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服饰带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ng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大少数民族政权,满族的先祖为肃慎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地,发展到辽金元时期的女真人就是其中的一支。1125年,由于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因此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并长期与汉人杂居融合,仅有少部分女真人还生活在北方偏远地区,而明末清初的女真人(即后来的满族)就是这些部族的后裔。骑马狩猎是满洲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为适应骑射的需要,清代的满族服饰在继承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之外,也加入了大量本民族的元素,设计出了方便、实用又自成一体的服装。
  清代的服饰十分繁复,清初时,由于战乱等因素,各阶层服饰没有定制,比较混乱,直到入关后的乾隆皇帝时,均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因此,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和雍正各朝的皇帝服饰在形制和纹饰上都有所不同,甚至差异较大。
  现在学术界所出版的文章及著录多关注于清代服饰的种类、等级、材质、纹饰等方面的研究。而关于清代服饰的佩饰,尤其是具有满族特色的服饰带的整理及研究,确少有提及。北京故宫严勇曾在《清代皇帝朝服述略》①①《清代服饰等级》②中介绍了皇帝朝服带的式样、等级及所用场合。殷安妮在其《清帝行服叙要》③里,介绍了行服带的式样及基本功能。刘永华所著的《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一书中,很简略的介绍了清代服饰带的种类及式样。而关于服饰带的种类、形制、使用等级及历史由来等问题都没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因此,本文想通过整理相关资料,对清代服饰带进行系统的梳理,略陈管见,以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满族民族服饰。
  一.清代服饰带的形制
  清初时,由于战乱等因素,各阶层服饰没有定制,比较混乱,尤其是入关前期与入关之后的服饰及服饰带的使用,差异较大。虽然清早期的相关实物资料较少,而且没有形成定制,但从清宫所留存下来的皇帝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所佩戴的朝服带仅以镂雕金版装饰,并无其他坠饰(图1);而从康熙开始,皇帝所着朝服带或其他服饰带均坠佩m分、荷包等佩饰(图2),与早期的形制差异较大。随着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清会典》的颁布,标志着清代服饰制度的最终定制,此后清各朝均遵此制,未有更易。
  据《清会典》及现存实物来看,服饰带的种类主要分为:朝服带、吉服带、常服带、行服带等,其形制基本相同。腰带的带鞋不用皮革,而是用彩色的绦带,带上有4块版饰,有鎏金、玉制或镶嵌宝石等形制,其中两个版饰的下部有铸环,用于佩挂佩吩(佩吩的中上部有中约,一般与版饰的形制相同)、荷包、鞘刀、火镰、筷子、牙签筒、扳指套等满族游牧生活不可或缺的实用品(图3)。
  几种服饰带虽形制基本相同,但也有明顯差异,其主要区别在于佩吩的样式不同(表1)。朝服带佩帉较长,下部广而锐;吉服带佩帉下部平齐,常服带与其相同;而行服带佩吩较吉服带更短且宽。前三种服饰带的佩饰较为庄重、华丽,系有荷包、鞘刀、火镰等也仅是起到装饰的作用;而行服带更注重野外生活的实用性,带的装饰相对较为朴素、简洁,一般不用金饰、玉饰,多用皮革做为佩系,上面的佩饰也多为野外游牧生活所必须,如装食品的荷包、防身或食肉用的鞘刀、取火用的火镰、带指南针的牙签筒等,如图14。
  二、服饰带的使用等级
  1.在乾隆朝所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史部·皇朝礼器图式》卷四至卷七中关于清朝服饰带的记载:
  “皇帝朝带一(图4):色用明黄,龙文金圆版四,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及绿松石,每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锐,中约镂金,圆结饰宝如版,围珠各三十,佩囊文绣、燧瞒、刀削结佩惟宜,绦皆明黄色,大典礼御之。”
