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创伤性心脏骤停复苏后早期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来源 :海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创伤性心脏骤停复苏后出现的脑损伤是复苏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复苏后质量和生存率仍是心脏骤停患者治疗的重点。临床上应针对非创伤性心脏骤停的发生原因和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临床特点进行治疗和评估急性神经系统损伤。早期脑保护除提高CPR质量外,应尽早实施包括多种模式和方法在内的保护策略。本文对各种脑保护策略和评估方法的可行性、适应证及目标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在脑保护实施过程用于评估其神经功能的评估手段和方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决策。
其他文献
院外心脏骤停急救仍然是世界难题之一,此事件不仅发生率高并且由于大多突发、病情危机,以至预后不良。徒手心肺复苏术是应对该事件的有效手段,弥补了救护车到达前的空缺时间,改善预后。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徒手心肺复苏术具有一定局限性。而电话心肺复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改进。然而电话心肺复苏在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弊端仍然会影响旁观者心肺复苏的质量。因此本研究对电话心肺复苏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
期刊
目的 探讨急诊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就诊的317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超长心肺复苏定义为心肺复苏时间≥60min,根据入院后的心肺复苏时间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肺复苏时间<60min组(137例)和心肺复苏时间≥60min组(180例)。比较分析心肺复苏时间<60min组和心肺复苏时间≥60min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超长
期刊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运动疲劳后大脑各功能区皮质的激活状态变化,及早了解中枢性运动疲劳的机制。方法 收集32例健康受试者的资料,分为右利手组与左利手组,并设计了功率自行车骑行和双手/单手握拳的运动方案进行试验研究,同时给予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成像结果显示双手运动时,右利手被试者右手对应的脑左侧M1区ω1值高于左手对应的脑右侧M1区ω1值,右手运动疲劳后,其激活的脑左侧M1区ω1值明显高于左手运动
期刊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在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按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EGDT)方案复苏,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复苏,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参附注射液复苏。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
期刊
学位
目的 评估亚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及预后的效果。方法 64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亚低温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1、3、5、7、10 d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血糖水平、乳酸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效果。结果 复苏1、3 d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
期刊
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运动疲劳恢复的研究大都是针对不同专项的运动员,但是随着全民健身兴起,当代大学生作为主力军也开始参与运动,特别是健身跑运动,以其简单、自由、经济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然而跑步距离过长、运动时间过多引发运动疲劳是每一个爱好健身跑的运动者都不可避免的,再加上普通大学生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常常忽视运动疲劳之后的放松恢复,从而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并在不同程度上影
会议
目的 :探寻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发生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9月本院5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观察组为16例并发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对照组为34例未并发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查阅所有患儿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孕周、出生时体质量、分娩方式、窒息复苏2 h后的平均动脉压、空腹血糖、体温、动脉血pH值。其中平均动脉压、体温以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仪监测,空腹血糖、动脉血pH
期刊
运用硝酸-氢氟酸溶解硅锰合金,将硅锰合金中的硅转换成氟硅酸钾沉淀,氟硅酸钾沉淀在热水的作用下分解出氢氟酸,加入酚酞,用氢氧化钠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该方法简单快捷,重现性好,能较好的进行硅元素的定值分析工作。
期刊
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不断演进,呈现出主体关系向互利共生式转变、教学模式向多样智能化跃迁、教学环境向开放融合式拓展、教学评价向动态科学型发展的崭新图景。在利用智媒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优化升级的同时,亟待重视主体生态位偏移、教学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教学环境秩序消解、评价机制有效力失衡等挑战。对此,要提升师生角色的智能化交互能力、创建精准多元的数智化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协调的教学生态环境、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