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反映,是艺术家对现实空间进行概括、提炼、净化、加强等艺术加工而成的,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由画家通过明暗对比、色彩对比、构图形式和表现方式等艺术化技巧营造出的视觉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画空间的表现方式也随之改变。本文基于不同时期同题材的两幅油画作品,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以探索其空间表现方式之异同,看其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空间;耶稣;
绘画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反映,是艺术家对现实空间进行概括、提炼、净化、加强等艺术加工而成的,它是人化的“第二自然”,是精神劳动的成果,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观者在画面中所感受到的,是由画家通过明暗对比、色彩对比、构图形式和表现方式等艺术化技巧营造出的视觉空间效果。绘画艺术的空间观念和表现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时代色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表现方式。
一 鲁本斯之秩序统一的空间
《钉十字架》(图1)这幅作品是17世纪巴洛克画派早期代表人物鲁本斯所创作的众多宗教题材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新约圣经》中的耶稣受难故事中的被钉十字架的情节。
洒脱的用笔,流畅的线条,将耶稣的肌肉骨骼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腰间的白布像是被一阵风吹起,随风飘逸,这被定格的风得益于流畅的线条;人体比例准确,骨骼肌肉符合真实人体结构,完美再现了透视法在人体中的运用,背景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城镇,同样体现出了焦点透视只有一个灭点的特点;主体人物突出,并且采用几乎接近于平视的小仰视视角,迎合了观者的观赏习惯;构图合理且稳定;背景的暗色调和主体人物淡黄色的较亮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明暗及色彩对比强烈,同时,在耶稣身体的左侧背光部和受光部颜色也可看出这点,但是相对于达利的《十字架上的基督》明暗和色彩还是相对较弱;再加上油彩的运用,可谓是锦上添花,借颜色的特性来表现出准确的素描及透视关系,明确的明暗交界线也使得耶稣身体更具三维立体感;画面中的场景符合现实生活的情景,处于同一个时空中。通过以上技法及理论描绘出了一个再现现实世界的艺术化的秩序统一的空间。
二 达利之虚幻的精神空间
《十字架上的基督》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创作于1951年,这幅作品的构图打破了平常的构图方式,而是分为没有直接联系的上下两部分,可以说,这两部分情景处于两个时空内;画面上半部分的耶稣受难是符合《新约圣经》中的记载的;在透视方面,画面的上半部分运用了平行透视,但是画家采取了别致的视角——大俯视来进行表现,这无疑是对观者欣赏习惯的挑战,相比之下,下半部分的风景却采用了常见的平视视角,两个极端的视角同处于一个画面中,这所带来的画面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引人注目了;在明暗及色彩对比方面,耶稣背后的接近于黑色的背景和耶稣被光芒照耀的金色身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比之下,下半部分的风景对比就相对较弱,蓝色的湖与同为黄色系的山、船和沙滩形成了类似晨曦时刻的光景;在色彩上,较鲁本斯的作品来说,纯度、明度较高,色彩对比更加强烈;画家较强的造型能力将耶稣的骨骼肌肉塑造地结实有力,三维立体感极强。
可见,画面中所描绘的景象属于两个不同的时空,但又有着微妙的联系。背景被平面化处理的上半部分,使观者将视线专注于耶稣,而耶稣大俯视的身体以及来自顶部的金色光芒又使观者的视线顺着光逐渐下移,进而到云层,云层的颜色逐渐变弱,以连接下半部分的风景,看似没有关系的两个时空却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是画家精心设计的梦境与幻觉。从湖边三个人来看,船边的两个人正致力于将船停泊,另一个人正背着沉甸甸的背篓费力地行走,在东方初升太阳的照耀下,满载而归,经过了一夜的辛苦劳作,取得丰厚的劳动成果,应该是受到了耶稣的保佑吧。
达利强调画面的直觉性,使每个局部都有体积,有阴影、有透视、也有质感,虽然是违反常理的组合,却表现出宗教的神秘与肃穆。特別是带透视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及一抹金光与黑暗的背景,产生了殉难的神圣感,与下部的湖水、小舟、人的组合,给人以诱发幻觉和梦境的媒介,表达了一种超乎理智之上的精神性的潜意识,进而描绘出了一个虚幻的精神空间。
结语
通过这两幅耶稣受难图对比发现,关于描绘耶稣的部分都是符合《新约圣经》中的记载的,同样都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都运用到了平行透视,不同的是鲁本斯的《钉十字架》画面更富有动感,线条流畅,色彩柔和与背景对比相对较弱,光影及明暗对比也相对较弱,采用了常见的构图方式,画面稳定,描绘出了处于同一时空秩序统一的三维空间。达利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形式感较强,线条较硬朗,采用了非常规的别致构图,将画面分为无直接联系的上下两部分,明暗及色彩对比强烈,且色彩纯度高,形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无底部支撑的十字架悬浮在空中,直击云端,引出下半部分的风景,这被光芒穿透的云层就像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整个画面呈现出两个时空,像梦境,像天堂,描绘出一个虚幻的精神空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画家对画面空间的表现也逐渐改变,由早期的再现自然,逐渐发展到挖掘艺术本身的价值,由秩序统一的空间逐渐演变为其他多样式的空间,这不仅是技法的转变,也是理念的转变,思想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帆.绘画艺术空间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赵颖,李文超.时空交响曲——绘画空间的构建与颠覆[J].艺术工作,2018,(5).