  “皇帝朝带二(图5):色用明黄,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佩帉及绦惟圜丘用纯青,余如圆版朝带之制,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珠各四,佩囊纯石青,左腾,右削并从版色。”
  “皇帝吉服带(图6):色用明黄,镂金版四,方圆惟便,衔以珠玉杂宝各从其宜,左右佩帉纯白,下直而齐,中约金结如版饰,余具如朝带,常服带同。”
  “皇帝行带(图7):色用明黄,左右佩系以红香牛皮为之,饰金花文缀银环各三,佩帉以高丽布视常服带帉微阔而短,中约与香牛皮束缀银花文,佩囊明黄,圆绦饰珊瑚结、削、燧、杂珮各惟其宜。”
  “皇太子朝带:色用明黄,金圆版四,饰青金石,每具衔东珠五,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锐,结佩惟宜,绦如带色。皇太子吉服带:色用明黄,金版四,方圆惟便,衔以珠玉杂宝各从其宜,左右佩帉纯白,下直而齐,余具如朝带。皇子朝带:色用金黄,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四,中饰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亲王同其带色,宗室皆如之,觉罗用红带。皇子吉服带: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如带色,亲王、世子、郡王皆同。……亲王以下行带佩帉素布,视常服带帉微阔而短,版饰惟宜,绦皆圆结,其制下达庶官,凡扈行者皆用之,带色金黄、石青各从其所得用。”
  由以上典制,我们可以得之,清代的服饰带仅为男子所带,而女子不可带,并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不同的场合所佩戴的腰带是不同的,要与服装相配。其中仅有皇帝和皇太子才能用明黄色,宗室用金黄色,而亲王以下所佩腰带的颜色视衣着而不同。
  在各类服饰带中朝服带的等级规定最为严格,朝服属于礼服的一种,为举行登基、朝会、万寿节、元日和祭祀等重大典礼时所穿,因此是各类服装中规格等级最高的,因此朝服带的等级区别也最严格,皇帝及皇太子用明黄色(体现了太子的尊贵地位),宗室用金黄色,觉罗用红色,其余皆用石青或蓝色;并且皇帝在出席不同的祭祀典礼时,腰带的版式均不同。清代服饰带上虽均饰有四块版饰,但等级不同,版饰的形状及镶嵌的宝石均不同,等级越高,装饰越华丽,用料越珍贵。而吉服带、常服带及行服带除绦带颜色严格按等级使用,其他版饰及挂件自亲王以下至文武官皆适宜即可,无严格定制。
  在《清会典》中还有一类特殊的记载,祭祀及銮仪卫校尉等所佩戴的服饰带为绿色。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制度之一便是祭祀之制,自远古时代起,便有祭祀之典,而重视萨满教的清朝更不例外,因此清代皇室对祭祀大典的重视也体现在了对相关祭祀人员服饰的规定。   三、清代满族服饰带的由来及演变
  清朝的服饰带有着浓重的少数民族特点,它的形制和使用,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尤其与唐代时期盛行的蹀躞带最是相似(图8)。
  相传蹀躞带本为胡制,最初可能是源自古代中亞地区,士兵们经常骑马打仗,这种皮制腰带上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的物件,非常适用于马上之用。后来演变成在革带上用金玉杂宝等作为装饰,使之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所喜爱的带饰。
  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当时人们觉得胡人的腰带很有特色,遂被引入中原地区,汉人又在腰带上附加了许多小环或小钩,更加方便将小物件随身携带(例如水壶、钱袋、香囊、刀、剑等)。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勒靴,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愉悦、算囊、刀砺之类。”
  从此,这种带式广为流传,发展到唐代时,已基本演变为蹀躞带,并开始盛行。唐时曾经将蹀躞定为文武官员的必佩之物,用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称为“蹀躞七事”。并在材质、数量上规划了佩戴等级。之后经宋、辽、金、元、明等朝代的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统治政权时期,更加的流行此种腰带。
