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调整,以生为本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zhch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于2014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三上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一些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后的建议,对教材的结构做了一些修改,合理组织学习内容,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新教材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将实验教材中分散编排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相关内容中的有关“倍”的知识加以集中编排。“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字编码》单元由实验教材五上《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而成。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将实验教材三下第9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集合思想”提取出来单独教学,并且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素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实验教材中的《有余数除法》单元内容移至二下,《可能性》单元移至五上。在具体内容方面,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增加了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毫米、分米、千米、吨等计量单位的方法。删去实验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中有关“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内容,删去“四边形的分类”内容。新教材还删去了“你知道吗?”(刻漏)和“你知道吗?”(《曹冲称象》)的内容。下面将对其中改动较大的部分内容加以解析。
  一、重视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理解,落实“四基”
  《课程标准》把“运算能力”作为核心概念之一,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点,新教材更加凸显这一特点。
  1. 逐级抽象,概括算法。
  新教材针对学生寻求算法,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加强。
  一是在教材中增加了思路图(P10,例1),有利于学生明晰各种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从而达到牢固地掌握算法的目的。
  二是新教材加强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例如,教材中通过小组讨论,通过填空方式,总结计算法则,使计算法则由“隐”变“显”,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的概括性。
  2. 突出算理,以理驭法。
  新教材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计算时,不仅知道该怎样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使学生明白算理。教材通过两个方面加强算理的理解。
  一是通过图形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充分感知,获取表象,进而“内化”为头脑中的算理。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部分内容时,就增加了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P52,例2;P61,例2)。
  二是运用迁移的思想,理解算理。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法则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从已知到未知的迁移,理解算理。新教材在编排“三位数加三位数(三次连位)”与“三位数乘一位数”部分的内容时,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又如,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教材以树叶和课本为研究对象,先介绍周长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寻找测量周长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方法——围一围、量一量。在此基础上,组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并进一步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类推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去。这样的安排实质上是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作为平面图形周长计算中的一个特例来研究,有利于学生由一般规则推及具体方法,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周长概念的本质意义,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与方法系统。
  二、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增强“四能”
  新教材在各领域知识中设置有解决问题模块。除《数字编码》和《数学广角——集合》单元外,其他各单元都至少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由原来的“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改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阅读与理解”在原来让学生发现信息的基础上,学会理解题意。“分析与解决”在原来怎样解答的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回顾与反思”不仅要求学生反思时学会检验,而且要求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策略的知识。在编排“解决问题”内容时,除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外,还突出了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策略性的知识。如有意识地加强对“列表”(P52,例3)、“画示意图”(P33,例9)、“画线段图”(P51,例2)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
  此外,新教材努力体现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新教材呈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材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材在很多地方设置有开放性习题。例如在《倍的认识》的练习环节(练习十一,习题3),教材鼓励学生从比较倍数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结果可能是不能整除、有余数的,也可能比1小。
  新教材中还设置了10道选做题和4道思考题,这些题目涉及计算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探索规律和简单推理等。设置这样一些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主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积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的奥秘、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把握数学的本质和作用。由于是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思考题,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适时组织合作交流,以吸引学生参与,并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自信,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三、丰富素材,注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新教材十分重视学习素材的选择,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的主题图将“乘船参观鸟岛”的情境改成“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增强时代感。在总复习阶段,原先的“分数墙”的介绍(P110,例3)为整理和复习多个有关分数的知识提供了素材,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此外,新教材还注意通过“你知道吗?”栏目,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为逐步丰富和完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例如,《分数初步认识》单元,该栏目介绍了分数的表示法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测量》单元,通过“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介绍了生活中的毫米、厘米、千米,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亦可以突出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