[3]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蒲新成. 绘画与透视[M].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7,36-56.89-104 .
关键词:空间;耶稣;
绘画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反映,是艺术家对现实空间进行概括、提炼、净化、加强等艺术加工而成的,它是人化的“第二自然”,是精神劳动的成果,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观者在画面中所感受到的,是由画家通过明暗对比、色彩对比、构图形式和表现方式等艺术化技巧营造出的视觉空间效果。绘画艺术的空间观念和表现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时代色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表现方式。
一 鲁本斯之秩序统一的空间
《钉十字架》(图1)这幅作品是17世纪巴洛克画派早期代表人物鲁本斯所创作的众多宗教题材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新约圣经》中的耶稣受难故事中的被钉十字架的情节。
洒脱的用笔,流畅的线条,将耶稣的肌肉骨骼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腰间的白布像是被一阵风吹起,随风飘逸,这被定格的风得益于流畅的线条;人体比例准确,骨骼肌肉符合真实人体结构,完美再现了透视法在人体中的运用,背景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城镇,同样体现出了焦点透视只有一个灭点的特点;主体人物突出,并且采用几乎接近于平视的小仰视视角,迎合了观者的观赏习惯;构图合理且稳定;背景的暗色调和主体人物淡黄色的较亮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明暗及色彩对比强烈,同时,在耶稣身体的左侧背光部和受光部颜色也可看出这点,但是相对于达利的《十字架上的基督》明暗和色彩还是相对较弱;再加上油彩的运用,可谓是锦上添花,借颜色的特性来表现出准确的素描及透视关系,明确的明暗交界线也使得耶稣身体更具三维立体感;画面中的场景符合现实生活的情景,处于同一个时空中。通过以上技法及理论描绘出了一个再现现实世界的艺术化的秩序统一的空间。
二 达利之虚幻的精神空间
《十字架上的基督》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创作于1951年,这幅作品的构图打破了平常的构图方式,而是分为没有直接联系的上下两部分,可以说,这两部分情景处于两个时空内;画面上半部分的耶稣受难是符合《新约圣经》中的记载的;在透视方面,画面的上半部分运用了平行透视,但是画家采取了别致的视角——大俯视来进行表现,这无疑是对观者欣赏习惯的挑战,相比之下,下半部分的风景却采用了常见的平视视角,两个极端的视角同处于一个画面中,这所带来的画面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引人注目了;在明暗及色彩对比方面,耶稣背后的接近于黑色的背景和耶稣被光芒照耀的金色身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比之下,下半部分的风景对比就相对较弱,蓝色的湖与同为黄色系的山、船和沙滩形成了类似晨曦时刻的光景;在色彩上,较鲁本斯的作品来说,纯度、明度较高,色彩对比更加强烈;画家较强的造型能力将耶稣的骨骼肌肉塑造地结实有力,三维立体感极强。
可见,画面中所描绘的景象属于两个不同的时空,但又有着微妙的联系。背景被平面化处理的上半部分,使观者将视线专注于耶稣,而耶稣大俯视的身体以及来自顶部的金色光芒又使观者的视线顺着光逐渐下移,进而到云层,云层的颜色逐渐变弱,以连接下半部分的风景,看似没有关系的两个时空却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是画家精心设计的梦境与幻觉。从湖边三个人来看,船边的两个人正致力于将船停泊,另一个人正背着沉甸甸的背篓费力地行走,在东方初升太阳的照耀下,满载而归,经过了一夜的辛苦劳作,取得丰厚的劳动成果,应该是受到了耶稣的保佑吧。
达利强调画面的直觉性,使每个局部都有体积,有阴影、有透视、也有质感,虽然是违反常理的组合,却表现出宗教的神秘与肃穆。特別是带透视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及一抹金光与黑暗的背景,产生了殉难的神圣感,与下部的湖水、小舟、人的组合,给人以诱发幻觉和梦境的媒介,表达了一种超乎理智之上的精神性的潜意识,进而描绘出了一个虚幻的精神空间。
结语
通过这两幅耶稣受难图对比发现,关于描绘耶稣的部分都是符合《新约圣经》中的记载的,同样都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都运用到了平行透视,不同的是鲁本斯的《钉十字架》画面更富有动感,线条流畅,色彩柔和与背景对比相对较弱,光影及明暗对比也相对较弱,采用了常见的构图方式,画面稳定,描绘出了处于同一时空秩序统一的三维空间。达利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形式感较强,线条较硬朗,采用了非常规的别致构图,将画面分为无直接联系的上下两部分,明暗及色彩对比强烈,且色彩纯度高,形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无底部支撑的十字架悬浮在空中,直击云端,引出下半部分的风景,这被光芒穿透的云层就像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整个画面呈现出两个时空,像梦境,像天堂,描绘出一个虚幻的精神空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画家对画面空间的表现也逐渐改变,由早期的再现自然,逐渐发展到挖掘艺术本身的价值,由秩序统一的空间逐渐演变为其他多样式的空间,这不仅是技法的转变,也是理念的转变,思想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帆.绘画艺术空间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赵颖,李文超.时空交响曲——绘画空间的构建与颠覆[J].艺术工作,2018,(5).
[3]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蒲新成. 绘画与透视[M].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7,36-56.89-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