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雨时节,每年无霜期仅为100天左右的河北围场木兰林场区域终于有了春天的气息。在远离场部45公里的一片森林中,一个身材清瘦,头发花白的汉子正带领几名员工在煦日下给落叶松优良母树进行人工授粉。
“咱们育种人员辛苦一年,这十几天授粉环节非常的关键。授粉及时、准确、充分,就能产生更多优良种子。所以,大家哪怕是少歇少睡,也要按时把任务完成好。”陪同前往采访的木兰林场种苗场场长程旭对记者说:“这位兄长看起来毫不起眼,可在我们行业内则是鼎鼎有名。他就是在华北落叶松优良品选育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高级工人技师袁德水。”
临时工的长效观
1977年11月,刚刚高中毕业的袁德水进入了木兰林管局林场临时工行列。由于小伙子工作勤快,且写得一手好字,不多久就被选拔进了龙头山落叶松林木良种基地成为一名技术员。
这样一个安排,虽然改变了袁德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但他作为临时社会员工,相较于林场正式员工,工资低、没有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人都在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可袁德水这位从农村走出的青年却没有因为是小临工而随波逐流。因为有一定文化水平,他心里明白:林木遗传育种,是一项科技含量高、连续性大、前瞻性高的工作。不像农业育种,可以一年一茬、甚至一年几茬,而林业育种往往需要的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一个新品种选育。因此只有扑下身子,长远打算、刻苦钻研,才可能有所作为。于是,他放弃了临时凑合的思想观念,一门心思地投入到生态树木优良品种的选育之中。
袁德水初来时,正是基地建设的起步阶段。基地的主打研究品种落叶松的生长环境一般都在海拔1000—2600米高度生长环境中,他们的育种基地也必须选择在1200-1500这个海拔高度上,于是就将基地安排在了围场北部的深山区。面对住的土坯房、有时山场施工住地窨子,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还必须在一年200多天有霜期,有时最低气温甚至低达零下30多度的环境中工作,一些些没有身份约束的临时员工走了一批又一批,可袁德水确是始终没有动摇过其初心。
袁德水不仅干活很卖力,更关键的是爱学习,有钻劲,别人白天干活,晚上都休息。可他干完一天活后则总是在煤油灯下钻研着书本知识,基地的那几本《树木遗传育种学》、 《种子园优质高产技术》、《林木育种与营林技术》、《种子园无性繁殖技术》等技术书籍,他几乎都通读过三五遍。在40余年的时间里,袁德水共记录了各类基础调查数据、文字档案、配置图等档案386卷,15200页,420余万字,使得自己的育种技术水平比科班出身的专家还精到和娴熟。
林场老职工周广告诉记者,树木育种工作很有挑战性,一般人是干不了的。刚参加工作两年后,基地交给袁德水一项任务,在野外复查华北落叶松的优树遗传性状的稳定性,零下30多度低温环境中,他一干就是一个冬季。一次极寒的大风天气中,当时袁德水精神高度集中投入工作,在裸手记录数据时,不经意间就冻伤了右手食指,造成指甲脱落,至今手上仍有很大一块伤痕。
木兰林管局当时主管技术的副局长胡庆录对记者说,袁德水的责任意识也是常人没法比拟的。八十年代初,良种基地为了选择优良资源和建园材料,需要在全国海拔在1600至2780米多米高的区域选拔当地的优质良种。由于经费有限和人员缺少,他们只能将这项工作交给袁德水来完成。于是,袁德水昼夜兼程,白天采种条,晚上坐班车,先后在长白山、驼梁山、五台山、恒山等地有落叶松良种的区域奔波。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在海拔2780米高的小五台南台,袁德水为了提高行驶速度和工作效率,采取上山爬、下山滚的办法;为了采集足够的种条,并减少时间和节约开支,他大多数时间是在用烧饼和咸菜充饥。17天时间,他往返数千公里,其中步行往返近200多公里,返回基地时, 单位发现他报销单上仅仅只有来往的车费和两张10元的住宿票。
由于袁德水的出色表现,这个临时工破例被林管局先后任命为基地技术主管、基地主任等职务。在他的努力下,落叶松良种基地总经营面积已经达到6782.15亩,其中母树林3952亩;种子园1434.85亩,并通过华北落叶松母树林的一代园、二代园、杂种园、杂交园、育种园的建设,总计投入无性系448个,并在92个半同胞及全同胞优良家系中,决选出26个最佳系;在40个二代优良家系子代测定林中,决选出20个最佳系。袁德水精心选育品種通过科学测算,母树林、一代园、二代园、二代半园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1%、 23%、57%、65%。这些数据意味着,同样是种树,别的树种是100%,可他们育出的优良品种最多能够长出165%,其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励7次,省级奖励10次。
小家庭的集体观
