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古镇因水而成,临水而筑,悠悠的水,曲曲的河,弯弯的桥,窄窄的街,深深的巷,长长的廊,斑斑的粉墙……然而,角直之胜,在于她的内蕴和内秀,更在于她的钟灵和沉积。无怪乎,费孝通先生称角(读作“lu”,音“路”)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水乡古镇角直,怎一个“醉”字了得!
角直已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为江南古镇所罕见。与大多在明清之际形成的水乡古镇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品味角直,它是一坛酽酽的酒,不喝不饮,打开酒坛,就能把您熏得酡酡的、酥酥的。
畅游古桥之乡
当人们来到角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角”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角直?据《甫里志》载:角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之形有酷如“角”字,故改名为“角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角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角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角直,故而角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进入古镇,你定会感悟到一种舒适感,一种角直古镇特有的新奇感。街坊临河而筑,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居民依水而居,前街后河,出入全凭水路。“上”字形河道如玉带环绕全镇,河旁为条石垒成的驳岸。驳岸上雕凿着许多精雅别致、形态生动的揽船石。这些揽船石大多与古镇历史人物、名人诗文相关,布局形式丰富,雕刻手法多样,既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又耐人寻思,让人感受到风物之美。宁静的河水,洁净的石桥,身着蓝花布衣的农妇摇起一叶叶扁舟,唱起悠扬绵细的民歌,悠然而下。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秀丽的景色,古雅的情调,令人心醉。
古桥是角直古镇的景观核心。因水而依,夹河而筑的古镇自然少不了桥。古时,角直就有“古桥之乡”的美名。5.6公里的河道上横架着许多闻名遐迩的小桥。繁盛时,镇上有桥72座,时称“五步一桥”。现存古桥40余座,其中镇中心的和丰桥,建于宋初,拱形结构,坚固美观,桥面石上刻有浮雕,图案典雅、精细耐看。在夕阳的余晖、明净的波光映衬下,与粉墙黛瓦的房舍融成一体,更显得古朴、秀美。其他桥也是风格各异,形式多样,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地说,看了角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古桥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入镇不远,便来到江南名寺——保圣寺。此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1500年。创建之初,有僧众上千名、屋宇5000间,占地上百亩,香火极一时之盛。寺柱上曾有古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抱柱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现存主要建筑为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址上重建的天王殿。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泥塑罗汉像,就保存在寺内一幢歇山单檐式的古物馆内。泥塑罗汉像传为唐开元年间雕塑巨匠杨惠之所作。塑壁山岩起伏,九尊罗汉塑像或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或盘坐于山水云烟之间,犹如一幅古雅而精致的山水人物画卷,实为稀世珍品。当时就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说法。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曾这样赞叹:“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魄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出保圣寺前行10多米,便是镇上一条古朴的商业街。条石铺就的街道绵延狭长,林立的店铺叫卖着风味小吃,两旁狭窄的骑楼上人们伸手可握。顺着小街往里行,透过高墙重门,依然可以闻见从纵深逶迤处飘来的幽幽书香。那虚掩的门扉,蔓延的藤条,撩起人们无尽的思绪。
保护历史名镇
古镇历史文化遗产是形成角直特色的基础,也是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保护角直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是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角直镇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的保护意识,制定管理规定,使古镇的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自80年代起,角直逐步兴办了一些乡镇企业,为了使保护古镇与发展经济相协调,角直及时提出了“开发新区,保护古镇”的战略方针,使古镇在第一轮乡镇企业发展中不仅没有受到破坏,而且通过对古镇区企业的搬迁,使古镇环境风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早在1991年,镇政府分别兴建了热电厂和污水集中处理站,实行水、电、气综合利用,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降低和减少了全镇的污染,被国家环保局誉为“中华环保第一镇”。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必须纳入科学化管理轨道。角直镇先后邀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编制了《水乡古镇角直保护规划》、《吴县市角直镇总体规划》、《角直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等,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完善的技术法规依据。特别是通过对1平方公里古镇区的实地勘探和调查,认真研究古镇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古镇特色,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提出了角直古镇保护的中心主题和主要内容,确定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并提供了古镇区内建筑保护和更新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角直镇政府制定和颁布了《角直镇人民政府古镇保护暂行规定》,将角直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经常性和规范化管理。
展现水乡神韵
有桥,有水,有了灵气,也就滋润着一方文化,陶冶了一方民风。“忠厚传家久,诗书礼仪长”,一户大宅门上的这副对联,道出角直人的价值取向。千余年来,受悠久灿烂的文化滋润,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礼贤下士,温良恭俭,造就了许多文坛巨匠和名人雅士。从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到现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小镇代有才人出,沉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
说起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不得不提及角直的另一个古老象征——古银杏。目前镇上有古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这不仅为角直的景色添彩增辉,更成为角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叶老在角直执教期间写的《高高的银杏树》一文中,对角直古银杏的评价是“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因此叶老先生在临终时关照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四棵银杏树(角直保圣寺)的地方。现叶老先生的墓就安在角直,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根据角直古镇遗产保护、旅游业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古镇在中心区率先实施“三线入地及污水截流工程”。此工程不仅邀请了专业部门设计,而且严把施工质量关,使整个工程达到了设计要求。
最近两年来,镇政府倾注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对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的体现。
