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佛心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rminor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的西部,地广人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在吐蕃王朝以前就有自己的土著文化,藏文史籍称“象雄”,汉文史籍称“羊同”,亦是西藏古老文化发源地之一。吐蕃王朝灭亡后,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逃亡阿里,被象雄土王扎西赞接纳,并让其继承家国,于是他逐步兼并了西藏西部各地区,晚年时,将三子分封三处,即是西藏历史所载的“三衮占三国”。幼子德祖衮居象雄,建立了古格王国,成为西藏西部最有影响力的政权。
  古格王国始于10世纪,灭亡于17世纪,其统治者崇信佛教,为发展佛教做了诸多努力,如修建托林寺、派遣仁钦桑布等青年往克什米尔学习佛法、迎请阿底峡尊者等高僧来古格讲经说法等,在佛教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故而古格成为藏传佛教“上路弘法”的发源地,并在后弘期时创造了繁荣的佛教艺术。
  20世纪始,便有外国学者前往考察古格故城遗址。直至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对古格故城进行了迄今最为全面深入的考古。1996年,阿里地區文物抢救小组又对托林寺进行了为期3年的考古发掘和维修。1992~2001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四川大学联合考古队前后多次对札达县的皮央·东嘎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在以这些为代表的古格时期遗址中,就出土了不少擦擦、泥塑等形式的上师像。
  上师,藏语称“喇嘛”,梵文guru,是对有德学修证、具传法资格的高僧之尊称。在藏传佛教教理中,对上师的重视等同于佛,认为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上师的讲解、传授才能获得成就。如噶当派大师博朵瓦《语录》中说: “摄一切教授之总源头,不应舍离上师善知识。”基于这种重视和尊崇,加之修行中的具体需要如观想等,从而有了包括壁画、塑像等在内的各种上师像。
  上师像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主要包括以绘画为主的唐卡、壁画,通过一代代流传、考察得以被展示。塑像的形式则包括了各种尺寸的金铜造像、泥塑,以及擦擦这种模制小像,而这类造像,或保留下来为人所瞻仰,或随着历史消逝,被掩埋于地下,或被装藏在佛塔、擦康,通过考古发掘或清理最终得以被认知。
  出土于阿里地区的上师像,包括擦擦、塑像和玛尼石。
  一、擦擦
  “擦擦”是藏语的音译,专指按印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根据意大利藏学家图齐的观点,tshatsha 一词源自梵文的satch a ya,意思是完美的形象或复制。其制作来源于印度,西藏擦擦作为“舶来品”,吐蕃时期就已存在。在阿里地区所发现的擦擦中,以古格时期的较为多见。擦擦往往大量制作,但同一内容有不同造型或版别之分,目前所见上师擦擦有以下几种:
  1宗喀巴及二弟子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为格鲁派的创始人,一般形象为宗喀巴大师跏趺坐,双手结说法印,从双手向两侧各伸出一茎莲花,分别置象征斩断无明烦恼的慧剑和象征智慧的经书。身侧有二弟子。
  托林寺出土的这件擦擦,高浮雕,拱形背光,宗喀巴头戴尖顶僧帽,五官线条清晰,表情威严,跏趺坐于覆莲法座上,二弟子在身侧侍立,三人共一大须弥座,中垂幔帐,两侧龛中还有卧狮。宗喀巴头两侧有藏文。初步确认为藏文“
  ”(rtsb'ibla-ma =la namo),即“顶礼根本上师”之意。擦擦上还有涂有颜色(图1)。同内容但不同版别在阿里地区还有见到,造像相同,背光的火焰纹、联珠纹更清晰,但是没有彩绘,也没有藏文题记(图2)。
  2米拉日巴
  擦擦画面以起伏的山峦为背景,山顶飘祥云,山下有禽乌、流水和动物,米拉日巴在山洞中,游戏坐于岩石上,左手持物,右手置于耳边做倾听状,一般认为这是用佛教道歌的方式来传法,但这也是金刚乘的修行姿势。右下角有一跪拜顶礼的人。下框边还有一排藏文(图3)。米拉日巴是噶举派的祖师,通过苦修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一生多在野外丛林或者山间为人传法。这件擦擦正表现了这一丰富的内容。
  3布顿·仁钦珠
  布顿·仁钦珠大师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祖师,夏鲁寺座主,藏传佛教大藏经《甘珠尔》的编纂者,也是《布顿佛教史》的作者,一生著作颇丰。出土自托林寺的布顿大师擦擦,形象与宗喀巴相似,大师头戴尖顶僧帽,跏趺坐于莲座上,双手在胸前结说法印并拈莲花,不同的是左肩侧莲上置金刚铃,右肩侧莲上置金刚杵(图4)。同样在阿里地区出土的布顿大师擦擦,造型完全一致,但可看出所用的模具不同(图5)。而在卡尔普遗址采集的一件上师擦擦,造像亦同,涂有红彩,且擦擦背后还有藏文咒语“嗡啊哞”。笔者认为也是布顿大师(图6)。
  4印度成就者