2021年春节期间,袁德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的大儿子袁东明和小儿子袁东净带着家人来围场看望父母亲。一家人过去多年形成一个习惯,两个孩子不管谁回来,都要到当年与父亲一同开垦的育种梯田中看一看他们一起种下的优质种树的长势。
2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开出的梯田中植下的落叶松良种,如今胸径已经达到30公分左右,最大甚至达到了38公分,比一般普通松树成长率高出3、4成。展眼望去,树干挺拔,枝丫茂盛,绵绵延延,从山脚直铺山顶。
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在这成功背后,则有着心酸的过往。
1993至2004年期间,因政策原因,国家资金不到位,基地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时全国基地夭折或流产的现象很普遍,林管局通过周全考虑,每年给2万元资金维持现状。为了给基地增加收入,袁德水主动申请每月利用5-7天时间到35公里外的龙头山场部去搞三产创收,生产蘑菇、灵芝和养猪。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基地甚至用蘑菇代发工人的工资。正是通过袁德水这样的努力,使得基地育种工作始终没有停顿和断档。
1997年8月,基地为了扩展种子林规模,设计在龙头山的西坡建设一处二代松树种子园。其主要工序是在荒坡上开凿出4.5米宽的梯田共8亩。可由于资金短缺,只修了6亩就没了钱了。面对无米之炊怎么办?已经成为基地负责人的袁德水不想让好不容易申请到的规划一出台就泡汤,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干。然而由于时间紧迫,一个人的力量不够用,他就把念头打在自己正放假在家两个儿子身上。 经过一番“学生娃要通过劳动实践,体会祖辈们奋斗创业艰辛,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启发。14岁的大儿子和12岁的小儿子均被袁德水“忽悠”到了工地上。在一个假期的苦干中,两个孩子累得身上脱了一层皮,但8亩梯田如期完成并按时种上了优质树种苗。
在后来的岁月中,两个孩子感叹说:“多亏有了父亲安排那段的艰辛难忘的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得来的道理,后来都把苦工都用到了学习上,因此,才有我们今天学有成就的经历。”
良种基地每一个员工都明白,袁德水主任林木育种是成功的,但成功的背后则有他个人及家庭感人至深的付出。在与基地员工的攀谈中,他们七嘴八舌的细数着老袁的种种“不是”来。
他们有的说老袁“傻”。这些年,老袁的育種技术是全林场最好的,不管是出来自己创业搞苗圃,或者给民营公司当技术主管,那一定会早就富得流油了。
他们有说老袁“呆”,尽管自己家的住址只有40多公里,但他一工作起来就把什么都忘记了,每年回家不过三五次,其中1979年至1980年,两年只回家4次。
他爱人的邻居姜凤莲“控诉”起袁德水来更是句句有料。1984年及1986年两个孩子相继出生,老袁都说基地因为种子园春季嫁接、冬季子代林野外调查没能回家照顾。只是委托妻姐和老母亲代为照料,等忙完了工作回家时孩子已经出生两三个月了。1987年3月,正是种子园采集接穗的时候,妻子有病需要做手术,接到通知后,袁德水立即赶往医院,手术后只陪妻子呆了两个小时,下午就骑自行车返回了工作岗位……
最让员工们感叹的是:别看袁德水“不顾家”,但他的妻子和家人不仅没有任何拖后腿的行动,反而还千方百计的想法支持他。比如基地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收集选择优良资源,而自己基地由于员工少,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袁德水的妻子张桂英主动承担起来基地这个“不在编主任”的职责,先后七八次无偿帮助基地到辽宁的清源县大孤家林场、黑龙江林口县的清山林场、湖北恩施长岭岗林场等地区采集花粉和穗条。有一次由于因授粉时间太紧迫,她从承德连夜乘火车倒班车到达辽宁清源林场目的地,取上花粉后顾不上吃饭,就急赶中午的班车转火车。这种精神让当地林场员工受到感动,场长在强劝其吃饭后,亲自开车把张桂英送到了县城赶火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袁德水一家人无偿地付出,使良种基地员工受到极大地感动,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人心始终没有散,反而通过逆境的磨砺实现了健康发展。2009年基地晋升为国家重点落叶松良种基地,被林场员工称之为政府投入最少的国家重点良种基地。
小团体的大局观
2013年春天的一天,北京市门头沟清水镇黄安坨村北京林业大学实习生试验点上,该大学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正聚精会神地集聚在一片树林中接受一位专家进行落叶松嫁接及杂交授粉技术的现场传授。讲授者不仅理论知识讲的很细致,实际操作传授更是很精到。学生们反应说:“让一线专家到现场授课,知识点非常容易领会,往往经过简单的听动结合就掌握了。”