  清朝的满族人为北方女真人后代,尤善骑射,因此这种服饰带一直在满族先祖中沿用,又有所改进,慢慢形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腰带,它将皮革带改用编织带,带上佩以荷包、火镰、鞘刀等生活实用器,又可佩戴弓箭等武器,使之骑马着装时更加的轻便及耐用,并且大大的节省成本。清军入主中原后,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社会逐步安定,从原来的草原游牧变为都市生活和繁琐的宫廷礼仪,因此服饰带的装饰性更强了,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四、沈阳故宫所藏的服饰带
  从发表的文物资料来看,现存的清官服饰带多收藏于北京故宫,且多为皇帝御用,甚是精美,而沈阳故宫现存的清代满族服饰带较少,仅有一件可辨认,但其带上的佩饰早已残缺(图9),此带的带绦正面为金黄色,里面为彩色编织,版饰以鎏金花卉纹装饰,佩帉较长且下端平齐,为金黄色,中约与版饰相同,环上各系一个葫芦形荷包,从颜色及做工上来看,此带应为皇子及以下级别所使用的吉服带。除此件吉服带外,还藏有少量的单独腰带(图10),其材质和样式与史料中记载的完全相同。
  沈阳故宫虽收藏的完整服饰带较少,但还有很多与服饰带相关的佩饰,值得引起关注及研究。
  沈阳故宫现藏有几十对保存完好的荷包(图II),此类荷包无论从材质、用料、绣工、配珠等方面都非常的精致与华丽,且为成组出现,上端均有两条绳子,并佩有彩色药珠。还有几十把鞘刀(图12)及火镰(图13),用料考究,工艺精美,小巧精致,其上均有带绳,用于系挂。
  从以上文物图片可以看出,这些物件与北京故宫所藏的服饰带(图14)上的荷包、火镰、鞘刀等佩饰形制几乎相同,且精美程度不相上下,所以这些物件应是清宫服饰带上的佩饰,且多为皇家御用。如果此种猜测正确,则可填补沈阳故宫清官服饰带的空白,有利于今后的清宫服饰研究及展览等工作。
  五、结语
  清代的服饰带,是北方游牧民族——满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饰,是为方便骑马行猎打仗而存在。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少数民族腰带的特点,还根据本民族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改变,以编织带为本,使之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腰带。而随着清朝入关,生活方式的改变,服饰带的功能逐步发生改变,仅有皇帝出巡围猎或祭祖谒陵时,才会骑马狩猎,因此服饰带的种类多样,不仅可为实用品,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清朝将这种服饰带一直保留,不仅代表着满族特色,也是对先祖们马上得天下的一种追思和崇敬。
  注释:
  ①严勇《清代皇帝朝服述略》,《收藏家》,2007年第4期。
  ②严勇《清代服饰等级》,《紫禁城》,2008年第10期。
  ③殷安妮《清帝行服叙要》,《收藏家》,2013年第6期。
  (责任编辑:郭彤)
其他文献
应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封国,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应国。西周灭商以后,周武王封其子于应,应便成了姬姓封国,直到春秋早期被楚国所灭,历时350余年。应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薛庄乡北滍村滍阳岭上,1979年,当地砖瓦厂烧砖取土时,陆续发现了一批应国青铜器,经考古专家论证,滍阳岭即是应国贵族墓地所在位置。1986 - 2007年,历经20余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500余座,出土各类
期刊
这位外号“宋哥”的宋跃进与那个名瓷“宋哥”又有何关系呢?既非沾亲带故,但又不是风马牛。这其中有一段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传奇隐秘。  我采访过很多非常有钱的人,他们有的告诉我,财富是一生的冒险与博弈。有的人则说,财富是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积攒。唯有一位受访者向我吐露:“发财就是一秒钟的事!”  那位“一秒钟致富”的受访者是南方人,大名宋跃进,毫无疑问,是“大跃进”时代出生的人。古玩行有种奇特的现象,如同前面
