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科普工作出了一道加试题。口罩该怎么戴?手该怎么洗?最细微的问题饱含着最急切的渴望。与未知战斗、与谣言赛跑,全社会都在期盼着科学的声音。
实体科技馆闭馆,线上科普却如火如荼。“健康守护——抗击新型肺炎志愿服务行动”36期直播访问量超1亿次、“科普中国”新冠肺炎答题活动参与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116家科技馆打造全天候开放的线上科普平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疫情应急科普工作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十三五”期间,科普方式、科普对象、科普思维等要素的全方位转变提升,正不断丰满着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上发生兴趣。”
2015年8月,中国作家刘慈欣携作品《三体》登上了雨果奖的领獎台。这是中国作品第一次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时隔一年,《北京折叠》再次摘得雨果奖桂冠。2019年,首档天文科幻科普节目《从地球出发》在江苏卫视播出,开启了科幻剧形式普及科学知识的先河。
“十三五”期间,科普图书创作热度持续走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中国科普统计2018》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4059种,比前一年增加2122种,总发行量达1.12亿册;全国科普期刊出版种数和总册数分别为1252种和1.25亿册;2019年,科幻电影票房占国内总票房的比例超出了“十三五”规划预期的15%。
优秀科普作品百花齐放,展示着五年来科普原创力、研发力、传播力上的飞跃,也带动着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据最新发布的《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9)》显示,2006年~2017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年平均增速为8.08%,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
飞速攀升的数字背后是全社会日益高涨的科学热情。“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和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重大的科学突破和发现,对这个阶段的中国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比如前段时间引起现象级反响的引力波和黑洞照片,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2019年6月,刘慈欣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
2020年9月,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在中国科技馆内,孩子们可以搭上“科学”号考察船乘风破浪;千里之外的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在一片山间空地上,新星小学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科普大篷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很希望今天参加这场活动的孩子们,未来能有人成为科学家。”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中国科技馆馆员冯晓菁对媒体说。
从科技馆到大篷车,中国科普搭建起一套跨越万水千山、覆盖全国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据中国科协于2020年6月公布的2019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各级科协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科技馆978个,全年接待参观人数7479.4万人次;流动科技馆1773个次;科普大篷车1057辆,全年下乡次数3.5万次,行驶里程737.8万公里,受益人数1834.3万人次。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回望2016年6月底,科普信息化建设累计科普信息资源只有5TB,科普中国总浏览量和传播量累计36.02亿人次;短短7个月后,仅“科普中国”网站累计生产内容近12TB,累计浏览和传播量达到77亿人次。
截至2019年底,5.6万个科普活动站、176.7万平方米科普画廊、1384个科普传播类网站、118个科普APP、1909个科普微信公众号、579个科普微博,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脉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一日千里。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
“我们的歌曲是一种科普文化。”“青光眼乐队”成员吴舟桥这样认为。自2014年成立以来,这支由北京大学医学院85后医学博士组成的乐队发行了《精神分裂》《甲亢》《全身麻醉》等专辑,把医学知识唱进了歌词里,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向普通人心中。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关注科普,投身科普。
时光回溯到2012年春天,中国首批6家高校开始了科普相关专业招生试点工作;2018年,全国各高校已有500多名“科普硕士”顺利毕业;2019年5月,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与北京市科协联合公布《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为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定打开通路;2020年7月,北京市75名科普工作者成为中国首批拥有高级职称的科学传播专业人才。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志之所为,则无不成也”。2017年7月,中国科协、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互联网+基层科普服务”、创新众筹、众包、众扶等基层科普服务新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基层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为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基层科普服务的生动局面指明了方向。
2017年7月,两位“世界旅游小姐”在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网络直播,吸引了500万网友围观互动;2019年,中广核发起“寻找中国最科幻少年”活动,网络总话题阅读量突破1.7亿人次。
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科普正在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要在本世纪中期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实现由政府向全社会,由事业向产业化转变。
2020年9月28日召开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孟庆海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的科普实践,尤其是在基层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举措、新经验。
“加快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贫穷、边缘、落后地区群众科学素质提升,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别”。五年前《“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的高瞻远瞩如今已落地开花结果。
2020年10月11日下午,广东湛江市界炮镇圣女果基地里,“广东百万农民线上免费培训工程”正式开课,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课程吸引了超过345万人次观看。在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暨大湾区电商节开幕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民,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把农业建设得更强。”
2018年以来,在农村成立全国科普惠农乡村e站联盟、实施“新技术新产品下乡,优质农产品返城”双向服务;在城市,社区e站搭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手段丰富着城镇居民的科普体验活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环保、健康、法律常识及相关职业培训;针对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等基层弱势群体开展专项工作。
2018年9月,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举行,来自全世界的科技、教育专家汇聚中国首都,交流提高全人类科学素质的经验。
从2018年开始,中国流动科技馆就走进缅甸、柬埔寨等国家。2019年9月,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手蓄电池”“跳舞回形针”“磁悬浮灯泡”等科普项目吸引了众多观众。
享受科学红利,环球同此凉热。正如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在首届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说:“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