  出自札达县的这尊成就者擦擦,表现的是印度八十四成就者之一——毗卢巴,大约生活在7世纪。裸身,戴花冠,饰耳铛、项链、臂钏、手镯等,游戏坐,左腿与腰间系禅修带。右手于心间持嘎巴拉碗,左手上举,表现的是他以手定住太阳的场景。空隙处题有藏文三字咒(图7)。托林寺出土的还有一件,尺寸较小,面部磨损严重,右手放在身侧,左手上举(图8)。
  二、塑像
  目前出土的上师塑像,有金铜造像与泥塑两种,其中,西藏西部的金铜造像多为各寺院的传世品或者流散品,考古出土较少,大多没有明确的身份特征。
  1金铜上师像
  皮央·东嘎遗址出土1尊,此上师头戴僧帽,内着僧衣,外披袈裟,跏趺坐于莲座上。神态安详自在(图9)。
  2泥塑上师像
  托林寺出土一尊上师彩绘泥塑,上师头戴遮阳帽——将红色尖顶班智达帽压平放在头部,以遮阳之用。面相清瘦,浓眉大眼,嘴微张似在诵经,外披红色袈裟,内上着垂领衫,下着长裙,左手持一木质写字板,似为经书,右手食指点在上,跣足,游戏坐,右腿盘屈座上,左腿垂座前(图10)。此外,皮央·东嘎遗址也出土上师泥塑,多残损,其中一件上师头戴黄色尖顶班智达帽,外披蓝边袒右僧袍,内着红色僧衣,两臂及腰部以下残(图11)。另有一件仅存头部,戴红色班智达帽(图12)。   3玛尼石
  在古格故城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玛尼石,多镶嵌在遗址区的玛尼墙上,内容有两大类,一类包括各种造像和塔,如佛、菩萨、金刚、高僧、佛塔等,另一类为各种藏文或者梵文的真言经咒。其中上师(高僧)有以下几种:
  ①莲花生像:莲花生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奠基人,本乌仗那国人。8世纪,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邀请至西藏传法,后被宁玛派尊为祖师。莲花生头戴连弧翻边尖顶帽,耳饰大环,身着长袍,外披披風,跏趺坐于莲座,右手于胸持金刚杵,左手持钵,臂弯揽一骷髅三股金刚叉,有头光、背光、举身光,刻石高40厘米(图13)。
  ②莲花生变相像:此类变相少见,顶束髻,耳饰大环,上身裸,肩系披风,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颅钵,结右舒坐于兽皮上,兽皮下为覆莲座,身左侧树三股金刚叉,刻石高43厘米(图14)。
  ③米拉日巴像:米拉日巴肩披长发,着袒右长袍,结游戏坐,左手置于耳侧,右手搭于右膝,无背光,坐于山洞内,身侧刻有一灶。表现其在深山中苦修的形象,刻石高34厘米(图15)。还有一种玛尼石为米拉日巴及三弟子像,其中米拉日巴居中,形体较大,着长袍,结游戏坐于羚羊皮上,右手置耳侧,左手持一杯盏。右侧为弟子惹琼巴,头缠巾,服饰同米拉日巴,右手置耳侧,左手持钵,蹲踞坐,座前有一卧鹿;左侧为弟子塔布,头戴发冠,着袒右袈裟,双手合掌于胸前。最左侧为弟子贡布多吉,束高髻,着俗装长袍,双手合掌,面向米拉日巴跪坐,胸前弃置弓箭,旁侧卧一狗,四人周环绕三弧光环,每人座前或旁侧有藏文题名,刻石高34厘米(图16)。
  ④巴惹旦扎松纽姆像:此上师头为短发,着袈裟,游戏坐,左手持钵,右手持经书,身侧有藏文题名,刻石高29厘米(图17)。
  ⑤龙树大师像:龙树大师,又译“龙猛、龙胜”,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格鲁派对其学说尤为推崇。玛尼石刻中龙树束髻,外披袈裟,内着长裙,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双狮莲花座上,身后有四蛇(龙)盘绕,蛇头从头光上前伸,外侧有背光,顶有伞盖,刻石高44厘米(图18)。
  ⑥宗喀巴像:为典型的宗喀巴大师造型,双手当胸结说法印,身两侧莲花分别置慧剑和经书,刻石高49厘米(图19)。
  ⑦噶玛·让穹多吉像:让穹多吉是第三世噶玛巴,噶举派的最高宗教领袖。头戴尖顶弧边僧帽,外着袈裟,内着僧袍,双手当胸前结说法印,跏趺坐于莲座上,刻石高44厘米(图20)。
  此外,还有印度成就者、高僧辩经的玛尼石刻像。
  在阿里地区发现的这些上师造像,与佛殿壁画中出现的上师身份大都一致,又用擦擦、塑像、玛尼石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体现了藏传佛教对西藏这片土地的深远影响,亦体现着“视师如佛”的修行理念。尤其到古格中晚期,壁画中以宗喀巴做主尊大像的出现,与格鲁派在阿里地区发展并逐渐占主导地位有关,在上师造像中,也看到这种影响。
  (责任编辑:田红玉)
其他文献
绘画中出现葫芦形象,最早要算是宋画了。作为花乌画的分支,葫芦画在宋代却并非以花乌画的形式出现。它在画中的形象,大多出现在人物画中,是作为画中主人的配角而存在。葫芦虽小,但在画中的含义却不可小觑。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曾有《刘道士赠小葫芦>诗云: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比陆游略早的道教天师张继先(1092~1127)也有《点绛唇·小小葫芦》词
期刊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百度上有关他的搜索结果超过十万个,百科名片中是大篇幅的关于他的个人简介、大事年表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开创性地策划了诸多重量级的代表着重要艺术潮流和走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一个坐标,被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最大
期刊