期刊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的西部,地广人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在吐蕃王朝以前就有自己的土著文化,藏文史籍称“象雄”,汉文史籍称“羊同”,亦是西藏古老文化发源地之一。吐蕃王朝灭亡后,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逃亡阿里,被象雄土王扎西赞接纳,并让其继承家国,于是他逐步兼并了西藏西部各地区,晚年时,将三子分封三处,即是西藏历史所载的“三衮占三国”。幼子德祖衮居象雄,建立了古格王国,成为西藏西部最有影响力的政权。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多年来陆续收藏了约2000件糕饼模具,数量众多,品类丰富,为我们研究糕饼模具提供了重要的文物支撑。  糕饼模具,顾名思义就是制作糕饼所使用的模具,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南北方都有使用,而且因为南北方饮食文化和习俗的差异,这些模具在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有区别。北方地区的称呼有木模、模子、面模、面磕子、磕磕、磕花、卡花、脱脱、果模等,南方地区的称呼有糕模、糕印、糕板、印糕板(版)、餅印、饼
期刊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发源地,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清代帝王宫殿建筑群之一,以其为代表的盛京文化、 清前文化是享誉世界的人类文化遗产。这里不仅保存着清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时期所建的建筑群,还尊藏着皇家珍宝。自清中期始,北京紫禁城曾向这里输送过大量帝后御用器物和宫廷艺术品,这里是与北京宫苑、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宝库之一。  据辽宁省档案馆现存道光及光绪朝形成的盛京皇宫所藏古物清册来看,其中在《翔凤
期刊
2019年岁末,笔者赴杭州考察佛教艺术遗迹时,恰逢厦门博美拍卖公司在杭举办巡展,一尊释迦太子诞生等身铜像(以下简称“太子诞生像”),引起了我的特别好奇和极大兴趣。这尊像不同于常见的太子诞生像:它的体量超常,通高达83厘米;它的姿势特殊,右手上举,左手下指,完全相异于常见的太子诞生像手势;它的衣着简单而奇特,不同于常见的身着布兜的式样;它的躯体修长,体态优美,全身结构匀称,肌肉起伏自然,具有梵式造像
期刊
学者收藏古物,一类凭眼光和财力,非精、绝不收,以藏品贵重而名闻天下,近代张伯驹、周叔弢等即属此类;一类资金有限,专收一个门类,借以自成一家,比如以收藏青铜器和碑帖拓本著名,终成一代金石大家的容庚;还有一类,偏重于文物的研究价值,各门类都收,也并不求精,比如近代罗振玉、梁启超等。冯其庸生前,也是一位广搜博采的收藏“杂家”,他收藏的文物品类丰富、数量极多,以至于居住的“瓜饭楼”变成了一座小型博物馆。 
期刊
《中国印论类编》(修订版)是在《中国印论类编》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是中国印论系统整理和科学分类的奠基之作,也是迄今为止搜罗最广、资料最为丰富、最具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印学工具书。作为中国印论研究的里程碑著作,本书是治印学者最好的入门参考书,也是当代篆刻家不可或缺的案头读物。同时,该书还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曾荣获第三届“中国
期刊
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西画东渐”的历史浪潮。流畅地道的墨线,一丝不苟的层层晕染,外加无法效仿的颜色运用,中西合璧,焕然一新的作品打开了中國绘画史的新篇章。在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新体画”影响下,诞生了一批绘画巨匠,马晋就是其一。他们使用中国传统的笔墨颜料,纸本或绢本,却采用西方绘画技法,如明暗法、透视法,兼用传统中国绘画的线条塑形手段,诞生了一系列
期刊
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目前主要保存在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其中藏于山东博物馆的明代服饰是20世纪50年代从曲阜孔府调拨而来,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服饰早先是由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保存。孔府旧藏的明代服饰实物种类丰富,涵盖朝服、礼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吉服、便服等主要的服饰门类,具体可分为衍圣公冠服:朝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命妇冠服:礼服和常服。吉庆场合穿着的吉服以及日常起居穿着的便服,其中以纹饰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