这名授课者正是应北京林业大学张金凤教授之邀到此地给学生进行现场辅导的袁德水。这位“育种达人”对学生们讲:“科学家们口头常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基因能够形成一个产业’,这都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证明的至理名言,但它的先决条件则是要建立在这些良种选育方法和基因遗传技术被人们深入广泛掌握的基础上。而我的最终理想是通过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努力和沟通,让更多人员掌握这些技术,让更多的地方用上优良品种。”
在袁德水从业40多年中,他在华北落叶松优良品种培育上不仅实践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还先后在国家和省市林业核心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作为主要编写者,参与了2部有关华北落叶松林木良种繁育书籍的编撰,可以说是实践和理论双丰收。但是他和他的团体没有拥珍独享,而是更愿意用自己的成果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40多年来,袁德水率领基地人员先后给来自北京、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国内数十个省市及美国、芬兰等国家的技术专家进行过技术交流,把龙头山良种基地的育种经验与他们分享,让他们的林业发展成果最大可能在全球得到推广。
40多年来,袁德水不仅悉心对本单位员工毫不保留的传授技艺外,还率领基地人员先后接受了一批又一批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院校的博士生、研究生等来基地实习锻炼,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技艺输出,使他们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学有所成,不少人成为了国家栋梁之才。
40多年来,袁德水和他的基地先后无私地为自己林场为兄弟单位提供优良品种,不仅本场近百万亩人工林良种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供三北防护林、京津周围风沙源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再造三个塞罕坝”等工程提供了3.92万公斤落叶松良种,实现造林7.6万公顷。据专家测算,以平均增益15%计,整个生长周期遗传增益可达18--20亿元……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长效观、集体观、大局观,袁德水在林木良种选育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地前行着。这些年中,袁德水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质量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和奖励,同时河北省人社部门还根据实际情况 ,打破常规,于2014年11月将其转为正式员工;2020年10月,破格晋升为工人高级技师技术职称;2021年3月通过答辩评审形式,认证其副高级工程师的资格认证。
情注青山人不老,年过花甲更奋蹄。袁德水告诉记者:“在林业育种战线上无怨无悔地奋斗了40多年,根本原因是自己非常热爱绿色、热爱国土。虽然奋斗很是艰辛,但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破格为我解决了实际问题,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连老伴也被安排进了林场做了临时工。目前我是了无负担,正好扬帆。所以为了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再一次出发,为圆我更高质量的良种梦奋斗一生。”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袁德水,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龙头山种苗场技术工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质量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和奖励。在袁德水44年的努力下,龙头山国家重点落叶松良种基地总经营面积达到6782.15亩,其中母树林3952亩,种子园1434.85亩。袁德水精心选育的落叶松品种通过科学测算,母树林、一代园、二代园、二代半园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1%、 23%、57%、65%;其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励7次,省级奖励10次。袁德水和他的基地先后无私地为自己林场为兄弟单位提供优良品种,不仅本场近百万亩人工林良种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再造三个塞罕坝”等工程提供了3.92万公斤落叶松良种,实现造林7.6万公顷。