实体科技馆闭馆,线上科普却如火如荼。“健康守护——抗击新型肺炎志愿服务行动”36期直播访问量超1亿次、“科普中国”新冠肺炎答题活动参与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116家科技馆打造全天候开放的线上科普平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疫情应急科普工作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十三五”期间,科普方式、科普对象、科普思维等要素的全方位转变提升,正不断丰满着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
夯基垒台:科普氛围更浓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上发生兴趣。”
2015年8月,中国作家刘慈欣携作品《三体》登上了雨果奖的领獎台。这是中国作品第一次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时隔一年,《北京折叠》再次摘得雨果奖桂冠。2019年,首档天文科幻科普节目《从地球出发》在江苏卫视播出,开启了科幻剧形式普及科学知识的先河。
“十三五”期间,科普图书创作热度持续走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中国科普统计2018》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4059种,比前一年增加2122种,总发行量达1.12亿册;全国科普期刊出版种数和总册数分别为1252种和1.25亿册;2019年,科幻电影票房占国内总票房的比例超出了“十三五”规划预期的15%。
优秀科普作品百花齐放,展示着五年来科普原创力、研发力、传播力上的飞跃,也带动着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据最新发布的《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9)》显示,2006年~2017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年平均增速为8.08%,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
飞速攀升的数字背后是全社会日益高涨的科学热情。“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和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重大的科学突破和发现,对这个阶段的中国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比如前段时间引起现象级反响的引力波和黑洞照片,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2019年6月,刘慈欣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
立柱架梁:科普保障更健全
2020年9月,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在中国科技馆内,孩子们可以搭上“科学”号考察船乘风破浪;千里之外的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在一片山间空地上,新星小学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科普大篷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很希望今天参加这场活动的孩子们,未来能有人成为科学家。”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中国科技馆馆员冯晓菁对媒体说。
从科技馆到大篷车,中国科普搭建起一套跨越万水千山、覆盖全国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据中国科协于2020年6月公布的2019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各级科协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科技馆978个,全年接待参观人数7479.4万人次;流动科技馆1773个次;科普大篷车1057辆,全年下乡次数3.5万次,行驶里程737.8万公里,受益人数1834.3万人次。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回望2016年6月底,科普信息化建设累计科普信息资源只有5TB,科普中国总浏览量和传播量累计36.02亿人次;短短7个月后,仅“科普中国”网站累计生产内容近12TB,累计浏览和传播量达到77亿人次。
截至2019年底,5.6万个科普活动站、176.7万平方米科普画廊、1384个科普传播类网站、118个科普APP、1909个科普微信公众号、579个科普微博,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脉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一日千里。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
“我们的歌曲是一种科普文化。”“青光眼乐队”成员吴舟桥这样认为。自2014年成立以来,这支由北京大学医学院85后医学博士组成的乐队发行了《精神分裂》《甲亢》《全身麻醉》等专辑,把医学知识唱进了歌词里,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向普通人心中。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关注科普,投身科普。
时光回溯到2012年春天,中国首批6家高校开始了科普相关专业招生试点工作;2018年,全国各高校已有500多名“科普硕士”顺利毕业;2019年5月,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与北京市科协联合公布《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为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定打开通路;2020年7月,北京市75名科普工作者成为中国首批拥有高级职称的科学传播专业人才。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志之所为,则无不成也”。2017年7月,中国科协、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互联网+基层科普服务”、创新众筹、众包、众扶等基层科普服务新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基层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为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基层科普服务的生动局面指明了方向。
2017年7月,两位“世界旅游小姐”在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网络直播,吸引了500万网友围观互动;2019年,中广核发起“寻找中国最科幻少年”活动,网络总话题阅读量突破1.7亿人次。
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科普正在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要在本世纪中期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实现由政府向全社会,由事业向产业化转变。
成果惠民:科普红利更广泛
2020年9月28日召开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孟庆海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的科普实践,尤其是在基层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举措、新经验。
“加快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贫穷、边缘、落后地区群众科学素质提升,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别”。五年前《“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的高瞻远瞩如今已落地开花结果。
2020年10月11日下午,广东湛江市界炮镇圣女果基地里,“广东百万农民线上免费培训工程”正式开课,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课程吸引了超过345万人次观看。在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暨大湾区电商节开幕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民,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把农业建设得更强。”
2018年以来,在农村成立全国科普惠农乡村e站联盟、实施“新技术新产品下乡,优质农产品返城”双向服务;在城市,社区e站搭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手段丰富着城镇居民的科普体验活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环保、健康、法律常识及相关职业培训;针对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等基层弱势群体开展专项工作。
2018年9月,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举行,来自全世界的科技、教育专家汇聚中国首都,交流提高全人类科学素质的经验。
从2018年开始,中国流动科技馆就走进缅甸、柬埔寨等国家。2019年9月,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手蓄电池”“跳舞回形针”“磁悬浮灯泡”等科普项目吸引了众多观众。
享受科学红利,环球同此凉热。正如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在首届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说:“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