  新教材在许多地方都体现出几何直观的应用。通过几何直观,有助于把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例如,“倍的认识”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却又是一个难教的概念。实验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意义”以及“6、7的乘法口诀”后再来教学“倍”的,从而构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在教材中也没有明确给出“倍”的概念定义。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后,构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倍的认识”的认知结构。新教材为了降低难度,把这两部分内容集中编排。学生在本册内容中学习“倍的认识”,包括建立“倍的概念”和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类问题。教材在建立“倍的认识”的概念时,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通过圈一圈、涂一涂、画示意图、画线段图等几种方法建立概念,注重几何直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教学片段】  (整体感知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费老师在屏幕逐一呈现诗中所写到的景物——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为了突出夜晚的“静”,费老师有意识地将画面设置为黑白两色。)  师:此时,一轮明月从薄薄的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倾泻在山涧中(画面由黑白变为彩色),山林被照亮了!  师:睡梦中的鸟儿有什么表现?  生1:被惊醒了。  师:是的,你来读。  师:不仅被惊
期刊
王老师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想着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又年轻有战斗力,一定出不了几年就能升职加薪,评上高级职称,桃李满天下,并获得同行和学生的喜爱,因此,王老师平时积极努力,几年下来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早些年也评上了中级职称。中级职称评上后,王老师更加努力,积极准备参评高级职称。然而,去年信心满满参评高级职称的结果却让他“很受伤”——自己没评上,同教研组的
期刊
2013年10月在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上,来自福州的林碧珍老师执教的《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把“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重视合情推理,鼓励学生猜想  学生的合情推理有些可能是有道理的、符合逻辑性的,有些则可能是稚嫩,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作为教师,对待任何合情推理,始终都要抱着宽容欣赏的态度,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
期刊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在课堂提问时,尽可能为
期刊
《石榴》是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唯一的状物类文章。语言充满情趣,叙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根据学段要求与文本特点,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会捕捉到以下本体性教学内容:①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介绍石榴的生长过程;②用“先……逐渐……最后……”层次清楚地把石榴成熟的过程写出来;③用上打比方的句式生动地描写石榴花;④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成熟时惹人喜爱的样子;⑤从形状、颜色与味道等方面来介绍石榴果
期刊
万祥兄又要出新书了。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他说,这本书不仅是送给年轻教师的上岗礼品,也是送给自己60岁生日的礼物,所以希望我能够写点文字。  年初,这本书的书稿就到我手中了。一直没有动笔,一是因为当时正在全力以赴准备两会,从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的成果梳理,到我个人的政协大会发言与提案准备,忙得不可开交;二是因为已经为万祥兄写过不少文字,想要不重复,也不那么容易。  昨天传达完两会精神,今天又是周末,
期刊
余仙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实验教材人教五上)一课,是以《三国杀》游戏为情境,引出四种身份牌,进入摸牌游戏。整节课以身份牌为载体、主线,围绕身份牌,设计系列活动——师生抽牌、同桌抽牌、前后桌交流和组际(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体验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等可能性。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游戏式反馈活动,让学生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一、揭示内涵,内化提高  
期刊
不少家长、教师会反映这样的两个问题:都讲生活是习作的源头,为什么同样都在生活,有的孩子一写作就无从入手?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不少书可是在写作上却毫无收获、很难看出成果来?笔者以为,生活与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这没错,但写作不是一个由生活到文字或由阅读到文字的简单的吞吐的关系,而是一个由心摄物,由物化心,再由心化文的过程。这中间需要“心灵的转化”——也就是体验。学生习作上的差异,其原由是对生活的感觉、感受
期刊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及东亚诸多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800多年来,朱熹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素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的美誉。他的许多优秀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尤溪人素有崇尚朱熹、崇文重教的习俗。为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我校以朱子文化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期刊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的资源,教师教的蓝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心。对于修订教材的研读,重在比较“不变”与“变”,思考什么不变?为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要变?在分析“不变与变”的成因中领会编者的真实意图,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下面谈谈对研读新版四上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变化”中的“不变”  新旧教材对比,新教材在结构上有些调整,增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个单元,减少了《综合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