“咱们育种人员辛苦一年,这十几天授粉环节非常的关键。授粉及时、准确、充分,就能产生更多优良种子。所以,大家哪怕是少歇少睡,也要按时把任务完成好。”陪同前往采访的木兰林场种苗场场长程旭对记者说:“这位兄长看起来毫不起眼,可在我们行业内则是鼎鼎有名。他就是在华北落叶松优良品选育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高级工人技师袁德水。”
临时工的长效观
1977年11月,刚刚高中毕业的袁德水进入了木兰林管局林场临时工行列。由于小伙子工作勤快,且写得一手好字,不多久就被选拔进了龙头山落叶松林木良种基地成为一名技术员。
这样一个安排,虽然改变了袁德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但他作为临时社会员工,相较于林场正式员工,工资低、没有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人都在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可袁德水这位从农村走出的青年却没有因为是小临工而随波逐流。因为有一定文化水平,他心里明白:林木遗传育种,是一项科技含量高、连续性大、前瞻性高的工作。不像农业育种,可以一年一茬、甚至一年几茬,而林业育种往往需要的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一个新品种选育。因此只有扑下身子,长远打算、刻苦钻研,才可能有所作为。于是,他放弃了临时凑合的思想观念,一门心思地投入到生态树木优良品种的选育之中。
袁德水初来时,正是基地建设的起步阶段。基地的主打研究品种落叶松的生长环境一般都在海拔1000—2600米高度生长环境中,他们的育种基地也必须选择在1200-1500这个海拔高度上,于是就将基地安排在了围场北部的深山区。面对住的土坯房、有时山场施工住地窨子,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还必须在一年200多天有霜期,有时最低气温甚至低达零下30多度的环境中工作,一些些没有身份约束的临时员工走了一批又一批,可袁德水确是始终没有动摇过其初心。
袁德水不仅干活很卖力,更关键的是爱学习,有钻劲,别人白天干活,晚上都休息。可他干完一天活后则总是在煤油灯下钻研着书本知识,基地的那几本《树木遗传育种学》、 《种子园优质高产技术》、《林木育种与营林技术》、《种子园无性繁殖技术》等技术书籍,他几乎都通读过三五遍。在40余年的时间里,袁德水共记录了各类基础调查数据、文字档案、配置图等档案386卷,15200页,420余万字,使得自己的育种技术水平比科班出身的专家还精到和娴熟。
林场老职工周广告诉记者,树木育种工作很有挑战性,一般人是干不了的。刚参加工作两年后,基地交给袁德水一项任务,在野外复查华北落叶松的优树遗传性状的稳定性,零下30多度低温环境中,他一干就是一个冬季。一次极寒的大风天气中,当时袁德水精神高度集中投入工作,在裸手记录数据时,不经意间就冻伤了右手食指,造成指甲脱落,至今手上仍有很大一块伤痕。
木兰林管局当时主管技术的副局长胡庆录对记者说,袁德水的责任意识也是常人没法比拟的。八十年代初,良种基地为了选择优良资源和建园材料,需要在全国海拔在1600至2780米多米高的区域选拔当地的优质良种。由于经费有限和人员缺少,他们只能将这项工作交给袁德水来完成。于是,袁德水昼夜兼程,白天采种条,晚上坐班车,先后在长白山、驼梁山、五台山、恒山等地有落叶松良种的区域奔波。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在海拔2780米高的小五台南台,袁德水为了提高行驶速度和工作效率,采取上山爬、下山滚的办法;为了采集足够的种条,并减少时间和节约开支,他大多数时间是在用烧饼和咸菜充饥。17天时间,他往返数千公里,其中步行往返近200多公里,返回基地时, 单位发现他报销单上仅仅只有来往的车费和两张10元的住宿票。
由于袁德水的出色表现,这个临时工破例被林管局先后任命为基地技术主管、基地主任等职务。在他的努力下,落叶松良种基地总经营面积已经达到6782.15亩,其中母树林3952亩;种子园1434.85亩,并通过华北落叶松母树林的一代园、二代园、杂种园、杂交园、育种园的建设,总计投入无性系448个,并在92个半同胞及全同胞优良家系中,决选出26个最佳系;在40个二代优良家系子代测定林中,决选出20个最佳系。袁德水精心选育品種通过科学测算,母树林、一代园、二代园、二代半园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1%、 23%、57%、65%。这些数据意味着,同样是种树,别的树种是100%,可他们育出的优良品种最多能够长出165%,其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励7次,省级奖励10次。
小家庭的集体观
2021年春节期间,袁德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的大儿子袁东明和小儿子袁东净带着家人来围场看望父母亲。一家人过去多年形成一个习惯,两个孩子不管谁回来,都要到当年与父亲一同开垦的育种梯田中看一看他们一起种下的优质种树的长势。
