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生于根本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848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过好考场作文第一关。
  
  学生:老师,为什么考场作文必须重视审题呢?
  老师: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要做到“符合题意”,必须过好审题关。
  审题,就是通过对试题的审读、揣摩、分析,确定写作的方式、范围和文体,把握写作的中心和立意方向。审题是~种能力,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综合运用。一道高考作文题,往往可以分解为“材料”“标题”和“注意”(或“要求”)三部分(但不是每道题都有这三部分,“命题作文”很可能没有材料,“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话题作文”只给出话题而规定自拟题目)。哪一项审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有必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审题失误,是原则性错误,影响高考全局,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学生:老师,据您了解,近几年考生在审题上常犯哪些错误呢?
  老师: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考生审题意识淡薄,既不重视把握题目内涵,也不注意审清“要求”,还是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比如2007年山东卷要求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作文,按理说不存在什么审题障碍,但仍有考生出现偏差。例如有些考生只谈“记忆”重要,不提“时间不会使”其“风化”:或者只谈“时间”,完全抛开了“记忆”。这两类作文一般都在36分以下(如果文笔不好,只能得十几来分)。2009年分省命题,共涌现出18道作文题,考生审题不准、偏离题意的情况依然突出。具体包括:
  一是少数考生根本不审题。比如广东卷考“常识”,部分考生写的是“爱是一种常识”,这是一个判断不准确的“常识”。爱只是一种行为、表象,不包含人们对爱的判断和认知。此类作文根据评分细则,就被“视为不着边际的跑题文章,赋分在20分以下”。如果转化成“爱幼”,则在“常识”范围之内了——我们都应该去爱幼,这就是一种社会共识。
  二是部分考生忽视题目中的关键词。比如江苏卷考“品味时尚”,“品味”的对象是“时尚”而不是“时髦”。“时尚”的含义是当时的或者时兴的风尚(提示语中列出“服饰、语言、文艺”作解释,并以一个“等”字暗示涉及对象还有很多);“时髦”,意思是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人时。比较“时尚”与“时髦”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的外延要广,凡物质、精神等方面都可纳入“时尚”的“品味”视野;“时尚”以精神追求、价值观念为核心,两者的不同,更根本的或许在于精神性的有无。此外,“时尚”的创新不少情况下表现为怀旧、复古,不一定“新奇”,而只追求“与众不同”。有些考生却泛化“时尚”这一概念,例如写“学生上补习班已成时尚”“真正的时尚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等,这就游离于“时尚”的含义之外,难免有离题的嫌疑。
  三是单方论述,偏离主題。不少考生,面对重庆卷“我与故事”这类关系型试题时考虑不周,单方面阐述“故事”,忽视了“我”这一方面。这类作文不管材料、文采如何出色,得分一般只能在37分以下。
  以上三类考生犯了高考作文的大忌——审题错误,最终吃了大亏。这都是理解能力欠缺的表现;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宣传“降低审题难度”,误导了部分考生。
  
