20天,7月中旬至下旬卵孵化,初孵幼虫在叶片背面群居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致使叶片呈“白膜状”。10月下旬,幼虫下树在枯落层中作虫苞群集越冬。
三、防治方法
花布燈蛾发生的林分大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并且虫口密度极高。对花布灯蛾虫害的防控不可能只靠一种措施就能全面解决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达到彻底解除灾害、实现有虫不成灾的防控目标。
1.人工防治
3月下旬至越冬幼虫上树取食前,10月下旬幼虫全部下树后,可采取人工捡除地面越冬虫苞的方法进行防治,将收集的虫苞集中销毁处理。
2.物理防治
6月下旬至7月中旬,利用花布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林间空旷地段设置紫外莹光灯诱杀成虫。设置方法:每5公顷发生林分设置1盏灯具,灯底部距地面1.5—1.7米,在5公顷范围内均匀设置3个诱虫点,每天轮换诱捕。及时收集和处理诱到的成虫。
3. 生物防治
6月中旬,在花布灯蛾蛹期释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放蜂应选择气温25℃以上、晴朗、风力小于3级的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进行,将其悬挂在树干2米处,平均每亩5—6个蜂茧。
4.化学防治
4.1 树干喷药: 3月下旬至越冬幼虫上树取食前,利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在柞树树干上喷施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触杀剂,以此触杀上树的越冬幼虫。
4.2 树干绑毒绳:花布灯蛾上树前10天左右(气温达到9℃前),将毒绳绑在距树干基部1米左右。此方法能有效杀死上树及下树期幼虫,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
4.3 树干绑胶带纸:方法同树干绑毒绳,只是在树干距地面1米高处缠绕胶带纸。
4.4 林内释放烟剂: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待花布灯蛾幼虫完全孵化,且开始分散取食时,可采用1.2%苦参碱·烟碱烟剂防治,用药量为12kg/公顷,也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5.政策措施
5.1 加强检疫工作,严禁调运虫害木,发现虫害木要及时进行药剂或剥皮处理,以防止扩散。
5.2 认真开展此虫的普查和监测工作,成立普查领导小组,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普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5.3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政府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其危害的认识,提高参与此虫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4 实行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纳入考核,加大防治资金投入,控制此虫的发生和蔓延。
作者简介:谢坤(1980-),女,吉林桦甸人,主要从事森林保护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