2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开出的梯田中植下的落叶松良种,如今胸径已经达到30公分左右,最大甚至达到了38公分,比一般普通松树成长率高出3、4成。展眼望去,树干挺拔,枝丫茂盛,绵绵延延,从山脚直铺山顶。
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在这成功背后,则有着心酸的过往。
1993至2004年期间,因政策原因,国家资金不到位,基地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时全国基地夭折或流产的现象很普遍,林管局通过周全考虑,每年给2万元资金维持现状。为了给基地增加收入,袁德水主动申请每月利用5-7天时间到35公里外的龙头山场部去搞三产创收,生产蘑菇、灵芝和养猪。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基地甚至用蘑菇代发工人的工资。正是通过袁德水这样的努力,使得基地育种工作始终没有停顿和断档。
1997年8月,基地为了扩展种子林规模,设计在龙头山的西坡建设一处二代松树种子园。其主要工序是在荒坡上开凿出4.5米宽的梯田共8亩。可由于资金短缺,只修了6亩就没了钱了。面对无米之炊怎么办?已经成为基地负责人的袁德水不想让好不容易申请到的规划一出台就泡汤,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干。然而由于时间紧迫,一个人的力量不够用,他就把念头打在自己正放假在家两个儿子身上。 经过一番“学生娃要通过劳动实践,体会祖辈们奋斗创业艰辛,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启发。14岁的大儿子和12岁的小儿子均被袁德水“忽悠”到了工地上。在一个假期的苦干中,两个孩子累得身上脱了一层皮,但8亩梯田如期完成并按时种上了优质树种苗。
在后来的岁月中,两个孩子感叹说:“多亏有了父亲安排那段的艰辛难忘的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得来的道理,后来都把苦工都用到了学习上,因此,才有我们今天学有成就的经历。”
良种基地每一个员工都明白,袁德水主任林木育种是成功的,但成功的背后则有他个人及家庭感人至深的付出。在与基地员工的攀谈中,他们七嘴八舌的细数着老袁的种种“不是”来。
他们有的说老袁“傻”。这些年,老袁的育種技术是全林场最好的,不管是出来自己创业搞苗圃,或者给民营公司当技术主管,那一定会早就富得流油了。
他们有说老袁“呆”,尽管自己家的住址只有40多公里,但他一工作起来就把什么都忘记了,每年回家不过三五次,其中1979年至1980年,两年只回家4次。
他爱人的邻居姜凤莲“控诉”起袁德水来更是句句有料。1984年及1986年两个孩子相继出生,老袁都说基地因为种子园春季嫁接、冬季子代林野外调查没能回家照顾。只是委托妻姐和老母亲代为照料,等忙完了工作回家时孩子已经出生两三个月了。1987年3月,正是种子园采集接穗的时候,妻子有病需要做手术,接到通知后,袁德水立即赶往医院,手术后只陪妻子呆了两个小时,下午就骑自行车返回了工作岗位……
最让员工们感叹的是:别看袁德水“不顾家”,但他的妻子和家人不仅没有任何拖后腿的行动,反而还千方百计的想法支持他。比如基地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收集选择优良资源,而自己基地由于员工少,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袁德水的妻子张桂英主动承担起来基地这个“不在编主任”的职责,先后七八次无偿帮助基地到辽宁的清源县大孤家林场、黑龙江林口县的清山林场、湖北恩施长岭岗林场等地区采集花粉和穗条。有一次由于因授粉时间太紧迫,她从承德连夜乘火车倒班车到达辽宁清源林场目的地,取上花粉后顾不上吃饭,就急赶中午的班车转火车。这种精神让当地林场员工受到感动,场长在强劝其吃饭后,亲自开车把张桂英送到了县城赶火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袁德水一家人无偿地付出,使良种基地员工受到极大地感动,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人心始终没有散,反而通过逆境的磨砺实现了健康发展。2009年基地晋升为国家重点落叶松良种基地,被林场员工称之为政府投入最少的国家重点良种基地。
小团体的大局观
2013年春天的一天,北京市门头沟清水镇黄安坨村北京林业大学实习生试验点上,该大学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正聚精会神地集聚在一片树林中接受一位专家进行落叶松嫁接及杂交授粉技术的现场传授。讲授者不仅理论知识讲的很细致,实际操作传授更是很精到。学生们反应说:“让一线专家到现场授课,知识点非常容易领会,往往经过简单的听动结合就掌握了。”
这名授课者正是应北京林业大学张金凤教授之邀到此地给学生进行现场辅导的袁德水。这位“育种达人”对学生们讲:“科学家们口头常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基因能够形成一个产业’,这都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证明的至理名言,但它的先决条件则是要建立在这些良种选育方法和基因遗传技术被人们深入广泛掌握的基础上。而我的最终理想是通过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努力和沟通,让更多人员掌握这些技术,让更多的地方用上优良品种。”
