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有效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有效地教,有效地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学得有趣,有积极性,主动地参与,这就是有效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新课程,如何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有效备课
每一个执教者的目标就是向45分钟要效率。信息技术课也一样,要做到有效教学,备课是基础也是关键。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应该包括理解教学内容、素材收集与准备、课堂演示的练习、写好教案等方面的内容。
1.理解教学内容
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备好有效课的前提。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搞清章节间的联系,知道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及所需铺垫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要彻底理解,完全掌握;其次是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的难点;最后是熟悉并掌握教材,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运用。
2.素材收集与准备
丰富的教学素材,既可方便学生的自学和查阅,也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或创作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配套光盘的指导作用。
3.课堂练习的演示
上课前,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除了熟悉之外,对于演示的内容在课前需要亲自演练,其作用有二:其一,有利于上课过程中做到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在教学中就能心中有数,临场不乱;其二,有利于预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学。
4.写好教案
写教案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是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的“备忘录”。教案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叙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操作的内容,以及重要的参考资料、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等。总之,重要的内容都要在教案中体现。
二、有效上课
1.课堂纪律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环境与其他学科不同,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比教室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实践和操作为主,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准备的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
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严格管理课堂纪律在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从上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强调在机房内要遵守的规章制度,不要随意动用机房内的设备,乱点鼠标、乱按键盘,要注意安全用电,保持课堂安静,提问要举手,离开电脑房前要摆好凳子,不乱扔纸屑,保持桌面整洁等。
2.精心导入
导入就是在上课开始时教师所使用的话语。有效导入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节课都注意选择好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就已成功一半。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最有效的是将生活情景、学习情景、游戏情景、虚拟情景等情感情境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导入之中。也就是说,通过画面、声响、实物、展播或表演或描绘等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场景、氛围,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生机、更有效率。
3.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尽可能的精炼,把最基本的方法讲清楚,把操作步骤说明白即可。接下来,就可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发挥其导师的作用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点拨,起到拓展思路、提炼精华的作用,让师生互动得以进行,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使教学目标迅速有效完成。
三、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没有评价的教学等于无效的教学,至少是不完善的教学,有效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元素。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教学导入,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收尾。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使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积极性得以保持和发扬。
1.课堂评价
在课堂上,当学生完成某个作品或某项任务之后,需要适时地进行以激励和促进为主的评价。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即将学生的作品拿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打分,找出不足以利于今后改进。在此基础上,由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展评。既扩大延伸了知识范围,又促使创新活动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保持良好的热情,为继续进行创新性学习铺平道路。值得提倡的是,当发现有创意的作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激励。
2.教后记
教学后记,亦称“教后小结”、“教后感”,顾名思义,是指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的成败,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在课堂上完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教学比较难,某个突发事件,或学生的一个提问,都会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评价,并写好教学反思或教后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积累第一手材料,作为下次备课的借鉴。
3.作业批改
作业批改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堂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践作业(制作作业)形式,指由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动手完成的课堂作品;二是书面作业形式,指《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指导》等,由学生写随笔、观察报告的作业。对于这些课堂作业,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出发,按照认真程度、完成程度和准确率等来划分等级,并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给出相应的客观评价,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只有有效地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工作,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有效备课
每一个执教者的目标就是向45分钟要效率。信息技术课也一样,要做到有效教学,备课是基础也是关键。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备课应该包括理解教学内容、素材收集与准备、课堂演示的练习、写好教案等方面的内容。
1.理解教学内容
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备好有效课的前提。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搞清章节间的联系,知道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及所需铺垫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要彻底理解,完全掌握;其次是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的难点;最后是熟悉并掌握教材,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运用。
2.素材收集与准备
丰富的教学素材,既可方便学生的自学和查阅,也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从中获得某种启发或创作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配套光盘的指导作用。
3.课堂练习的演示
上课前,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除了熟悉之外,对于演示的内容在课前需要亲自演练,其作用有二:其一,有利于上课过程中做到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在教学中就能心中有数,临场不乱;其二,有利于预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学。
4.写好教案
写教案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是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的“备忘录”。教案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叙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操作的内容,以及重要的参考资料、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等。总之,重要的内容都要在教案中体现。
二、有效上课
1.课堂纪律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环境与其他学科不同,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比教室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实践和操作为主,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准备的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
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严格管理课堂纪律在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从上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强调在机房内要遵守的规章制度,不要随意动用机房内的设备,乱点鼠标、乱按键盘,要注意安全用电,保持课堂安静,提问要举手,离开电脑房前要摆好凳子,不乱扔纸屑,保持桌面整洁等。
2.精心导入
导入就是在上课开始时教师所使用的话语。有效导入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节课都注意选择好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就已成功一半。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最有效的是将生活情景、学习情景、游戏情景、虚拟情景等情感情境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导入之中。也就是说,通过画面、声响、实物、展播或表演或描绘等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场景、氛围,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生机、更有效率。
3.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尽可能的精炼,把最基本的方法讲清楚,把操作步骤说明白即可。接下来,就可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发挥其导师的作用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点拨,起到拓展思路、提炼精华的作用,让师生互动得以进行,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使教学目标迅速有效完成。
三、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没有评价的教学等于无效的教学,至少是不完善的教学,有效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元素。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教学导入,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收尾。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使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积极性得以保持和发扬。
1.课堂评价
在课堂上,当学生完成某个作品或某项任务之后,需要适时地进行以激励和促进为主的评价。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即将学生的作品拿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打分,找出不足以利于今后改进。在此基础上,由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展评。既扩大延伸了知识范围,又促使创新活动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保持良好的热情,为继续进行创新性学习铺平道路。值得提倡的是,当发现有创意的作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激励。
2.教后记
教学后记,亦称“教后小结”、“教后感”,顾名思义,是指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的成败,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在课堂上完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教学比较难,某个突发事件,或学生的一个提问,都会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评价,并写好教学反思或教后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积累第一手材料,作为下次备课的借鉴。
3.作业批改
作业批改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堂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践作业(制作作业)形式,指由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动手完成的课堂作品;二是书面作业形式,指《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指导》等,由学生写随笔、观察报告的作业。对于这些课堂作业,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出发,按照认真程度、完成程度和准确率等来划分等级,并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给出相应的客观评价,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只有有效地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工作,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