角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江南水乡风格。小花布,老土布,绣花鞋,高管裤,对襟衫,配以褶裙,束腰,包头布,把水乡妇女的勤劳、美丽、淳朴、善良,尽情地展示在您眼前。至今角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情趣无穷。
责编:周 瑾
角直已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为江南古镇所罕见。与大多在明清之际形成的水乡古镇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品味角直,它是一坛酽酽的酒,不喝不饮,打开酒坛,就能把您熏得酡酡的、酥酥的。
畅游古桥之乡
当人们来到角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角”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角直?据《甫里志》载:角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之形有酷如“角”字,故改名为“角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角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角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角直,故而角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进入古镇,你定会感悟到一种舒适感,一种角直古镇特有的新奇感。街坊临河而筑,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居民依水而居,前街后河,出入全凭水路。“上”字形河道如玉带环绕全镇,河旁为条石垒成的驳岸。驳岸上雕凿着许多精雅别致、形态生动的揽船石。这些揽船石大多与古镇历史人物、名人诗文相关,布局形式丰富,雕刻手法多样,既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又耐人寻思,让人感受到风物之美。宁静的河水,洁净的石桥,身着蓝花布衣的农妇摇起一叶叶扁舟,唱起悠扬绵细的民歌,悠然而下。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秀丽的景色,古雅的情调,令人心醉。
古桥是角直古镇的景观核心。因水而依,夹河而筑的古镇自然少不了桥。古时,角直就有“古桥之乡”的美名。5.6公里的河道上横架着许多闻名遐迩的小桥。繁盛时,镇上有桥72座,时称“五步一桥”。现存古桥40余座,其中镇中心的和丰桥,建于宋初,拱形结构,坚固美观,桥面石上刻有浮雕,图案典雅、精细耐看。在夕阳的余晖、明净的波光映衬下,与粉墙黛瓦的房舍融成一体,更显得古朴、秀美。其他桥也是风格各异,形式多样,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地说,看了角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古桥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入镇不远,便来到江南名寺——保圣寺。此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1500年。创建之初,有僧众上千名、屋宇5000间,占地上百亩,香火极一时之盛。寺柱上曾有古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抱柱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现存主要建筑为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址上重建的天王殿。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泥塑罗汉像,就保存在寺内一幢歇山单檐式的古物馆内。泥塑罗汉像传为唐开元年间雕塑巨匠杨惠之所作。塑壁山岩起伏,九尊罗汉塑像或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或盘坐于山水云烟之间,犹如一幅古雅而精致的山水人物画卷,实为稀世珍品。当时就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说法。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曾这样赞叹:“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魄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出保圣寺前行10多米,便是镇上一条古朴的商业街。条石铺就的街道绵延狭长,林立的店铺叫卖着风味小吃,两旁狭窄的骑楼上人们伸手可握。顺着小街往里行,透过高墙重门,依然可以闻见从纵深逶迤处飘来的幽幽书香。那虚掩的门扉,蔓延的藤条,撩起人们无尽的思绪。
保护历史名镇
古镇历史文化遗产是形成角直特色的基础,也是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保护角直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是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角直镇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不断提高全镇人民的保护意识,制定管理规定,使古镇的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自80年代起,角直逐步兴办了一些乡镇企业,为了使保护古镇与发展经济相协调,角直及时提出了“开发新区,保护古镇”的战略方针,使古镇在第一轮乡镇企业发展中不仅没有受到破坏,而且通过对古镇区企业的搬迁,使古镇环境风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早在1991年,镇政府分别兴建了热电厂和污水集中处理站,实行水、电、气综合利用,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降低和减少了全镇的污染,被国家环保局誉为“中华环保第一镇”。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必须纳入科学化管理轨道。角直镇先后邀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编制了《水乡古镇角直保护规划》、《吴县市角直镇总体规划》、《角直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等,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完善的技术法规依据。特别是通过对1平方公里古镇区的实地勘探和调查,认真研究古镇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古镇特色,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提出了角直古镇保护的中心主题和主要内容,确定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并提供了古镇区内建筑保护和更新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角直镇政府制定和颁布了《角直镇人民政府古镇保护暂行规定》,将角直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经常性和规范化管理。
展现水乡神韵
有桥,有水,有了灵气,也就滋润着一方文化,陶冶了一方民风。“忠厚传家久,诗书礼仪长”,一户大宅门上的这副对联,道出角直人的价值取向。千余年来,受悠久灿烂的文化滋润,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礼贤下士,温良恭俭,造就了许多文坛巨匠和名人雅士。从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到现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小镇代有才人出,沉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
说起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不得不提及角直的另一个古老象征——古银杏。目前镇上有古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这不仅为角直的景色添彩增辉,更成为角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叶老在角直执教期间写的《高高的银杏树》一文中,对角直古银杏的评价是“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因此叶老先生在临终时关照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四棵银杏树(角直保圣寺)的地方。现叶老先生的墓就安在角直,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根据角直古镇遗产保护、旅游业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古镇在中心区率先实施“三线入地及污水截流工程”。此工程不仅邀请了专业部门设计,而且严把施工质量关,使整个工程达到了设计要求。
最近两年来,镇政府倾注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对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的体现。
角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江南水乡风格。小花布,老土布,绣花鞋,高管裤,对襟衫,配以褶裙,束腰,包头布,把水乡妇女的勤劳、美丽、淳朴、善良,尽情地展示在您眼前。至今角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情趣无穷。
责编:周 瑾