在袁德水从业40多年中,他在华北落叶松优良品种培育上不仅实践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还先后在国家和省市林业核心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作为主要编写者,参与了2部有关华北落叶松林木良种繁育书籍的编撰,可以说是实践和理论双丰收。但是他和他的团体没有拥珍独享,而是更愿意用自己的成果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40多年来,袁德水率领基地人员先后给来自北京、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国内数十个省市及美国、芬兰等国家的技术专家进行过技术交流,把龙头山良种基地的育种经验与他们分享,让他们的林业发展成果最大可能在全球得到推广。
40多年来,袁德水不仅悉心对本单位员工毫不保留的传授技艺外,还率领基地人员先后接受了一批又一批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院校的博士生、研究生等来基地实习锻炼,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技艺输出,使他们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学有所成,不少人成为了国家栋梁之才。
40多年来,袁德水和他的基地先后无私地为自己林场为兄弟单位提供优良品种,不仅本场近百万亩人工林良种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供三北防护林、京津周围风沙源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再造三个塞罕坝”等工程提供了3.92万公斤落叶松良种,实现造林7.6万公顷。据专家测算,以平均增益15%计,整个生长周期遗传增益可达18--20亿元……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长效观、集体观、大局观,袁德水在林木良种选育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地前行着。这些年中,袁德水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质量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和奖励,同时河北省人社部门还根据实际情况 ,打破常规,于2014年11月将其转为正式员工;2020年10月,破格晋升为工人高级技师技术职称;2021年3月通过答辩评审形式,认证其副高级工程师的资格认证。
情注青山人不老,年过花甲更奋蹄。袁德水告诉记者:“在林业育种战线上无怨无悔地奋斗了40多年,根本原因是自己非常热爱绿色、热爱国土。虽然奋斗很是艰辛,但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破格为我解决了实际问题,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连老伴也被安排进了林场做了临时工。目前我是了无负担,正好扬帆。所以为了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再一次出发,为圆我更高质量的良种梦奋斗一生。”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袁德水,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龙头山种苗场技术工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质量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和奖励。在袁德水44年的努力下,龙头山国家重点落叶松良种基地总经营面积达到6782.15亩,其中母树林3952亩,种子园1434.85亩。袁德水精心选育的落叶松品种通过科学测算,母树林、一代园、二代园、二代半园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1%、 23%、57%、65%;其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励7次,省级奖励10次。袁德水和他的基地先后无私地为自己林场为兄弟单位提供优良品种,不仅本场近百万亩人工林良种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再造三个塞罕坝”等工程提供了3.92万公斤落叶松良种,实现造林7.6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