  三、因“题”制宜,确保过关。
  
  学生:命题作文该如何审清题意呢?
  老师:应注意三点:
  (一)咀嚼含义。即弄清题目的意思。比如“以‘转折’为题”作文,“转折”的意思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式等”(《现代汉语词典》)。可见,这是个中性的名词性概念。古今中外,称得上有“转折”的人与事都可入文,且不分是向好处转,还是向坏处转——向好处转可以提供经验,向坏处转可以提供教训。但是从审题上看,“转折”不同于“转变”“转化”“挫折”,更不同于一般的“变化”。又如以“自嘲”为题作文,须用辩证的眼光审视题目——自嘲作为一种正视尴尬、自我宽慰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会沦落为阿Q式的心理麻醉。再如写“纪念”,要弄清:不能把它等同于怀念,因为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即“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
  (二)明确重点。即要找出“题眼”。比如“有句话常挂嘴边”,重点在“常”;“近墨者未必黑”,重点在“未必”,不能把“近墨者未必黑”混同于“近墨者不黑”;“我想握住你的手”,重点在于一个“想”字,隐含着一种愿望,它与“握住了你的手”显然是有区别的。
  (三)确定范围。即弄清题目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对象和内容等方面的要求。比如“我能”,内容上应扣住“我”来展开;“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块土地上”应指比较广大的地域,假如写教室、宿舍、家庭等很小的范围,就不够切题。
  学生:话题作文审题时又有哪些注意点呢?
  老师:首先要全面。即凡是命题者给出的材料、提示语、要求或注意事项,都要一一看明白,不能遗漏。与材料相比,命题人给出的提示语更应认真阅读。比如2002年全国卷试题的提示语是“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这就交代得很清楚,试题用登山者的故事作为材料,但并没有限定考生一定要写生死抉择或帮助别人的题材,所以也就不一定按照这个故事的帮人救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来立意。事实上,许多心灵的选择是不属于帮人救人的,有一大批优秀的考场作文没有写帮助他人,而是从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中寻找素材,同样产生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其次要吃透话题的内涵。比如面对“春来草自青”,要明确以下几点:①在这个话题中,“春”是条件、原因(或者说环境),而“青”是结果、是表现。②话题中的“自”也是关键词。“自”,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无须干预。③话题是暗喻式的,那么找到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春”的比喻、象征义来说,大而言之,可以是盛世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小而言之,可以是个人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友谊或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班级的团结等)。而“草自青”可理解为在前面相应条件下,集体、个人的成绩、成功乃至辉煌。据此,可以写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企业的发展壮大;写随着素质教育春天的到来,基础教育美好的明天;写在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培育下,经过个人努力,自己一定能取得进步等。
  最后一点,要围绕话题选材。根据话题范围确立主题后,还要精选材料,充分表现主题,这样才算真正符合题意。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一点,作文开头也能抓住话题,但主体部分却不能围绕中心行文,这也是不符合题意的表现。
  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是不是相对大一些?
  老师:一般来说确实如此。为此,应力求做到:
  (一)努力抓住“关键词”。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像2009年全国卷新课标卷提供的材料,本身不算复杂,核心概念有两个——一是“诚信”,二是“善良”)。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有两点:①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都看清楚。②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二)尽可能多地找出材料的含义,准确确定文章主旨。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大多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少见。比如“达·芬奇画蛋”这则材料,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天才出于勤奋”,二是“要练好基本功”,三是“名师出高徒”。找出材料的多种含义后,应注意通过比较鉴别,选出你最有话可说的一条来,作为将写作文的主题。
其他文献
当装满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时,有些气体能溶于水或和水反应,从而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液面上升,得到某种溶液,假设溶质不向水槽中扩散,所得溶液的浓度应该怎样计算呢?
期刊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德国物理学家,1857年出生于汉堡。赫兹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他19岁进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习工程学,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赫兹1885年任卡尔斯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教授学习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的鼓励,开始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
期刊
流年暗度,时光流转。转瞬之间,三月的钟声已然敲响。当解冻的河流冲撞开寒冷的冰凌,当窗外的桃花绽放第一朵绯红的萼片,我知道,又一个阳春三月悄然来到我们身边。野百合有自己的春天,高考生也有属于我们的春天。这个春天必定会绿意葱茏、鲜花烂漫!  曾几何时,高三的我们逐渐学会了焚膏继晷,埋头苦读,学会了披星戴月,闻鸡起舞。五颜六色的课外书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沓沓厚厚的试卷;流行的乐曲不再响于耳畔
期刊
辛夷坞,女,广西南宁人,2007年至今创作“暖伤青春”系列情感小说——《山月不知心底事》《许我向你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其作品大多被影视公司签约改编拍摄。  作为青春文学的新领军人物,辛夷坞对“青春”可谓情有独钟。有人说,青春是不知所以的凄凉与忧伤,连快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也有人说,青春是一切的不自知,等到过了青春,才知道这等待与徘徊,不过是等待着过了青春;还有人说,青春
期刊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一个考点。所谓“重点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关键句。它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的中心或段意,且对文章结构布局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临时意义,有的还有言外之意。下面结合2011年高考实例,讲讲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一、查看句中位置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首先注意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
期刊
这是怎样的一支钢笔啊?它记录了作者刻骨铭心的童年往事,凝聚了母亲深深的爱,让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不再荒凉。阅读本文时,我们一方面要揣摩作者复杂的心绪,另一方面要透过蒙蒙的雨丝走进母亲的爱河。有人说,母亲是一所学校,她坚强、温柔、美丽,充满了智慧;有人说,母亲是一个风标,她诚实、善良、宽容,彰显出人类的美德。在母亲身上,我们能够找到许多让灵魂震撼的爱的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
期刊
即使命运扼住我的咽喉,我也要微笑着走下去……  ——题记  在生命的历程中,有阳光相伴,也有阴云密布。2000年4月,年仅7岁的芦冬萍被火车夺去了左臂,左腿也随之残疾。但是弱小的冬萍没有向命运屈服,相反,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她比别人多了一分思考和感悟,多了一分坚韧和毅力。  刚发生车祸的日子,阴霾笼罩了原本欢乐的家庭。除去难以承受的手术费用不说,小小年纪的冬萍要承受着移骨、接骨、植骨、植皮等痛苦
期刊
英语中有三种不同的语气: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虚拟语气。陈述语气为最常见的语气,表示说话者认为他所陈述的事件是真實的;祈使语气多用于请求、命令等;虚拟语气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愿望或假想,而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所说的是一个条件,不一定是事实,或与事实相反。  提起虚拟语气,许多同学感到不容易掌握。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有些句子看着不像是虚拟语气,却用了虚拟结构……这些都是同学们的疑惑所在。  
期刊
非谓语动词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也是学生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特别难得。作家陈世旭曾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十年,对它有着深厚的情感,重回第二故乡,见到纯净美丽的湖光水色,不禁惊喜有加。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鄱阳湖的无比深情。  作者笔下的鄱阳湖,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地理意义上的梦境”。作者列举鄱阳县生态上的诸多优势,湖泊数量和面积的优势,世界最大的白鹤和天鹅栖息地的优势,世界生物多樣性最丰富的湿地的优势,等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