建盏之兴盛完全与茶茗的斗品息息相关。宋代斗茶之俗集茶的调制、茶的变化、茶的鉴赏、茶的想象、茶的品尝于一体。而其中茶品之优良、器皿之精美、人文之丰富,诸多元素缺一不可。斗茶既是休闲放松,又是社交聚会,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高层次的交融。建盏在造型、釉色等诸多方面都与宋代茶文化的特点息息相关,而其间曾经困扰学界的种种问题,也可以尝试从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宋代风俗中去探觅其根源。  一、建盏
期刊
寒舍有古琴一床,琴背镌有“小春雷”三字,遂以名之(图1)。琴乃家翁于上世纪40年代宦游江南所得,传家已70余载。本文结合文献,从三个角度审视“小春雷”:1.琴内外清楚可见之铭款;2.琴之形制、漆色断纹、灰胎、音声;3.利用红外线透视龙池左侧被浓墨涂盖之“原始”腹款。  一、龙池内题款及琴人徐达左  30多年前,小春雷琴尝得张充和先生鉴定。当日先生用手电筒照得龙池右侧12字: “永乐庚寅二月松云生徐
期刊
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三代帝王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督陶官郎廷极、唐英等对御窑厂的苦心经营,种种原因促进了瓷器生产进一步提升,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本文选取了16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包括纯釉上彩瓷和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彩瓷,介绍如下。  杂釉彩  杂釉彩,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釉或色釉和彩相配合的一类彩
期刊
展览时间:2012年7月25日至2012年11月26日  展览地点:香港历史博物馆  独家赞助: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  联合主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陕西省文物局  承办:香港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秦代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并为日后的版图奠下了基础。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法治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又修筑驰道以确保政令通达全国各地;更修建长城来抵御
期刊
中国古代皇帝之中,书画艺术成就最高的非宋徽宗赵佶莫属,特别是他的书法艺术更是为世人瞩目。他所创制的“瘦金体”楷书独步古今,诸多名迹传世,草书也造诣非凡,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千字文》最为著名。惟有宋徽宗的行书墨迹传世寥寥,最具代表性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会图》中的一段行书诗题。另外还有+件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行书《蔡行勅》,旧时著录中将其定为宋太宗所书,当代学者则明确否定这‘说法,比较一致地
期刊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北方地区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产品清雅脱俗、色莹可爱。定窑以烧制白釉瓷著称,但也烧制高质量的黑釉瓷,这里称为“黑定”。黑定的出土情况带给我们一些新思考。  一、黑定的胎釉特点  精良的黑定茶盏,一般是极精细宋代斗茶高峰期的高档产品,极薄盏壁、轻盈造型,与光洁如漆的釉面结合烧制而成的黑定,造型挺拔,色泽深沉,漆黑釉面看起来像深邃的夜空。故史料中有其价高于白定的说法。  1胎骨纤
期刊
应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封国,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应国。西周灭商以后,周武王封其子于应,应便成了姬姓封国,直到春秋早期被楚国所灭,历时350余年。应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薛庄乡北滍村滍阳岭上,1979年,当地砖瓦厂烧砖取土时,陆续发现了一批应国青铜器,经考古专家论证,滍阳岭即是应国贵族墓地所在位置。1986 - 2007年,历经20余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500余座,出土各类
期刊
这位外号“宋哥”的宋跃进与那个名瓷“宋哥”又有何关系呢?既非沾亲带故,但又不是风马牛。这其中有一段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传奇隐秘。  我采访过很多非常有钱的人,他们有的告诉我,财富是一生的冒险与博弈。有的人则说,财富是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积攒。唯有一位受访者向我吐露:“发财就是一秒钟的事!”  那位“一秒钟致富”的受访者是南方人,大名宋跃进,毫无疑问,是“大跃进”时代出生的人。古玩行有种奇特的现象,如同前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